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第384节

  无论来者和他的关系有多好,徐志摩都没有去找施汝为要这次考试的原题,他这次帮忙的一个原则就是,绝对不给招生考试添麻烦。

  徐志摩也曾经试图鼓动和自己一样在大夏大学当教授的胡适,投入到招生考试的筹备工作当中来。

  在192年初,他是亲眼所见,当初陈慕武去邶京大学讲学的时候,因为学校的校长蔡氏辞职离京返回了南方,处在群龙无首状态下的邶大,是当时的教务长胡适出头,接待了陈慕武在邶京讲学,并且迎来送往的。

  因而在徐志摩的眼中,胡适和陈慕武的关系应该很不错,至少在五年之前很不错。

  所以他才邀请了同在大夏大学的胡适,一起来给陈慕武的王子学院入学考试帮帮忙,不料胡适却很官方地拒绝了他。

  他还像模像样地给出了理由,因为胡适本人是美国退还庚款的中基金会的理事,这个基金会就是为了管理庚款留美所设置的。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胡适所从事的工作,即选派学生去美国留学,和陈慕武的这个王子学院入学考试两者之间,是一种冲突竞争的关系。

  如果好的学生都去了陈慕武的斯德哥尔摩,那么就不会再有学生通过庚款考试,去往美国的大学留学。

  美国的大学接收不到来自中的优秀生源,一来有可能会影响到中在美国国内的风评,二来也可能会让美国的教育部门对中的教育水平进行评估,不达标的话,就可能会减少退回的庚款中用于学生留学的部分,用于其他地方。

  如果这样做的话,胡适所在的基金会或许也就没有再存在的必要了。

  徐志摩不理解为什么才过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胡适对陈慕武的态度就产生了如此的变化。

  但他也尊重对方的选择,不再去邀请胡适一起给王子学院的选拔考试帮忙。

  当然,除了徐志摩之外,也有其他的个人和机构将力量投入到了这次的选拔考试当中。

  寂静辗转,最终从州搬迁到了京的民政府,原来代理教育部职能的教育行政委员会,效仿法国教育体制改组成的大学院,也在王子学院选拔考试的声音越来越大后,参与到了这件事情当中。

  民政府入局,不是想要摘陈慕武的桃子,而是出于大学院院长蔡氏的个人因素。

  想当初在1912年1月,“中留法第一人”李石曾回国之后成立的“留法俭学会”,便受到了首任教育总长蔡氏的支持,他不但利用自己的权力,在邶京拨出了教育部下辖的一处房产当做是留俭会的办公用地,还亲力亲为,参与到留俭会的具体工作当中来。

  再后来,因为“二次g命”失败,追随先总理的蔡氏受到袁项城的通缉而流亡海外,更是亲自去了法国。

  从赴法勤工俭学这个念头最初的兴起,到落在实处再到最后无奈取消,蔡氏始终都参与在这个运动的第一线,为许多有志向但穷苦的青年学生能够走出国门到法国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了很大的贡献。

  但那些学生能去法国留学,并不是只凭借蔡氏的一人,而是有许多教育学家和有名望的人士共同参与进来。

  蔡氏从没想过,在相隔了将近十年之后,在中国内居然又兴起了新的赴欧洲学习的风潮。

  而且这个学习活动比他们当初组织的那一批更有规划,目标也更加明确,只有一条,那就是为了中培养一批批优秀的理工科人才。

  最关键的是,这个项目可完全就是凭借陈慕武一己之力,沟通瑞典方面,建造学校,招收学生。

  虽然此时此刻不如彼时彼刻,当时去派学生出去勤工俭学,是因为刚刚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又赶上了袁项城的倒行逆施,中国内还是比较混乱,教育水平也不高,所以才要到国外去接受更为先进的教育。

  而现在的中已经重新统一,马上就要进入到更加安定的发展时期。

  蔡氏心中认为,或许没有必要再派学生走出国门,像他们当初那样勤工俭学,在国内依然能够接受到比较良好的工作。

  可正因为在其中牵头的人是陈慕武,是他们大学院一直以来都想要争取的对象,蔡氏有意向陈慕武示好。

  而且国府刚刚迁都京,大学院也刚刚改组成立,又恰好需要一件事情树立威望。

  这样的几种原因加在一起,才让蔡氏行使自己的职权,要大学院权力配合王子学院这次在海举办的选拔考试。

  为了不招致陈慕武的反感,他还特意叮嘱一定要配合工作,切记不能鸠占鹊巢,喧宾夺主。

  蔡氏利用大学院的专用线路,给远在欧洲的陈慕武发电报,通知了他官方下场这件事情。

  虽然陈慕武不太看好民政府的办事能力,但是组织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场考试,陈慕武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

  故而他在回电当中对蔡氏的善举表达了感谢,然后紧接着又给施汝为发了一封电报,告诉他大学院的人帮忙可以,但如果他们想要对选拔考试有任何指手画脚的行为,绝对不要答应。

  虽然他的这种行为稍微有那么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蔡元培那边本来也没想着插手,可是陈慕武又不得不这么做,防止自己花钱从国内请到王子学院来真心实意地学习知识的有志青年,变成不学无术游手好闲靠着家里的地位和关系上位的公子哥。

