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70节

  虽说刘备愿意去救这十余万的流民,但如果没有孔融作保,这北海国的豪强士族也不可能相信刘备。

  毕竟刘备的名望,还不足以让这北海国的豪强士族,甘心拿出族中的钱粮来。

  良久。

  孔融长叹:“玄德有救万民之心,吾婿有平天下之志,若老夫再推诿,反倒成了小人了。”

  眼神逐渐坚定,孔融上前扶起刘备:“老夫,便替玄德作保,借粮救民!”

第86章 刘备传檄,君子行以大义

  众人回至城中。

  孔融本想设酒宴招待,但刘备以酿酒伤粮为由,推辞了酒宴,只求了白水解渴,这让孔融对刘备的德行又多了三分敬意。

  宴席上,郑平道出了具体的借粮方案。

  由孔融负责向各县下达政令,刘备负责安抚城外的十余万流民,郑平则是跟太史慈返回高密县见郑玄、负责说服各县的豪强士族出借钱粮。

  既然要作保,自然得让郑玄随同。

  而如《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的刊印本、以及曲辕犁等工具,也得一并准备。

  北海国的豪强士族都不是傻子,见不到真物是不会轻易下决心的。

  这跟刘备在平原郡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刘备是平原相,这平原郡的豪强士族多多少少得给些面子。

  毕竟这不怕官,也怕管。

  然而北海国却不一样,刘备只是个平原相,手还伸不到这么长。

  在述说完具体的借粮方案后,郑平微微清了清嗓子,道:“除上述措施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措施,必须立即执行。”

  “可由刘府君传檄毗邻的各州郡,呼吁各州郡州牧、刺史、太守、国相、县令、县长,全力配合北海国对粮食的采购。”

  “倘若担心采购粮食可能会造成本土粮荒,可呼吁他们就近向别处郡县采购粮食。”

  “言辞一定要真切、要立足大义,要让这各州郡上至州牧刺史、下至县令县长,见了檄文之后,有一种不配合都觉得自己德行有亏的负罪感。”

  以大义向毗邻郡县施压,这是阳谋。

  哪怕毗邻郡县的官心中恨不得将刘备揍骂一顿,但为了名声也得配合。

  毕竟刘备不是让毗邻的郡县免费提供粮食,而是让毗邻郡县放开采购!

  然而一旦放开采购,毗邻郡县的富户见有利可图,就会不顾一切的将粮食运往北海国。

  这会让毗邻郡县粮食储备减少,而粮食储备减少又容易引起粮荒。

  为了避免本县出现粮荒,这毗邻郡县的官,就得就近跟毗邻的郡县商议,放开粮食的采购,让富裕的郡县将粮食大量贩运到不富裕的郡县。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这粮荒会不会出现在自己的治下。

  一旦出现粮荒,就会滋生流民。

  这便是郑平之前询问刘备,是否愿意为了救青州士民,而去得罪毗邻州郡的太守、刺史,甚至于豪强、士族的原因。

  刘备救青州士民,得到了美名,得到了青州士民的拥戴,甚至能名扬天下。

  但毗邻的州郡县,却会因此受到影响。

  官员担心本地粮荒,不得不去跟其他郡县谈判。

  而豪强士族,因为有利可图,又会趋之若鹜。

  尤其是中间层次的,比不过大的豪强士族在本地的势力,那就去北海国谋求利益。

  这势必会动摇原有的平衡。

  而吃了暗亏的郡县官员和豪强士族,又怎么可能对刘备有好感?

  但这些人对刘备有没有好感,郑平是不在意的。

  待得刘备立足青州,受到青州士民的诚心拥戴,这损失的一时名声,会用更大的美名来弥补。

  当刘备聚青州士民之心,恢复青州的繁华。

  些许外郡污名对刘备而言,根本不足虑!

  而一些有长远眼光的豪强士族,反而还可能会考虑支持刘备。

  郑平这措施一出,在场的孔融、孙邵、应等人,纷纷吃了一惊。

  尤其是应,感到一阵坐立不安。

  这泰山郡毗邻北海国,这不得第一个表态支持啊?

  “郑郡丞,泰山兵每日的消耗也是不少的。”应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只是诉苦试探。

  刘备看向郑平的眼神,也有些不忍。

  毕竟这泰山太守应劭都借兵了,却还要被算计,多少是有些令人羞愧。

  郑平洞悉人心,早已看穿应的想法,笑道:“应都尉,让各郡县放开粮食采购,对泰山郡而言并非是有害无利。”

  “《孟子》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道无情,这天灾是不能规避的;人道有情,人祸却是能妥善应对的。”

  “今年青州干旱,粮食减产,百姓活不下去而变成了流民,这才助长了黄巾的声势。”

  “又怎知来年、后年,兖州不会遇到干旱?”

