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天子刘协的禅让更加直接,他下达了“禅让宝册”
“册曰:“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
“于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宝册既已经下达,这件事情似乎已经没有了转回的余地,但魏王显然并不认同。
他上书了一道十分慷慨激昂的奏疏,这道奏疏被记录在史记汉书、观汉纪、以及汉书三本史记当中。
此奏疏名为“上书再让禅”
全文如下
“奉今月壬戌玺书,重被圣命,伏听册告,肝胆战悸,不知所措。天下神器,禅代重事,故尧将禅舜,纳于大麓,舜之命禹,玄圭告功;烈风不迷,九州攸平,询事考言,然后乃命,而犹执谦让于德不嗣。况臣顽固,质非二圣,乃应天统,受终明诏;敢守微节,归志箕山,不胜大原。谨拜表陈情,使并奉上玺绶。”
翻译一下也很简单,暗戳戳的告诉天子刘协,你的程序没有走全,我哪里敢接受这样的诏书呢?
在这道奏疏呈给天子的当天晚上,曹丕趁着夜色进入了未央宫中,而后自己写下了一道用于明日颁布的诏书。
次日。
天子诏令,赐予魏王曹丕宝玉、玄圭,再陈述了魏王以及魏武王,也就是“曹操”的功绩。
这一次,魏王接受了这一道诏书。
而后,程序便开始继续流转。
在第三次上书委婉拒绝了刘协的诏书之后,天子第四次下达了禅让诏书,而这一次,魏王终于接受了。
这一出盛大的、让天下都陪着演出的戏剧终于委婉的结束了。
魏王如天下人所愿、如大汉天子刘协所愿、如朝廷世家所愿、如自己所愿,终于坐上了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在繁琐的登基大典之后,魏王颁布了第一道诏书。
“皇帝臣丕,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
“丕只承皇象,敢不钦承。卜之守龟,兆有大横,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谨择元日,与寮登坛受帝玺绶,告类于尔大神;”
“唯尔有禅,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
这是必要的程序和手续之一,在这一出戏剧的最后,魏王、哦,不,是新任的大魏天子曹丕下达了一道册封的诏书。
册封前大汉天子为“山阳王”。
改元“延康”
而后,新任的大魏天子加封了自己的父亲曹操为“太祖皇帝”,也就是“魏太祖”,谥号为“武”,即为“魏武帝”。
在史书中,这样简单的记载了一句这件事情。
“延康元年,献帝禅于文帝,文帝三辞不受,然则顾天下之忧,不得以而受之。”
“则赐献帝为山阳王,与大魏同受。”
“帝初登,则加太祖武皇帝。”
在献帝第二次进行禅让的时候,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一次并非是和之前曹操那次一样的“演戏”与试探,而是一场真正的戏剧。
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迎接新的皇帝,迎接新的朝代。
历史也正式从这一刻开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分割线,如果说此前名义上天下还是“大汉”与“大虞”的抗争,那么今日起,天下纷争便是“大汉”“大虞”“大魏”的三国鼎立了。
历史书中的记载也同样如此,在所有的历史书籍、以及后世历史学界的公认中,都将这一年之后的时代称之为“三国”。
而此前的时代则是称之为“黄巾伐天”,将之归属于汉末。
长安
在大魏建立了之后,丞相府内便一直来来往往的有人前来,有世家子弟,有跟随刘备许久的人,甚至张飞、关羽也在此列。
他们都劝诫刘备,既然大魏已经废除了天子,那么他们这边是不是也要有什么动作?
只是单纯的斥责可以么?
他们话里面的意思很清楚、很简单,他们想要让刘备称帝。
刘备如果不称帝,他们永远无法封侯拜相,如果刘备称帝了,未来乃至于一统了,他们也不再是如今的身份了。
在这些人的劝诫之下,刘备只是坐在丞相府内,一动不动。
夜晚
风徐徐的吹拂着,一切都像是最寻常时候的模样。
刘备坐在丞相署的后院中,看着满天的星辰。
身后响起一阵脚步声,随即一道声音响起:“丞相.”
刘备轻声开口道:“你也是来劝我的么?”
诸葛亮只是笑了笑,他坐在了刘备的身旁:“亮平生有匡扶汉室之志,如何会劝诫丞相称帝?”
他看着刘备,声音坚定。
“我愿随丞相而动,若事成,则大汉危而转安,若事败,则一切都不过是黄土一。”
“丞相不惧。”
“亮有何惧?”
