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437节

  “我倒是有一个人选与办法。”

  “对诸位的利益损伤不大,曹氏也能接受。”

  “不知诸位是否愿意听一听?”

  卢怀看着曹髦的神色,心中一个恍惚,他心中一个大胆而又令人不敢相信的想法冒了出来。

  这灵光一闪而过。

  “您说。”

  曹髦淡然的开口,声音中甚至有些哀叹:“事实上,大魏承袭自当年的大汉,大汉天子刘协将天子的位置禅让给了我的祖父。”

  “一直传承到我这里。”

  “可以说,大魏的正统便是大汉。”

  “我的曾祖父曹姓讳操也同样是大汉的臣子,当年也不过是因为被汉天子伤害太深,且当时的大汉天子并未有明确的旨意留下,这才拥立献帝的。”

  他看着众人,一字一句的说出了那个大胆的、从来没有人想过的可能。

  “既然诸位不能接受我称帝、而我也不能接受司马氏称帝,诸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那么便表明,大魏承袭自大汉的国运已然断绝了,这般情况下”

  曹髦站了起来,自称产生了变化。

  “朕欲学当年的王莽,还政与汉、还位与刘。”

  他看着众人轻声道:“长安方面已然知道了这件事情,并且同意,在长安、在大汉也施行九品中正制,只是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官不能完全由世家担任了。”

  “这并不会损伤到诸位的利益。”

  “诸位以为如何?”

  所有人都呆在了那里,尤其是诸葛恪。

  谁不知道大汉如今的丞相是他的亲弟弟啊,若真的东西合流,大汉再现,诸葛氏要昌盛到什么程度?

  诸葛恪立刻代表诸葛氏表示同意。

  而王明、谢无涯、卢怀也瞬间表示同意,一点犹豫都没有。

  为什么?

  因为卢怀的叔父卢植,曾是大汉的尚书台令,而卢植的长孙卢钦在曹代刘的时候,愤而辞官,投靠大汉,如今在大汉担任丞相署内吏。

  王明、谢无涯是卢钦的女婿。

  六大世家中,王氏、谢氏、卢氏、诸葛氏都表示同意。

  东西合流,已成定局。

  曹髦看着众人脸上带着灿烂的笑意。

  这是陈英的第四个陷阱。

  一切如他老师所料。

第407章 东西遥望,一如当年

  在陈英与曹的考虑中,无论他们最后是否成功除掉司马氏,曹氏都不可能再当皇帝了。

  因为他们依仗着的“世家”不允许。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曹髦”与“曹”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中原父子关系,虽然他们之间看似没有多少的沟通交流,但曹却并不想要因为自己的“执念”而毁了自己孩子的一生。

  他在位的那些年间,已经看到了魏国以及大汉的结局。

  灭亡。

  这是必然的。

  曹熟读史书,甚至可以说是汉末三国时期最聪慧的一位帝王了。

  他从史书中看到了天下的走向以及结局,他明确的判断出了最后的胜利者会是“大虞”,而魏国以及大汉必定会灭亡。

  无论如何,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当亡国之君。

  这是一件何其痛苦的事情呢?

  对于一些人来说,当了亡国之君后,依旧可以幸福的生活,甚至可以像是放下一个巨大的担子一样,放松精神,好好的享受。

  这种人不会对亡国有什么特殊的悲愤情绪,他们可以接受属下想要复国,甚至可以帮助自己的属下隐瞒。

  但他们不会放弃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所有生活都沉浸在这“复仇”当中。

  比如刘禅。

  而另外一些人则是不可能接受这种事情,他们只会一心复仇,只会觉着自己的心中充斥着仇恨,最后被仇恨操控,虚度一生。

  比如自己的儿子。

  所以,在陈英提出了“曹刘合流”的这个可能性后,曹几乎是没有什么犹豫的就同意了。

  他甚至前往宗祠中告祭了他的父亲那位夺走了刘汉天子之位称帝的霸主。

  然后就乐滋滋的和陈英一起准备这件事情了。

  泰始元年,冬末。

  在浩浩汤汤的曹魏诛贼、重新夺回皇位的事情发生了不到半个月后,另外一件足以震惊天下人的事情又再次发生了。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件事情最后会朝着这个走向发展。

  泰始元年,冬。

  大魏天子曹髦宣布还政于汉、还位与大汉天子刘禅,自此之后,去魏帝称号,退为魏王。

  请注意。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的一个去位诏书的话,也不至于令天下所有的人都为之侧目,觉着曹髦当真是举世无双的豪杰。

