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466节

  当然重要。

  赵与芮能不知道其中的关键。

  但是早立太子,也有憋端,朝中很快容易形成太子党,一个不好,反而害了儿子们。

  赵与芮想了想后,决定留中不发,没有回应。

  刘克庄刚到内阁,赵与芮决定给他个面子,其实就是提醒他,你别再瞎折腾了。

  但这些文臣可不讲这些,刘克庄见赵与芮没回应,也相当不爽。

  第二日上朝。

  大庆殿上人满为患,左右文武各自站成两堆。

  赵与芮端坐在皇位上,看着满朝文武若有所思,突然又想改制了。

  赵与芮登基后已经数次改制,上朝也改成每上六天休息一天,但他最近感觉朝上的官员还是太多。

  唐朝时,在京的官员都要求上朝,到北宋时,规定六品以上需要上朝,后来又改成文官七品,武官五品要上朝,明朝时,六品以上要上朝,到清朝时,四品以上要上朝。

  所以赵与芮认为,虽然满清鞑子很讨厌,但很多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包括他们对皇子的培养,在各朝各代都是处于领先水平,所以昏庸之君也少。

  就在赵与芮若有所思之际,边上黄裳习惯性叫了起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赵与芮不由看了眼黄裳,心想这句话有些多余啊,不知道为啥各朝各代要这么说?

  因为基本只要上朝肯定都有事。

  不过他当年改制过,现在朝廷军事问题不在上朝时议论,人事任免四品以上不议论,财政支出十万贯以上不议论,这几项事都赵与芮在下朝后,和内阁单独讨论的,不然内阁存在有什么意义?不然满朝文武所有人为什么都想进内阁,这才代表大宋朝廷的核心。

  就在这时,下面有人提到宗正寺的一些屋子需要修缮,想让朝廷拔款一万两千贯。

  新的户部尚书秦卓立刻道:“你们把要修缮的单子和屋子列出来,等户部派人去查看后再确定要多少钱?”

  这是朝廷现在的新套路,以前各省各部门,想要多少钱就开口向朝廷要,现在赵与芮都要先审核,再给钱。

  像宗正寺这次要修屋子,户部会和工部,皇城司所属锦衣卫一起上门,查看要修缮的地方,然后对比民间费用,最后再确定给宗正寺多少钱。

  朝廷支出十万贯以下的事皇帝赵与芮都不参与的,他默默坐在上面听着。

  现场还是比较热闹,陆续有各种事情,有要考核提拔官员的,有要支出的,有要调动的。

  反正都不需要赵与芮出面,内阁各部尚书就能现场搞定。

  就是会有点吵,因为事情多,你说一句,我说一句。

  没多久,首辅魏了翁大声道:“都别吵,一个个来,按官员品级,事情大小缓重。”

  像赈灾什么的事,可以优先提出来。

  赵与芮刚改制的时候,大伙还不习惯,因为皇帝像是看客,坐在上面看,处理事情的是内阁成员。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大伙也习惯了,很多人都是当皇帝不存在的。

  赵与芮听了会,感觉还得改。

  如果事情多了,说话的人,现场和菜市场似的。

  想想后世,很多事情,应该由各部门内部处理,不用上朝。

  也就是他还得继续放权。

  他不怕放权,只要抓住重要的人事权,财政权和军权就行。

  当天事比较多,好不容易说了近一个时辰,事情差不多全部解决了,赵与芮轻咳几下,准备开口发话。

  “臣有本奏。”就在这时,礼部尚书刘克庄开口了。

  刘克庄站出列,然后跪在皇帝面前,大声道:“东宫虚位,天下忧虑,臣恳请陛下,早立太子,以安社稷和天下万民。”

  话音刚落,大臣王迈,钱宏祖等纷纷跪下:“臣附议。”

  现场哗啦啦跪下一大片。

  赵与芮眯起眼睛看过去,内阁里也跪了好几个,大部份都是文官较多,很多七品京官也在凑热闹。

  赵与芮便笑道:“朕要是不答应呢?”

  刘克庄也不客气:“陛下今天不答应,臣就跪着不起来。”

  赵与芮嗖的一下从龙椅上起身,直奔下面。

  四周一阵喧动,有人脸露惊恐之色。

  别看平时赵与芮都是笑眯眯的,当年在宫门外大杀那些跪柬的文官的事大伙可都记的清清楚楚。

  刘克庄倒不怕,依然跪在地上。

  却见赵与芮三步并两步来到他前,重重扶起刘克庄,好声道:“爱卿的年龄似朕的父亲,久跪伤身,都快点起来。”

  说罢又扶向钱宏祖等人。

  这几个年纪比较大的老臣们听罢,脸上都露出感动之色。

  钱宏祖是比较识像的,飞快起来,然后又扶起刘克庄。

  刘克庄不依,但被钱宏祖直接拉了起来。

  “陛下答应了?”刘克庄只好道。

  “朕的太子,早就立好了。”赵与芮笑道。

  众人一脸不解。

  只见赵与芮指了指大庆殿的牌匾:“朕已经将太子之位,传位诏书放在大庆殿的牌匾后面。”

