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要恭喜陛下得太子这样纯良而孝的子嗣。”
刘恒看着还在茫然的刘启招了招手:“行了,别蒙着了,来吧。”
后元十一年。
天子康复,但自觉身体大不如从前,所以令太子继续监国,而自己则是半隐居幕后。
这对于整个天下来说都是一件新鲜事,毕竟没有几个皇帝会在自己尚且身体康健的时候,就将自己手中的权力交给太子,让太子监国。
文帝走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或许日后还有皇帝有这样心思的时候,就有“前例”可寻了。
时光便匆匆的流逝而去,天下在太子以及皇帝的治理下,变得更加安定祥和,人们几乎忘记了当年秦末那惨烈的战争。
战争留在人们心中的创伤也逐渐的消失了。
生活依旧平静而又祥和的过着。
后元十三年,秋。
大将军韩信病重,没有能够挺过肃杀的秋日,在秋日的最后一刻离去了,这位长寿的老人最后留下的话语是:“唯愿大汉,千秋万年”
后元十三年的冬天,太尉陈得也病重了,只是却依旧勉励的坚持着。
后元十五年,太子监国已经足足四年。
太尉陈得终究没有能够扛得住身体的危难,在这一年的冬日离去了。
后元十六年,在太子监国的第五年。
陈彼病重,回归官渡。
后元十七年,在太子监国的第六年。
文帝崩殂。
这个影响了大汉多年的帝王,终于在一个很寻常的冬日离去了。
后元十八年春,太子登基,是为历史中的“景帝”。
后元十八年春。
春暖花开。
泰山之顶。
陈樊望着远处的云雾缭绕,脸上带着些许的淡然之色,他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但耗尽最后的力气来到了泰山之巅。
“其实,这天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是争名夺利么?”
陈樊淡淡一笑,闭上了眼睛。
“世上最重要的事情,是追随自己的脚步,而后自由的前行。”
“无论前方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本卷完】
卷末总结兼请假
痛苦的四月份终于结束了.
上上个月我透支了上个月以及这个月的假条,导致这个月我只有一张假条、精神极度衰弱,上个月甚至发生了我写完了但是定时没给我发、全勤都没有了的悲剧事件
我愿意称之为“三四惨案”。
我甚至染上了看直播来治愈自己的灵魂,你知道我看直播一个月花了多少钱么我淦啊,短短的一个月我花了一个w幸亏我现在从良了,不看直播也不用花钱了.
闲言到此为此,我还是正儿八经总结一下这个月吧。
首先,这个月共计更新二十九章,其中一章还被屏蔽了也不知道现在这一章被放出来没有,我明明真的这一次什么都没有写,简直无语。
基本上是更新了个将近十二万字吧,这个月只休息了月初的一天,还行,挺努力的。
然后就是这一卷的结构什么的,我其实感觉这一卷还行,就是故事性到底还是太差了一点,希望这一卷的缺点在下一卷能够得到解决吧,真诚的希望自己能够慢慢的进步。
剧情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前两位皇帝的故事,下一卷写汉景帝汉武帝的故事,可能会稍微长一点。
大家可能也都发现了,我现在就是尽量保持一个月一卷的节奏来,下一卷可能会长一点吧,大概是要一个月十天左右,因为大概有个三十五章左右。
那是属于大汉武皇帝的故事,当然,不可避免的有一点景帝的牵连。
其实在规划的时候,我曾经考虑过把景帝的东西划分到这一卷“仁义者多助”里面的,但是后来想了想,武帝的故事怎么能够少了景帝的故事呢?
所以最后还是规划到了武帝的故事里面。
说实话,下一卷的最后一幕我已经想好了,想想就觉着很兴奋,很想写。
下一卷我可能不在书写历史了,而是要讲述五个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挑战。
如何在短短的三十五章、甚至四十章左右,也就是八万字左右将五个人的故事讲完呢?
我开始兴奋了。
于是,明天请假休息一天,我要好好的规划一下,迎接新的一个月,迎接新的一卷,迎接新的一切。
另外大家也不用担心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我该怎么处理,我觉着我的处理方法其实已经掩埋在故事里面了,就是我经常提到的那句“历史的车辙偏移了一些”,一点点的偏移当然不能影响到历史,但如果是陈氏五百多年间的努力,让诸华诸夏这辆战车已经偏离了原有的轨道呢?
那么下一次的反抗一定会轰轰烈烈,改变也会随之而来。
所以我说,下下下一卷,会是全书最高潮的部分,我甚至打算用两个月来写完那一卷,那一卷的字数很有可能超过第一卷哈哈哈哈哈哈哈,但是我觉着写的会很不错。
我不会走前辈的老路,也希望我能战胜自己。
好了,闲聊至此为止。
下一卷卷名:荡尽天下何处非汉土
卷首语:“寇可往,我亦可往!”
