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第9节

  于是陈慕武趁着午休的功夫,又到设在铁路局楼下的北站电报局,给邶大的胡教授拍了一封电报。

  他本来是想写信的,但又想到一封信从海寄到邶京,最快也需要三天的时间。

  胡适这封信的落款时间写的是六号,而今天自己收到时,已经是四天之后的十号。

  这样一来一回和邶京通信一次,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没了。

  而且写还要面临着信在路上被搞丢之虞,在后世网购,都还有可能会面临快递在天南海北地周游全国,就是不送到自己的手上,更何况是现在这个更加混乱的时代!

  比起写信,电报无疑就方便快捷了许多,今天中午他拍一封到邶大,最快今晚,最慢明天早上上班时,就能收到回复如果胡博士舍得花钱给他回电报的话。

  陈慕武之所至这么着急回复,就是怕迟则生变:假如不赶快把这件事给定下来,邶大那边反悔了怎么办?

  陈慕武从电报手册上查到邶大的电报挂号,填到了电报单的开头。

  这个由四位数字组成的代码只需要花费一个字的钱,就能让电报准确地送到邶大。

  如果没有电报挂号,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写详细地址,要知道,这些地址也是要按字收费的!

  他又揣摩了半天,掏出钢笔来了在内容一栏写下“适之兄、鱼信悉、何时可往、陈、灰”十二个字。

  当然,他的报文中没有顿号,如何断句全凭收件人的文字功底。

  这已经是陈慕武缩写功力的极限了。

  “适之兄”三字注明了收报人。

  毕竟电报挂号只能让送报员把电报送到北大,如果不写名字,门房就不知道该把这封电报送到哪位教授手上。

  按照当下文人之间的繁文缛节,其实陈慕武应该管胡适叫适之先生,毕竟他在校时曾经听过胡适的讲演,一日为师终身为……算了,他可不想认他作父。

  陈慕武本想着就写“适之”两个字,但迫于礼节,最终还是又加上了一个价值一角二分钱的“兄”字。

  “鱼信悉”的意思则是六号的信我已经收到。

  《平水韵》是我国古代的一本韵书,“鱼”字是书中十五个上平韵目中的第六个,在电报中用以代表一个月中的第六天,也就是六号。

  “鱼信悉”比起“六日信悉”,又省了一个字的钱。

  和后世那帮处心积虑只想着怎么水字数恰烂钱的网文作者正好相反,如今发一封电报,发报人都是绞尽脑汁考虑如何才能减少字数,用最短的字传递最多的消息,以便能做到更省钱。

  “何时可往”不用解释,这是陈慕武在向胡适询问那天可以前往邶大讲学,同时也是整封电报里唯一传递的有用信息。

  “陈”当然是指陈慕武,“灰”字和前面的“鱼”字用法一致,《平水韵》上平韵母中的第十个,代表了这封电报发出时的日期,也就是十号。

  十二个字加上一个电报挂号,花了陈慕武大洋一块六毛,都快要赶上早上寄往欧洲那两封挂号信的价格了!

  当天下午,远在邶京的胡适就收到了陈慕武发来的这封电报。

  见他甫一收到信,就如此迫不及待地回复,胡适心中暗道鱼上钩了,舒尔曼公使交待的任务,他老胡幸不辱命。

  既然陈慕武拍来了电报,那么胡适也没有再写信回复的道理,他当即也拟好了一封电报,大致内容是邶大随时恭候陈慕武北上,请提前三天拍电报通知,以方便做好接待工作。

  暂且不表胡适拿着电报去找蔡元培,通知他成功邀请到了陈慕武来讲学。

  单说第二天,陈慕武接到胡适的回信之后,就开始忙着做北上的准备。

  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请假,讲学两个星期,再加上准备工作以及路上的往返奔波,林林总总加在一起,他估计大概需要离岗一个月的时间。

  英国籍总工前两天才表扬过自己,请半个月的长假应该不算什么难事。

  果然,这个英国人听说陈慕武要去邶大讲学,毫不犹豫地准了假。

  他还和陈慕武抱怨了几句,说咱们两路铁路管理局,控制着沪宁和沪杭甬这两条铁路,赚钱是赚钱,但也从来没有忘记了教育方面的投入,每年都会上交十万元给交通部用来办大学,光是南洋大学一所学校,每年就能有六万六千块的银圆入账。

  大家同在海,又同是交通系统,也不见他们南洋大学邀请你去讲学,宁可选择把钱投入举办八大学足球赛上面,真是一帮吃里扒外的家伙!

