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216节

他们一个个热泪盈眶,眼睛红肿,但神情却异常兴奋。

因为。

他们是来衣锦还乡的!

当初出海时,他们都是一无所有,甚至快要饿死的贫苦百姓。可现在,他们一个个都是大地主,都是大富豪。

放在大明,都是人上人!

这样的身份改变,怎能不让人意气风发,想要找过往的亲朋好友炫耀?

于是。

从东唐州返航的百姓,一进入港口,就引发了巨大的轰动。他们的故事,也迅速传播开来,引发无数讨论。

而当金陵百姓,看到船上卸下大量棉花的时候,更是彻底沸腾。

“我的天!”

“好多棉花,简直和天上的云彩一样,无穷无尽!”

“这些都是东唐州种植出来的?纺纱织布,这得做多少棉衣棉被啊!”

“发了发了!”

“去东唐州的人都发了!”

棉花在大明本土,价值很是高昂,一件棉衣一件是普通百姓家里,比较贵重的财物了。

此时整个大明王朝的棉花,是极度短缺的。

因为人们的观念中都把粮食作物作为第一位,棉花产量一直都很低。而从船上卸下来的棉花,却和山一眼高,哪怕是给金陵城的所有人,都做一身衣服,也绰绰有余!

这么多棉花,是多大一笔财富,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能够估算到。

如今这么庞大数量的棉花运过来,自然是震惊了无数人。

同时,这些棉花被众商人疯抢。

“敢问这位大人,这些棉花都是来自东唐州吗?”

“棉花怎么卖,是什么价格?”

“只要价格合理,我们商号愿意大量收购!”

码头上,无数精明的商人,立刻意识到了商机的存在,纷纷打探棉花的价格,想要大批量购买。

棉花这东西,极为耐储存。只要保存好不进水,放几个月乃至几年,半点问题没有。

而将棉花纺织成纱线棉布,做成棉衣棉被,转手就是数倍的利润。

这么大的生意,精明的商人当然不会放过。

而船上的官员,早就得到朱棣的命令,直接以比市价还低不少的价格,大批放出棉花,将其全部小销售出去。

在东唐州,棉花的种植成本可比大明本土低多了!

而且,这么大批量的出货,肯定会冲击棉花的价格,还不如直接降价出货,早点卖掉,好购买其他物资。

“什么?”

“价格这么低!”

“要要要!我都要!”

“先给我来三千斤,钱货现场交付!”

“待我检查一下棉花的质量,要是没问题,我回头还会购买更多!”

金陵的商人,都十分有实力,购买棉花动辄几千斤上万斤。

他们有的是渠道,将这些棉花加工生产,销售出去。

可即便是这样,船上的棉花也丝毫不见少。

卖完一批,当即又运下来一批补充。无数的棉花,几乎将整个码头,染成一片雪白。。

……

大明,皇宫。

城外的码头还在大卖棉花,而携带朱棣信件的文官,已经快速进宫,来找皇太孙殿下上奏了。

“臣拜见陛下,拜见皇太孙殿下!”

“奉燕王殿下之命,携带书信文件,将关于东唐州的一切,上奏殿下!”

文官见到大殿中的监国太孙朱高煜,还有皇帝朱元璋都在,不由神情一震,恭敬大礼参拜。

朝廷对东唐州投入这么多,当然不可能不关心。

更何况,坐镇东唐州的还是朱棣,皇太孙朱高煜的亲爹,洪武大帝的亲儿子!

在得知大规模船队返航后,朱高煜就去将朱元璋请到皇宫,准备和他一起,听听东唐州的事。

“我父王如何?”

“身体可好,在东唐州可还适应?”

“东唐州的一切,都还顺利吧?可有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朱高煜连连发问,对东唐州和朱棣的情况,十分关心。

而朱元璋也坐在一边,全神贯注,想要听到第一手情报。

“快说说!”

“老四远渡重洋,为的大明开疆拓土,快说说他的情况!”

文官见此,不敢怠慢,将东唐州的一切,向两人细细讲来。

“陛下,皇太孙殿下!”

“燕王殿下在东唐州一切顺利,身体安康,并无大碍。”

“东唐州的发展,也极为顺利,各方面都有极大收获!”

