他看着长孙无忌说道:“往日里我是为了维护郡守的威严、亦或者是想要下属的士卒能够服从我,所以着装大多数都是威严的、显得老持稳重的,因为那个时候我的身份是主政一方的郡守亦或者战场上号令全军的将军。”
“而今日,面见仲孙谢的时候,我需要这位想要拉我入伙的郡守明白一件事情。”
李世民伸出双手,嘴角含着些许笑容。
“我是一个年轻的、甚至是比他年轻了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这个年轻将领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就已经凭借军功站在了郡守以及辽州黜置使的位置上。”
“偏偏这个年轻人家世还十分不错,自己也有爵位甚至是国公的爵位。”
“这个年轻人和左右天下局势的官渡陈氏关系更好,他的父亲是官渡陈氏当代家主的弟子,他的过命兄弟是当代家主的嫡次子。”
“内兄。”
李世民笑着看向长孙无忌问道:“若是你想要谋逆,你会找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当下属么?”
长孙无忌心头一惊,而后迅速反应了过来:“不会。”
李世民说道:“是的,不会。”
“尤其是在前面有一个“杨坚”的情况下。”
“这么年轻的我,等到天下一统,他建立了新朝之后,我的官位他敢封么?他敢不封么?”
“封则必定是三公之位,掌握天下军权,甚至还要让我兼任三省职位因为我的军功也好、家世也好,都在这里,官职若小了必定会引起所有人的不满。”
“但这般做的下场便是我很有可能是下一个杨坚。”
“他好不容易打下来了天下,结果却被我轻而易举的拿下,他会愿意么?”
长孙无忌摇头:“自然不会愿意。”
李世民眉宇中带着笑容:“但不封问题就更大了封了我很有可能等到他死了之后再动手,但如果不封我很有可能立刻就会动手而且会让手下的人寒心,说不定跟着我就谋逆了。”
“所以他只要招揽我,虽然暂时会有一些好处,但未来的麻烦是无穷无尽的。”
长孙无忌陷入了沉默当中,良久后才长叹一口气说道:“唉”
“果然我不如世民多矣。”
他看着李世民问道:“但为何世民要点醒仲孙谢呢?若是他未曾想到这一点,咱们顺着下来,不是能够以最小的代价称雄么?”
李世民站了起来,走到树下,背着手,神色复杂。
“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我想要试一试,看看仲孙谢此人是否是一个明主。”
面对着自己大舅子的疑惑神色,李世民只得耐心的为他解释。
“若是仲孙谢就此退缩,说明他的确不是一个雄主。”
“当年的沛公在还未成事的时候就怀疑韩信等人会篡夺他的位置么?当年大虞太祖皇帝担心过祖天师自立为帝么?哪怕是当年的大汉的玄德公,他什么时候怀疑过诸葛亮呢?”
“仲孙谢若是因为往昔历史中的几个人物,就开始提前怀疑我、甚至开始退缩,那么这样的人必定不是一个明主,也并不是我所要投靠的人。”
“长孙兄,不管你是否相信。”
“其实我从未曾想要成为过皇帝,当皇帝太苦了那个位置绝对不像是没有坐上去的世人想象的那个样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拥有无限制的权力。”
“会这样想的人,他必定在史书中有一笔荒淫无度的昏君。”
“难道人爬到那个位置。千辛万苦的做到那个位置上,就是为了成为历史上的昏君,如同桀纣一样被后人唾骂的么?”
“而若是想要成为明君,必定是要辛苦而又承担着无尽的责任。”
“所以如果仲孙谢方才没有退缩,反而是十分坦诚的说明自己心中的担忧,然后给予我许诺,那么我或许真的会奉他为主,帮助他征战天下。”
“可惜的是,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如果。”
“仲孙谢退缩了。”
“而这放眼天下,其他的人比起来仲孙谢只会更加不堪。”
长孙无忌听着自己这位妹夫的话语,脸上神色不变,但心中已经浮现出无数的欢喜之情。
这是李世民第一次表露出来自己想要称霸的心!
若是李世民成为皇帝,他岂不就是国舅?
长孙氏也能就此借着李氏的权势发展起来。
但随即长孙无忌就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方才李世民所说的是“这天下其余人更加不堪”,如今乱局未曾显露,能够被李世民所知道的、且说出这样话语的人更少。
他不用想就知道是谁。
唐国公李渊。
长孙低着头:“那第二个呢?”
李世民嗤笑一声:“第二个当然是因为我觉着他没有能力走到最后。”
“方才说天下其余人更加不堪,只是说人品德行,并非是说其余人的势力。”
“不说别的,就是我那个偏心的父亲、以及那个坏透了的兄长,陇西李氏的势力可不是他仲孙谢能比的。”
“这世上的许多事情,终究还是要看实力看背景的。”
“尤其是在世家强横的情况下。”
“你觉着,独孤氏+李氏,这样的势力是仲孙谢这几年的经营就能够超越的么?”