  国际上有瑞典驻华公使馆出面,国内政界有专门分管教育的民政府大学院帮忙,施汝为的考试筹备工作一下子就轻松了不少。

  而且基本上大部分人都不会像胡适那样,而是像徐志摩和蔡氏这样,对陈慕武举办的这次选拔考试很是看好,所以也都力所能及地为本次考试提供帮助。

  最终,因为陈慕武的大哥陈慕侨曾经在交通部南洋大学担任教务长的关系,这一次南洋大学“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场地承办了本次选拔考试。

  陈慕武也不是那种只求别人帮忙但是从不回报的人,他宣布以后王子学院和南洋大学结成姊妹学校,优先考虑邀请南洋大学的毕业生,到斯德哥尔摩继续深造学习。

  按照陈慕武的本意,这种选贤举能的考试,不应该设置报名费,以防止会让那些穷苦但是有天分的学生因为交不起报名费而放弃这场考试。

  但是国内的蔡氏却在后续和陈慕武的沟通当中,对他的这个看法提出了反对意见。

  因为不收取报名费的话,很可能会让很多人抱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想法,然后让考试组织方承受很大的负担。

  举行一场可能会有几百号人参加的考试并不等同于儿戏,必须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场地选择这个问题虽然已经被南洋大学给解决了,可不代表其他的方面没有问题。

  在古代,举办科举考试时的贡院附近周围都要有重兵来把守,首先是防止可能会出现的考题泄露,还有就是防止参加考试的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哗变。

  几百号二十左右的青壮年学生聚在一起,就相当于是一个装满了火药的大号火药桶,不知道由于什么样的原因,就有可能直接被引爆,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考生人数增加之后,相应的监考人员也要增加。

  每名监考员都要紧盯自己考场内的情况,作弊这种事情不用想,是一定会出现的。

  发现作弊之后应该怎么处理,漏检违规作弊会引起考生们的不满抗议,这些可能会破坏考试公平性的问题,都是要注意的点。

  所以嘴上说不插手王子学院选拔考试的蔡氏,在多次与陈慕武沟通之后,还是对考试报名费这件事发表了意见。

  每名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都需要缴纳一定的报名费来参加考试。

  如果考试分数达到划定的分数线,比如说及格,则报名费会全额返还。

  虽说及格不代表一定能通过考试,但这最起码也展现了主办方的一种态度,多多少少能让那些企图浑水摸鱼混子们望而却步。

  在各方的帮助协调之下,王子学院建成之后在国内的第一次考试,总算是没有出什么太大幺蛾子。

  当然,一些小的情况还是会出现的,比如说某某考生弄丢了准考证,某某考生因为精神紧张而发挥失常,某某考生睡过了头没能参加考试。

  对于这种情况,施汝为早就按照陈武的要求提前做好了预案。

  他们不像后世高考时那样严格,而是酌情考虑网开一面。

  毕竟现在“东北易帜”后的中虽然在名义上重新统一,但是实际上在各处都还有军阀、土匪以及外国驻军的地方,如果错过今年的选拔考试,明年还能不能来参加,都是一个大的问题。

  这次王子学院的选拔考试,基本上算是圆满结束。

  在考试前没出大麻烦,在考试中也没出大麻烦……

  ……但是在考试结束后,却出了大麻烦。

  而这个麻烦的发生地点也不是在国内,而是在国外。

  通过这次考试,一共选拔出了八十三名即将前往斯德哥尔摩的学生。

  因为西伯利亚大铁路早就贯通,所以这一批学生去欧洲的方式,没必要再像陈慕武当初那样,从海登船,然后沿着“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那个绕一大圈的路线,而是可以像陈慕武第二次从国内去欧洲那样,花上半个月的时间坐火车。

  坐火车唯一麻烦的是要苏连签证,也就是在这一环节出了麻烦。

  苏连方面把这八十三名学生连带施汝为、徐志摩和郭鼎堂这些教授的签证给卡了下来,然后附加给了陈慕武一个比较无礼的要求

  想要签证顺利办理,就必须让王子学院接受一批从苏连选派过去的留学生。

  他们知道陈慕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办学的动机,因而也想要借这个东风来趁火打劫、分一杯羹。

第439章 178不蒸馒头争口气

  苏连这个国家,自从成立到现在,一直都没能从西方国家那里获得过什么好脸色。

  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在弗拉基米尔逝世之后,列夫达维多维奇又被逐出了国家流亡海外,整个国家更加不被整个西方世界所看好,“苏连”即将分裂这种论调也就随之甚嚣尘上。

  因为1926年大罢工埋下的祸根,英国已经在1927年和苏连断绝了外交关系。

  像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卡皮察和朗道这两个人,能够离开他们的祖国苏连,来到英国参与留学活动这种行为已经是绝唱。

