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后来回宫之后,又整日沉浸在藏书楼中。
一部分史学家认为这便是历史的真相,因为后来的安平帝实录中所记载的安平帝的确是这样。
甚至说“帝少时爱读书,不分昼夜。”
安平帝长大之后,被虞昏帝立为太子因为他是嫡长子,且没有犯错、且十分贤能,所以哪怕虞昏帝再不喜欢这个和自己相反的孩子,也得捏着鼻子立安平帝为太子。
安平帝成为太子之后,也逐渐的开始接受政务他表现出来了对于科举制的强烈不满。
他与他的先祖“建武帝”相似,都秉持着“文不能为民所用,便为废纸”的思想,并且多次怒斥那些依靠着诗赋、歌舞考上来的大臣为“废物”“无能昏庸之辈”。
父子二人之间形成了针锋相对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安平帝毫无疑问的发动了宫变。
结局很明显,安平帝获胜了。
虞昏帝被赶去了行宫之中当他的太上皇,虞昏帝对此也没有表示太多的不满,因为他终于可以专心研究自己的诗赋以及歌舞了。
安平帝对虞昏帝还不错,没有短缺了他的东西。
毕竟虞昏帝就算不是很喜欢这个长子,也依旧对他十分宠爱。
依照安平帝的话来讲就是:“我和父亲关系很好,只是和先皇关系不好,有些政治意见不同。”
他将先皇与父亲分裂开来。
安平帝在位期间,大肆改革、再次修改科举制度的内容,将其修改为建武大典以及一部分的民生民策。
这是一件好事,也同样是一件坏事。
因为安平帝以及虞昏帝修改科举制度内容开了“先例”,后续的大虞皇帝们简直是差点把科举制玩坏了,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定下科举制的内容。
而也正是因为科举制的内容可以修改,所以哪怕有不少的好皇帝修改的是正常的内容,但一颗老鼠屎就能坏了一锅汤的道理放在此处就很管用一个昏庸的皇帝就能祸害大虞十几年。
大虞开始慢慢的走下坡路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唉”
一道长长的叹息声响起,杨坚从思绪中醒了过来。
他身旁那个中年男人站了起来,这是当朝“太尉”苏威。
苏威扭过头看着杨坚说道:“文达兄,在想什么呢?今日的早朝已经结束了。”
他背着手,往外走去:“今日要不要去看看丞相?”
苏威的脸上带着忧虑的神色:“丞相的精神不太好,我总有些担忧如今的朝堂局势全靠着丞相支撑,若是丞相故去.唉。”
杨坚的神色恢复了原本的平和模样,只是淡淡的叹了口气。
“总是靠着丞相一个人撑着朝政也不是个事,但当今在幼年的时候受过苦难,所以只信任丞相一个人。”
“真不知道,丞相故去之后,大虞会变成什么样子啊。”
两人对视一眼,都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再次长叹了口气。
镇国王府
陈志躺在病榻上,眉宇中带着几分哀荣。
他轻声的问着身旁的人:“湛儿,这些时日,朝堂如何了?陛下如何?”
陈湛将汤药喂食完毕之后,便放下了手中碗筷:“父亲,您就别操心那些事情了。”
他有些嘲讽的说道:“朝堂局势再坏能坏到什么地步呢?能比现在还要坏么?一群伶人道士占据了朝堂?”
陈志看着陈湛的神色,面容中带着些许担忧。
当今陛下登基之后,改元为“万岁”。
因为年幼的时候不受到先皇的喜爱,所以在深宫中遭受到了无数的虐待,落下了一身病根。
可说来也巧,先皇的众多子嗣在一系列的事情下,几乎全都陨落,没有陨落的也有了残疾,不能登基大宝,于是最后这皇位落在了从来没有想过皇位的当今身上。
当今八岁的时候,甚至还没有一个被御赐的大名那时候当今寻了经常帮助他的丞相陈志,请求陈志为他起一个名字。
多次推辞之后,陈志无奈之下为当今取名为“安年”,希望这个小皇帝能够一生平安。
后来的后来,皇帝登基。
没有改名,依旧叫做“张安年”。
改元“万岁”。
万岁帝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多方寻觅“方士”与“伶人”,最后甚至不顾反对,将科举制的科目中增添了这两类。
陈志按了按额头。
自己的儿子不喜欢这些,那自己死了之后,谁来看顾这王朝呢?
远处脚步声响起。
“先生、公子,太尉、国舅请见。”
第430章 一个名为杨坚的人想要谋逆
国舅、太尉?
这两人这个时候来这里做什么?
