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野蛮的神话体系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的与中原的神话体系融合了起来。”
“古华夏第一次神话体系的发展,便得益于这次战争的推动。”
“而根据我们的猜测,当时的陈肃应当是利用了某种科学手段,才表面上看起来是控制了当地的气候。”
“楚国本就处于南方多雨的季节,所以降雨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是后来的人们依旧信奉安国君陈野,所以逐渐的为陈野而加封神庙,日后历朝历代的君主也多有对陈野的加封。”
“陈野几乎真正的成为了“神灵”,这也是我国神话体系中最特殊的一点,我们的神灵大多数来自于我们历史中的先贤,他们都是我们的先辈。”
“而陈氏则是自始至终不肯承认,那个供奉在庙宇中的“太上大罗天九霄紫电飞霄阴阳得道天尊”是他们的先祖。”
“这或许也是华夏神话史的某种特殊情况吧。”《古华夏神话发展史》
当然,这些都是后世的相关记载,而在秦书的记载中,则是十分简单的记录了这场战役。
或者说,历朝历代关于“胜利”的战争记载都很少。
华夏民族是一个谦逊的民族,他们不习惯记录自己攻伐他国的记录,反而是因为“谦逊”与“儒雅”所以将自己被“揍”的内容一点点的全都记录下来。
若仔细翻阅的话,便能够看出来,关于战争胜利的记录大多数“xx年,xx战,胜/大胜,斩敌xxx。”
而失败的战争记载则是十分详细,详细到哪一年哪一个月哪一天,什么原因才失败的,是谁打了我,后面再加一句“后世勿忘xx之耻。”
华夏果真是一个谦逊的民族啊!
秦王政六年,武安君陈赞克北楚,斩敌数万余。
秦王政七年,武成侯王翦克南楚,斩敌数千,俘者数万。
秦王政八年,武信候李信克西楚,斩敌数万,大破之。
秦王政九年,武安候李牧克东楚,伐项氏,阵斩项燕于军前,后大破项梁,伐之,斩敌数万,大破敌军。
秦王政十年,伐楚之战乃成。
这便是历史中关于这至关重要的一战所有的记载了。
而在四楚被秦国覆灭之后,正好是秦王政十年,也正好是秦楚之间盟约结束的那一日,楚王在宫中得到捷报的时候也十分震惊。
他当然记得今夕何年,所以楚王便觉着这是上天的指引,也是天命所在。
于是,他十分果断的上交了国书,表明自己愿意自降爵位为伯,与韩伯赵伯等人一样,愿意一直待在咸阳城中不再外出。
同时,愿意举荐朝中的贤臣。
当然了,楚国此时朝中的贤臣并不多了,毕竟很多要么跟着四楚走了,要么是自立为四楚之一了,要么便是被杀光了。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0年),秦国统一了诸华诸夏。
这比原本的历史中秦国的一统提前了十一年,而也正是在原本的历史中的秦王政十年,秦国才开始攻伐其余六国,并掀起了“伐国之战”。
而这一个历史却并没有被“历史”修正,或许是因为在历史长河中,短暂的十一年并不能够影响什么的缘故。
总而言之,自孝公起,历经孝公二十三年的光阴、惠文王二十六年的光阴、昭襄王五十五年的光阴、孝文王五年、庄襄王五年,秦王嬴政十年的光阴,共计耗时六代秦王、一百二十四年的时间,这片大地终于再次统一了。
这个新生的帝国伫立在咸阳城中,他的光辉如同是太阳一样照耀天地。
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是一座雄伟而又强悍的帝国。
而这座帝国的主人则是高坐在大殿之上,以万王之王的姿态俯视着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
那象征着秦之天命的玄鸟在空中低声的啼叫声,象征着新时代的来临。
无数的人们匍匐在这座帝国的脚下,看着这座帝国的崛起。
秦!
秦!
赳赳老秦!
此时此刻,此时此景,正如那首诗所写的一样。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王政十年,诸将而归,秦之一统,九鼎所成,天命而归。《秦书始皇帝本纪》”
【本卷完】
第二卷卷末总结兼新卷更新计划
这本书的第二卷写完了,本来这个总结应该是昨天写的,但是昨天的状态并不是很好,有很多事情,加上有点感冒所以拖到了今天。
首先还是总结一下整体。
第二卷“战国春秋”一共有55章,从昭襄王十四年到秦王政十年,一共六十一年,共计十七万字,基本上算是日六了,因为周日的休息和中间请了一天假,这个更新量不算多,但是也不算少吧,算是起点的正常水平。
毕竟当初来起点就是为了养老的但是吧没想到这个老没养成还是被迫卷生卷死。
从昭襄王时代的开端到始皇帝时代的一统,诸侯尽西来的结束,这一卷的字数虽然没有第一卷多,但时间线却比上一卷要拉快乐很多。
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前面的铺垫很多,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形成摧枯拉朽的架势,比如覆灭六国这个小事。
对于秦国来说,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哪怕是最麻烦的楚国对于有了陈氏的秦国来说也是小趴菜,所以大家就可能觉着时间线有点快了,因为他必须这么快。
这就类似于十里坡剑神的流派,你在新手期呆了几十年发育,外面都是五十级的小怪,但是你自身已经一百级了,对付他们不还是一剑一个?
