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448节

长安就有三万人,全大唐三千万人口,哪怕考生最后只有十几万,李恪都已经赢了。

因为从来没有哪一次科举考试的能够有如此之多的考生参与。

长安城判卷的工作并不容易,判卷的大部分人都是出自悦来商行,因此他们才知道李恪要考的是什么样的人。

另外他们要根据不同的答案,将这些人分出一个不同的级别来,再将人群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和答案进行区分。

同样一道题,一套试卷一个出身自门阀世家的子弟和一个出身自平民百姓的子弟都答了出来,两者的成绩也差不多的话,那后者的潜力显然要比前者大得多。

虽然简单的用成绩区分似乎有些武断,但在双方学习时间,起步途径等各个条件对比之下,后者还能达到这样的成就,这显然他本身足够的聪明才行。

不过李恪看了考试成绩,他所预想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四千多名出生自百姓家里的考生,排名也是最后的四千多名。

没有任何意外,显然,在这个时代,这种学习全新的知识,百姓家的孩子很多都是从头开始识字学习,双方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而且李恪大概看了一下列举出来的数字,出身自顶尖门阀世家的一些子弟,成绩几乎都是名列前茅。

精英教育的差别很多时候,除非是真正的天才,不然仅仅是多一些的聪明才智都不够弥补的。

但不得不说的是,当基数大了之后,优秀人才也是有许多的,不说门阀世家的这些考生,就单单出身自商贾世家,原本没有机会参加科举的这些考生。

他们这些人里面就出现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人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商贾世家天生接触的人比较多,接触的新鲜事物比较多。

这些考生里面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人,并且他们在某些方面也确实都有突出的成就和爱好。

三万多的考生,根据最后给出的统计数据,大概经过培养后,可堪一用的人才至少占据了接近八成的数量。

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这个比例却只有一成不到,也就是说四千多名普通百姓家的考生,大概只有四百多人有培养的价值。

剩下的都是普通人。

这个数字远比想象当中的残酷,李恪突然就能明白后世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都愿意将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里面去了。

除非那种特别突出的智商优秀人才,否则的话,抛开人品本身不谈,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确实是在各个方面都要比普通人家的更加优秀。

哪怕大家的智商什么的其实都一样。

“殿下,这个数字按照实际比例录取吗?”前来汇报的是教育部的孔颖达。

孔颖达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的资料不多,但作为孔子的后人,孔颖达本应更加的偏向于儒学才对。

但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目前担任教育部尚书的孔颖达对于新式学校并没有太大的抵触,而且很多事情也都是按照李恪的要求来进行的。

“其他的按照实际比例发放录取通知书,而普通百姓这边,将实际录取比例提升到七成吧。”李恪想了想,然后给出了一个答案。

“不过这个七成要经过仔细挑选,每个有考生参加的村庄,乡镇都必须要有一个人入选。”

“不能出现整个村所有参与考生全部落选的情况,如果只有一个人,那就直接通过。”李恪沉思了一下认真的开口道。

“实际的比例不需要控制的那么严格,可以灵活一些。要确保有商量的百姓孩子落选,但落选的孩子附近同样要有被录取的。”

李恪已经说的这么直白了,孔颖达当然听清楚了,他也明白李恪要干什么。

第1115章 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录取比例,并且还采用这样的方式,无非就是刺激百姓将更多的孩子送到学校里面去学习。

“另外还有一点。”李恪又想起了什么。

“今年年底,教育部可以制定相关的财政报告了,主要是对于全国校舍的老师人员名单进行统计,所有老师的待遇都开始登记并且发放。”

“另外就是各个学校的校舍等方面的设备采购可以逐步的开始普及,这部分经费也需要进行预算进去。”

“相关设备按照时间来看的话,前期的话可以让一些设备制造的国有商行进行一部分捐助。”

“后期再进行统一采购。”李世民的话李恪还是上心了,所以今年年底的时候,教育部也是时候将全国学校的所有权都收回来了。

“以后这些学校的统一管辖权,包括全国老师的管辖权都将会归于教育部管理。老师们的待遇都要得到保证,暂时来说,教育部的预算将会按照财政收入的5%左右安排,并且这个比例在未来最高可能超过国库收入的四分之一。”李恪给孔颖达画了个大饼。

果然,听到这个数字,孔颖达整个人都惊呆了,去年大唐财政收入大约为3500万贯,5%岂不是说教育部的预算将会达到175万贯?