陈志缓了口气,看着身旁的陈湛说道:“去将他们二位请到前院,我片刻后便去。”
说着,又轻轻咳嗽了几声。
见着陈志的面容神色,陈湛无可奈何之下,也只能够起身。
前院
已然在此等候许久的杨坚、苏威二人面上带着些焦虑之色:“丞相的身体也不知道到底如何了。”
苏威的声音中带着点点的凝重:“我曾听宫中的常侍说,这几日陛下的情绪反复无常,好似陷入了十分悲痛焦虑的情形之中。”
“前几日,陛下还请太医令前来瞧过丞相的身子。”
他略微有些沉默。
之后才叹了口气说道:“文达兄啊,你说这该如何?”
杨坚只是沉默着。
片刻后,前院响起一阵脚步声,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个年轻的公子,面容清俊,神色淡淡的很平和,一股子书生气。
但却能从他的脚步、以及行走时候的步态看出来,此人绝对是一个练家子。
“劳烦两位久等了。”
陈湛走了进来之后,面上便带着笑意,他与杨坚二人来回寒暄:“家父正在更衣,说无论如何,两位联袂前来,一定是要见上一见。”
“哪怕是身子骨已然这样子,也要挺着身子从床榻上爬起来。”
他看着杨坚与苏威,话语不多,看似客气,但却让两人都有些坐立难安了。
让丞相更衣见他们?还说是从床榻上爬起来的身子骨?
天底下谁能有这个资格呢?
哪怕是皇帝恐怕都没有这个资格。
杨坚客气的笑了笑,脸上稍微带着些的不从容。
他瞧着陈湛说道:“世子这话说的便是令我二人心惊胆战了,若丞相身体尚且在病重,我二人此时离去便是了,若因此惊扰了丞相的身体,那便是我们的过错了。”
陈湛没说什么,只是请杨坚、苏威用茶。
他的神色飘荡的很远。
他能够从如今大虞的情况,看出来大虞的乱象,也能够看出来坐在这前厅的人心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想法。
此时他的父亲正在病中,这两人一同前来,看似是为了瞧一瞧自己父亲的身体,实际上则是在想着自己的未来打算。
毕竟
陈湛自身也很清楚。
若他的父亲一旦病故,那么整个大虞便要乱起来了。
如今的大虞,朝堂局势十分混乱。
他瞧着这位看似仁和的“国舅”,有当年那位篡汉之王莽的几分模样。
“咳咳”
一连串的咳嗽声响起,陈志缓慢的从院落外走了进来,眉宇中带着些许笑意。
浑身上下却都沾染着去除不掉的药味。
三人之间稍作寒暄之后,便说起来了正题是的,这两位来的时候,身上是带着了任务的,那便是询问一下今科取士的事情。
“丞相。”
杨坚的声音中带着无奈:“我们已经尽力了,但陛下不肯松口,今科取士大概只有五十来个名额可以放到建武大典以及诸多政策那几科。”
“陛下朱笔钦定,说是伶人科、长生科每一科必须是有各自有一百二十人。”
“而诸多世家那边加上国子监中的世家子弟也都需要一部分名额,左右只能够挤出来五十多个了。”
陈志看着手中的名册,幽幽的叹了口气。
自当年承武帝胡乱改革的时候,这个巨大的祸患便已经埋下了伏笔。
当年承武帝改革之后,诸多世家也都要求,既然如此,是否可以给他们一部分的名额,于是承武帝建立了“国子监”,国子监专门招收权贵子弟,而科举取士也就必须是给他们一部分名额。
不幸中的万幸的是,这些名额不能够转卖、赠与,必须是某一家的世家子弟才能够使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这名额的含金量。
而天武帝登基之后此事已经成了惯例,许多事情也不是皇帝想要怎么样,就能够怎么样的,这背后有巨大的利益链条。
国子监有一部分可以直接入科举名额的这件事情,便这样定下来了。
最开始的时候是两三个名额,后来发展到十个、二十个、三十个。
国朝取士开科一共录取三百六十名学子,符合周天星辰之数,去除皇帝要求的二百四十个名额外,还有一百二十个,如今只能够给建武科五十个名额,也就是说国子监占了七十个。
这不应当。
陈志沉吟片刻后,做主开口道:“将国子监那边的名额,削减半数,若是国子监的哪个学子有意见,便叫他们来镇国王府找我。”
得到了解决办法之后,苏威与杨坚这才松了口气。
事实上,他们也想要这么做,但却做不到,或者说不敢做国子监的学子都是一些什么人?不是大世家的子弟,便是权贵子弟。
里面的人就算杨坚自己便是“尚书台令”加上“国舅”都不敢轻易得罪。
“如此,那便依照镇国王的意思来了。”
镇国王亲笔划去一半的名额,谁敢有意见?天下万家,谁都不敢有意见。
有意见也不敢说,只敢在自己的心里嘀咕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