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399节

  他只是平和的说道:“我答应你们的,自然也会做到。”

  “自今日起,刘琮便是这荆州州牧了,我会上表天子,天子也同样会下诏书,赦封刘琮为列侯。”

  “在荆州城中,诸多世家以蔡氏为首。”

  “甚至本相还可以为蔡氏与诸多世家,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牵线。”

  “如何?”

  蔡夫人抬头的时候,偶然之间看到了曹操眼睛中的那一抹兴致盎然,也明白了其余东西的“代价”,这并不算什么。

  所以她点了点头表示答应。

  荆州城外,刘备等人已然逃离,刘琦在荆州多年也并不是没有人支持。

  他们顺利的逃走。

  但却暂时没有回长安城。

  他们在等。

  他们需要抵御来自曹操的进攻,因为把控了荆州后,曹操必定会以此为据点,攻打荆州全地。

  承泰四年冬,腊月三十。

  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夜晚。

  子时。

  一道火光划破天际。

  令人啼笑皆非,但却载入史册的可笑之事发生了。

请假条

  本来想撑一下的但是实在是撑不住了

  我好像是肠胃炎从早上起来开始拉肚子一直到现在,跑了十几趟卫生间了。

  我都快虚弱了

  实在是没法写了

  今天请假!

  or2

第377章 可笑的事

  这件事情并不算光彩,甚至可以说是曹魏的一大丑闻。

  但正是因为这是“曹魏”的一大丑闻,所以这件事情才流传了下来,因为当时天下并非只有曹汉这一个正统。

  当然了,在这件事情上,三本史书也各自有不同的记载。

  自当年刘备与曹操分别带着汉少帝“刘民”与汉献帝“刘协”建立了两个不同的大汉之后,不同的三本史书中所记载的关于同一段历史的“事实”总会有些许差别。

  这一点是后世耗费了无数的“血泪”才总结出来的。

  因为“观汉纪”这本史书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流传下来,流传在人世间的史书只有两本,其一是“汉书”,这本史书几乎是被当成正统的史书来看待。

  第二本便是“史记汉书”这上下两卷汉书出自陈氏,但最开始的时候陈氏并没有将这本史书整理出来,而是放在陈氏的拙身楼中。

  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拙身楼中的书籍也好、史书也好,实在是太多了。

  华夏大地上下五千年的光阴,而陈氏就存在了两千多年,一部华夏史,半本陈氏书,陈氏后人哪里有那么闲的时间去一一整理这些东西?

  之所以能够从故纸堆中翻出来这本书,还是因为“观汉纪”的出土。

  观汉纪是从司马康的坟墓中出土的,这本书的出土证实了这一段荒谬而又扭曲的历史,自观汉纪出土之后,历史学家们就对三国时期这段历史开始以“质疑”的目光去看待了。

  因为有“史料”为佐证。

  观汉纪中的一些历史又与汉书中的一些历史记载不同。

  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关于“荆州”归属这一段历史记载。

  在当时,沛郡刘氏与琅琊曹氏两个同样传承了几百年的大世家疯狂互喷,互相说都是对方先祖的错。

  因为“汉书”的存在,所以琅琊曹氏已经被沛郡刘氏嘲讽了一百多年,曹氏这一次拿到了“观汉纪”这种正儿八经的史料佐证自己的先祖,也是那位曹氏的开族之祖“曹操”曹孟德不是汉书中所记载的那种人,所以他们的腰板挺的很直。

  但刘氏的史料佐证也很真实。

  汉书是从汉朝末年时候一直传承到现代的,这是无可置疑的史料。

  两大世家闹得天翻地覆,甚至说出了:“有你没我,有我没你”这样的话。

  那件事情的记载是这样的。

  在汉书中的记载如下。

  “承泰四年冬,腊月。”

  “琅琊伪相诡诈,骗荆州之主、是时宗亲刘表之妻,而得荆州。”

  “孟德于少时尝有好人妻之名,常于左右言:少妇之妙者,未尝者不知也。”

  “吾有此好,乃为照拂。”

  “承泰四年冬,表邀贤王、伪相者共赴荆州,以商大事。时夜色将至,伪相窃刘荆州之妻蔡氏,与之谋。”

  “夜色渐深,烛火通明。”

  “是时,天大暗,左右侍从于屋外闻声而闭目,伪相者身长六尺,却颇有之相,其以谋蔡氏者或与之谋赵姬同,夜色渐深,屋内声而日浓,近乎于无。”

  “左右闻细微之声。”

  “伪相言:“夫人可愿助我谋之荆州?,若事成,则夫人与我共享极乐。”,左右闻之此音,而觉心中惊恐。”

  “此人为蔡氏心腹,旧日却承刘表恩情,是故仔细闻之,欲破二人之谋。”

  “只闻蔡氏言:“君若不弃,妾自随之。”,后屋内春声依旧,似出水芙蓉。”

  “良久,屋内声渐歇。”

  “侍从悄然至公子刘琮处,告之。”

  “刘琮大怒,拔尖曰:曹贼者,安敢如此欺我?”

