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府
在陈氏子弟陆续撤出朝堂的时候,若是说谁是最为兴奋的人,那么一定是独孤信以及他的女婿杨坚了。
杨坚在院子中,几乎是难以掩饰自己的兴奋之色,可站在他身旁的独孤伽罗却没有那么的“兴奋愉悦”,她在思考之前陈湛所询问的问题,以及杨坚所给出的回答。
在陈湛看来,一个不坚定的回答足以证明杨坚并不想要干这件事情,或者说证明杨坚自己其实也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但在独孤伽罗看来,这便是杨坚最后的“坚定回答”。
那个“庄头”便是杨坚最大的助力。
便是她的父亲独孤信,甚至是包括她在内的整个独孤氏。
杨坚最后的回答无异于在说,最后一定是会处理掉她们独孤氏的。
可看着兴奋的父亲以及同样愉悦的丈夫,独孤伽罗一时陷入了纠结和犹豫当中,她不知道自己该做出什么样子的选择。
选择自己的丈夫?
毕竟嫁夫从夫,自己的一身荣光以后要依靠的便是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了。
可.
独孤伽罗同样清楚的明白,杨坚之所以如今会如此尊重她,甚至答应了以后她便是皇后,同样是因为杨坚需要独孤氏。
如果独孤氏不再是杨坚的助力,反而成了他的心腹大患呢?
没有了独孤氏,自己还能是独孤伽罗么?
或许只能是“皇后”了吧。
她闭上眼睛,心中已经暗自做出了选择。
或许这样的选择应当是正确的。
而一旁的杨坚也看到了独孤伽罗神色的变幻,他没有多想,只是看着一旁的独孤信说道:“泰山,小妹她可还好?”
杨坚的神色中带着些许的担忧,他听闻了独孤信的小女儿也就是独孤伽罗和他的妹妹独孤阙宁丈夫死去的消息。
独孤信却丝毫不在意:“无事,不过是死了丈夫而已。”
他叹了口气:“不过你那个小外甥却是格外的难熬啊,等到过一段时间你我接管了政事之后,便让他承袭他父亲的爵位吧。”
杨坚点头。
在他看来,李渊并不是一个“敌人”,反而是天然的同盟,自己夫人的妹妹便是李渊的母亲,而陇西李氏也同样是一个庞大的势力。
在陇西一带的势力,仅次于关中“秦氏”。
或者说,在明面上,陇西李氏的势力甚至超越了关中秦氏,毕竟秦氏的先祖是那不知道多少年前的前朝“秦”的后人,而这种出过皇帝的家族,一般来说在这种时候都不是很敢冒头。
只要他们冒头,便会被其余的世家针对。
毕竟谁祖上没点恩怨了?
举个例子,如果在这种动荡的时候,关中秦氏揭竿而起,说是要复我大秦,那么下一刻对秦氏进行拼命打击、一定要将秦氏按下去的,一定是三刘即大汉刘氏。
刘氏自东汉末年、大虞建立的时候,就分成了三支,这三支都坚定的相信自己才是正统而事实上,他们甚至找过陈氏的人来证明自己是正统。
最后的结果是,他们都是正统。
就像是关中秦氏以及上党赵氏一样,他们的先祖都是秦朝嬴姓那位最有名的始皇帝。
而如果刘氏想要揭竿而起,那么“秦氏”“曹氏”的人也一定会拼了命的打压毕竟刘氏如果再次成为皇帝,会不会报复曹氏这谁也不确定。
同样的,曹氏的人想揭竿而起,秦氏以及刘氏同样都不会愿意很简单的理由,我们祖上当年那么辉煌,我们都不能再造一朝,你凭什么?
看着杨坚脸上的同情以及眼睛中的“算计”,独孤信的眼眸中却缓缓的露出了一抹笑意。
他是乐于见到这一幕发生的左右不管最后,这些“权势”的中间都需要他这个“独孤氏”的家主来作为桥梁不是么?
杨坚坐上皇位之后,难道便能够否定自己的功绩么?
笑话。
那么大的独孤氏,又不是只有几个嫁出去的女流之辈。
“泰山,咱们什么时候动手?”
杨坚看着独孤信问出了这个问题,而独孤信几经犹豫之后最后还是微微摇头:“再等一等,现在还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他低声道:“等到陛下忍耐不住了的时候,便是你我动作的时候了。”
“你要知道,我们发动的绝对不是政变而是要小皇帝知道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之后,将权利平稳的交接给我们,最后将皇位禅让给你。”
独孤信并不想当皇帝因为他深刻的知道,哪里有什么千年的皇朝,当年的周不过八百年,而大汉则是四百余年,到了大虞便是只有两百多年的光景了。
而陈氏呢?
陈氏至今已经八百多年了!甚至超越了最长寿的周朝。
没有千年的皇朝,但有千年的世家!
