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534节

  “朕在大学里,重点推广历史学,就是让要大伙都熟读历史。”

  “事实上,每朝每代都在研究历史,也都知道前朝是怎么灭的,但历代统治者们,从来都不吸取教训,改朝换代,是为常态。”

  魏了翁宁神细听,知道皇帝陛下要说什么重要的事。

  “依魏卿看,咱们从夏,不,商朝来说,前朝都是如何灭亡的?”

  魏了翁低头思索了会:“商朝把大量军队派到远处开拓,京师没有重兵,加上皇帝昏庸,最后被周所灭。”

  魏了翁说的不能算全对,但也有道理。

  商王昏庸是一会事,如果商家的主力军队还在京师,周王造反也没什么用。

  大部份人只会骂商王昏庸,却不知道商朝主力军队,当时不在京师。

  历史上很多昏君能传几代,那就是人家有实力在手,你造反也没有用。

  “你接着说。”赵与芮笑道。

  “周王怕重蹈覆辙,自己驻守中秧,让诸侯到四周开荒,一方面可以开疆拓土,同时京师稳如泰山,但时间一长,诸侯越来越多,最后演变成大鱼吃小鱼的后果,有些诸侯越来越强,随着地盘的扩大,距离中秧也越来越远,中秧对地方的统治力越来越弱-”

  “秦王统一六合,称霸天下,反思了商周的结局,当时的做法,在现在看来,微臣认为还是比较先进。”

  魏了翁认为,秦始王赢政加强中秧集权,不但没有分封,而且设立郡县,在现在看来,是相当先进的。

  秦国的灭亡一方面是赢始死的太早,统一时间太短,二是胡亥和赵高等君臣瞎折腾,三也有大军在外的原因。

  秦国之亡非秦国制度不行,实在是掌权者暴政严苛,搞的天怒人怨,然后几十万大军在南越未归,正好让人钻了穷子。

  秦国之亡,更像商夏。

  “秦以后,刘邦吸取了前几朝的经验后,觉的还是分封儿子比较好,这样以后乱起来,还是刘家天下。”

  说到这里,魏了翁悄悄打量了一下赵与芮,赵与芮现在有点像刘邦了,分封儿子,但只封了一个,也不能说完全像刘邦。

  汉朝在七王之乱后,又开始重视郡县制,但西汉末期外戚和宦官崛起,最后走向衰败。

  说到外戚时,魏了翁再次看了下赵与芮。

  感觉皇帝赵与芮目前的布置还是比较厉害。

  皇子赵祺是贾贵妃所生,而另一个皇子赵湛的舅舅秦琛现在在当地总督,将来秦卓要当首辅,相互是有制约的作用,赵祺的舅舅又是婆罗和银行行长,还是比较有意思。

  赵祺要是当了皇帝,其舅舅贾似道只是个国企负责人,在外戚上面,肯定起不到多大作用。

  皇帝赵与芮也明确表示过,以后大宋皇帝的外戚,即皇后娘家人,都不能从军从政,只能当国企负责人,或自己做生意。

  这些规定都是写入大宋律法的,那个皇帝要改,内阁成员要起来反对,内阁不敢反对,下面的封王们可以兵,至于国家乱不乱,会不会有七王之乱,关赵与芮屁事,那时他已经不在了。

  他将来直接把封王可以起兵反对乱搞的皇帝,写入律法,那后面想随意更改,比如永不加赋,外戚当官的皇帝,就得考虑考虑自己能不能这么做。

  魏了翁一路从秦汉三国晋,唐宋以有及中间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都说了个遍。

  他也算博学多识,除了少数王朝研究的不多,大部份都能说的清清楚楚。

  各王朝衰弱灭亡,说来说去基本都是几个原因造成。

  一是昏君奸臣当道,天下大乱,二是臣强主弱,皇权旁落,三是外敌入侵,本朝虚弱。

  赵与芮等他说完后突然道:“那爱卿知道天下最败家的几个皇帝吗?”

  “即皇朝原本运转良好,只要正常人,都能保持中兴发达?”

