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346节

  他抬起头,这一刻的刘邦神色肃穆:“臣没有辜负陛下的重托,这天下,臣给治理好了!”

  忽然之间,一股酸涩的情绪涌上心头。

  子婴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刘邦,眼睛忽而红了,他不动声色的将情绪按捺下去,将刘邦搀扶起来,笑着说道:“沛公不必多礼。”

  “你如今已然是大汉的开国之君了,何必与我这样一个亡国之君行礼呢?”

  他拍了拍刘邦的手,在刘邦还没说话的时候,就继续笑着:“走吧沛公,带我看一看,这桃花源中的情形,也看看这如今的天下,到底是一副什么模样了。”

  刘邦严肃的脸上也出现了一抹笑意,他领着子婴站在了这水镜之前。

  “陛下,这便是水镜了,能够看到凡俗的一切。”

  两人低下头看过去,正好看到如今的凡俗乃是孝康帝、孝成帝时期慑服西域诸国的时候,天下臣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看着如此辽阔的天地,子婴的神色中带着些许憧憬。

  “好,好啊。”

  “沛公啊”

  “你的后代,将这一片天下治理的很好。”

  桃花源某处

  打完了孩子的嬴政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他来到了了这桃花源的深处,看着那坐在树下的男子,脸上带着尊敬的神色。

  “安国王,多谢您费心思把这个孩子接过来了。”

  陈野只是摆了摆手,笑眯眯的说道:“没事,都是小问题。”

  他好奇的问道:“只是,你打算再打胡亥多少年?这都六十多年了,也该出气了吧?”

  嬴政冷哼一声:“等等再说吧。”

  陈野摇了摇头,对始皇帝没办法。

  “行吧,反正也不费什么事情。”

  他沉吟着说道:“只是,明明可以模拟出咸阳城,以令你们居住的,何必非要如此对待自己呢?”

  嬴政沉默一瞬。

  “触景伤情。”

  触景伤情啊

  陈野默默的拿起酒杯,酒杯是后世的款式,他默默的饮了一口杯中的酒。

  触景伤情啊。

第336章 那个男人他出现了!

  永元元年的时候,安国王辅佐幼帝登基,之后把控朝政。

  但陈氏的权臣永远都是那个德行,他绝对不会真的“把控”朝政,比如朝政上的事情,他大多数还是会和小皇帝商议的,而且是那种真的商议。

  他会从这件事情的各种角度去给小皇帝分析,然后讲解这件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

  最开始的时候,皇帝对陈氏的这位家主十分不满,他听信宫中一些内侍的鼓动,觉着陈氏一定会将原本属于他的权利抢夺,之后再彻底的将刘汉变成“陈汉”。

  对于年幼的皇帝来说,许多事情说一次可能是假的,说两次也可能是假的。

  但每天都说的事情,在他们的心中就已经有了可信度了。

  可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年幼的皇帝终于明白了到底谁忠谁奸当然,陈氏这位家主的手段稍微有些酷烈。

  他放任一些“忠臣”去干他们想要干的事情,在关键的时候告病在家。

  而后看着这朝堂的发展。

  因为陈氏的告病是一个惯例,只要稍微读过一些书的人就知道,在前朝四世皇帝时候,陈氏的人就因为朝政的荒谬以及四世皇帝的昏庸而告假,在那之后、在新的皇帝,也就是秦武烈帝接管朝政之前,陈氏都没有再干涉朝政。

  也没有对那几位奸佞做些什么。

  而天下的一部分世家也纷纷前往官渡,他们试探了陈氏家主的想法,明白陈氏家主的确是真的失望了。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皇帝自己能够“立”起来,否则他们绝对不会再管皇帝的事情。

  朝堂上的某些人们得知这个情况之后,开始愈加的放肆了。

  年幼的皇帝可以从陈氏家主的手中获得权力,那并不是因为年幼的皇帝有什么威严,更不是因为皇帝的聪明智慧可以超过陈氏。

  而是因为陈氏家主愿意将手中的权利逐步还给皇帝。

  这才是事情的真相。

  在永元元年、永元二年、三年这两年半的时间内,年幼的皇帝明确的知道了这件事情。

  那些原本捧着他、哄着他的奸佞们因为他失去了作用,所以不再捧着他,他这个皇帝过得甚至还没有一些位高权重的内侍过得好。

  未央宫中

  已经不算太过于年幼的皇帝坐在那里,望着头顶的明月怔怔出神。

  两年光景,到底孰忠孰奸,他终于分清楚了。

  可即便分清楚了又能够如何呢?