“在这种情况下,我当然不可能投靠他。”
“否则岂不是自己进了火坑,还要将天下也推到火坑里面?”
长孙无忌更是陷入沉默当中。
话糙理不糙,但这话是不是有点太糙了。
摇摇晃晃的马车当中
仲孙谢闭着眼睛想着刚才李世民所说的话。
李世民此人虽然年轻,但却城府极深,所说的话绝对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表面意思。
他说沛公与楚王争霸的事情,必定是有所隐喻。
“沛公、民心、贤才?”
仲孙谢脑海中一道闪电仿佛划过,他好像明白李世民在说什么了。
沛公最开始的确是有贤才在身侧,比如沛县的三贤,但其余的贤才是为什么才会汇聚在他的身边?因为沛公找了当时的陈公,得到了陈氏的默许。
沛公的确是拥有民心,但民心从何而来?因为沛公找了陈氏,陈氏默许,所以百姓们也愿意相信沛公,所以他有了最开始的“机会”。
沛公为何能够让“秦武烈帝”给他一点机会?
因为陈氏默许。
大汉为何能够顺利的渡过刚建立的时期?
因为陈氏的帮助。
仲孙谢猛的睁开眼睛:“备马。”
“我要即刻前往幽州!”
第462章 陈氏之心
坐镇辽州,谋反在即。
仲孙谢不可能这个时候千里迢迢的跑到官渡去面见安国王,那么唯一的办法便是就近原则,去寻找在幽州的陈临安。
在某种程度上,陈临安的态度也能代表某些程度的陈氏态度。
毕竟他们是一体的。
仲孙谢快马加鞭前往幽州寻找陈临安的时候,大隋的“大运河”挖凿还在继续。
因为“炸药”的使用以及“以雇代役”政策的出现,这一次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没有人指责皇帝的奢靡,更没有人去刺杀皇帝。
隋朝十分平安的渡过了大业二年。
大业三年,皇帝坐在大位上进一步施展了自己的才华,科举制度被进一步使用,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惯例。
“童生”“秀才”“举人”“进士”这样的考核名次也逐渐出现,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的发展,像是从前那种“童生”以及“秀才”就可以在县乡担任官吏的事情也开始消失了。
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些县乡不再聘请童生担任官吏,后来有些县乡有样学样就开始不再使用秀才了。
有些特殊的县甚至打出了不要“举人”为小吏的旗号,但很快的这个县的发展就迅速低缓下来,所以这个县就默默的撤回了这样的旗号。
但人才已经开始流失。
对于县来说,“举人”的确已经算是一很不错的学问了。
大业三年的秋天,皇帝兴致而起,决定在进士考试之后再增加一个额外的考试,这个考试归属于进士考试,一般来讲在上一层考试入选的人不会落选这一次的考试顶多名次可能差一点。
那就是在“金銮殿”上进行的考试,也叫做“殿试”。
殿试的起因也很简单因为皇帝发现了一个问题。
大隋现如今能够担任考官的人并不多,而这些人都有大批量的门生,有些人则是会在这个时候看出来自己门生弟子的“字迹”以及书写习惯,继而将自己的弟子排列到前列。
大业二年的状元和榜眼就是这样抉择出来的,他们的才华比起来二甲的后四名都差了许多,更不必说二甲前列以及探花郎的才华了。
在皇帝看完了探花郎以及其余几个二甲靠前之人的题卷,发现了这个问题的时候,为时已晚。
所以皇帝就决定在大业三年设置“殿试”,这一次.他要亲自出题,亲自批改一部分的试卷。
这个决定在某些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因为没有人能知道皇帝到底会改到谁的试卷,又会随即决定看谁的试卷。
这种不确定性才是最恐怖的。
但凡万一让皇帝看到了一个被他们刻意调换名次的试卷,那么他们的下场就只有一个死。
这是大业二年血腥的教训。
当时的皇帝虽然没有办法再次更改名次毕竟那会让科举制的“可信度”降低,但皇帝下手却一点都没有手段,参与到调换名次中的那几个人在去岁的岁末考核中全部都被批为丁等,而后被黜落。
今岁的岁初,状元、榜眼的老师已经被查出来贪污,拉到了菜市场门口问斩,而状元和探花也被安置在一个闲置的衙门里面,至今为止还是当年所授予的官职。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两个人的前路已经没了。
毕竟得罪谁不好,得罪皇帝?
虽然他们的才华凭借真本事也能进入二甲,但一旦皇帝对你的印象不好,那你就说什么都没有用了。
大业三年,初。
幽州
郡守府
陈临安十分诧异的看向面前的人,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啊?什么意思?”
“我吗?”
他有些想笑的说道:“你问我,我也不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