  魏了翁想都没想,立刻道:“广神(杨广)可排第一,胡亥可排第二-唐玄宗李隆基也能算一个-”

  赵与芮心想,胡亥那个也不能全怪他,秦始皇末期,秦朝局势已经有点乱。

  但广神排第一,相必无人不服。

第493章 朕死之后,管他洪水涛天

  赵与芮缓缓点头道:“众观历史,大部份开国君主,都比较贤明,亡国的帝王大都比较昏庸,当然,这不是百分之百的,也有例外,朕是说大部份。”

  魏了翁重重点头,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但有时候开国君主再贤明也没有用,后继者不给力,王朝一样会灭亡。”

  隋王朝开局这么好,就因为出来一个广神,顷刻间化为乌有。

  一个皇帝的好坏,喜恶,轻易就能决定一个王朝的盛衰。

  在赵与芮看来,无论自己多么努力,一旦后代不争气,大宋朝也得早晚完蛋。

  “所以说,王朝更替,天有注定,很多事情,咱们不能强求,当年赢政称始皇,梦想大秦千秋万代,结果二代就亡。”

  “朕如今在位,大宋所向无敌,雄霸四海,威极宇内,但又如何?谁知道朕死后,大宋会不会亡,赵家还有没有江山?”

  魏了翁听的脸色大变,没想到皇帝居然敢这么说自己的江山。

  片刻后,他脸上充满了佩服之色,皇帝赵与芮果然是千古一帝,比任何皇帝都想的开。

  没错,在赵与芮看来,大宋江山只是他赵与芮的,不是赵家的。

  几十年后我赵与芮死后,朝廷还姓不姓赵,是不是叫宋朝,他其实根本不在乎。

  我死之后,谁管洪水涛天?

  所以赵与芮各种改革,开启明智,分封诸王,在律法里写进别人看来不可思议,会引起动乱的条约,除了为限制后面皇帝的皇权,也是不在意后面大宋还是不是大宋,是不是赵家。

  至于后面会不会大乱,皇帝还是不是赵家人,关他屁事,只要他位上,他的大宋达到他的预期就好。

  他从来没有想过赵宋能千秋万世,更没想过皇权一直高高在上。

  他现在是皇帝,所以他要皇权,一旦他不是皇帝,他肯定举双手赞成立宪,要成立议会,这就是人的本性,万事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想。

  但赵与芮想的更多,即便他是皇帝,拥有高高在上的皇权,他也希望在他年纪大了之后,慢慢限制皇权,让所有人按他制定的规则来办事。

  “朕想设定一个次序,让所有人也好,后面的皇帝也好,大伙都按着次序来办事。”

  “如果所有人都能按照朝廷的律法办事,用规矩来管理这个国家,那皇帝昏不昏庸,有没有奸臣,都不重要,也不会乱及天下。”

  “历朝历代混乱的根本,就是大伙都不讲规矩,都不按律法来办事。”

  这可不是赵与芮自己想想的,后世欧洲立宪制也好,罗马之前的议会也好,都有成功的经验在那。

  很多国家现在还有皇帝,照样正常运行。

  赵与芮的想法太超前,别说在普通人,在后世很多人眼里,也会觉得不可思议。

  赵与芮相信,即便后世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一旦当上皇帝,必然想的,也是如何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商朝之前,帝位都是禅让的,天下人有德居之。”赵与芮继续道。

  “当年尧传给舜,舜传给禹,成为千古美名。”

  “到了禹的手上,他是第一个破坏了规矩的人,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后世的帝王们都在吹捧他的大禹治水,其实是为了帝王们自己的私利,确保自己得位的名正言顺。”

  “在朕看来,禹破坏了规矩,把有德居之,改成了子承父业,实际是我华夏第一罪人。”

  “咱们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他手上丧失殆尽。”

  魏子翁目瞪口呆,没想到皇帝越说越离谱,但不知为什么,他居然听的有些激动。

  更不敢相信皇帝真有这样的想法。

  “无论是现在,过去,还是未来,天下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到了朕这个位置,都会想着把皇帝之位,传给儿子,最好能千秋万代成为万世之大秦”赵与芮这时自嘲的笑了:“魏卿你不知道--”

  “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在乎百姓的死活和民族的命运,他们只会在乎自己的儿女的权利和生存。”

  “他们会认为朕的一切改制在现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他们会认为现在百姓和大臣们是无法做到的。”

  “我们还没有做,很多人已经认为我们会失败,因为他们连试的勇气也没有,更因为他们坐在朕的位置上,他们一定不会愿意去试--”