  “倘若兖州干旱,出现粮荒,这青州同样不愿意开放粮食采购,兖州的几百万士民,能否活命?”

  “刘府君传檄各州郡县,不仅仅为的是青州的灾民,同样也是在让各州郡县有忧患意识,遇到粮荒之后、能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刘备跟郑平已经有了相当的默契。

  这话一出,刘备当即起身向应一拜:“应都尉,我深知你跟令兄都是心怀百姓的仁德君子,必然不肯坐视百姓受苦。”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若能助我解决青州的粮荒,今后应府君之事,便是我刘备之事。身虽千里,必当仗义前往!”

  应心中触动。

  如郑平所言,今年是青州干旱,又怎知来年、后年,兖州不会干旱?

  今日不助青州解决粮荒,来年、后年,谁肯助兖州解决粮荒?

  又见刘备许诺,应心中的那丝迟疑也消失了。

  “刘府君弘毅宽厚,志在救民,真乃当世英雄!”应起身回礼道:“应不才,愿替刘府君劝说兄长。”

  刘备大喜而笑:“能得应都尉承诺,我刘备,何其有幸!”

  应没有在剧城逗留。

  怀揣檄文,率兵返回奉高城。

  这次救北海国,应感慨颇多。

  不论是刘备、关羽,还是郑平、太史慈,亦或者孔融、孙邵等人,都让应感到这世间有豪迈英雄气的人不少。

  尤其是刘备,明知道这十余万流民是个烫手的,但依然选择了用最艰难的方式去安置这十余万流民。

  单是这份豪情,就足以令应钦佩了。

  “没想到这世间,竟还有刘备这般人物!”

  “兄长有知音了!”

  很快。

  郑平制定的方案有条不紊的开始执行。

  城外。

  刘备在关羽的护卫下,挨个儿的走访流民,嘘寒问暖,在流民中挑选出德高望重的,宣传安置流民的方案。

  又征募了自愿者,负责替流民发放钱粮。

  虽然刘备如今是平原相,位高权重,但刘备对待百姓,一向和颜悦色,不论是谈吐还是举止,都让这些流民感到很舒坦。

  这种寻常人难有的人格魅力,在刘备身上达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刘府君,老朽也不是愚昧无知的,这可是十余万乡亲需要的粮食,真的能凑齐吗?”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颤颤巍巍的起身询问。

  他已经两日没吃过饭了,一直都靠啃树皮草根续命。

  如今听到刘备说,要管这十余万乡民的口粮,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

  老者第一反应是刘备在这里胡吹大气。

  十余万乡民的口粮,岂能轻易筹措?

  因此,怀着一颗愤懑的心,老者向刘备提出了质问。

  而周围的流民,似乎对这老者也颇为信任,纷纷聚在老者身边,狐疑的看向刘备。

  “老丈!”刘备近前,扶着老者,让其坐下:“我知道你有怀疑,毕竟将这剧城搬空了,也最多让你们吃上一个月。”

  “一个月之后,你们又会继续挨冻受饿。”

  “但我刘备,向来不轻易许诺。”

  “剧城虽然粮食不够,但北海国有粮,北海国毗邻的郡县也有粮。”

  “我已经跟孔相商议好了了,近日会游说整个北海国的富户,向他们借钱粮。”

  “而高密县的康成先生,也会替我作保。”

  “除此之外,我已经向毗邻郡县传送檄文,呼吁他们能将粮食贩卖至北海国。”

  “我刘备能击破裹挟你们的黄巾贼,也笃信能助你们恢复家园。”

  “虽然前途艰险,但我刘备愿跟诸位乡亲一起渡过眼前的难关!”

  刘备眼神坚定,言辞恳切。

  即便是心中有愤懑的老者,此时看向刘备的眼神,也少了质疑,多了惊讶。

  “刘府君,这事对你有什么好处?”老者死死的盯着刘备。

  刘备眼神一凛:“既然当了官,就要替乡民解决苦难,这是本职;若是只顾寻求好处,又何必当这官?”

  “老丈,这天下间有凶恶贪婪之官,也有仁德清廉之官。”

  “刘备不愿当那凶恶贪婪之官,只愿尽一份绵薄之力。”

  “老丈的疑虑,我能理解,但君子论迹不论心。我刘备是什么样的人,请老丈和诸位乡亲静看!”

  说完,刘备向老者深深一礼,退出了人群。

  刘备一走,人群开始议论纷纷。

  “高老,这刘备真的可信吗?我们可是有十余万人啊。”

  “对啊,会不会又只是给我们几天口粮,然后让我们自生自灭?”

首节上一节70/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