最后,依旧是征婚。
男女不限,好看就行。有意加群私心,么么哒。
最后的最后,依旧是用我最喜欢的话送给大家。
如果我们不再相见,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第290章 恒泰六年
恒泰六年,天下大安。
大汉的第四位天子登基之后,天下之间的政策并没有像是原来的天子登基一样有所动荡,反而是十分平稳的交接。
这是得益于当年文帝于在位的末期,将自己手中的权力逐步向当今天子转移的缘故。
所以天子登基之后的许多政策并没有发生改变,而朝廷的大体框架则是依旧持续。
文帝在后元十八年的时候崩殂,而后天子登基,改元为“恒泰”,意为天下可以长久的安泰。
恒泰元年,天子诏令以“晁错”为御史大夫,监管群臣,而后以周亚夫为大将军、以自己母亲的兄长“窦婴”为太尉,掌管全国的军事事务。
以自己的老师“陈拓”为右相,也是大汉目前为止仅有的一个丞相,左相近乎于悬空无人。
也正是从恒泰年间开始,大汉开始了“唯有一相”的先河。
在往昔,为了制衡丞相手中的权力,大汉也好,前朝的秦也好,都是设置两个丞相,甚至还要设置丞相内吏等,瓜分丞相手中的权力。
恒泰元年这一年的年末,大汉的三公全数就位。
而在恒泰二年的时候,天下发生了另外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
陈氏的当代家主,先皇的老师、当朝“太傅”“太师”陈彼逝世,在离世之前,陈彼曾经写明一封奏疏,上交与朝廷,其中所记载的东西冲除却天子、陈拓、窦婴、以及晁错、周亚夫五个人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人看到。
至今为止,天下人还依旧在猜测着这奏疏之中的内容。
而在陈彼逝世之后,天子哀戚,甚至生了一场重病,再次康复的时候,便下令追封陈彼为“安国至圣王”,追拜为“太保”,自此“三师”之名,陈彼一人担之。
不过这对于朝廷倒是没有什么影响,毕竟人都已经逝去了。
天子犹觉着不够,大笔一挥,亲自题字【至圣先师】【书香传家】【万世族表】送到了官渡陈氏的宅邸当中。
这个在历史中本该属于“孔子”的称号,就这样落在了陈野的身上。
而陈氏还顺带得了两块称赞的牌匾,这三块牌匾都被悬挂在祠堂之上,彰显着陈氏的荣耀。
当然了,虽然这牌匾之上的夸耀有点夸张,但陈氏并不是第一次收到这种牌匾了,大汉的四位皇帝哪一个没有送过这样的牌匾?大秦的王也好,皇帝也好,就连四世皇帝那个脑子有点毛病的也都送了类似的牌匾。
传承百年的陈氏,祠堂之上的荣誉已经不再是“陈氏的荣誉”了,反而是皇帝的荣耀。
皇帝赐字悬挂在祠堂之上,那是陈氏对你的认可!
你小子,偷着乐吧。
恒泰三年的时候,吴王再次上书,想要获得天子的奖赏,奏疏中表明吴国实在是太过于贫困了,甚至还说自己现如今身上的衣服都是破旧的。
言语中都是暗示天子将“铸币权”开放给他。
在这漫长的十年当中,天下早已经遗忘了当初天子是如何收走的诸王铸币权,但朝廷统一锻造的钱币却是让民间的经济秩序安定了不少,人们也在享受这样的安定生活。
而在晁错、陈拓的建议之下,天子的态度也很明显,你说贫穷?
那好,那朕就赏赐你一些衣服吧。
不能让诸王身上的衣服都是破旧的,可是吴王叔啊,你说你的衣服都是破的,朕赏赐了你新衣服,你却不愿意穿.那你是在欺君呢?还是在蔑视君王呢?
每一项都是大罪哦。
于是,吴王在收到一对衣服之后,心中的表情不知道是怎么样的,但他当着那传旨内侍的面,直接将衣服换成了皇帝所御赐的衣服。
吴国暂时没有准备好要和朝廷一决雌雄,因此吴王即便是再怎么不愿意,也要听从皇帝的话,至少是表面上听从。
恒泰五年冬。
一封家书从长安城中飞驰到了官渡。
官渡陈氏,府宅。
两个青年坐在湖边,脸上带着悠然自得之色,他们的身上穿着狐裘,十分暖和,两人的面容都英俊无比,周身气度雍容。
远处一个小厮急匆匆的跑了过来,脸上带着着急之色:“两位少爷,长安城中来信了,夫人让你们尽快回去。”
长安城中来信?
陈辟抬了抬眼睛,脸上带着好奇之色:“兄长,你说长安城的信件中会说什么?”
陈秋有些无奈,他收起手中的书卷,轻声说道:“无外乎是让我们入长安城罢了。”
他微微摇头:“拓叔祖这几年越发的催促了,你我只怕是逃不过这政治泥潭啊。”
陈辟倒是没说什么:“这倒是小事了,你我身为陈氏弟子,腹中又有诸多才学,自然是要为家族尽一份力的。”
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埃,往前走去,一边走一边说道:“只是如今的天下局势么,拓叔祖召我们尽速入长安,怕是为了和晁先生争一争削藩之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