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第300节

  但是邶大师生不想让自己这所原本在全国排名第一的学校,和邶京市内一堆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混为一谈,所以一直都坚持复校斗争。

  所以邶大先是在民政府的妥协之下,改名邶平大学邶大学院。

  到最后因为在反对声浪特别大,经费开支庞大预算不足,事权不统一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的蔡元培不得不辞去大学院院长的职务。

  紧接着大学院被裁撤,所有的教育改革被宣布失败继而被取消,又恢复到了教育部,继续遵循原来的旧教育制度。

  虽然蔡元培的整个教育改革,只持续了还不够两年半的时间就宣告失败。

  但是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陈慕武,没有人能够先知先觉。

  1927年的夏天,蔡大院长还处在天下刚刚打下来,桥也在过河之后被拆掉的兴奋状态。

  望着即将创立的大学院,他的心里充满了势必要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雄心壮志。

  就在前不久,在一次大学院的筹建会议上,民政府许多位耆老提议要效仿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等一系列国外的学术组织,建立一个属于民自己的科学院式样的科学研究组织。

  到最后参加会议的众人一致通过了这项提议,会议的议题也随之变成了,这个组织应该叫做什么名字?组织的第一任掌门人,又应该选择谁?

  在名字的选择上,倒是没有出现什么差池,在最后大家一致通过了中央研究院这个名字。

  中央自然指的就是未来民政府的首都所在地京,而研究这个词,不仅仅包括科学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历史、文化、哲学等诸多的社会学科。

  但是,应该把中央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重担交给谁?

  参加会议的众人在这个问题上,一直都拿不出一致的意见。

  对于专注于研究的学者们来说,如果能有这样一所机构,为他们从事的研究提供场地和科学经费的话,那确实是一项很了不起的举动。

  北洋政府侵吞教育科研经费那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天下苦北洋久矣。

  说不定在南边新成立的这个政府会带来一些新的气象,让学术研究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但是对于官僚们来说,中央研究院,那可是大学部下辖的国内最高级的学术机构。

  想当初在东的黄埔,在苏连人的帮助之下建立起来的那一所小小的军校,培养出了多少军事方面的人才?

  他们作为北伐军队的主力,在最近的北伐征途中,一路上所向披靡,建立了赫赫战功。

  而那所军校的校长,也变成了一个令人尊敬的称谓。

  军校的校长尚且如此,那么中央研究院的院长,也就是未来国内最高学术机构的领头人,将来会为国家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人才,

  这院长以后的地位,岂不是要比小小军校的校长还要更尊贵吗?

  因而参加会议的很多人都动了心思,想要为了院长的这把椅子而争上一争。

  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被赶到赣省的那支队伍里面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刚刚打下半壁江山的这支队伍,林立的山头派系根本就数不过来。

  这里面有并称为四大元老的李、吴、张、蔡,其中的那个蔡指的便是蔡元培。

  李是李煜瀛,吴是吴敬恒,而张还是陈慕武的老熟人,是他在1923年元旦那天,在工部局爱因斯坦讲座的观众席上的三名中人之一的张乃燕的叔叔,张人杰。

  这次成立中央研究院的提案,一开始就是李煜瀛、蔡元培和张人杰三个人一起提出来的。

  他们三个不但都是四大元老,还都曾经一起在法国留过学,蔡元培的豆腐公司里面,也有他们的股份。

  李煜瀛本以为,既然蔡氏已经被内定成为了大学院建立之后的首任院长,那么这个中央研究院院长的位置,就算是分蛋糕也要分到他自己手上了吧?所以他对这个院长的位置是志在必得的。

  但是在张人杰的心里面,对于中央研究院的院长位置,也有着他自己的人选。

  自己的儿子虽然不是学术上的料,但是侄子张乃燕,可是留英留欧的博士高材生,在邶京大学当过教授,又跟着先总理去过州,在州大本营当过参议,当过东大学的校长。

  今年张乃燕也跟着北伐军队一起北上,现在就在京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当校长。

  听说等国内局面稳定下来之后,在京的第四中山大学就将要改名叫做中央大学,这名字听上去就知道,将来肯定会是国内的最高等的大学学府。

  论张乃燕的这些履历,绝对是年轻一辈的教育工作者当中的翘楚。

  张人杰觉得自己必须要打科学研究年轻化这张牌,顺利地让自己的侄子从中央大学校长的位置上更进一步,把他推上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宝座。