  “若是朕有什么意外,内阁诸臣可召集京师五品以上官员、宗亲,一起打开即可。”

  “啊”众人齐齐惊讶。

  所有人不由自主的回头看向大庆殿的牌匾,大伙都没想到皇帝会来这么一出。

  赵与芮回座位上,大声道:“朕今天正想和诸爱卿说这件事。”

  “太子这位,事关国本,朕已经有了人选。”

  “朕已经留下诏书,就在牌匾之后,朕还活着的时候,所有人不得查看,谁敢擅自偷阅,诛九族。”

  “朕若不在,必须由内阁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宗亲,一起拿下,当众打开,所有人全部传阅。”

  这种方式大伙还是第一次听到,但很多人下意识感觉这方式不错。

  谁也不知道太子是谁,朝中想投机的人,也无法投机。

  接着赵与芮又道,以后大庆殿片匾下面,每天十二个时辰都有皇城司守卫看守,而且大庆殿牌匾还是比较高的,想上去拿东西,必须要有梯子,所以想偷偷上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这下刘克庄没话说了,更不方便问太子是谁。

  官家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不告诉你们谁是太子,不给你们投机的机会。

  现在谁问太子,就代表谁想投机。

  于是立太子的事,就这么被赵与芮搞定了。

  但皇帝现在一共就四个儿子,也就是说,太子目前肯定是这四个儿子里面。

  不料赵与芮又道,这太子之位也不是固定的,朕后随时可能改。

  大臣们马上有人道,自古太子都是立嫡,无嫡才立长,岂能随意更改。

  “啥叫自古?”赵与芮厉声道:“上古时代,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所谓江山社稷,有德居之,朕才不管嫡和长,只会传位给最贤德的儿子。”

  这番话要是在明朝说出来,满朝文武要死柬皇帝了,就像万历像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那样,和大臣们抗争了几十年都不成功。

  但宋朝问题不是很大,因为宋朝经常皇帝人选换来换去。

  宁宗的太子就换了几个,理宗后来也是传给弟弟的儿子,太祖也是太宗接的班,太祖儿子都没得到皇位。

  所以现在赵与芮说要立贤,还是站的住脚的。

  文官中的户部郎中谢汇伯表情有些难看。

  这次他们谢家想逼官家立嫡的。

  没想到官家来个立贤。

  而且也没说谁是贤。

  谢汇伯这时悄悄看向刘克庄,其实还是希望刘克庄再争取下立嫡的事。

  但立贤太站的住脚了,这没法反驳。

  自古的皇帝,不就是要贤明之才才好嘛。

  刘克庄没理谢汇伯,因为确实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和借口。

  说完了立太子的事,赵与芮又道,朕刚刚看你们议事,和菜市场似的,吵的不行,而且人多口杂。

  这还是有大量事情被内阁处理的情况下。

  所以赵与芮决定,以后上朝改为五品以上,五品以下不用上朝了。

  下面人群顿时哗然,这样的话,今天在场的人估计得有一大半以后不用上朝。

  其实古代上朝也挺难受的,大清早就要起床。

  赵与芮也是为他们好。

  但很多人不接受啊,这代表不在是朝廷中枢的要员了。

  赵与芮不管他们,继续道,以后各部的事各部自己内部先处理,不要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到上朝时来说。

  比如吏部,四品以下,除了主官(即县令和知州知府)等,都由吏部自己处理。

  吏部尚书听的眼睛一亮,这样他的权限就变大了。

  但这事也是吏部尚书一个人说了算,比如县的主薄,县令有推荐权,知州知府也有反对权,赵与芮主要的目的,还是尽量让地方的事,地方自己搞定,不要什么小事都到朝上来议。

  有些朝代,一个地方主薄等七八品小官员,都能在朝议上说半天。

  早朝散朝之后,赵与芮把内阁成员们叫到后面垂拱殿。

第432章 大宋一定要殖民和扩张

  朝廷已经征服占据了汉州,做为大宋皇朝在外面的第一块殖民地,赵与芮要在外面设立总督,更好的统治殖民地。

  殖民地总督人选是相当重要,思想不能保守,该软的时候就得软,该杀的时候就得杀,一定要能控制的住当地的土著,同时还得能执行赵与芮的政策,有序的发展当地。

  汉州这个地位是能赚钱的,无论是南洋的香料还是当地制的白糖,都可以为大宋带来巨大的利润。

  赵与芮思来想后,决定起用小舅子秦琛。

  秦琛是秦卓的儿子,淑妃秦楠的哥哥。

  当年赵与芮掌权之初,还是立了不少功劳的,秦家为赵与芮出钱出力,对赵与芮扳倒史弥远立下大功。

  秦琛那时经常帮赵与芮跑海外,见多识广,思想也算比较开放。

  赵与芮的三子赵绎就是秦楠生的,目前才六岁。

  没办法,当年秦卓想和赵与芮联姻,秦楠才十一二岁,赵与芮为了得到秦家支持,也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但这么小的秦楠显然不适合生孩子,所以一直到秦楠长大点后,才生了赵绎。

首节上一节466/6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