任由周、秦、汉、大虞随着时间长河的冲刷而缓缓的消散,这可陈氏依旧挺立在这漫漫长河之中,无有更改。
这便是“千年世家”。
杨坚缓缓的呼了口气,继而将心中的担忧全数吐了出去。
他需要忍耐与等待。
万岁十一年,秋冬之际。
当朝皇帝提拔了数个不知名的官位担任朝廷一些重要的位置,然而这些人的能力却并不足以服众,但朝廷依旧在缓慢的运转着。
等到了万岁十二年的春天,皇帝决定开恩科了。
所谓恩科便是说,这是皇帝特意开的“恩情”,希望天下的有识之士能够踊跃参与。
这一次的恩科扩大了名额与参选的人手,考核的依旧是先丞相陈志所做主定下来的一部分建武大典内容虽然有些过时了,但某些政务上的事情却是常看常新。
但民间对此似乎并不怎么领情。
因为皇帝在开恩科的同时,还特意又开了一科考试的科目。
如今的考试科目有黄老科、国子科、伶人科、建武科,皇帝在这四个科之外,再开了一个“匠人并佛学科”。
单单只是“匠人科”的话人们还没有那么反对,毕竟所谓匠人在大虞一朝的地位并不算低下,而他们其实被称之为“科技”“技术”更为应当一些。
这些匠人们创造了不少的先进工具,而这些工具则是很好的帮助了大虞在科技方面的发展,至少这些参加建武科的学子们很清楚家中那些好用的农具到底是怎么来的。
但.佛学科显然是触犯了这些学子的逆鳞。
起初学子们只是以为,这不过是皇帝的又一次“兴致而来”,又不想要单独给佛学开一个科目考试,占据其他的名额,所以便将匠人与佛学两科并在一起。
可当成绩出来之后,所有人都哗然了。
这里先要说一下万岁朝科举的名额分配。
三百六十个名额依旧是依照当年的先例设置,其中黄老、国子、伶人三科各自占据了九十个名额,剩余九十个名额由建武、匠人佛学科平分。
而这一次,建武科分到了三十个名额。
只有三十个名额!
这简直是令学子们气愤,合着这个所谓的恩科根本不是为国朝取士的,而是为了那个昏庸无能的皇帝选拔戏子道士寻仙的?
这比不开恩科还要让他们恼怒,因为这算是赤裸裸的对他们的“侮辱”。
而更令他们生气的事情还在后面。
匠人佛学科有六十个名额,但这一次录选的六十个人中,匠人只有十三个,而那群不学无术的、肥头大耳的和尚却足足有四十七个名额!
而十三个匠人中,甚至还有十个匠人是泥瓦、雕刻匠,专门做佛像的雕刻匠人!
这约等于佛学占据了五十七个名额!
几乎是一瞬间,所有民众的怒火全然被点燃了,他们的眼眸中带着愤怒的火焰,这么多年对大虞皇室的忍耐已经达到了顶点,继而在这一刻全数爆发!
而最要命的是,这一次愤怒的不仅仅是这建武科的学子们,还有“黄老科”的学子们。
为什么?
很简单。
因为黄老学说原本是研究老庄的,但是从大虞建立后,大虞设置“太平道”,太平道几乎是成了道教的正统,他们尊分得道帝君、三清与庄子等人为道教领袖。
三清中如老子的地位不言而喻,至于庄子么,则是因为当年传授张角太平要术的“南华老仙”正是庄周、庄子,庄周在道教中的封号便是“南华”,又称南华老仙、或者是南华真人。
现在你一个信奉道教起家的王朝皇帝,竟然给了一群和尚这么多的科举名额?
怎么着?
你是不想尊奉道教了,反而是想要尊奉佛教了?
这已经不单单是所谓的“名额”之争了,这更是道统之争。
道佛之争!
当然了,黄老科、建武科的学子不满之后,国子科的学子们也同样是开始不满了。
毕竟没有匠人佛学科,他们的名额可是比现在要多的,现在他们就只有九十个名额了!
那些落榜的学子们心中自然也是愤恨的。
万岁十二年,春夏。
随着恩科选拔的落幕,一场更为庞大的哗变伴随着秋风的到来而泛起点点波澜。
所有人都在愤怒。
如同一滴油落入了烈火当中。
第435章 政变(其二)
气氛瞬间变得焦灼了起来,朝堂上的不少人都从这一次的“喧嚣”当中看到了历史中隐藏着的影子。
建安年间,曹魏所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都印象深刻。
世家以及皇帝借助着民间儒生的力量进行着各自的算计,最后的结果是世家接受了皇帝伸出的橄榄枝九品中正制度,从而帮助曹魏的那位开国皇帝“曹丕”完成了对于大汉的威胁与逼迫,帮助曹魏建国。
而这一次,所有人都觉着,不过是那一次的“变种”。
但他们看不到皇帝能从其中得到什么,所以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怀疑起来杨坚、独孤信等人了,朝堂上的臣子们开始怀疑这两个人想要发动政变。
随着京都内那些学子的“闹腾”,京都内的气氛也一日比起一日变得紧张起来了。
杨坚府邸
杨坚、独孤信两人对立而坐,眼睛中都带着些许焦虑的神色。
这件事情的确不是他们做的、也同样不是他们指使的,当他们看到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两个人都处于极度的焦虑当中,想要将事情挽回。
但这件事情的背后就像是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推动一样,完全不是他们能够操控的了。
杨坚甚至怀疑,背后操纵这一切的人,到了如今,恐怕也没有办法再去操控这一切的发展了,毕竟有些时候“民意”当真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
“泰山,您觉着此事到底是谁在背后推动?”
杨坚神色中带着些许的犹疑,他看不出这一次事件背后的受益者。
人做事情总是需要理由的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