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354节

  很短,只有十二章,但我感觉勉强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前面的七章是交代一下“历史走向了不同的轨道”是什么意思,大汉依旧昌盛,没有戾太子,也没有故剑情深。

  这个版本的大汉经历了“高祖、孝仁皇帝、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孝武皇帝、孝康皇帝、孝成皇帝、孝宣皇帝、孝敬皇帝”九个皇帝之后,国运持续昌盛了多年。

  直到黄龙年间,“命运”或者说“历史的修正性”终于出手了。

  他借助一原版历史中、就是咱们当前时空中存在的一个争议性比较大的人物“王莽”来完成自己的使命,他要让王莽篡汉,从而截断大汉的命运。

  那么陈氏为什么不阻止呢?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人”和“历史修正性”的智慧问题了。

  人是有智慧的,会思考的动物,而历史修正性或者说的玄幻一点叫“命运”,这玩意是不具备智慧的你懂吧?他顶多算是一个机器人,算是一个ai。

  所以,认为王莽篡汉了,刘秀反叛了,再次成为皇帝了,这段历史就叫做东汉了。

  但.

  朋友们,怎么可能呢?

  原本的刘秀是什么人?现在的刘秀是什么人?

  不是名字一样就一样了啊喂,如果名字一样就能得到一样的命运,那么我立刻改名叫马xx好吧???

  陈野认为,这同样是“命运更改了”的证明之一,他并没有回到原本的轨道。

  因为如果按照原本的命运,刘秀应该遭受一系列的苦楚,而王莽则是要彻底的跌下神坛。

  为什么历史上管刘秀建立的叫做东汉呢?

  因为他妈的刘秀甚至都不能说跟刘邦有血缘关系.他顶多算是跟汉景帝刘启的孙子有那么一点点的血缘关系好吧。

  但现在这个刘秀呢?

  咱们算一算。

  刘邦-刘盈/刘恒-刘启-刘彻-刘据-刘进-刘询-刘骜-刘成-刘秀。

  这怎么算都是嫡系好吧,一点问题都没有。

  刘秀推翻王莽,建立大汉,那都不能叫复国,顶多叫清君侧,哪怕历史上都不能称之为“东汉”,而是必须要称之为“西汉”的国度,一点问题都没有。

  哪怕大汉被分成了两段,这也是西汉。

  可原版本的刘秀就不同了,他特么的都出五服了,十服都快出了吧???当然要叫“东汉”。

  这就是历史根源性的不同。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武则天篡唐建立了周,但为什么李隆基登基之后大唐没有被叫做东唐呢?就是因为李隆基那是正儿八经的李唐皇室血脉。

  嫡系。

  正儿八经的嫡系。

  后面的几章交代了一下大汉的昌盛,以及抒发一点感慨。

  然后故事就结束了。

  好了,不扯这个问题了,扯得有点多。

  反正目前为止这一卷就结束了。

  因为太少了就不过多总结了。

  然后说一下请假的事情因为上个月我透支了请假条所以目前很痛苦的,这个月我就只剩下一张请假条了,每个男人月初都会有那么一天,你懂的吧?

  所以明天请一天假。

  好好构思一下下一卷。

  下一卷是全书的最高潮,三国嘛,男人的梦。

  我希望我不会折戟沉沙。

  

  下一卷我会彻底改变历史的轨道。

  当然,日后该出现的朝代还会以一种巧妙(不怎么巧妙)的方式出现的。

  毕竟我也舍不得七世纪亚洲地表最强生物,以及开局一个碗的老朱。

  当然了,某些朝代我就直接蝴蝶掉了哈,你们看着烦,我写着也烦的要命。

  写到现在也没什么不能说的了。

  大唐最惨烈的那一场战争,一定会被蝴蝶掉,大唐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的。

  说到这里,我就还是觉着对不起大秦。

  呜呜呜。

  好了。

  下一卷卷名:朱楼

  下一卷卷首语:请大汉赴死!

  最后,依旧是征婚。

  男女不限,好看就行。有意加群私信,么么哒。

  最后的最后,依旧是用我最喜欢的话送给大家。

  如果我们不再相见,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第342章 陈朱楼

  “楼公子,跑慢点。”

  热闹的街道上,人们快乐的生活着。

  一个约莫十三四岁的孩子在飞快的从远处跑来,脸上带着肆无忌惮的笑容。

  “陈朱楼!你给我站住!”

  一道愤怒至极的吼声从远处传来,身上穿着墨衣的中年男子脸色狰狞,手里拿着一根竹棍。

  “三天不打你上房揭瓦!”

  “今日我要是不好好收拾收拾你,我就不是你爹!”

  奔跑着的少年人听到这怒吼声甚至还有闲工夫回头,冲着身后追着自己的陈成己吐了吐舌头:“我说老爹,不就是撕了夫子几本书么?你着什么急啊。”

  见着人马上就要追上来了,连忙扭头就跑,脚底生风。

  周围的商贩也好、路过的百姓也好,见到这一幕都是无奈的相视一笑,而后不自觉的继续自己的生活。

  但.

