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偃旗息鼓。
然后说起大汉的民生之事。
“大人,张伟和张兴民明明已经有粮种改良之法,但却从未推广,他们是想将其私昧下来吗?”
“再者,我们有所耳闻,张伟和张兴民想要让张家商行退出皇商之列。”
“张家商行可是武帝时期亲命的皇家商行,一旦让张家商行退出皇商之列,那不得成为张家私产?”
“张家现在在朝中可谓如日中天,一旦他们手握巨富,怕是会有别的心思。”
“新帝年幼,还需要好好教导,直至归政为止,在此期间,张家不得不防!”
他们把话说的很直白。
就是想让桑弘羊站在他们这边。
共同抵御张伟和张兴民。
刘弗陵现在正值年幼。
还得以学业为主。
朝中之事都有几位辅政大臣决定。
大司马现在已经领兵北上。
他们能说话的也就只有御史大夫。
如果桑弘羊也不管理此事,他们又该如何应对后面之事?
总不能和张家硬拼吧。
以他们现在的能力,和张家对上,无疑会败北。
桑弘羊幽幽的看着在场的人。
他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可他也很聪明。
他不可能因为某些人的话而改变主意。
更不可能因为他们的一面之词,就去和张家作对。
张伟和张兴民有多强大,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好歹同朝为官。
张伟和张兴民的能力,他是有目共睹的。
相比张兴民,他其实更忌惮张伟。
这些事情的背,后要说没有张家的谋画,他是不信的。
他在武帝时期,就已经是一个能察言观色的人。
他能活到现在,除了本身能力以外,就是因为他的谨言慎行。
他能看得出来,武帝对于张家是有愧疚之心的。
由于这份愧疚之心,张伟和张兴民登入朝堂之后,武帝对他们青睐有加,尤其是对张伟。
张伟和上一任张家家主长得一模一样。
不仅长得一模一样,行事作风就和对方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武帝在看到张伟的时候,便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上一任的尚书。
张旺川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可惜死的太早了。
他其实更想和张旺川共事。
张伟和张兴民登入朝堂之后,竟然在这边足足潜伏了20多年。
在这期间,两人没有做出任何逾矩之事。
反而一心为国为民。
张伟在外四处平叛。
将所有觊觎大汉之人打得服服帖帖。
至少在武帝晚期,这些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除了北方匈奴。
而对于北方匈奴,张伟的态度也十分怪异。
张伟可以对南方的蛮夷重拳出击,可对于北方匈奴,张伟却是持放任态度,甚至从未带兵北上。
这不得不让他们多想。
由于张伟的放任。
大司马的不重视。
北方匈奴这些年越发猖獗。
甚至有重新回归南下的征兆。
要是北方匈奴重新回归南下,怕是会再次侵犯大汉,甚至有可能夺回他们失去的领土。
被欺压这么多年。
北方匈奴只会越发强盛。
只会越发的无所顾忌。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司马要是能对北方匈奴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那也就罢了。
要是不能,就只能让张伟出动。
可让张伟出动,就必须得给张伟军权。
这几十年,张伟和张兴民在朝堂之上混得风生水起。
而其他张家之人在军中也是如日东升。
他们现在已经在大汉军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各大军营之中,都有张家之人的踪迹。
总的来说,张家在大汉的地位已经无法撼动。
连他也不知道张伟下一步有什么举动。
看了看周围的人。
见他们还把重心放在张兴民身上。
桑弘羊摇了摇头。
难怪这些人会失败。
难怪他们不是张家的对手。
如果让他们直接和张家之人对上,怕是会落得一败涂地。
“此事我会和大司马好好商量。”
“既然你们有心,何不在朝堂之上和张伟等人对上?”
“张伟和张兴民都是对大汉有功之人。”
“现在又是被武帝亲命的辅政大臣,在没有证据之前,如何对人动手?”
“你们想以什么手段对付两位辅政大臣?”
桑弘羊的话,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他们不是来和桑弘羊商量吗?
要是他们手中有证据,他们都不会和桑弘羊商量。
会直接把这些东西呈到霍光面前。
霍光虽然是大司马,但对大汉却是忠心耿耿,对大汉亦是忠心可鉴。
他们对大司马是信任的。
可对于张家……
他们不是特别信任,甚至有些忌惮。
“大人是不想管张家之事?”
“难道要任由张家商行退出皇商之列?”
“一旦让张家商行退出皇商之列,又有谁能制衡张家的发展,他们将大肆搜刮财富,到时,他们可能会富可敌国?”
“堂堂朝之重臣,只要与民争利,这可不是君子所为!”
“……”
桑弘羊都被这些人给整无语了。
人家现在已经是辅政大臣。
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军营之中,都很有权势。
不仅如此。
他还听说,张伟和张兴民这些年都在置办田地。
而且在大肆修建祠堂。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张伟以及张兴民可能会建立世家。
世家是什么样的存在?
目前大汉的人对氏族可能没有什么概念。
因为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
他们直接垄断了氏族的发展。
让世家无以立足。
可大汉就不一样了。
大汉成立之后,选官制度以察举制和举荐制为主。
举荐有才有名望之人入朝为官,如此便能形成一种裙带关系,让其进行权力依附。(本章完)
282.第280章 察举制的弊端,初步显现!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