第397章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完)
正统二年的秋天。
这个秋天发生了许多事情,但在史书上基本上没有记载。
在曹魏天子登基之后,魏国对于世家的纵容便更加放肆了,朝堂中大部分的官员全都出身世家,而那些寒门子弟,哪怕是有些才学的寒门子弟,也被挤到了一些不重用、或者说重要但却没有什么权势的位置上。
但不得不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某些程度上说,世家对于朝廷进展的推进还是很强大的。
曹魏天子在九品中正制度施行之后,得到了世家的帮助,从而完成了对境内大多数地方的掌控,并且还攻下了幽州边境的一些蛮夷之地。
他们攻打这些蛮夷之地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想要占领这些地方,他们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劳动力”罢了。
蛮夷之人,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
用自家的百姓当做徭役的话,死的多了还是要心疼的,毕竟这些人意味着稳定的税收来源以及稳定的田地、粮食来源。
可用蛮夷之辈就没有这种反应了,毕竟他们不过是耗材而已。
曹魏进入到了一种飞速发展的时期。
几乎超越了大汉的发展。
正统二年,秋,九月十八。
秋风萧瑟起,长安城陷入了一种寂静的状态当中。
九月十八日晚上,长安城境内发生了一场“政变”,这是在陈氏的史书中唯一对这一次事件有所记载的“描述”,史书中将其记录为“政变”。
这场政变因为发生在“正统二年”,所以又叫做“正统事变”。
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个残酷的政变之夜,但却记录了这一次政变之后的结果。
“正统二年九月十八,夜”
“长安惊变之事。”
“天子禅让于贤王刘备。”
“腊月十九,帝崩,无子。”
是的。
翻遍所有的史书,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只能找到这简单的三行字。
没有起因,没有经过。
只有简简单单而又看着令人心惊胆战的“事变”“帝崩”“禅让贤王”几个大字。
后世中对于这件事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讨论,但在“诸葛遗书”出土之前,史学界一般认为正统事变是由刘备发动的一场政变,目的便是为了登基,坐上皇帝的宝座。
也正是因为这个认知,所以刘备刘玄德在后世的名声并不算很好,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差的了,甚至比曹操还要差一点。
曹氏的族人一直说,曹操本人并没有称帝,但是刘备却称帝了,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一直说曹操有野心的刘备才是最有野心的。
并且感慨当年青梅园中的三个故交,最后竟然只有曹操没有叛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诸葛遗书”的出土。
在诸葛遗书上,记载了这件事情最真实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则是令所有人都有些沉默。
“先主欲清君侧而还大汉之安,然则大汉境内之世家以此为由,征讨刘汉霍乱苍生,先主为天下苍生之苦楚而受之胁迫。”
“先主直言,昔年全天下苍生之人,如今只剩所谓私心。”
“门户之见无法破除,则大汉无以为继。”
这是诸葛遗书中最重要的几段话,诸葛亮一直被认为是匡扶汉室最坚定的代表,即便是在刘备称帝之后,也一直辅佐刘备、乃至于辅佐刘备的孩子、刘汉皇室的最后一点香火。
他为大汉征战多年,最后也为了天下苍生而选择了结束这一切。
在后世中,诸葛亮也同样被称之为“千古第二相”。
为何是千古第二相?
因为千古第一相同样生在这个时代。
他与诸葛亮多年为敌,最后甚至帮助自己辅佐的人一统天下,成为天下之主。
大虞丞相“祖天师”。
而从诸葛遗书中提取出了重要信息的后世之人,也终于猜测了这一段历史。
他们认为,在正统二年九月十八的这个夜晚刘备或许是准备清理、整顿朝纲,将那些已经忘记苍生、忘记百姓,只想要享受、只想要成为世家,成为特权阶级的“友人”整肃的时候,那些“人”和“世家”联合在一起,以天下大乱为“把柄”,要挟刘备,最后促使了刘备登基。
在那场事变中,死去的、被称之为叛逆的“林泽源”是站在刘备这边,帮助刘备想要整顿朝纲的。
整个正统事变只死了这样子一个人,这是从小跟随在刘备身边的“贴身侍从”,说是侍从,其实更像是弟子。
在多年前,他便已经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也是“执金吾”了。
无论这些事情到底是什么,总而言之,正统事变结束了,就在正统二年的腊月十九。
正统二年,九月二十日。
大汉天子“刘民”下达诏书,表示自己登基以来,行事荒诞、暴虐无度,导致大汉成了如今的样子,加上他没有子嗣,不能够让大汉继续传承下去,所以他要禅让。
禅让给自己的叔祖,贤王“刘备”。
与正规的程序不同,刘备接手天子位置的时候,并没有走三请三让的流程,反而是在天子诏书下达的时候,就接受了这个位置。
刘备成为了大汉天子。
未央宫中
正统二年,九月二十日。
刘备坐在那里,看着面前的刘民,眼眸中带着些许怅然和疲惫,经过正统事变之后,他的身体一下子就苍老了下去,比之前更加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