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辅卫轩道:“王上,虽然我们可以同意这次议和费增加,但我看朝廷要加强军备了。
我们的物资运到魏国,会增加他们的国力,万一他全面进攻,我们会顶不住的。”
张计代表大都督府,也认为必须要加强军备了,“王上,自先王宁穆王签订和议以后。
军队的军费就逐年下降,现在的军费只有以前的六成,这太少了,军队战力也比不上以前了。
臣认为必须增加军费,重整军队战力。我们不能指望魏国遵守这个和议,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别人守约身上,这太危险了。
所以大都督府认为,这次议和费可以增加,但军费也必须增加,必须要让魏国有所忌惮。”
宁王这才满意的点点头,他接掌宁国才三十,正处于年富力强的时候。
他整顿吏治,新修水渠,开展对外贸易,让宁国国力日渐增强。
他本就对宁国的议和费非常不满了,现在魏国竟然还要讹诈他,这让他有了北伐的想法,顺便还能打压世家派。
“各位爱卿,你们看呢?”
内阁五辅童敬,吏部尚书陆伯,户部尚书孙尚这些保皇派大臣马上站出来,也认为要加大军费支出。
宁王非常满意,又看向世家派。
世家派的官员知道,如果加强军备,那就是加强军方势力,军方是向着宁王的。宁王势力增强,就能打压世家派。
所以他们是不能同意的,他们从宁穆王时就通过和议,以战事渐熄为由,慢慢的减少军费。
皇室的势力也渐渐萎缩,到了现任宁王,军费已比之前减少四成,大大打击了皇室势力。
宁王在郡王时就已察觉,继位之后,也通过撤换,调动。将他的人安排到重要位置,与世家派争夺权力。
无奈世家派根深蒂固,朝中一大半文臣都是他们的人,要想将他们压制下去,非常困难。
这次魏国来讹诈,宁王虽是愤怒,但心中也有一丝窃喜,他终于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加强军备了。
等到重整的军队完成,他就能压倒世家派,将君权牢牢的握在手中。
世家派也很为难,让宁王增加军费,那宁王势力就会扩大,自己就要交出一部分权利。
不增加军费,他们也知道现在军费有点低,军队固守都有些困难了。
要是魏国以倾国之力来攻,搞不好就得亡国。国家完了,大家都玩完,那还不如增加军费。
第六十二章 为父分忧
首辅李阶看了看世家众人,双方用眼神交流了一下。
李阶道:“王上,臣等也认为军费是有些低了,增加军费确实可以,但不能过多,以免引起魏国误会。”
世家派的意思是军费可以增加,但不能加太多,能自保就行。
世家派的大臣也一一附和。
宁王知道不能弄得太明显,也只能同意。双方经过商议,将军费提高了二成。
双方皆大欢喜。军方增加了军费,世家也压制了宁王势力,让他增加的不是太多,
双方都高兴了,压力就放在户部尚书孙尚头上了。
因为他是户部尚书,要负责全国的财政支出和收入,粮食也是其中之一。
粮食要自用,还要储备一些以防灾害,再加上加强军备,要加大储存军粮数量,本来就紧紧巴巴的。
现在魏国有灾,将议和费全部换成粮食,这一下就会让宁国的粮仓储备减少四百万石。
要是魏国持续敲诈,时间一长,粮仓耗尽,宁国若是有大的灾害,事情不堪设想。
在众人走后,孙尚忧心忡忡的将情况报给宁王。宁王也是无可奈何,要想解决这个情况,无非是开源节流。
开源要不就是让世家交田税,充实国家粮库,可世家千年以来都是不交田税的,你想让他交税,他就敢造反。
宁王的势力还不足以压制世家,再说让世家交田税也没有这个先例,只能作罢。
节流,就是缩减开支,可节流也是有限度的,你再节流你总要吃饭吧!所以也不能解决此事。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军备,在粮仓耗尽以前,军队的实力能与魏国匹敌,那议和费不用交了,事情自然也就解决了。
可在这以前,议和费还是要交的。宁王也只能安慰孙尚,让他去想办法。
…………
孙诚在月桂书寓潇洒了几天,觉得也应该回家看看了。
他回到家中,正要偷偷的溜回房,管家在后面道:“少爷,老爷让你一回来就去客厅。”
孙诚心中咯噔一下,回过头“参叔,爹是不是见我几天未归,他生气了?”
参叔看了看周围,悄悄的道:“前几日你能作出神级诗词的时候,老爷还是高兴的。
但你几日未归,老爷好像又不高兴了,特别是最近两天,脸色一直不好,你要小心一点。”
孙诚苦着脸来到客厅,孙尚夫妇都在,厅中也摆了一桌饭菜。
“爹。”
孙尚沉着脸,“你还知道回来,在那书寓过的很舒服吧?”
孙诚陪笑道:“舒服,舒服。”
孙尚的脸更沉了。
孙诚马上改口,“不舒服,一点都不舒服。”
孙尚看他那纨绔的样子,也是叹了口气,“古语道,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你有绝世文才,怎么不思报国平天下。
却整天就知道声色犬马,斗鸡走狗。我都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爹,我的文才只是诗词之才,你让我当官,你看我有这个能力嘛?”
