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466节

  他中了“张皖”的陷阱。

  陈潇颇为咬牙切齿的说道:“这件事情,幼度知道么?”

  张皖像是个老顽童一样眨了眨眼睛:“当然这是朕同意他辞官的要求之一。”

  他站了起来,走到陈潇的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了,别这么生气。”

  “朕给你赔罪?”

  陈潇倒也是冷静了下来,心里稍微盘算了一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毕竟如今陈七郎虽然依旧在朝为官,但他一个人却很难把控局面,且他的地位也有些问题,如果换成他的父亲大七郎陈郊周的话还差不多,但陈郊周已经病故许多年了。

  而陈表则是尚且年幼,最多担任一个丞相署内吏百官之首的丞相他还担任不了。

  不能服众。

  太年轻有时候也是一种劣势,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天生不能应对那许多的敌人。

  “陛下想要我做什么?”

  张皖看着陈潇的眼眸,双目中带着些坚定以及愧疚。

  他也不想将陈潇拉入这个泥潭当中,但如今他的改革处于一种最为鼎盛的时期,他很害怕,害怕自己死了之后,自己的政策被接班人篡改如同当年穆宗皇帝篡改朝政一样。

  有这样的旧例,他怎么可能不担心呢?

  “替朕看顾这江山。”

  “朕实在是不放心太子啊。”

  张皖的眼睛中带着泪水:“如果有可能,请你亲自教导太孙,将他教导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一个坚定的人。”

  “带他走正确的路。”

  他已经半放弃了太子。

  看着好友的双眸,陈潇长长的叹了口气。

  他闭着眼睛,最后说道:“好。”

  “我答应你。”

  建武三十八年,春夏。

  帝崩。

  史称“建武帝”,而谥号则为“文圣”,又称“文圣帝”。

  他开创了大虞第一个盛世。

  “建武盛世”。

  三十八年冬末。

  太子“张允”即位。

  次年,改元:承武。

  史称“承武帝”。

  承武帝登基后,第一道诏书便是加封陈氏家主陈潇为丞相、太尉、太师。

  一个恢宏至极的盛世结束了。

  迎接大虞的将会是什么?

  谁都不知道。

  这江山许多年,历史继续前行着。

第429章 江山多招摇

  万岁十年,风平浪静。

  大虞朝已经传承了三百多年,从最开始的太祖皇帝、明帝、元帝开创基业,一直到建武帝时期开创出建武盛世,大虞终于到达了最为巅峰时期。

  那个时候,人们以为这种昌盛不会持续很久,毕竟盛极必衰,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大虞陷入落寞。

  但.谁也没有想到,大虞不仅没有陷入破败与落寞,反而是将这种“昌盛”持续了近百年。

  建武帝后,承武帝即位。

  承武帝的表现说实话可以用“平平无奇”四个字来形容,他甚至有些想要背叛他父亲“张皖”志向的倾向但幸好的是,当年建武帝崩殂之前曾经托付朝政于“陈潇”。

  陈氏陈潇。

  陈潇的寿数极其长久,活的比那位历史中为大虞朝堂立下了赫赫战功的“祖天师”还要长久。

  而建武帝与陈潇之间的情谊也十分浓厚,甚至到了建武帝临终前曾留下陈潇一位顾命大臣、甚至将家国军政所有权利全部交给他、更是叫来当时已经稍微懂事的太孙,让他拜陈潇为仲祖的地步。

  建武皇帝曾与当时的太孙,后来的“天武帝”言:汝父蠢笨无知,或改我之志;若其与潇或有所冲,当听令潇之言也。

  更是直言:汝父或会害尔,然潇定然不做此事。

  什么意思?

  就是你父亲是个蠢的,可能修改我的志向与我背离,他可能会和陈潇有所冲突,到时候你听陈潇的。

  你父亲可能会害你,但是陈潇绝对不会。

  而后更是直接越过了当时的承武帝,将手中的“道卒”指挥权以及兵权全都交给了天武帝。

  后来,果不其然。

  承武帝在登基之初,便想要篡改建武帝留下来的一系列政策,再次抬起世家的权势,他一生昏庸无能、却十分有野心,并且想要大兴土木、祸害百姓、修建奇观。

  但这些都在天武帝以及陈潇的阻止下没有完成。

  一直到天武帝二十岁成年加冠之后,承武帝才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回天之力,所以悻悻而归,将皇位传承给天武帝,自己则是当一个太上皇。

  待到承武帝逝世之后,当时的大臣们甚至想要给他上谥号为“桀”亦或者“纣”、“厉”等最为低劣的谥号,但最后都放弃了。

  毕竟承武帝是天武帝的父亲,还是要给当朝皇帝一点面子的。

  于是,最后定下的谥号是“愍”。

  “愍”算是一个中等的平谥,但其实这个谥号在一众平谥中也带着些恶意。

  何为愍?