  “当然,朕不是说朕会禅让,朕是要制定一个与众不同的次序,让帝位有序传承,希望真正能千秋万代。”

  至于赵与芮说的是什么次序,魏了翁听不懂,但隐隐能明白。

  这绝对是今天,甚至和皇帝认识十几年以来,最让他震惊的消息。

  魏了翁听到最后,再次跪下:“陛下大公无私,一心为了天下百姓,臣此生能与陛下共事,何其幸也”说罢老泪纵横,已经忍不住哭了。

  赵与芮开头说改朝换代的三大弊端的前两个。

  这个就是用限制皇权和臣权来对付。

  这些年赵与芮小事都让内阁处理,大事才由他处理,后期慢慢让大事也让内阁处理,逐步消弱皇帝任性的权利。

  但内阁不掌兵,也没有兵权,而且内阁成员多达十几二十几人,有相互制约的作用。

  下一步就是用后勤供应和移镇,来限制外面军头的权利,这种事后世也有经验,最简单的就是移镇,地方总督或统兵大将,五年一移,人走兵不走。

  赵与芮从前年把蒙古逼走之后就正式开始,军中副将以上都是五年调迁,大空间换位,北方的将领到南方,南方的到东面,西面的到北方,临安的到海外,基层军官也是如此,五年一到都要迁驻。

  海外驻兵也是五到十年全部轮换,通过种种措施,对皇帝也好,权臣也好,军头也好,都能起到有效的限制作用。

  以前宰相们还能决定武官的升迁和调任,所以宋明两朝,地方大将都会拍京师宰相首辅的马屁,连戚继光都知道拍张居正马屁。

  但在赵与芮这里,和后世一样两套系统。

  武官归武官,文臣归文臣。

  武官由兵部统筹,包括内阁首辅和吏部,都不能决定兵部的事宜。

  以后兵部尚书也全部是前面退下来的高级武将担任。

  任何文官不能在兵部任职。

  从元贞七年到现在,赵与芮用了四年时间,已经把兵部所有官员,全部换成武官,且写进律法,以后不得由文官进兵部。

  做到兵部侍郎以上的,更是要亲自带过兵,上过战场,立过战功的退役军将才行。

  所以赵与芮说要大家按规矩来行事。

  如果大宋都按律法,按规定要决定兵部和武官的任免,调迁,朝廷文官也好,首辅也好,他们决定不了武官命运,武官们就不用拍他们马屁,也不用和他们拉好关系,而文官决定着他们的后勤和供应,和调整(包括五年移镇的事),双方就相互制约,相互制衡。

  至於于对皇权的消弱,后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学,赵与芮肯定也要试试,为啥要这么干?因为他爽了就行。

  赵与芮当天和魏了翁聊了很多,魏了翁也基本了解皇帝陛下的意思,皇帝现在相当集权,也是为了平定蒙古和拓展国土,基本打算在六十岁后就要开始消弱皇权和勋贵。

  而在消弱皇权和限制地方勋贵等方面下手,就必须得到没有私心的官员支持和推广。

  魏了翁的儿子魏近思,将来会进内阁当首辅,秦卓和他会在任上,专门为皇帝挑选开明的,经过大学新教育的,在海外有丰富经验的官员,一起和皇帝推广这些改制。

  那些还忠于儒家思想,认为君权神授,比较愚忠的官员,以后会逐步被赵与芮清出朝廷队伍。

  赵与芮也很明确的和魏了翁说了,你和你儿子魏近思两代人都会进内阁,任首辅,但魏家之后,皇帝不会再关照,想当官也好,干什么也好,都得靠他们自己。

  以后当官就是科举,凭实力考试,考不上就没办法。

  赵与芮制定了制度,大伙就按制度来,谁也不能破坏规矩。

  魏了翁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现在开始就要在天下官员中挑选年轻的,开明的,为将来改制准备,培养。

  其中最难的就是私心,因为皇帝说的没错,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会有私心。

  说完这些,赵与芮突然问:“魏卿虽然当年支持迁都燕京,但朕看的出来,魏卿心里应该不是很认同。”

  魏了翁也没有否认:“陛下无论做什么,臣都是全力支持的。”

首节上一节534/6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