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则,其支持之意,不言而喻。
张伟顺势开口。
“陛下,臣今言击之者,固非轻进而深入也;将诱以重利,使其单于入塞,吾选枭骑、壮士阴伏而邀击之。吾势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擒,百全必取。”
张伟之言。
看似详尽地描述了该如何伏击匈奴。
实际上,之于某位将军,也就是卫青的提问。
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依旧是云里雾里。
毕竟。
说到底,他张家从来就没有任何行军打仗的经验。
甚至,他张伟都是临时抱佛脚。
对前线的情况了解的亦是不多。
所以就只能给出这样模棱两可的答案,算是一种暗示。
只能说,不愧是朝堂守卫边塞多年的武将。
问出的问题一针见血。
眼前的卫青微微皱了皱眉。
旋即。
不动声色地对着张伟点了点头。
屏幕前。
张伟心头仿佛是一块石头落了地。
看样子。
眼前的卫青是明白自己的暗示了。
张伟的心思很简单。
计谋我可以提供,甚至大方向的把控,他都可以通过历史分析出来,然后进行改进。
只是。
更为细节的部分。
就比如行军打仗,排兵布局。
就需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了。
现在问他细节。
他张伟答不出来。
但。
此时的张伟,却恰恰不能开这个口。
绝对不能表现出丝毫的迟疑。
身为一个坚定不移的主战派。
他必须表现的自信无比,这才能给周围其他人传递出一个信息。
他张家绝对能带领他们走向胜利。
所谓的百全必取。
虽说有夸张的成分。
仔细想想,倒是有这么几分道理。
为了能够让战争更加地顺理成章。
他张伟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心虚。
“不知卫爱卿如何看待张尚书之解释?此计是否能保我大汉万无一失?”
刘彻转头看向卫青。
看向这个自己颇为赏识的年轻人。
刚才,亦是他一针见血地提出张为计划中的几处漏洞。
“陛下,臣已经知晓张尚书之计。臣亦是认为张尚书所言极是。我等大汉与匈奴一战,必须要取己之长,攻敌之短。即为使匈奴难以左冲右突,进而将其斩于马下。张尚书之所言,我的自愧不如。”
卫青朗声开口。
朝堂之上。
刘彻亦是极为动心。
主要还是,张伟话语中的百全必取。
这是什么概念呢?
在大汉与匈奴的争斗之间。
其实一直以来,大汉都是占据弱势地位的。
就比如大汉开国之祖,汉高祖刘邦。
之前就对匈奴发动过战争。
却是被其以轨迹围困白登,甚至差一丝救命丧匈奴刀枪之下。
足可见,匈奴的能力并不差。
往后经过文帝景帝,休养生息。
经历了文景之治。
大汉逐渐从之前天下的纷争中缓过起来,甚至国力更上一层。
然而,即便是如此。
当刘彻想要与匈奴发动战争的时候。
朝堂内外依旧是阻力重重。
主要还是,不少人对匈奴怀揣着一部分畏惧的情绪。
更多的,类似朝堂的投降派,他们所想的自然是偏安一隅。
若是有可能。
他们自是不希望有这么一个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有所争斗。
然而,张伟清楚。
匈奴不是你怕、不去他打,他就放弃侵略中原的野心的。
大汉之于匈奴的政策太过于温婉和谐。
和谐到,没有一丝棱角。
匈奴狼子野心。
即便是大汉,以和亲的态度去教好他们。
依旧会在某一天,他们会找到一个时机,强势撕毁合约。
到那时候,恐怕就悔之晚矣。
汉武帝刘彻。
自始至终就明白这一点。
只是,碍于朝堂之内的阻力,碍于匈奴的实力。
这两点,一直是他难以解决的根源。
然而,张家的出现,张伟的一番谋划布局。
尽管是经历了两年的时间去发酵,才开花结果。
但。
眼下。
朝堂的阻力经历了两年的延续。
在张伟提出自己的计划之后。
已经是减轻了大半。
就算是有少部分顽固抵抗冥顽不灵者。
一如韩安国一般。
终究是抵不过大势所趋。
尤其是其话语中的百全必取。
不仅是朝臣。
甚至刘彻都是内心激荡不已。
多久了?
面对匈奴,他们身为天朝上国。
不少人自始至终都是过的心惊胆战。
生怕什么时候匈奴脑子一抽就打过来。
然而,张伟的一番计谋,却是笃定百全必取。
甚至,朝堂之上,张伟还表示他张家愿意立下军令状。
即便是此计谋失败,大汉亦是不可能经历大败。
这是什么概念呢?
自古以来就有常胜将军之说。
然而,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常胜将军,亦是建立在累累的尸骨上。
有时候为了一场胜利,自己手下十去八九都是常态。
放置在大汉与匈奴的争斗上,则更为明显。
匈奴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
大汉每每想要将其牵制住,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而牵制,并不意味着能够获胜,并不意味着能够自己能够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