  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前面三个还算是委婉,但一品也能品出来其中的韵味。

  毕竟承武帝一朝国泰民安,几乎没有什么忧难。

  这几乎是指着承武帝的鼻子说他就是大虞朝最大的忧难了。

  而后面的“使民悲伤”则更是直接了当的说出了承武帝的本质。

  当这个谥号呈上去的时候,其实中书门下尚书三个部分以及丞相署的几位也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这个谥号的确是有点.

  据传闻天武帝和承武帝的关系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这些大臣们还准备了另外一个谥号,等到愍这个谥号被驳回的时候,再把那个谥号拿出来。

  但.

  天武帝装傻,好像没有看出来这个谥号的含义一样,只是装模作样的看了一眼说:“是个平谥啊?还行,我父亲虽然不怎么样,但好歹是有功劳的,给个平谥也行。”

  就将这个事情轻飘飘的放下了。

  事后众人细细品味,也都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他们明白了皇帝和先皇的关系好像是不怎么好,这也是应当的。

  毕竟天武帝即位的时候,承武帝尚且处于壮年时期,两个人一定是有所冲突的,而且承武帝最喜欢的孩子也不是天武帝。

  可谁让天武帝是建武帝指定的继承人呢?

  且背后有陈氏的支持。

  天命人命天武帝都占据了,谁也说不了什么。

  天武帝即位之后,大虞的盛世继续延续,他重用贤臣、远离奸佞,在位期间再次修改了科举考试的一部分内容,将其正式规划成为了一个严谨的制度传承下来。

  他在位近乎三十年,这三十年来,华夏大地稳定发展,四周蛮夷各自臣服,就连远在欧罗巴的匈奴人都送过来了朝贡之礼,表示自己的臣服以及敬佩,想要和大虞交好。

  而大虞的领土也再次扩大,不仅囊括了整个草原,还朝着西面、西南面再次扩张。

  交州的州牧甚至开始抱怨说交州的领地太大了,希望能够将交州更南边的一部分土地划分为另外一个州郡;事实上只是交州的这个州牧懒得理会孙吴王朝的试探了。

  天武帝后期,将孙吴王朝纳入了大虞的附属国领域,形成了对于这一部分国土的管辖。

  而孙吴王朝的“王”也退位,回到了属于他们先祖的老家江东。

  江东孙氏再次出现于众多华夏大世家之列。

  天武一朝的盛世延续,使得后世的人将天武、承武、建武三朝并称,称呼这一段长达三个皇帝、近乎百年的长久盛世为“三武盛世”。

  而一部分史学家则是对此表示不满,觉着承武帝根本不配在这“三武盛世”中占据一个“武”,三武盛世应该改成“二武盛世”才对。

  但是很可惜,大多数的史学家们都认为,不管承武帝本人到底怎么样,但承武一朝终究还算是盛世的哪怕这个盛世一部分归功于天武皇孙、也就是天武帝;另外一部分归功于陈潇也是一样。

  长久的三武盛世之后,大虞陷入了一个平缓发展的时期。

  后续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处于一个“平庸”的状态,大虞的百姓们以及大臣们对此也没有什么别的看法,左右先祖已经打下来了江山,他们只需要维护就是了。

  一直到“虞昏帝”时期,情况才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在虞昏帝当朝的时候,他重用奸佞、远离贤臣,妄自修改科举制度,将科举制度从考核“建武大典”修改成了考核“歌舞诗赋”。

  是的,歌舞、诗赋

  会唱歌、会跳舞、会作诗吟赋就可以当官。

  这种改变让科举制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在虞昏帝一朝引起了一系列的动荡,民间的百姓们开始研究起这些小道,而非是真正的利国利民的治国之策。

  大虞开始出现动荡。

  而当时的陈氏并没有理会这件事情,因为当时的陈氏家主同样稍显平庸,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而且大虞还没有处于一种濒临灭亡的地步。

  虞昏帝的改革使得大虞陷入一部分细微混乱的同时,也使得大虞的“文化”昌盛起来。

  后世中的史学家们研究得出结论,大虞朝文化最为鼎盛的时候就是这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小调最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剧种、出现了新的舞蹈风尚、如掌上舞、做歌舞等等,也涌现出来了一批大诗人、大文人。

  这种虚假的繁荣持续了十年,便被大虞的下一位皇帝终结了。

  “安平帝”。

  安平帝何许人也?

  虞昏帝的长子。

  安平帝自幼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诗词歌赋、更不喜欢那些靡靡之音,所以安平帝不受到虞昏帝的喜爱,也正是因此,他才得到了机会悄然出宫。

  野史记载,安平帝年幼的时候在深宫中长大,后来便化名居住在官渡陈氏的老宅之中,整日沉迷在拙身楼的书籍里无法自拔。

首节上一节466/5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