前戏说多了,总之还是以四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一卷,总结一下上个月吧。
第一个角度,卷名以及卷首语。
卷名是:战国春秋卷首语是:黎明终将到来,前提是你要学会忍耐。
战国春秋这个名字是很早就定下来的,因为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战国时期”并不是按照历史书中的划分而来的,至少在我的书里面不是。
春秋时期的大义、以及周礼在我的书中昭襄王之前还是存在的,因为陈野的努力所以惠文王并没有和张仪一起戏耍楚国,这也是为什么本书中没有出现脍炙人口的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因为楚国的国人并没有受到国君被扣押、被像是傻子一样戏弄的耻辱。
所以他们对秦国的仇恨自然也就没有那么的强烈。
等到了昭襄王时期,所谓的“礼”与“义”全然崩塌,本书中所写的最典型、也是正式进入战国时期的标志就是“诸王分鼎”。
鼎代表着天下,周王无法守住九鼎,代表着天下诸国之间的礼已经彻底崩塌。
这便是战国。
一个动荡的、混乱的、没有礼与义,只讲究强弱的时代。
这就是为什么我为这一卷其名为“战国春秋”的缘故,这里的春秋指的并不是“春秋时期”了,而是“春与秋”,是一种时间上的纵向移动。
而卷首语则是更加简单,“忍耐”。
这个词是贯穿了整个这一卷的,或者说从上一卷开始就已经在贯穿文章了。
秦孝公的忍耐、惠文王的忍耐、昭襄王最后的忍耐、孝文王、庄襄王的忍耐,以及最后嬴政为了一统天下的千秋伟业而“忍耐”。
成大事者,必先能“忍”,当然了,能忍还是不够的。
但“忍”却是必须的。
这便是我想在这一卷表达的内容,我希望读我书的朋友们能够进入到我的精神世界,而了解我所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或许是创作者、表达者们的通病。
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二个角度,整体框架构成。
这一卷我由慢到快,由紧到松,这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尝试这种写作手法,以前都是无意识的。
从最开始的慢慢铺垫,写一些小事大事,然后将这些事情一点点的紧凑到一起,然后汇成一张网,因为是第一次有意识的这样做,所以效果可能没有很好,但我会很努力的,因为这是我必将走过的一条路。
整体的架构早在写这一卷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甚至大多数的章节都已经想好了怎么写,只有中间的时候调整了一点节奏。
整体来说,我对于这一卷来说还是较为满意的,即便从成绩来说它可能没有上一卷好,但毕竟是我的初次尝试+战国时期我并不是多么熟悉的缘故,能有这样的成绩我觉着还可以。
第三个角度,视角。
大家都知道,我上本书主角的存在感就不是很强,像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一样,我一直喜欢写、也想要写群像,但因为积累的缘故一直写的不是很好。
但好歹算是有了自己的风格,虽然还没有完全成型吧。
朋友说一看这种絮絮叨叨里带着点平凡烟火味的文字,就知道是我这个天蝎+infp+文青+经常抑郁的傻逼写的,和我整个人的风格完全一致,看不出来任何差别。
我:#$3%#%#
不过能看到这里的朋友应该也是能接受这种文字和风格吧?嘿嘿。么么么哒。
哦,话说回来,说视角。
这一卷以陈氏视角写的并不多,一些朋友可能觉着有点找不到“上帝视角”了,也找不到一个中心了,这一点有点刻意为之。
战国时代太复杂了,它本来就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没有人才的,只是有些人真的不会用。
比如我有上将郭开,可斩廉颇李牧.
下一卷我会调整视角,以陈氏的视角去观察秦国这个庞然大物,这个宏伟的帝国。
这也是陈氏从秦国的陈氏彻底过渡到“官渡陈氏”的一卷,也是他成为千年世家中“世家”的一卷。
第四个角度,更新以及成绩。
先说更新,开头就说了更了十七万字,我主要说一下上个月请假那几天,其实都是因为一些个人原因.生病倒是没有,主要是因为“情绪”的原因。
写作是一件很靠感觉和情绪的事情,上个月经历了友情断崖式的崩裂,明明前一天还在约着年后一起打帕鲁的人第二天开始不怎么回消息了,第三天基本上完全不回消息了。
我是个很孤独的人,我朋友几乎没有,所以上个月我几乎处于一种一个月三十一天,我喊了十几天明年写完这本书要去烧炭的话。
不过我会尽量调整过来的,因为自己的缘故让各位读者朋友没有办法好好阅读是我的过错,上一卷那个时候道过歉了,现在再次道歉,真的对不起,orZ .
其次是成绩,均订目前两千五百多,追订大概有个一千二三左右吧,还算可以,不知道这个月能不能有个推荐然后上精品拿到徽章
好了,这就是上个月以及上一卷的事情了。
说一下这个月的更新以及新的一卷吧。
这个月继续日八,在这上下浮动,没意外的话就是两章四千,有意外的话就是一章四千一章五千。
然后依旧是正常的休息。
因为字数变多了,所以休息也调整一下。
这个月休完整的两天,一天是这个月五号,因为我五号从云南这边回郑州,从大理坐火车到昆明,从昆明坐地铁到机场,从机场飞到新郑,从新郑坐城轨到郑州,从郑州坐大巴回中牟.所以基本上就是耗时一天了,所以这天休息。
然后就是月中到月末的时间可能休息一天。
这是完整的。
然后就是半天了,除了下周把休息从周日调整到春节当天也就是周六之外,其他都是周日正常休半天。更四千-六千字,也就是10/18/25这三天休息半天只更一章,但其实更一章的字数也不少了
哦对,这周日就不休息了。
总结一下,这个月的更新字数计划是24*8000+3*4000≈20万上下,这也是下一卷的总体字数了。
然后说一下下一卷的名字以及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