  最后一位元老吴敬恒对教育学不干什么兴趣,根本就没来参加这次的会议,更别提他对人选这件事有什么意见了。

  四大元老当中,有两位都对院长的宝座虎视眈眈,而且都认为自己是探囊取物,稳操胜券。

  但是开会的众人当中,大家更倾向于让蔡元培这位大学院的院长,来兼任全国最高的中央研究院院长。

  这不仅是因为蔡氏是中华民成立之后的第一任教育部总长,更因为他执掌邶大了很多年,对高等学府的管理很有经验。

  在原来的时空里,到最后这中央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人选确实是蔡元培。

  张人杰那里还好,因为他毕竟不是为自己争位置,而是替自己的侄子张乃燕。

  后者说自己在中央大学当校长这件差事也很不错,所以张人杰对蔡氏当院长这件事并没有多大的成见。

  但是李煜瀛这边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他觉得按照分蛋糕的思路,一人一个院长,结局皆大欢喜。

  可偏偏蔡元培这个人太贪心,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的院长,他都要。

  李煜瀛和蔡元培两个人当中渐渐产生了嫌隙,而且这个裂痕还越来越大。

  等北伐军队进入邶京,全国都被民政府掌控之后,李煜瀛负气北上,到新建立的邶平大学区担任由邶平的九所国立大学还有天的北洋大学合并而成的邶平大学校校长。

  就在京的中央研究院成立后不久,李煜瀛也针锋相对地宣布,在邶平成立了国立邶平研究院。

  邶平研究院虽然冠着国立的名字,但是它名义上的顶头上司教育部,却并不能真正管理它。

  因为邶平研究院的设立,算是民政府变相对在教育系的派系斗争当中失败的李煜瀛的一种补偿,基本相当于是为了他一个人而设立了一整所研究院,除了每年的经费拨款,教育部再无插手邶平研究院的权利。

  就算在邶平设立了研究院之后,李煜瀛仍然不满足。

  蔡元培梦想当中的大学院制度在短短几年就宣告失败,蔡元培也不得不黯然从大学院的院长位子上辞职下野。

  接任他的位子的,是蔡元培在邶大时期的左膀右臂,在他历次辞职的时候多次担任代理校长收拾烂摊子的蒋梦麟。

  蔡元培在1923年彻底离开邶京大学,并在同年去欧洲考察教育,从那之后蒋梦麟一直都是邶大的代校长。

  后来三一八惨案发生,蒋梦麟上了北洋政府的黑名单,不得不去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躲了好几个月,然后才辗转南下。

  蒋梦麟在蔡元培黯然下野后当了十八天的大学院院长,然后大学院就被裁撤重组为了教育部,他也随之变成了民政府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长。

  李煜瀛觉得蔡氏虽然下台,但是在部长位置上坐着的蒋梦麟依然是蔡元培的傀儡,就像当初在邶大时那样。

  所以在他的极力反对之下,蒋梦麟只当了四十天的教育部长,就也跟随蔡元培的步伐辞了职。

  教育系统李、蔡两派之间的矛盾,根本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调和。

  新的民政府刚刚建立就出了这种幺蛾子,到最后迫不得已,逼得草字头只能用行政院长的身份,兼任教育部长的职位。

  纵观李煜瀛和蔡元培这两个人之间结下的梁子,最一开始就仅仅是因为一个中央研究院的院长职位分配问题。

  蔡元培当然知道院长这个座位烫屁股,而且他的心思全都在大学院的改革工作上面,就算是当了中央研究院的院长,对管理工作也不会太上心。

  原时空中,他可能确实是被架到了那里被逼无奈,但是现在么,蔡元培心中有一个既能服众,又能撇清自己干系的绝佳人选。

  这封从京漂洋过海来到英国的民政府大学院的来信,里面的内容正是教育行政委员会的诸位委员们,联名邀请陈慕武回国,担任中央研究院的首任院长。

  他是现在全世界最知名也是成就最高的中籍科学家,又不是李、蔡两派当中的任意一派。

  而且如果真能邀请陈慕武来担任这个民政府的职位,还能够借用他的声望,替马上就要把天下打下来的新政府站台。

  一箭三雕的一件事,不管成不成功,总归要试试看。

又屏蔽了

  明天写的好像确实有点儿放飞自他了,看看明天可不可放出来吧,大家早休息,抱歉

解开了

  null

第341章 80说曹操,曹操就到

  虽然这封信写的很是客气,在开头处蔡院长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儿,还在按照中的传统礼节称呼陈慕武为汉臣兄。

  但对于蔡院长携大学院全体同仁一起联名所写的这封邀请信,陈慕武想都不想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

  总不能说你让我去,我就去,那岂不是让他老陈一点儿面子都没有了么?