  “其欲杀曹贼,却被侍从所阻。”

  “侍从言:今日杀曹贼者易,可荆州何去何从?万望公子三思。”

  “刘琮怒不可遏,却听之,细思之下感慨而言:“我之谋不如父亲、兄长远矣,既父、兄皆投刘皇叔者,皇叔必然为可靠之人。”,左右思虑,乃去信与贤王谋。”

  “腊月三十,夜。”

  “信未至,然则曹贼夜夜于蔡氏欢,琮无法忍如此大耻,拔剑谋之。”

  若是只单单看这一段记载,甚至可以怀疑这不是正统的史书,而是某一本带颜色的话本中的东西,但他却是实实在在的记录在了汉书之中。

  是的。

  汉书单独为曹操开了一个传记,名字也很简单明了。

  《汉书奸佞传曹氏孟德本纪》

  是的。

  在这一本汉书记载当中,那位司马氏的族人单独为曹孟德写了一个“本纪”,这本应该是一个无上的荣光,毕竟古往今来唯有那位“楚霸王”才在不是皇帝的时候就拥有一个本纪。

  曹操在活着的时候并未曾称帝,而这一篇本纪则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写下来了的。

  由此可见那位司马氏族人对曹操的恨意。

  后世中,曹氏族人会对此事十分羞耻的原因并非是先祖好人妇这一口,而是因为汉书中的记载,将曹操描绘成了一个依靠着蔡氏一介妇人才得到荆州的“奸夫”形象。

  这才是曹氏族人无法忍受的原因。

  而观汉纪中的记载则是比较简单,但却与汉书中的记载明显相反,在观汉纪的记载中,曹操的形象显得更为“光明正大”。

  他的记载如下。

  “承泰四年冬,刘荆州病重,邀丞相于荆州会。”

  “时长安伪相刘备者密谋荆州已久,不愿大汉一统,因此暗中前行。”

  “承泰四年冬,刘荆州逝,其病逝之前,妻子荆州尽托于丞相,时丞相慨然曰:天下英雄者,刘荆州当为其一。其为汉室宗亲,护佑荆州之地多年,临终更托付于吾,吾怎能愧对?”

  “因此,尽心竭力。”

  “时伪相刘备密谋与刘表之子“刘琦”夺荆州。”

  “刘琦者,刘荆州长子也。”

  “然,其虽为长子,却不得刘荆州之喜,其母早亡,故心情孤僻。”

  “刘荆州亡故,任次子刘琮为荆州州牧,将其托于丞相。刘琦心中妒火而生,谋与刘备者夺荆州故地。”

  前面的描写在尽力给曹操描绘一个“仁德”的形象,而后面则是用了些许“春秋笔法”。

  “承泰四年冬,腊月三十,夜。”

  “刘琮为人所骗,欲杀丞相。”

  “丞相不忍愧对刘表,则掩面而走。”

  这是在观汉纪中关于这一段历史的所有记载,仅仅是“为人所骗,欲杀丞相”这八个字,将一切道尽。

  当曹氏与刘氏争论不休,到了白热化,甚至要拼一个你死我活的时候,有人出来当和事佬了。

  关中秦氏、以及上党赵氏、陇中李氏都出来打圆场,大家都是传承多年的世家,何必如此?既然对历史有不认可之处,那么去找一个绝对公正的人不就行了?

  于是,祖上阔过的这一群人便前去找官渡陈氏了。

  他们寄托于陈氏中能够找到佐证对方的“史料”才是假的证明,想要为此洗清自己身上的脏污。

  事实证明,陈氏中的确有证据。

  但.这个证据让曹氏和刘氏都不那么的满意,当然了,更加不满意的是刘氏的人。

  因为“史记汉书”的记载证明了曹操的确算是一个枭雄。

  当时,陈氏家主听到众多世家家主找自己的原因的时候其实是哭笑不得的,陈氏已经不理世事许多年了,这群人当真是太闲了。

  但因为他也十分好奇此事的缘故,于是便答应了前往“拙身楼”中寻找一下,看看是否有相关的证据。

  拙身楼中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有一些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孤本,所以许多并没有电子化。

  他们寻找了很长时间,终于寻找到了一本名为“汉书”的史书。

  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刘氏的人十分兴奋,因为他们以为这本“汉书”与他们的“汉书”是一样的。

  曹氏的人则是梗着脖子说万一是后世流传的版本有所修改呢?

  于是翻开了这本“汉书”。

  

首节上一节399/5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