这还是按照去年的大唐财政收入计算的,而现在大唐财政收入在爆发性的增长,今年这个数字指不定就突破四千万贯,甚至更高了。

而且最终将会增长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一个教育能花的了那多钱吗?

“殿下,这个当然是好事。”孔颖达犹豫了一下开口道,“愿意搞教育,而且还投入如此之大,这对整个大唐来说都是盛事。”

“但这个财政收入是不是占比有些高了,国家财政收入四分之一,无论如何都用不了这个数字吧?”

“谁说用不了,现在用不了是因为暂时校舍之类的问题早已经建设成功,而且老师的月钱薪水不是很高。”

“但老师未来肯定是会按照教书育人的年限、还有职称等进行评级来增长,而未来的大学跟鲁大强这些院士肯定是挂钩的。”

“因为一些专业,将来需要鲁大强这些院士来教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来这些专业的研究人才肯定都是从大学里面毕业出来的。”

“另外,将来的大学也许会承担一些学术性的研究机构,一些新技术的研发,研究设备等等都是需要大学里面来采购的。”

“从某种角度讲,大唐的教育行业将会持续的由国家控制,并且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国家是不会允许私人性质的大学出现的。”

“而且所有学校都需要再教育部备案,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不允许门阀世家、商贾等参与进来。”李恪给孔颖达解释了一下。

听到这个,孔颖达就明白了,他很是高兴的开口道:“那我可要多去找找孙思邈真人了。”

“哈哈哈,看起来孔尚书倒是想的透彻啊。”李恪瞬间大喜,孔颖达想的干脆啊,他就喜欢孔颖达这样的人。

多找找孙思邈,注意下身体,那必然是活的够长久的呀,活的长久好呀,能干活啊。

孔颖达虽然名声不显,但他其实最早跟随李世民,也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而且孔颖达其实是搞经济的,在李恪参与之前,孔颖达虽然负责国子监那一部分,但他对大唐的财政运转等方面也是有自己的理解。

当然这个时代的经济研究跟后世相差极大,所以在李恪插手之后,孔颖达就发现自己的一些研究跟不上了,他也没有更多的心力去学习。

主要是很多全新的概念都是需要从头开始学习的,并且还需要对算学进行精修。

而孔颖达这个年纪肯定是不可能了,所以他专心开始做教育事业,作为孔子的后人,孔颖达也算是做了自己祖先该做的事情了。

所以他现在对教育事业也很上心,而且孔颖达想的也很透彻,要是他将这个教育事业做好了之后,他孔颖达虽然未必能比得上自己祖宗孔子。

但后世在史书上的名头,想必也绝对仅次于自己的祖宗了。

教育这个东西乃是一国之根本,所以他想的透彻,而殿下这么做了,孔颖达自然也是统一,而且执行也很干脆。

这个时期的儒家跟后面两三个朝代之后的儒家还不一样,至少现在的孔颖达还能够将自己祖宗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时刻放到心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那大唐如此之多的学科必然是有其用处的。

“老臣一生也别无他求了,只想看大唐的教育事业能够在老臣手里腾飞,就足够了。”孔颖达笑着道。

“孔尚书,不觉得这样推广学校,儒家的地位降低了吗?孔府的影响力可就不再了。”李恪笑眯眯的问到。

孔颖达笑了笑,然后才淡淡的开口道:“殿下此言虽然正确,但也未必正确,虽然说看来儒学的地位是有所降低了。”

“但先祖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唐如此之多的学科增加,这对儒学的促进和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更何况儒学一直都是出于领导地位的,因为不管大唐如何发展,政治方面不管是从学术还是从职业来说,它都将是出于领导的位置。”

“而只要政治方面处于领导位置,儒学就不可能被淘汰,也一直都会出于领导位置。”

“儒学诞生已经一千多年,迄今为止,儒学早已经深入这片土地的方方面面,它无时无刻不在施加着影响,有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就像是殿下您喜欢共赢一样,学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多家学术多点开花,这样的竞争才能够保证学术的更新。”

“当年诸子百家之盛世局面,现在想想都令人神往。”

“所以老臣没有什么不甘心的,因为未来的辉煌,也注定有儒家一份功劳。”