  陈慕武心说,岂止是讲学,他们甚至都想让我去任教呢!

  总工程师嘴里说的是前几天举办的八大学足球赛,在决赛中南洋大学三比一战胜了复旦,夺得锦标赛冠军。

  陈慕武很奇怪,这个英国佬怎么会不喜欢足球呢?

  他哪里知道,现在英国上流社会的绅士太太们看的都是板球,足球还是蓝领工人们热爱的娱乐项目。

  后世英国大部分人都喜欢足球,还诞生了足球流氓这一特殊的团体。

  可板球运动在英国的热度大幅衰落,连印度都比不上,果真就是大英正统在南亚呗?

  难怪阿三哥都能当英国的首相了。

第19章 19不速之客张乃燕

  在单位请了一个月的长假,再加上之后紧接着的春节假期,陈慕武的时间一下子就变得充裕了起来。

  回到家之后,他把自己要去邶大讲学的消息告诉了大哥,陈慕侨听后很高兴。

  “我支持你做出这个决定,能被邶大这所全中最好的大学邀请去讲学,说明学界已经开始慢慢向你敞开大门,你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好好准备。

  “如果此行发现,其实讲课也是个蛮不错的职业的话,我们南洋大学的大门随时都替你敞开,永远给你预留一张办公桌的位置.”

  看来,陈慕侨对邀请三弟到自己学校任教,仍抱有极大的想法。

  晚上在家庭餐桌上,陈家老太太得知,背井离乡在北方上了四年学的小儿子,如今又要再跑出去一次,脸上立刻就写满了不乐意。

  在陈慕武拍着胸脯打包票说只去半个月,以及大哥陈慕侨的再三劝说下,老太太才勉为其难地点了头。

  二哥陈慕平不愧是钱庄的经理,注意力果然全集中在钱的方面,他私下叮嘱三弟一定要打听清楚,千万别上当受骗,邶大哪来的这么一大笔钱来支付他的报酬。

  陈慕武无奈,回到自己的房间翻出胡适的亲笔信和电报,陈慕平颠来倒去地看了半天,仍是一脸狐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恰好赶上了一个几十年的小寒潮,冬天比一百年之后要冷得多。

  还好陈慕武在校上学时穿了四年的冬衣并没有丢掉,而是都被大嫂收拾进阁楼的箱子里。

  他本打算仍是穿这些衣服北去,却又一次被大哥陈慕侨拦了下来:“你现在是要去讲课的先生,万不可再穿这些学生哥穿的棉袍棉鞋,而是应该穿西装系领带,打扮的正经庄重一些.”

  没办法,陈慕武只能含泪收下大哥出钱从永安公司买来的全套内外衣服,帽子围脖手套皮鞋等等零碎儿也一并配齐。

  要不是时间来不及,陈慕侨都想带着小弟到海滩知名的红帮裁缝那里,专门订制几套西装。

  陈慕武偶尔也恍惚过那么几次,就这样当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公子哥儿多好,又何必非得费力不讨好地研究劳什子物理呢!

  但他的这种想法每次都转瞬即逝,自己脑袋里装满了领先这个世界一百年的知识,如果再不有所作为的话,那可就真是如入宝山而空手回,和白活一世没什么区别!

  行李收拾得差不多了之后,陈慕武就再次回到铁路局,从内部窗口买到了北行的全部火车票。

  民时期确实铁路运力紧张,经常买不到车票,但那也只是对到窗口排队买最便宜三等车票的普通人而言。

  陈慕武作为铁路局的员工,要是再买不到车票,那不就成了笑话吗?

  陈老太太心疼自己的小儿子,特意叮嘱老大给拿钱,让陈慕武一路上都要买头等票加卧车。

  要不说人人都想当地主家的小儿子呢,他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当地主家的小儿子是真的爽。

  陈慕武又仔细回想,似乎原主上大学时每次奔波于家里和学校,从来都是头等车往返的待遇。

  三张头等车票,连同十六日夜里的一晚卧车费,加在一起就将近六十块大洋。

  和鲁迅的房子比起来,这些车票貌似很贵。

  但和他往国外寄信的开销一比,顿时又觉得没有那么贵。

  既然行李已经备齐,车票也已经买好,陈慕武就又跑到电报局,给胡适拍了一封电报,通知他自己将坐十六号早上的特别快车北上,如果一路上都是按照时刻表正点无误的话,将在十七日晚上十点六分到达邶京正阳门东车站。

