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文采说实话是无法与“讨虞檄文”相提并论的,甚至如果真的要比的话,其一为皓月,其一为萤火,萤火之光如何能与皓月争辉?
但所有人都更加喜欢“伐天檄文”。
是的。
“伐天檄文”。
或者说,后世的人们更加喜欢他的另外一个名字。
“自强书”
这一封“诏书”也好、檄文也好,经过数千年的流传,最后被中州博物院所收藏,成为了中州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也是后世大明人民联邦共和国的镇国之宝,一度被人将其拿着与“九鼎”、“轩辕剑”、“传国玉玺”相提并论。
甚至隐约之间,超过了传国玉玺的排名。
后世中,十大国宝的排名,前三位不知该如何排列,只能并列。
分别是
华夏九鼎、轩辕剑、伐天檄文
而后便是象征着皇权的
“传国玉玺”、“大贤良师至圣天师太祖皇帝印”、“赤帝剑”
而后是象征着历史文化祭祀的
“商太阳神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以及靠着“走后门”才排列到十大国宝的“洪武祭祀天地鼎”。
那么“伐天檄文”中到底写了什么呢?
很简单的一封诏书。
节选其中一段
“人当自强,自三皇五帝承九州文明而立华夏,至今数千年矣。”
“期间苦难无数,先贤辈出。”
“昔年,天降大水于华夏,大虞何曾屈服?以九鼎镇华夏九州,而立一家一姓之王朝,至今又千年矣。”
“天下动荡之贼,何曾为大虞也?”
“汉所谓天命,不过虚妄也。”
“若天有命人便从之,何需先贤问世?”
“若天有命人便服之,何来华夏九州之雄立。”
“若天有命人便屈之,何来华夏之族战四方而慑四夷?”
“故,无天、无命,无有天命也。”
这是“伐天檄文”的开篇,十分简单的一段文字,甚至不算是有什么文采,但其中所蕴含着的精神则是无论过了多少年都能让人热血澎湃。
开篇之“人当自强”也是后世为之取名“自强书”的原因。
而后洋洋洒洒数千字都是在论述人与天命之间的“关系”,便不再节选,但这篇檄文与其称为是一篇向大汉发出的“檄文”,还不如说是大虞向“天”发出的檄文。
在这篇檄文的最后,这篇檄文的作者只是简简单单的写了一句。
“此之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也。”
“天若有命以令人之慑服,则大虞不当也。”
“今之一战,无论胜负,愿以为苍生而“伐天”。”
整篇檄文没有讲述多少道理,甚至没有文采,只是在告诉所有人,人应该自强,人应该站立在大地之上自强不息。
所以这篇檄文才被称之为“伐天檄文”。
也正是因为这种平淡中蕴藏着的无尽的“傲然”,才让它超越了“传国玉玺”,成为了与轩辕剑、九州鼎并列的国宝。
伐天檄文传到长安城后,曹髦拿着这篇檄文来到了曹植的府邸中。
这个时候的曹植已经是垂垂老矣,整日躺在床榻上,想要恳求上苍让自己多活几日了。
看到这檄文的时候,曹植的手颤颤巍巍的支撑着他的身体坐了起来,他的口中一遍遍的念诵着这篇檄文,最后甚至到了疯魔的地步。
他恍然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啊,好啊,好一个伐天檄文!”
曹植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说道:“此人之才,远胜我矣。”
“其中所蕴藏着的道理,是我这一辈子都不曾看到的啊!”
他捧着檄文,像是看到了人生至宝一样。
“得看此文,死而无憾矣!”
话音刚落,他的笑声便戛然而止。
曹髦看着曹植的头颅重重的垂落下来,眼睛中带着满满的痛苦与伤心之色,他猛的充上前去,跪伏在曹植尸体的面前。
“叔祖父!”
丞相署中
诸葛亮看着这篇满是豪气的“雄文”,眼睛中同样是带着些许的敬佩之色,他满是感慨的对身旁的众多侍者、大臣说道:“此人才华惊世,写此篇者定然是大虞“祖天师”。”
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其实已经知道了“祖天师”到底是谁,所以他更加钦佩这一位了。
“当真是惊世雄文啊。”
他摇头叹息:“只是可惜,此等大才不能为大汉所用。”
诸葛亮环视周围的众将、众大臣,低声道:“最后一战、决定了大汉与大虞未来的一战已经到来,诸位可愿随我前往征战?”