孔颖达笑着说完,这些就是他内心的想法,有些事情,你得一分为二的看才行。

李恪点点头,他算是看明白了,这些人啊,一个个都是人精,他们或许会做蠢事,但做蠢事并不代表他们真的蠢,并不代表他们想不到。

而是他们在赌你的底线,或者维护他们的底线而已。

第1116章 造反的开始都是读书人

跟孔颖达敲定了相关的事情,这件事肯定不能第一时间下发,因为要等到全国的成绩统一之后才行,而且那些判卷完毕的试卷要统一运送到长安城来。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一次考试的特殊程度,根据一些答案等方面要一些经过专业学习统筹归纳学的人员来进行进一步的分配。

比如说一些出身百姓的孩子,虽然他们整体成绩都落后,但这是因为他们学习时间的问题,而为了尽可能的挑选人才。

这就需要统筹归纳方面的人员对李恪提前给出的这些试题的难易程度等进行统筹归纳,到时候,一些出身自百姓,虽然学习时间短,导致考试成绩差,但实际上大脑却足够聪明的人也能被挑选出来一部分。

而这些负责统筹归纳的人员目前李恪这里教授出来的不多,佼佼者自然就是李嫣,不过这件事自然不可能让李嫣来帮忙,到时候由下面的人来处理就可以了。

这些人员不多,所以所有的试卷都运送到长安城来进行归纳。

还好,这个时代的节奏本身就慢,一次考试出成绩慢一两个月也很正常。

而所有的试卷到时候都会用最快的速度由骑兵运送。

不过,教育部的相关通知虽然没有下发,但是这些数据和成绩都已经出来了,弄到具体信息的人没有,因为公共安全部这边在盯着这件事。

但是知道大概数据,就是有多少人参加了考试等信息,其他的数据他们肯定是无法得到的。

因为负责具体数据的人现在还在处于封闭管理期间。

而大概的数据李恪之所以没有制止,其实就是他故意放出去的。

整个长安范围内总计有三万五千多人参与考试。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个长安范围内自然不仅仅是居住在长安城的人,还包括长安周围的这些人口大县等等。

但即便如此,这个数字都已经让所有的门阀世家沉默了,因为在这三万五千多人里面,门阀世家几乎大部分的优秀学子派遣出来,只有占据了不到一半。

而剩下的一大半,都是以前根本无法参与科举,无法参与到国家政事当中的人,但这些人却参加了考试。

还有四千多人是来自于真正的底层百姓。

这是什么概念?他们或许不知道,但李恪却知道,从科举制度发明以来,到一千多年后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结束,全部的进士人数也不过十四万人出头。

而这十四万出头的进士里面,光清朝就有26849位,大明一共约为25000人,而宋朝有多少呢?接近六万!

而剩下的辽、西夏、金、元加起来大约为四千多人,隋唐五代加起来总计才六千多人。

而分到大唐的进士数量就更少了,而在大唐原本参与科举的门槛就不低,进士录取数量虽然很低,但实际上要远远高于后面的明清时期。

但即便如此,大唐每次录取的进士不过二三十人。

固然是因为录取的人数少,但同样也因为参与考试的人本来就是少。

而现在……仅仅长安就有三万多人考生,注意这是达到了考试标准的就有三万多人,如果算上全部学生呢?

这个学生数量怕不是冲着十几万去了。

这光是长安周围啊,虽然说长安算上周围人口大县大约有接近二百万人了。

那大唐全天下有多少读书人?而这一次符合考试标准的考生又有多少人?

如此庞大的数量,这些门阀世家不知道后世的情况,但他们知道大唐的情况。

大唐每次参加科举的人数多少?就算最简单的秀才试,人数也不过就是数千,而进士和明经试,人数更是只有二三百,甚至更少。

而现在呢?光是长安周围就是三万多!十倍都不止!

并且这次考试都不是最简单的考试,听说是殿下设立的较为高级的考试了。

虽然他们不知道最后考试出来的人才到底如何,但光是这个数量就让所有人觉得惊恐,觉得更加的直观。

难道殿下所言,天下皆是读书人,或者不敢说天下皆是读书人,但天下皆能识字的事情真的会发生吗?那个时候,大唐会强大到什么样的地步?

而……那个时候,大唐真的能够稳定吗?

历朝历代造反的最开始不都是读书人吗?不管他是什么样的出身,但肯定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读书人。

首节上一节448/49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