孙夫人也道:“老爷,他不愿意就算了,家中的钱财也够他花一辈子了。”
孙尚看了看自己儿子的脸,左看右看。心想,哎!一脸惫懒样,确实没有这个当官的相啊!
“算了,随你去吧,不过,那书寓少去。你娘准备给你找个夫人,收一收你的心。”
孙诚连连摆手,“爹,我才十八,还小呢!不急,不急。”
“还小,人家十八岁,儿子都能去打酱油了,可你呢?所谓成家才能立业,你天天到处胡混,今年必须让你成婚。”
孙诚看爹是打定主意了,又看向母亲,想让母亲替他说说话。
对于这个事,孙夫人是坚决的站在自己夫君这一边,因为她也想抱孙子了。
“诚儿,你爹说的对,你确实要收收心了。”
孙尚敲定了主意,“别说了,就这样决定了,吃饭。”
孙诚无奈,想正面硬杠肯定是不行的,只能徐徐图之了。
在自己那个时空,十八岁,连结婚的资格都没有,二十二岁才能结婚,在大的城市,三十结婚的都算早的。
现在十八岁就要结婚,孙诚当然不愿意,他还没玩够呢!
饭吃到一半,孙尚长叹一声,放下碗筷,“你们慢慢吃,我吃饱了。”
孙诚见父亲只吃了一点,远少平时的饭量,“爹,你这是怎么了?怎么吃这么少?”
孙尚眼睛一撇,“跟你说有什么用?你只会作个诗而已。”
孙夫人叹道:“还不是又到了重订两国议和条约了,他们要将议和费中的粮食,提高两成。
我宁国一年产的粮食虽然多,但要供百姓食用,又要供军队,还要储备一些,以防范灾年,本来剩的就不多。
要是魏国这样下去,我们就储备不了多少粮食了,万一灾年一到,不知道会饿死多少人了。
你爹是户部尚书,这钱粮问题都是你爹负责的,他能不愁吗?”
孙诚从记忆中找到了宁魏两国的议和条件,原来宁国在魏国的交战中,因为马匹不足,屡次处于下风。
好在绵江,清河流域水网密布,不利于骑兵发挥,这才守住了这片战略区域,但每次都是损失惨重。
所以,先王宁穆王为了避免杀戮,率先求和。魏国见占不到什么便宜,也就同意罢战。
但因魏国军力占优,宁国也是先求和的,所以要付出代价。
每年粮食,丝绸,茶叶,瓷器,都要送给魏国一批,当做议和费,还规定每五年必须重新签订和议。
开始,这些并不多,为了不开战,宁国方面也就同意了。可后来五年一递增,直到今年,粮食直接提高了两成。
孙诚望着自己的父亲,“爹,是不是魏国受灾了?”
“你管这些干嘛?”
“爹,怎么说我也是个绝世天才,你说说看,搞不好我会有办法呢?”
孙尚见儿子能为自己想办法,心中大慰,这儿子终于大了,也知道为父分忧了。
“听说发生了蝗灾,他们的粮价低的涨了一倍,高的都涨了四倍,所以他们要从我们这里多弄点粮食。
不给他们,他们就拒绝议和,后面会发生什么事,你也是知道的。
孙诚知道,不给粮食,后面肯定就是战争了。
“现在朝中吵成一片,有主战的,有主和的,互不相让。
最后,朝廷还是妥协了,军力比不魏国啊!再是打一仗,那损失可就比这两成大多了。所以还是同意了魏国的讹诈。”
第六十三章 肥料增产粮食
孙尚也隐瞒了加强军备的事,那毕竟是国中机密,就是家人也不能透露。
孙诚也叹道:“这也没办法,打不过人家,也只能妥协了。”
“可我国的粮食也不多啊!去年一场洪灾,朝廷也是赈济了不少粮食。
再加上今年多出的议和粮食,国家粮食吃紧啊!要是有一场大灾,情况不堪设想啊!”
孙诚有些奇怪,“军事上我不懂,但我在书中看到我宁国地处绵江、清河流域,气候温暖,又湿润潮湿,正适合水稻种植。
甚至绵江南岸,双季稻也能生长,再加上朝廷年年开垦荒田,良田越来越多。
就是魏国要的粮食比平常多两成,但应该不至于让我国粮食这么紧张啊?”
孙尚笑笑,“诚儿,你书读的是多,但要结合实际,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国虽处绵江、清河流域,气候是适合种植水稻,但地却不能年年都种水稻,你忘了,地是要休耕的。
如果年年都种粮食,地力会枯竭的。所以要种二、三年,视情况让地荒几年,让地力恢复。”
“不能施肥吗?”
“怎么没有施过肥?草木灰也加过,但也只是减少休耕的时间,休耕还是必须的。”
孙诚摇摇头,“我说的是施粪肥,加上轮种、套种相结合,就可以不用休耕,加大粮食产量。”
孙尚愣了,他虽然不知道自己儿子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但他听到了不用休耕,能加大粮食生产。
但想了一下,又摇了摇头,这怎么可能呢?连续不断的耕种,会让地失去肥力,你就是种,也长不出粮食。
“诚儿,你虽是天才,那也只是在诗词方面。至于田间的事,你还是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