  他是真的将魏国范围内部的势力全部并入了大汉的范围之内。

  一些大汉的遗老遗少们都开始感觉到了兴奋与激动,他们看着这个古老而又雄伟的帝国再次露出了当年那种“纵横天下谁敌手”“荡尽天下何处非汉土”的鼎盛姿态。

  许多人甚至在魏国天子宣布退位的时候,来到了高祖庙前,不断的祭拜着高祖皇帝。

  长安附近的百姓也是十分兴奋的前往文帝、景帝的庙前,诉说着近一百年来的悲痛与苦难,他们看着这重新建立起来的“大汉”,觉着是否可以期盼着天下再次一统,重归于汉。

  泰始二年。

  大汉天子刘禅下诏书,改元为“盼同”,取自期盼统一的意思。

  于此同时,大汉天子宣布拜丞相署内吏“卢钦”为大汉左丞相,位居大汉丞相诸葛亮之下。

  这是经过数次博弈之后才做出的决定,诸葛亮代表着大汉以及诸葛氏的利益,而卢钦则是代表着大汉以及卢氏、谢氏、王氏等诸多世家的利益。

  与此同时,丞相署内吏空置的时间也没有持续太久。

  盼同元年三月,天子诏令,宣布任命魏王“曹髦”为丞相署内吏、加拜司空。

  丞相署内吏早已经不是大汉最开始那个时候的“小吏”了,事实上,丞相署内吏已经成为了和左右丞相相差无几的官职。

  在曹刘合流之后,许多事情开始发生改变。

  比如大汉朝廷的官员制度,几乎已经替换成了九品中正制度,这种制度的优点十分明显,便是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让人知道各种官员等级的区分。

  诸葛亮等人耗费了数个月的时间,终于整理出来了一套还算是双方都比较满意的官员制度。

  其中“司徒”“司空”“太傅”“太师”被列为“正一品”,但却是虚衔,就是这个名头只有一个名头,从此之后没有什么真正的职权了。

  但他们却是货真价实的“正一品”。

  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则是同样被列为正一品,而且是实权正一品。

  已经被扩充到“三十六卿”的“卿”级别官员,则是被列为“从一品”,而各地的“州牧”则同样是“从一品”,这也代表着京官高人一等的时代暂时过去了一点点。

  这是一件无法改变的事情,天子脚下的官员、朝廷的官员,就是比地方的官员要高一点点。

  当然这仅限于“三品”以下的官员。

  因为三品以及三品以上的官员都已经是“封疆大吏”了,甚至有些人觉着哪怕是在地方当一个二品,都比去朝廷内部担任从一品要强得多。

  而中正官这个在特殊时期下产生的特殊官员,则是被单独的拎了出来。

  大汉原本的势力与曹魏的那些顶尖世家们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讨论,诸葛亮之所以会这么长时间才拿出来这套官员制度便是因为这一点。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将“中正官”拎出来,设置一个“中正署”。

  中正署类似于后世的“吏部”,负责审核、调迁官员的任命、升迁、与贬谪,中正署中的官员都叫做“中正官”,没有大小之分。

  大中正署设置一位“大中正”,也就是“中正署署长”,其下设置两位“小中正”,则是“中正署少卿”。

  中正署署长大多数会被加封一个“正一品”的虚衔,但却并不是“太傅”这种有较强意义的虚衔,而是如“紫金光禄大夫”这样的荣誉虚衔。

  曹刘合流浩浩汤汤,直到盼同元年的冬末,这一场合流才算是真的结束了。

  天下于是再次形成了“东西遥望”的态势。

  就如同当年高祖皇帝建立了大汉之后,再次灭掉了楚汉争霸中的“楚霸王”,而后与秦国形成了东西遥望之姿态一样。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大虞与大汉,大汉与大秦。

  谁是大秦?谁又是大汉?

  谁也不知道这一点。

  如果说如今的大汉是当年的“大汉”?那也不对,因为如今的大汉已然腐朽,相当于过去的“大秦”。

  如果说当今的大虞是当年的“大汉”?似乎也不太对,因为如今的大虞占据着的大多数是当年大秦的地盘。

  而且在当年秦末的时候,大秦的地盘其实事实上已经变得很少了。

  就和现在的大虞一样。

  原本三分天下,大虞的势力算是最大的一个,其次是曹魏,最后才是大汉。

  而如今,曹魏+大汉>大虞。

  盼同元年末。

  腊月三十。

  大汉天子登高祭祀,而后颁布了一道读起来都让人有些涕泗横流的诏书。

  他在诏书中表示自己只想要完成当年父亲的愿望,只要想实现大汉的再次一统与复兴,大汉昭昭至今已然四百多年了,期间遭受过无数的困苦折磨,但都像是烈火中走出的真金一样挺过来了。

  而如今,魏国天子放弃了自己的位置,成全大汉,希望大汉再次复兴,他这个作为大汉天子的人也希望大虞方面能够好好考虑一下,是否要和魏国天子一样并入大汉。

  

  甚至大汉天子还做出承诺。

  当年的高祖皇帝建立大汉之后,曾经分封诸侯,而如今,他同样也可以如此。

  如果大虞的天子愿意和曹魏天子一样,与大汉合流,那么他会加封大虞的天子为“虞王”,与魏王的封号一样,甚至可以允许两个人在大汉内建国。

  这样的承诺是十分令人眼红的,毕竟就现在看来,大虞似乎并不占据优势。

首节上一节437/5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