然后,这位文官就从头开始,讲述朱棣到达东唐州后,怎么建立城池,怎么开荒种地,怎么管理土著,怎么种植棉花……

一直说到最近棉花获得大丰收,全部采摘后,运送回来,要进行双边贸易

朱高煜和朱元璋听得目不转睛,心中惊叹不已,对朱棣在东唐州的行动,很是满意。

这么短的时间,就有如此成果,有些出乎两人的预料。

就算他们亲自过去,也不过如此了。

“老四做的很不错!”

“当初选他去东唐州,算是做对了!”

朱元璋满是欣慰,无比感慨的说道。

他的眼角,却有水光满溢,一闪即逝。

朱棣再怎么说,也是他不断亲儿子啊!远渡重洋去东唐州,朱元璋怎么可能不关心?

第三百零九章张老三回乡

朱棣独自一人远渡重洋,去帮大明开拓新大陆,是有大贡献的。

看到自己的儿子,能够做出这样的成就,朱元璋也很是欣慰。

而朱高煜也是一样,对新大陆的一切,很是满意。

“皇爷爷,我早就说过,父王非池中之物,文武双全,他若是当上皇帝,定是一代明君!”

“你看,他一个人在东唐州,打下了这么大的基业,将东唐府建设着得如此兴旺,可谓是能力出众,证明了自己!”

“将新大陆的事都交给他,皇爷爷可以放心了!”

朱棣不仅能力出众,还是朱高煜的亲爹,有他坐镇东唐州,朱高煜无比放心。

当然。

在新大陆进行前所未有的殖民开拓,朱棣也不是没有遇到问题。

很多事他可以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解决,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询问一下朱元璋和朱高煜的意见。

这一回,文官带回来的信件里,就有提到。朱高煜和朱元璋就此,仔细的磋商一番后,认真给他写了回信,罗列了详细的建议,供朱棣参考。

至于具体怎么实施,还要看朱棣的临场应变。

“将这封信,带回给燕王殿下吧!”

“就说大明一切都好,大家都身体健康,让父王安心在东唐州开拓。”

“等局势稳定下来,可以逐步放手的时候,再让父王回来,大明举国上下,再给他庆功!”

朱高煜亲手将信件交给文官,郑重嘱托。东唐州这么大的基业,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人。

朱棣短时间内,是没可能返回大明的。

朱高煜能做的,也只有给他报一下家里平安,鼓励他继续开拓了。

好在,朱棣也是男子汉大丈夫,不会因为私人感情,而耽误宏图大业。

就算坐镇东唐州会很辛苦,他也能够坚持得住。

……

大明。

东唐州船队返航,并带回来无数棉花的事,迅速传遍四方。

无数商人闻风而动,前去采购。,金陵城的商业活动,因此兴旺许多。

而很多衣锦还乡的百姓,也纷纷回到了家乡。

其中最为传奇的,就属淮安府的张老三!

张老三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上头有一兄一姐,下头有四个才未成年的弟弟妹妹。

而张老三的家里,却只有区区五亩地,每年种出来的粮食,都不够一家吃。

在过去,全家一直是有一顿没一顿,时不时的要靠着草根树皮填肚子。

就算后来皇太孙监国,推广了新品种的杂交作物,粮食亩产翻番,全家也依旧是将将够吃饭。

想要积攒点家底,给孩子娶个媳妇,极为艰难。

张老三眼看大哥都二十七八了,还没找到婆娘,自己也年过二十,娶妻更是遥遥无期,这辈子打光棍的概率很大。

于是,在听到朝廷下发开荒令,鼓励百姓跟随燕王殿下一起,去东唐州开荒的时候,便立刻动了心思。

不甘心一辈子沉沦在泥泞里的张老三,将心一横,揣上几件泼衣服,带上一些干粮,便在父母亲人依依不舍的眼神中,背上包袱上路,豁出命去赌了一把,上了前往东唐州的大船。

张家父母也无力阻拦,知道这对张老三,乃至全家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就算张老三死在了外面,也只怪他命不好。

却不想。

首节上一节216/2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