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123节

  此时炮手全是赵与芮王府少年和信州矿工,他们经过训练之后,目前最快可以达到三分钟左右打一炮。

  但这样射速的炮管是用不长的,如果想长时间保持火炮射击,并保护炮管,最好是在十分钟以上射一炮。

  所有的炮里,钢炮最经用,但成本也最高。

  火炮以铸铁改用铸钢,原本到明末时才出现。

  当时后金重用汉人工匠刘汉等,以失蜡法打造了当时最强的火炮,他们还创造性的化铸铁为铸钢,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

  但当时的炼钢术,用的还是传统的灌钢法,用沈括的话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钢。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有一段炼钢术,翻译过来就是:“手风箱冶铁炉,世上锻铁所称的钢铁,是先把熟铁弯曲盘卷起来,又将生铁陷入其中,然后用泥包裹好加以烧炼,炼好后再加锻打,使熟铁和生铁互相掺杂渗透,这样锻炼出来的钢就称为“团钢”,也叫“灌钢”。这其实是一种假钢,只不过暂时借生铁提高熟铁的硬度,经过两三次烧炼之后,生铁自然变熟,则得到的还是熟铁。然而天下人都不以为这办法有什么不对,大概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是真钢。我出使河北时,曾到磁州的锻坊看炼铁,才知道什么是真钢。凡是铁里面含有钢的,如同小麦面粉和成的面团里头有面筋,把面团的软面洗干净了,才会见到面筋。炼钢也是这样,只要取精纯的熟铁烧炼锻打百余火,每次锻打都称称重量,锻一回轻一回,直到屡次锻打而斤两不减,那就是纯钢了,即使再炼上百次也将不会再有损耗。”

  灌钢术从南北朝开始推广,到明清后,甚至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还在西北四川等地流行。

  沈括在北宋就提到了百炼精钢的法子,但大伙可能为了省事,又或者为了节省成本,无人愿意一直锻打,百炼精钢。

  赵与芮这边试用了沈括的法子,确实比较麻烦。

  沈括说要打一次称一次重,其实前面几十次可以不称,因为肯定会锻一次轻一次,到后面时,就要不停的称重,打到重量不会变化时,就证明成功了。

  这么做的效率是非常低,成本也高。

  一百斤精纯熟铁,最后得到二十斤钢,大概五比一。

  正因为耗费工时,制做艰难,金属收得率低,所以古代通常用来制造宝刀宝剑,普通的金属用具,极少用到百炼精钢术。

  赵与芮这边工匠极多,而且从信州矿场出来时的铁料,大部份是精纯的熟铁,所以他为了以后做火铳,正在屯集百炼精钢。

  匠作局刘福这时对赵与芮道,现在这边每月产重炮十门(用实心弹和霰弹各五门),中型炮十门(用实心弹和霰弹各五门),轻型炮十五门(铁、铜、钢各五门),同时能储存精钢一千斤。

  “每月产炮三十五门,精钢一千斤?”赵与芮显然对这产量并不是很满意。

  来到定海快一年半,占了济州岛也快一年,他到处收集工匠,岛上工匠户过千,帮忙的人员也有数千,但岛上到处用工,确实现在忙不过来。

  济州岛是他的大后方,大工厂,赵与芮以工厂模式管理,全员管吃喝住行,投入巨大,这样的产量肯定不是他能接受的。

  还得再多招募些工匠和人口来。

  当然,等岛上大部份基建完成,建筑完成,他可以慢慢多出很多人手。

  “让火器匠们多想想办法,如何提高射程和威力,还要保证火炮的耐久度,谁能想到办法,或有重大发明,给重赏,赏钱,赏田,赏房子,表现特优异的,本王可帮其本人或亲人,在朝廷买官出钱。”

  赵与芮这番话说出来,围在赵与芮身边的一波工匠们脸色大变,惊喜交加。

  古代谁不想当官,两宋还能光明正大的买官。

  但这官价高啊,定海县九品官都要十几万贯,一般人哪买的起。

  现在赵与芮说谁有重大表现和发明,他可以出钱帮忙买官。

  他们自己想当官也行,儿子想当官也行,都有赵与芮出钱。

  但魏王肯出钱,大伙还是相当兴奋,纷纷想着什么才叫重大的发明。

  “敢问魏王,什么才叫重大的发明?”这时有个青年工匠直接问道。

  这工匠是赵与芮从福建招募的,说话一般人还真听不懂,要多听几遍,好在赵与芮还能唱闽南语歌,当然没什么问题。

  “重大的改进和进步。”