  他们好像有意无意的在帮陈朱楼挡住陈成己追赶的步伐。

  这是光和三年,当今天子在位已然许久。

  天下虽然不像是当初大汉盛世时候那样的安宁,但却依旧可以算是太平。

  朝廷上下许久没有战事,而天子有了新的外戚之后,陈氏也不愿意在朝堂上继续占着权臣的位置,于是大部分的陈氏子弟包括陈氏家主都回归了官渡,不再继续留在长安城。

  而天子也是依照惯例,加封陈氏的诸位家主。

  自上一代家主陈恪辞官告老以来,如今陈氏已然三十年没有在朝堂上为官了。

  十年前,陈恪逝世,嫡长子陈成己依照惯例受封“安国王”,但却不愿意入朝为官,只是受领了虚职,被拜为“太傅”,领尚书台章事一职。

  而八年前,陈成己长子陈朱楼降世,自三四岁的时候开始,就表现出来了顽劣的个性,一直让陈成己觉着十分无奈。

  “呼呼呼”

  陈成己弯着腰,双手扶着自己的膝盖,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

  他看着周围还假装不经意帮陈朱楼阻挡自己的商贩们,无奈的扶额叹气:“我说诸位啊,这小子都已经跑远了,就不必在帮他阻挠我了吧?”

  陈成己缓过来气之后站在那里,与众人说笑。

  官渡城很大,大到可以给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个安居之所。

  官渡城也很小,小到这官渡城中经常居住的百姓、陈氏府宅周围的大小商贩们都认识且熟悉了陈朱楼,并且对这个孩子十分疼爱。

  陈氏自建立起官渡城之后,就没有在官渡城中搞什么特权主义,他们更像是生活在官渡的“普通人”只是排场和权势比一般人大了一点。

  但他们几乎没有为非作歹的子弟,哪怕是有,只要前往陈氏府邸找陈氏的人,那些为非作歹的子弟也会被迅速处理。

  所以陈氏的子弟大概是全大汉百姓们最喜欢的权贵子弟了,他们虽然多少有些奢侈、有些骄纵,但却没有本性很坏的,因为本性很坏的全都被处理掉了。

  与周围的百姓们聊了聊之后,陈成己回到了陈氏府宅。

  他不紧不慢的沏茶、然后等待陈朱楼的回来。

  果不其然,片刻之后,一道轻柔的脚步声响起,陈朱楼蹑手蹑脚的从偏僻的小路准备去往后院。

  “咳咳”

  陈成己一声轻咳,表明自己已经发现了他。

  陈朱楼耷拉着耳朵走到了陈成己的身前,站在那里,活像是霜打了的萝卜。

  “父亲,我回来了。”

  他乖巧的站在那里,好似之前逃跑的不是他一样。

  而出乎陈朱楼预料的是,这一次的陈成己却并没有和他讲什么大道理,甚至没有训斥他,只是招了招手让他坐下。

  等到他坐下之后,陈成己才缓缓开口:“前几岁天子多次下诏,请我前往长安为官,但我都拒绝了,因为陈氏先辈们的权势依旧在,如果那时候我回到官场,陈氏多年前的急流勇退便没有了意义。”

  他怅然若失的看着远处,声音中带着唏嘘:“今岁陛下又下达诏书,请我一定要前往长安。”

  “甚至还写了一封血泪书,说朝堂如今被诸多权贵、外戚、甚至是宦官把持,世家与外戚、宦官们将朝堂当成战场,把他这个皇帝当成棋子。”

  “还说若是我再不去,那他便去成皇帝墓前哭一场。”

  陈成己扶额叹气。

  事实上,当今天子去成皇帝庙里哭还真是有底气的。

  成皇帝刘进的母亲便是当年的孝慈武皇后陈茗,陈茗的父亲便是陈野九世孙,而陈成已则是陈野二十世孙了,相差也就是十一代而已。

  如今的天子若是真的要按照皇家玉碟上的辈分去查询,大概还要喊陈成已一声叔祖.

  陈朱楼看着莫名怅然的父亲,有些不理解:“父亲,即便是天子去孝成帝祠堂哭诉,咱们该过咱们的日子过咱们的呗,难道这世上还有人敢指责我们陈氏么?”

  陈氏自当年大汉立国之后,就一直伫立在大汉朝堂之上。

  哪怕从永平十年,先祖陈冲离开朝堂后,陈氏就不怎么活跃在大汉政坛上了,但陈氏的力量依旧不可小觑。

  没有人会质疑这样一个已经传承了五百多年的世家。

  当今大世家中,陈氏依旧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世家。

  天下的学子、士大夫阶层当中,依旧有无数陈氏的门生。

  而面对陈朱楼的疑惑,陈成己之后站了起来,面上变得平和,他目光深远的看着远处的方向,像是在思考什么事情一样。

首节上一节354/5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