  那位会一直帮扶他、教授他道理的老师已经离他而去了。

  他被困居在这深宫当中,无法出去寻找他的老师,而他的老师因为失望也不会再关注这里。

  一滴泪从脸颊上滑落而下,坠落在未央宫的大殿之中。

  这里的青砖绿瓦见过无数的这等情形。

  他转身回到未央宫中,继续出神,此时的他尚且未曾注意到一人影悄然出现在他的身旁。

  先帝在临死之前,曾经留下过一支谁也无法指挥的“人手”,名为“绣衣使者”。

  幼帝在永元元年的时候,将绣衣使者的指挥权交给了自己信任的那位“忠臣”,当然了,这位忠臣在陈氏家主离开之后,立刻就投靠了那位真正的奸佞权臣。

  所以皇帝连绣衣使者的指挥权都失去了。

  这才是幼帝如今这般失意的原因。

  而常人、包括幼帝都不知道的是,绣衣使者一共有两批,其中一批便是放在表面上所有人都能够看得到的这一批,他们的忠心虽然能够信任,但就像是人心总会发生偏移一样,他们也会听从“指挥使”的。

  而另外一批藏在这群绣衣使者当中。

  这一批人的首领每一个都是从皇室当中所收养的孤儿当中选拔,也可以说是所谓的“死士”,是真正的死士。

  这群人永远只会听从皇帝一个人的命令一个命令除外,那就是让他们听别人的话。

  这群人只会效忠于皇帝,这个皇帝甚至不包括下一任皇帝。

  前任皇帝死了,他们才会移交给下一任皇帝。

  这么做的原因甚至有防备太子势大夺权的因素在其中。

  “陛下。”

  一个人影跪伏在地上,他抬起头:“不如请陈相回来吧?!”

  “有陈相在,定当能够扫平奸佞!”

  幼帝抬起头看着这人,脸上泪痕斑驳:“老师会愿意回来么?”

  他另外带着些许犹豫:“即便老师愿意回来,如今朝堂、军伍都不再听从朕的命令了,老师能够能够铲除奸佞么?”

  幼帝抹了一把眼泪:“哪怕是死,朕也不愿意连累老师!”

  绣衣使者抬起头,他看着幼帝,郑重的说道:“陛下放心,陈氏的力量您不曾了解,但绣衣使者是了解的。”

  “陈相的为人,您比臣下更加清楚。”

  “只要消息带到,陈相定然会举兵而来,助您铲除奸佞!”

  他最后一句话打动了幼帝:“您的身上,有孝慈皇后的血脉啊!陈相怎么会真的不管您呢?”

  血脉相连永远是最关键的因素,幼帝点头,直接咬破指尖鲜血,挥手在布帛之上写下求救之语,而后走到绣衣使者面前,声音恳切。

  “一切,便托付给卿了!”

  绣衣使者抬头,神色肃穆:“定,不负陛下所托!”

  永元三年,夏。

  史书中大书特书的一年。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令天下人都侧目震惊的事情,也是在这之后哪怕又过去了百年,哪怕这百年之间陈氏再度沉寂千百次,也没有人敢挑衅陈氏。

  史称“永元之变”。

  在汉书中,是这么记载的。

  “永元三年夏,六月。陈氏得天子衣带诏而起兵,言称清君侧。六月十五起兵于官渡,沿途所至,皆开城而迎。二十三日,至长安。”

  “时丞相李俊把控朝政,伪诏称陈氏叛国,乃为刺王杀驾,以令诸国救王。”

  “天下皆不从。”

  “兵马至城楼之下,则长安诸兵将开门而迎。”

  “安国王横刀立马前行于未央宫,亲救天子于危难,剑斩奸佞于未央,乃为时之英雄、国之大者。”

  “自起兵至平乱,共计八日,天下安定。”

  “天下皆惊。”

  “时,国库空虚,安国王发诏于诸王,诏中唯二字曰:借粮。诸王莫敢不从,仅月余,国库充盈。”

  “天子加封安国王为“镇国王”,更赐九锡。”

  “享九锡者,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时王以一字为贵,尤以春秋霸主为先,天子言,欲改封安国王为“晋王”,为诸霸主之次,封国官渡、上党等二十郡,几为大汉半数国土。”

  “安国王辞之,言:陈氏无有称王封国者,陛下勿再言。”

  “时有宠臣上天子曰:安国王或欲图者甚。”

  “永元四年,天子再赐九锡,欲改封安国王为“秦王”,为诸霸主之最,封国长江以南,已为大汉之半。”

  “安国王辞之,言:陈氏无有加封九锡、称王封国者,陛下勿再言。”

  “又有宠臣上天子曰:或为安国王先祖无有追封者。”

  “永元五年六月,天子追赐安国至圣汉武王、【太上大罗天得道真君】九锡,许其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追封为“秦王”。”

  “七月,天子又赐安国王九锡,许其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欲改封其为秦王,为诸霸主之最,封国长江以南、连官渡城,封地越大汉,为天下之最。”

  “安国王辞之,言:陈氏无有野心称霸者,凡俗之许,皆为虚妄,乃为一心之民,而不负天恩也。”

  “三请三辞。”

  “时众人缘,此乃先例,而之再赐必受。”

  

  “于是,永元六年,七月,天子又再追封,追封陈林武之父为秦王,追赐其加九锡、许其荣光;后再赐安国王九锡等,一干加封一如往。”

首节上一节346/5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