  “比如兵器器甲的防护力提升,重量下降。”

  “火炮射程高,射速提升,装置简易、耐用度提升--”

  “船的速度快了,载重高了,等等”

  赵与芮的话鼓励了大伙的创新和改进,为匠作局以后层出不穷的改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当然,有奖就有罚,所有甲具也好,兵器也好,火器也好,船车也好,只要造的不合格,质量差,都会受罚。

  像重要的火炮、衣甲上面都会有编号,编号代表了工匠是谁,一旦出现问题,就叫要追究相关工匠责任。

  从火器局出来后,赵与芮接着来到甲衣局。

  这边是打造衣甲的地方。

  南宋士兵的甲胄主要有几种,最有名的是步人甲(也就是札甲),然后还有皮甲,纸甲。

  纸甲从唐朝开始流行,两宋在唐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

  先将先将纸捶轮,并将其叠为三寸厚,在每个方寸钉四个钉子,最后才裁制成甲。如果此甲被雨水淋湿,那么更是火铳、箭矢难以穿透。它除了在耐久度上略逊铁铠外,其它方面甚至比铁铠还有用,后世国外也做过试验,纸甲在防御力上,甚至还超过铁甲。

  但他也有很多缺点,不宜保存,成甲就比较重,下雨后更重,到南宋时,主要是水军装备,像赵与芮现在的定海水军里,就有很多纸甲。

  而做为历史有名的步人甲,由近两千枚甲叶组成,最重达58斤,也是南宋重步兵的标配。

  绍兴年间,朝廷定步人甲标准为1825枚甲叶,然后限定了重量。

  步兵的为58斤,长枪兵定为6570斤,弓箭手的定为56-66斤,弩手的定为44-54斤,还能视战场情况,临时增加和减少甲片和重甲。

  这也算南宋标准化衣甲的重要一步。

  此时南宋紧缺战马,也没什么骑兵,主要就想靠重步兵和弩弓手来对抗金国,这让他们的甲具变的极为沉重,这就造成了两个重大问题,第一,两宋对外战绩胜率号称汉人历史诸朝最高,但就算打胜了,也无法扩大战果,沉重的步兵无法追上逃走的骑射民族,所以宋朝打赢五十次都杀伤不了多少敌人。

  这也造成了第二个问题,一旦吃了败仗,战马不多,行动不便的宋军损失会非常惨重。

  朝廷官家和文武大臣们只看重防护力,没人亲自带着这么重的甲在战场上打一番。

  同期欧洲的锁甲才三十斤左右,南宋兵军大部份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不高,穿着五六十斤的铁甲还没走到战场交战点,都已经累的半死,哪还有劲打仗。

  要知道南宋时,一斤为后世六百克,58斤重的步兵步人甲,相当于后世七十斤。

  所以步人甲太重了,行动极为不便。

  南宋的披甲率据说达到七成,但这七成,不完全都是步人甲,步人甲贵又难打造,所以南宋再富,也不可能拥有这么多步人甲。

  关键步人甲还重,也不是个个能穿的上。

  开禧北伐前,有官员发现两万多人的宋军中,堪披带者仅617人。

  这个堪披带者,就是说能带起步人甲而行动自如的,两万人里就六百多。

  其他人身体素质不行,披不起来,披起来也走不动。

  所以南宋后期经常采取部份披带。

  因为步人甲分甲身、披膊、头牟三大部,每部又分几小部,甲身里还分胸甲片、背甲片、腿裙、胫甲等。

  所以有条件的就随便带几样,不会全披,因为全披走不动。

  加上步人甲又贵,此时官方记载约38贯钱一副,打造一副步人甲,需用工时三百,费时费人。

  如果赵与芮将来要准备二十万精锐全披步人甲,仅成本价就接近八百万贯,所以说他养二十万精兵,一年最少开支都得两千万贯往上,历史上即便号称封建王朝最富裕的两宋,也披不起二十万精锐步人甲。

