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自杀之后,田千秋之间上书,为太子平反,武帝感悟,拜为大鸿胪。
几月之后,被封为丞相。
且封他为富民鸿。
田千秋也是一个特别明智的人。
他知道武帝年限不久。
行事老实规矩。
更是约束家族子弟,让其避免步公孙家族的后尘。
田千秋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好,刘弗陵上位之后。
更是感念田千秋对大汉的贡献,令其乘车入皇城,这是对其莫大的殊荣。
在他们看来,就算刘彻要指派辅政大臣,应该也有田千秋的一席之地。
可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
田千秋竟然不在此列。
张伟和张兴民竟然全部都在辅政大臣的名单之上。
这让他们如何不震惊。
知道这个消息之后。
朝中之人坐不住了。
趁着天子年幼,他们还能向天子进一进谗言。
等天子成长之后,他们就没这个权利了。
因此,在得知张伟和张兴民同为辅政大臣之后,那些有小心思的人,立刻召开了一次会议。
这次的辅政大臣除了张伟和张兴民以外,还有霍光大司马,以及桑弘羊。
桑弘羊现在不仅为辅政大臣,而且还是御史大夫。
官至高位。
霍光和桑弘羊都是朝中重臣。
资历和家世都要比张伟和张兴民高很多。
这两人应该不会让张伟和张兴民一家独大。
也不知道刘彻到底是怎么想的。
竟然在临死之际,将两位辅政大臣命为同一家人。
这可是朝之大忌。
张伟和张兴民肯定进了谗言。
否则,刘彻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一时之间,京中之人对张伟和张兴民议论纷纷。
他们拿不定主意。
本想去找霍光霍大将军。
可霍大将军现在已经带兵北上。
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
北方匈奴已经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大汉当初将北方匈奴赶至蛮夷之地。
甚至已经迁徙到北方至寒之地,本以为他们会死在寒冷之地。
不可能对大汉造成威胁。
可他们终究还是小瞧了匈奴。
匈奴的生命力之顽强,让他们大为震惊。
不仅能在寒冷之地存活,而且还休养生息,现在实力大增,又成了规模。
如今,对方正在朝南边推进。
已经拿下了大部分北方草原之地。
甚至让大汉对北方的掌控日益减弱。
如今,他们这边新帝即位,大汉正处于风雨飘渺之际,在这种情形之下,匈奴肯定会有所动作。
他们大肆南下。
现如今,能和匈奴有一战之力的除了霍光霍大将军以外,就只有同为辅命大臣的张伟。
张伟现在不得霍光大将军信任?
大司马现在对张伟以及张家也是多加防范。
不可能将大部分权力交给张伟。
张伟现在只能留在京都之中,辅佐刘弗陵。
刘弗陵现在正年幼。
根本无力执掌朝政。
几位辅政大臣同时监国,既能相互制衡,也能保持超常稳定。
刘彻在临死之前确实下了一步好棋。
他挑选的这几人确实都是大汉的肱骨之臣。
他不怕这些人背叛大汉。
所以才会让他们成为辅政大臣,辅佐刘弗陵。
大司马也很信任张伟和张兴民的实力。
这两人一文一武。
一个关乎民生。
一个执掌军马!
权力不可谓不大。
现在大权在握,无人可以与之抗衡。
如果再让张伟手握君权,他们二人甚至可以联手架空皇权。
这是大司马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才会让张伟和张兴民留在京都。
将大部分兵马全部带走,甚至卸下了张伟手中的权力。
张伟现在除了一个挂职的将军衔以外,没有任何实权。
手中也没有任何兵符。
也算限制了张伟的权利。
大司马离开京都之后。
这些人只能找桑弘羊商量大事。
他们现在别无选择,总不能在这种时候去找张伟和张兴民吧。
张伟和张兴民都是张家的人。
张兴民这些年也做出了很多利国利民之事。
尤其是改良物种。
张兴民也在这一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还提升了大汉的粮食产量。
大汉的粮食产量现在已经翻了几番。
不出意外,再过几年,大汉的人口将会再次增长。
目前,大汉的人口数量大致维持在4000~5,000万之间。
随着张兴民的一系列改革。
大汉的粮食产量不断提升。
能养活的人口也越来越多。
再过几年,他们就能看到成效,大汉的人口数量可能也会再次增长。
当然,这些功绩他们不可否认。
可张兴民以及张伟的野心,他们也是看在眼里的,不得不防。
……
御史大夫府邸。
一群人联名上门。
桑弘羊看着手中的拜贴。
得知这些人要来见自己,桑弘羊没有拒绝,让人打开中门,把人全都迎了进来。
大司马没有在朝堂之上。
他这个御史大夫有极大的权利。
甚至可以说是辅政大臣之首。
张伟和张兴民都得听从他的调令。
他也知道这些人来找他的目的。
他并不想掺和到这件事情之中。
他现在只想将大汉发展得更好,不负武帝之托。
因此。
桑弘羊虽然召见了这些人。
但却并没有听他们的言论,也没有听进一面之词。
对他们说的话,更是一耳朵进一耳朵出。
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在场之人看着桑弘羊对张家之事的态度,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但也不好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