  两个国家已经断绝了外交关系,更不可能再互相向对方派遣新的留学生了。

  在欧洲大陆上,其他没有同苏连断交的国家里,苏连学生想要到各个国家去留学依然很不容易。

  因为他们的苏连人身份,大部分国家的出入境管理机关,在给每一个试图进入到他们国家的苏连人颁发签证的时候,总是小心,仔细,谨慎,必须要确保材料完全符合他们的要求,才有可能把签证办发下来。

  只要有一处不合规定,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一个拒签的印章。

  各个国家的外交部门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害怕这些人进入自己国家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像他们在材料上申请时所写的那样。

  其真正目的也可能是要潜入到自己的国家,秘密总是阴谋颠覆活动,英国的1926年闹起来的那场声势浩大的各行各业的罢工,就是大家的前车之鉴。

  因为每个国家的签证审核都异常麻烦,所以这些国家里的顶级大学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基本上也不怎么录取从苏连来的留学生到学校里学习。

  苏连除了从沙皇俄国时期继承下来的数学老底子,还有门捷列夫留下来的化学家里之外,其理工学科的研究水平很是薄弱。

  虽然近些年来,因为苏连和德国有着秘密的军事合作,苏连从德国那里接收了不少一战前的欧洲先进工业,也向德国派了一些留学生。

  可即便如此,苏连面对的理工科缺口依然很大。

  而且近年来,随着德国国内的一股新兴势力的崛起,整个德国国家的风向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国内的人民对苏连这个国家的态度也从友好渐渐向抵制转变。

  这让本就不富裕的苏连对外交流科技的机会,更加雪上加霜。

  万一某一天德国和苏连交恶的话,之后的苏连再想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当中,就只能等像索尔维会议和国际数学家大会这种每隔若干年一次的专业性学术大会了。

  如果不能频繁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那么苏连和西方在科技层面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在众多的西方国家当中,和苏连隔波罗的海相望的邻国瑞典,算是对苏连来说比较友好的一个国家。

  他们在签证方面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卡的十分严格,但因为瑞典国内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学,苏连政府也就没有向瑞典派出过留学生。

  然而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因为陈慕武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创办起了这所王子学院。

  陈慕武不但是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而且在数学、化学、天文学、文学甚至体育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有的人更是早就已经下过断言,说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是爱因斯坦的年代。

  而在爱因斯坦之后接下来的这二十年时间,则属于陈慕武所有。

  而且王子学院其中的教师并不只有陈慕武一人,他不但邀请了许多像他一样的科学新星到王子学院任教,而且还有一批早就享誉世界的老科学家也到了斯德哥尔摩给陈慕武坐镇,里面最出名的就要属陈慕武的丈母娘,世界上唯一一个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

  由这样一颗在科学界冉冉升起并且异常明亮的学术新星牵头,组建出来的这一所专门培养理工科人才的王子学院。

  虽然建院时间还没有一年,但经过苏连的教育部门研究判断后得出了结论:这所王子学院的教学水平达到欧洲一流,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且瑞典也能算是对苏连比较友好的国家,向王子学院方面派遣苏连留学生,完全没有问题。

  另外还有一条优势在于,陈慕武本人也是苏连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在苏连政府方面也是挂了名的对苏友好人士。

  但是苏连这件事办的不太地道,他们没有事先和陈慕武商量往王子学院派遣留学生这件事,而是在中国内的选拔考试结束以后,企图在这八十多个老师和学生的签证问题上,来一手“挟天子以令诸侯”,用签证这件事情逼迫陈慕武答应他们派遣大量留学生去王子学院学习这个要求。

  本来,接收到了选拔考试完美落幕这个电报消息的陈慕武很是兴奋,他这么多年来四方奔走促成了这件事情,现在终于要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可没想到又过了几天,陈慕武又连着收到了两封电报,一封来自苏连教育部门,里面的内容是商量有关向王子学院派遣苏连留学生这个问题。

  另一封就是施汝为从海发过来的,里面的内容除了复述苏连方面的要求之外,还特意注明,这些学生乘坐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签证,也因为这个问题被卡在了海。

  现在这个时间段,京政府已经彻底和苏连方面断交。

  但是苏连在中国内的影响力,不说是在边疆地区,在中内地也没减少太多,原因就在于这一条位于东北的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部分,按照双方签订的条约,理论上是由中和苏连共同管理。

  但实际上,苏连方面一直都没有履行相关的协定,对于应该交还给中的非铁路营业项目,比如电报、电话、矿山、图书馆、天文台和学校等等,并没有交还给中方。

  而作为铁路,最重要的部门铁路管理局也全都由苏连单方面控制,将近三千名的职员当中,只有不到四百名是中人,所从事的工作也多为翻译或者低级职员。

  哪怕中和苏连已经断交,但是中东铁路却依然作为一家公司独立运营着。

  和苏连断交的京政府,虽然看这家铁路公司很不爽,却没有什么办法。

  一是因为虽然民在名义上重新恢复了统一,可是东北地区在实际上的掌权人却不是京的中y政府,而是在张家的第二代掌门人张少帅手里。

首节上一节384/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