第163章 魏王的野心昭然若揭

  南宋中后期朝廷也没什么精力投在甲具上,除了精锐的野战军和禁军外,普通屯驻大军的步人甲都极少,除了士兵身体素质不够,成本因素也是极大。

  而且这时工匠待遇也不够好,造出的甲片质量比较差。

  种种原因下,步人甲是越来越少,皮甲占据军中多数。

  赵与芮的庆元府屯驻大军,员额六千多,实额三千多,其中披甲率约六成。

  拥有完整步人甲才一百多具,另大部份都只有部件,或皮甲,或纸甲。

  所以赵与芮如果想打造一支全步人甲的南宋步军,难度极大,对工匠人数、财力、材料都是极大的挑选。

  此时赵与芮正站在甲衣局,看着面前的一具崭新的步人甲。

  这步人甲是他们工匠造出来的。

  打造的方式与南宋传统方式不同,这是赵与芮在观看铸币和铸炮之后想出来的。

  甲片打造采用了铸币方式,先做模具,然后将钢水倒入模具中,每个模具一次性能产生三十片带孔的甲片,只要模具够多,每天能生产几千甚至几万片。

  他们的甲片采用的团钢,比宋军的铁片又强了几分,当然前期炼钢又要多耗费时日。

  宋军的步人甲甲片都是一样大,所以有一千八百多片。

  但赵与芮为了节省工时和提升防御力,设定了两种模具。

  一种是和宋军甲片一样大小,装在关节处,便于活动。

  另一种是比较大的甲片,宽约八公分,长十二公分。

  小的甲片薄一点,大的甲片两边薄,中间厚,所有甲片都有两个孔(模具就带了孔,不需要钻孔。)。

  全副步人甲约六百二十甲片,远远低于宋军步人甲。

  甲片出模后,就是工人们磨边,经过简单的磨边之后,在下面垫一层桑皮纸,然后再垫一层普通绢布,缝在一起。

  唐波这时向赵与芮介绍:“咱们的札甲(这边都叫札甲以和宋军步人甲的区分)全重30斤,主要防护上身和头部,肩部。”

  李平夏这时正看着前面站着的一个披甲人。

  这人头上,和上半身俱着重甲,但从腹部以下开始,腿部只有大腿前面有几块大片甲片,后面没有,小腿也没有。

  和宋军步人甲从头包裹到脚的看来,确定差了很多。

  “咱们和蒙金做战,主要是防他们远距离弓箭。”赵与芮这时对李平夏道:“兵士们密集的站在一起,对方弓箭基本只能射到上半身,无法射到下半身。”

  至于大腿后面,更不需要,甚至连上半身的后背,赵与芮都减少了甲片。

  在战场上,除非撤退和逃跑,一般不可能把后背露给敌军。

  而赵与芮的训练,军士只有一往无前,没有后退和逃跑。

  所以他们的步人甲后背甲片也比较少。

  将来更会提醒军士们,你们后背甲片比较少,如果在战场上转身逃跑,只会死的更快。

  李平夏闻言也点头道:“我大宋的步人甲确实太重,当年朝廷北伐,两万精锐中只有六百多人能披起全套步人甲,大王说的对,背面不需要太多甲片,战场上,有进无退,哪有后背需要甲片的道理。”

  经过赵与芮与工匠的改良,他们的步人甲全甲才30斤,远远低于宋军的步人甲,再加上甲片的改进,和配上绢布和桑皮纸后,正面防护力更是略有提升,穿戴舒服度也同样提升。

  “现在一个月能产多少具?”赵与芮问唐波和刘福等人。

  “回大王,我们现在制札甲工匠为一百人,工人搭手约六百人,月产四百多具。”

  按他们的说法,他们现在都是五人一组,七百人分成一百四十组,每组大约十天能制一具,七百多人月产四百多具。

  制甲工匠要求比较低,也没多少技术细活,赵与芮也不要求打磨多精致,只要过去就行。

  普通百姓做十天半月就熟悉了。

  最辛苦和耗时的是前面浇模这步,后面打磨和缝制都算比较简单。

  而影响他们产量的,就是炼钢和浇模。

  这边炼钢和铸炮那边都是一起,在同一片区域,划分两小区,出钢水后第一时间浇模,然后拿过来打磨。

  赵与芮心里盘算了下,影响火器和甲具打造的,还是炼钢炼铁的速度最重要。

  要是能把工厂设在信州矿场,他的速度能起飞,因为那边有大量的炼铁炉。

  “来,给试试。”赵与芮最后挥了下手。

  现场很快摆弄起来,弄了个假人,套上札甲。

首节上一节123/6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