  先不说陈慕武根本就不想回国,就算他某一天特别想不开,打算回国,但是中研院也绝非是自己的最佳选择。

  该说不说,从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里,虽然国内一直都在打着内战,但至少在高等教育界,还是办出过一些实事的。

  然而这项功绩肯定算不到民政府的头上,因为按照规定应该管理各所大学的教育部内部乱成了一锅粥,隔三差五就因为派系斗争而换上一个新的部长来领导。

  每一位新部长又都对民的教育事业有些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了教育部的政策也不是萧规曹随,而是朝令夕改。

  高等教育能取得成绩,完全靠的就是早期那些出国留学然后回国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是真的一心一意想要为国家来培养人才的。

  可是光有一颗赤诚之心还不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想要得到发展,都离不开钱。

  老师们在工资上咬咬牙吃点儿苦没什么问题,可是教育经费不足,却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即使教育经费照实拨发,也不一定能买来一台卡文迪许实验室出品的粒子加速器。

  但要是一点儿经费都不发,一直用各种借口来拖欠的话,那便是任何仪器,哪怕是一根试管都买不来。

  未来的中研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就算中研院被冠上中国最高等的学术研究机构,但是因为直属于自身经费就不足,还要被层层贪污克扣的教育部,中研院最后拿到手里的研究经费严重不足。

  没有经费就不能进行深入研究,只凭着热情自带干粮免费发电可是走不远的。

  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的时间里,中研院仅仅是名不副实、徒有其表,除了名字高大上之外,一点儿拿得出手来的成果都没有。

  相比之下,蔡院长的那位死对头,远在邶平的李院长手下的邶研院,在学术研究上,尤其是物理、化学和植物学这三门学科,比起中研院的水平来要高得多。

  这是因为邶研院完全就是教育部为了安抚李院长,专门给他开设了这样一个部门,属于是先有萝卜然后再挖坑。

  为了防止李院长一言不合又找上门来打架,把教育部闹得鸡犬不宁,因而在一开始,邶研院的研究经费每年都是足额发放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邶研院这些学科的建立,全部都是在邶京那些大学的基础之上的。

  毕竟北洋政府把邶京当了那么多年的首都,教育资源方面肯定会有所倾斜,邶大、大、清华和南开,这都是传统的老牌强校,邶研院成立之后,就可以在这些地方毫不费力地网罗到一大批教授学者为我所用。

  邶研院下辖的各个分所当中最有名气的一个,应该除了物理所之外没有其他的选择。

  物理所的第一任所长,是当时邶大的物理系主任,李书华。

  陈慕武去邶大讲学的时候,曾经和这位邶大物理系的教授见过一面。

  后来邶平和天的几所大学合并成立为邶平大学区的邶平大学校,李院长出任大学校的校长,李书华跟着成为了大学校的副校长。

  再后来教育部安抚李院长,让他成立国立邶平研究院,李书华又跟着李院长一起出走离开邶大,继续给这位邶研院的院长做副手,具体主持日常任务,并且分管院务。

  除了当邶研院的副院长,李书华还兼任物理研究所的所长。

  后来可能是因为邶研院内的繁杂琐事实在太多,让他太过繁忙,再加上从国外又学成归来了一批掌握更加先进的物理学知识的人才,李书华就从物理研究所的兼职上退了下来,把所长的职位让给了刚刚从法国归国的严济慈。

  相比于中研院物理所的徒有其名无所作为,邶研院物理所在严济慈的领导之下,那可真的称得上是成就卓著。

  有人曾经评价说,在严济慈领导之下的邶研院物理所,是“中物理人才培养和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机构”,在抗日战争以前,物理所做出来的研究成果以量来统计的话,在整个中算是第一的。

  不说别的,邶研院物理所能在1932年就率先建立了当时中国内唯一一个镭学研究所,比在首都尸位素餐的那个中研院,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所以说陈慕武就算是一万个想不开,选择在这个时期回国,他也会不选择在首都京没权没钱的中研院,肯定是要去邶平,在经费还算充足的邶研院里搞研究。

首节上一节300/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