  这是整条沪宁、津浦、京奉铁路联线上最快的一种换乘方式,虽然要在浦站等上一个多钟头的车,但还是比同样线路的另外一次慢车要快上将近十二个小时。

  在电报发出后,等待启程前的这段空白时间里,又有意想不到的人找上门来。

  张乃燕,也就是元旦傍晚在工部局大讲堂参加相对论讨论会的,除了陈慕武和赵君豪之外的第三个中人,在一月十五日忽然登门拜访。

  他先是看了《申报》,找到了两路铁路管理局,得知陈慕武请了长假之后,又从管理局打听到了陈公馆的地址。

  前面说到邶大去年经常拖上三四个月才发半个月的薪水,因而在邶大当化学教授的张乃燕,也模仿了一下自己的本家张季鹰的“莼鲈之思”,来了一个弃职还乡。

  张乃燕回到海待了几个月,家里人经过一番运作,又让他摇身一变,成为了江省教育会的新一任会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张乃燕正发愁要做几件什么事情来树立声望,就又在《申报》上看到一条消息:“陈汉臣先生将赴邶大讲学两星期:日前,饱受大科学家恩斯坦博士称赞之我国科学新秀陈汉臣先生,应邶大哲学系教授胡适之之邀请,将北上赴邶大讲学两星期。

  据悉,邶大为陈汉臣开出两星期五百圆之高额报酬,几与恩斯坦博士等价.”

  不怎么爱看报的陈慕武,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

  这其实是他的二哥陈慕平自作主张,找到了上次写报道的赵君豪,告诉他自己弟弟将要去邶大讲学的消息。

  陈慕平这并不是想要给自己弟弟博得虚名,而是如今人们的普遍做法。

  在他们这种富贵人家,如果有孩子将要出国留洋,家里就会在报纸上花钱刊登一条“某某日放洋之学生消息”。

  如果孩子留学几年之后不负众望,成功拿到一个博士学位,那么家里更是会在报纸上刊登一条带着毕业照的消息,大肆宣扬自己家出了个洋博士。

  关于这一点,估计《围城》里的方鸿渐博士应该深有体会。

  张乃燕此人正是看了《申报》的报道,才想到既然邶大能邀请他去讲学,那么我自然也可以。

  并且陈慕武也是江人,两人有着同乡之谊。

  自己以江省教育会会长的名义来邀请他讲学,陈慕武于情于理都不应该拒绝。

  今日两更奉上。

第20章 20陆稿荐的酱鸭子

  还没等陈慕武开口,大哥陈慕侨就已经胳膊肘往外拐,替张乃燕说上了话。

  好在他还算讲理,没有直接替自己的小弟答应,而是循循善诱地劝导起来:“小弟,你我既是吃着江的水和米长大成人的,那么回馈桑梓也算天经地义。

  “如今君谋兄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莅寒舍,你在科学方面又有一技之长,理应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

  传承五千年的农耕文明,让每一个中人骨子里都有很浓重的乡土情结。

  用一个成语典故来说,这就叫作“毋忘在莒”。

  陈慕侨就是这样一个人,去年江省全境受了水灾,他不但捐了一笔钱,还参与到赈灾委员会中,为家乡事物四处奔走,亲力亲为。

  因此,当他听到有人要邀请自己的弟弟回到家乡去讲学,自然就很高兴,想要尽力促成此事。

  陈慕武也跟着唱了个喏:“小弟谨遵大哥教诲,愿意跟着君谋先生回到家乡去讲学.”

  柳三变说:“钱塘自古繁华”,自五代十国的吴越武肃王钱以降,江就是全国名列前茅的富庶之地。

  有钱不赚王八蛋,陈慕武也很乐于回乡讲学,因为根本不用考虑报酬多寡,给少了,对方自己就会觉得不好意思。

  他都开始考虑,会不会有哪个大户人家的姑娘小姐,不但看上了自己帅气逼人的外表,还被自己内在的学问所深深打动,最终决定要以身相许了?

  当然,这只不过是他口嗨开了个玩笑而已,毕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陈慕武年纪还小,还没有那种世俗的欲望,长得十分漂亮的除外。

  “好,好,你能有这个态度,我很欣慰。

  君谋兄,……”陈慕侨夸了夸自己的弟弟,然后转头看向了张乃燕。

  “郑公.”

  陈慕侨叫张乃燕的字君谋兄是客气,但张乃燕要是反过来也称呼陈慕侨的字郑相兄,那就是不敬。

  毕竟两人的年纪和地位不同,称呼上也要分出来个老幼尊卑。

  “明天舍弟就要北上赴邶大之约,眼下又是年关将至,不如等过完年之后,再让舍弟前去故乡讲学,如何?”

首节上一节9/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