在场之人,无不应答。
于是,战起。
盼同三年,夏。
当春耕过去之后,诸葛亮以及众多将士率兵出长安,与大虞决一死战。
这一场战役在后世中有许多的名字,人们对这一场战争的研究兴趣也十分巨大,后世战争史的专家学者如果没有写过关于这一场战争在历史中影响的文章,就不配被称之为“战争史学家”。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场战争的影响太巨大了,所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场战争有不同的理解,也同样将这一场战争命名为不同的名字。
简单来说,所有人都在争夺对这一场战争的“命名权”,因为这象征着地位。
知识界、或者说学界从来就不是“单纯”的,那群所谓的专家、所谓的学者、所谓的文人,并不是什么洁白的兔子,而是从古至今最为邪恶、愚蠢、贪婪、肮脏、怯懦、胆大妄为、贪欲享受的集合体。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要排列出两种最肮脏的人,那么“没有信仰的政治家”何“没有信仰的文人”必定断层式的前二。
他们中诞生了无数的“学阀”。
直到某一年,一位天纵之才诞生,写出了一本巨著“华夏战争史”,其中将五场惨烈的战争单独列出来,最后将其命名。
关于这场战役的命名权争夺之战才结束。
最后,这场战役被命名为。
“伐天之战”。
这是历史上最为奇特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
因为他的时间跨度太长了。
命名这一场战役的人,将当年大虞太祖皇帝揭竿而起、到祖天师发起世家之殇、三国赤壁之上的那一场大火、曹刘合流、以及最后这一场决定了大虞存在与否的战争都列为“伐天之战”的一部分。
这是一场自承泰元年(191年)开始,到盼同十年(266年)才结束的一场战争。
它其中有真正刀兵相接的战争、也有无声的“政治斗争”,它其中有大火熊熊焚烧一切虚妄的大火,也有藏匿在暗中的阴影之水。
战争啊战争。
这是一场持续了七十五年的战争。
但“华夏战争史”的作者将这一场战争定义的时候,华夏历史学界却没有多少人反驳。
第一,因为这位作者出身高贵。他出身自官渡陈氏。就是那个传承了几千年、历史中连续千年担任三公之位、甚至出了无数帝师的官渡陈氏。
第二,这位作者拿出了足以慑服所有人的“证据”无数藏在拙身楼中的文献。
第一条保证了这位作者不会被“物理毁灭”,保证了他可以堂堂正正的、公平的在那些学阀面前讲述自己的发现、研究、以及证据。
第二条则是证实了他的研究。
盼同四年。
去岁掀起战争之后,大汉与大虞之间的小战争就不曾断绝过,持续不断的战争消耗的不仅仅是两国的国力,还有两国主战者、也就是大将的“生命”。
夜色下
诸葛亮坐在帐篷中神色苍茫,他抬起头看向苍天。
他第一次希望苍天再借给自己数十年的光阴。
诸葛亮害怕了。
害怕自己熬不过大虞的那位“祖天师”。
第409章 五丈原上的秋风
谁都没有想到,比祖天师年轻许多的诸葛亮最担忧的事情,竟然是自己被祖天师熬死。
这简直是一个地狱笑话,也或许是“命中注定”的因果。
昔年的武侯同样是在五丈原上被司马懿熬死,从而注定了蜀汉灭亡的结局,如今的诸葛亮依旧是在五丈原之上与大虞进行最后的决战。
命运总是纵横交错,在你以为它改变了的时候,调皮的弄出来一系列的问题,让你觉着命运还未曾发生改变。
而当你以为命运始终不变的时候,它又会给你一些别样的惊喜。
比如“伐天之战”中的“五丈原之战”,这一场归属于伐天之战的战争,时间跨度同样很长。
自盼同四年的秋末开始,一直到盼同十年才结束。
没有人会想到这一场战役会持续这么长时间,哪怕是强大如大汉以及大虞都感觉到了些许的疲惫和无力。
长安城内,许多的世家已经开始捉摸着放弃、想要劝诸葛亮投降算了,大家一起加入大虞,不还是高高在上的世家么?即便是到时候在大虞境内咱们不能和往常一样,那不也是能够先潜伏、继而等到风声松一点的时候再出现?
这不是什么大事。
他们这些人习惯了做这些。
但诸葛亮并不同意,他表示自己打这一场战役是为了匡扶汉室、兴复汉室,是为了河山一统,是为了天下苍生,是为了当年先皇的遗愿。
在诸葛亮拒绝了他们的“试探”之后,以卢怀为首的几大世家将念头打到了卢钦的身上。
如今的卢钦与往昔的卢钦不同了,他的身后站着诸多世家,在刘禅的面前也稍微有点面子虽然不能撼动诸葛亮,但是让刘禅稍微动摇一下还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他们组团去找了卢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