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299节

  当即。

  荀寻到了曹操:“明公,元常来信:刘备上书请天子迁都,但被张邈等公卿驳斥。长安已有旱灾迹象,粮价飞涨,如今已经到了二十万钱一斛谷、十万钱一斛豆麦!”

  曹操吓了一跳:“二十万钱一斛谷、十万钱一斛豆麦?怎么不去抢?”

  丰硕年的谷市价也就两百余钱,谷米缺乏的时候,也就三千余钱,大部分时间不会超过两千钱。

  结果,现在一斛谷米二十万钱,直接翻了几十倍的价格。

  这跟抢钱有什么区别?

  但很快,曹操反应过来,语气欣喜:“关中旱灾,陛下就不得不迁都了。文若之意,是让我再次上书,请天子迁都?”

  荀点头:“明公英明,正是此意!”

  “明公可遣人去关中散布童谣,直言‘董贼焚洛,天罚长安’‘颍川龙兴之地,必出中兴之君!’”

  局势在变,荀的谋划也随之而变。

  原本荀是赞同郭嘉的想法,让天子迁都洛阳。

  现在,关中大旱,天赐良机。

  董卓焚毁洛阳,已经违反了天道;上天惩罚长安,就是因为董卓迁都长安。

  而颍川是龙兴之地,只要刘协来了就能成为中兴之君。

  即便张邈、陈宫能看得出谣言的目的,也阻挡不了荀的谋划!

  天意难违!

  关中的旱灾不止,张邈和陈宫就破不了荀的谋划。

  曹操抚掌大笑:“孟卓不得其时啊!偏安关中,是成不了大事的。这天子,还是让我曹孟德来辅佐吧!”

  一想到张邈在关中焦头烂额,曹操的心情瞬间开心了。

  自张邈举荐臧洪当兖州刺史的时候,曹操对张邈心中就有芥蒂。

  后又因为张邈抢先迎了天子,让曹操对张邈就更不能释怀了。

  如今张邈吃瘪,曹操只感觉五脏六腑,都畅快无比。

第259章 将计就计,荀攸反说荀谌

  两次争夺徐州失败,又在淮南中了郑平的诡计,曹操痛定思痛下,自知以前对荀的大局筹谋过于轻视了。

  倘若早按荀的布局方向去努力,哪还用去考虑让天子迁都的事。

  天子在手,迁都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吗?

  曹操想明白了。

  郭嘉和戏志才虽然有智术,但毕竟只是寒门士子,又没多少家族底蕴。

  再加上作风过于浪荡,郭嘉和戏志才在这颍川士人中时常被诟病,压根就不能凝聚颍川士族之力。

  让郭嘉和戏志才去跟郑平斗,郑平甚至都不屑于跟郭嘉和戏志才在术上争锋,开局就是大势碾压。

  北海郑氏在士族中的影响力太大了!

  以术破略,就如同木枪破铜盾一样,除非双方的智力有明显的层次差距,否则是不可能以术破略的。

  想要破郑平之谋,曹操能寄希望的,只能是颍川名门之后、能凝聚整个颍川士族之力的荀。

  以大势对大势,才能扼制郑平替刘备谋画的大势。

  因此。

  在荀提出去关中散布童谣时,曹操没怎么多想就答应了。

  董贼焚洛,天罚长安。

  颍川龙兴之地,必出中兴之君。

  这是荀替曹操谋的势,属于战略层面的大势。

  如今关中大旱,士族豪强囤积居奇,谷米豆麦售价疯长,哪怕刘协亲自登台祈雨也改变不了关中乱象。

  纵然张邈和陈宫多智,也无力扭转残局。

  说到底,张邈和陈宫在关中,也只是一群外来者,名望影响不了关中的豪强士族。

  倘若张邈和陈宫在兖州,或许还能凝聚兖州的士族豪强,一起平抑物价,共渡难关。

  而吕布,更不可能有办法应对关中旱灾这种突发险情。

  刘协迁都,已是必然!

  而曹操要做的,就是一鼓作气将刘协迁徙至许县,达成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核心战略。

  曹操不再迟疑,一面遣人去长安散布童谣,一面整肃兵马,打通许县至潼关的关卡驿站,用以应对突发变故。

  而在青州。

  荀谌乔装易容,自涿城下渤海郡,诈称寻亲访友,在乐安国的临济城寻到了荀攸。

  “公达,数年不见,一切可好?”在荀攸的惊讶目光下,荀谌卸下伪装。

  荀攸吃了一惊,连忙关门将荀谌迎到了后院,行礼问道:“叔父如何知道攸在此处?”

  荀谌端起桌上的白水,大口大口的饮下,随后轻轻擦拭嘴角的水渍,笑道:“我自有打探你的办法。”

  荀攸欲言又止,眼色多了几分复杂。

  顿了顿,荀攸开口询问道:“叔父来此寻攸,不知有何要事?”

  荀谌笑问道:“公达,我听说你领了蜀郡太守一职,为何一直留滞在青州?”

  荀攸不假思索地道:“蜀中栈道被毁,难以入蜀。”

  荀谌大笑:“公达何故欺我?栈道被毁,尚可走荆州水路入蜀。叔父猜你在青州,定然是有择主之意。”

  “不知这天下群雄,谁有资格入公达之眼?”

  荀攸顿了顿,斟酌道:“攸才疏学浅,不识这天下英雄。”

  见荀攸说话迟疑,荀谌知道眼前这个在族中才智俱佳的侄儿,定然是藏有心事跟自己有疏远之意。

  于是荀谌直言道:“公达,叔父也不瞒你。”

  “这才来青州,是因为大将军听闻公达之才,愿以尚书一职虚位以待。”

  “公达徒留青州无益,不如随叔父去涿城,以公达之才,定能助大将军统辖百官,匡定汉室。”

  荀攸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静静的将坛中的酒水倒入酒樽之中。

  看着清澈如泉的仙人酿,荀攸静静开口道:“袁大将军麾下,贤士如牛毛,又岂会寻不到一个可以统辖百官的尚书之才?”

  荀谌笑道:“大将军麾下,虽然学者有如牛毛,但能论大势、有统辖之能的却少如麟角。”

  “然,统辖百官者,必然是德行俱佳、又能明大势之人。”

  “许攸、郭图、逢纪、审配、辛评、辛毗等众,虽有奇才,但皆不是尚书之才。”

  “许攸性贪、郭图性嫉、逢纪性直、审配性专,辛评辛毗虽然忠厚但巧辩不足,其余人等,难堪大用。”

  “反观公达,忠正能谋,能抚内外,如晏平仲善与人交,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德行才智,谁又能比得上公达你呢?”

  荀谌的盛赞,并未让荀攸惊喜激动。

  看着侃侃而谈的荀谌,荀攸的眼神更复杂了。

  “叔父之言,过誉了。”荀攸静静的晃着酒樽,也不畅饮,只是在看这酒樽中晃荡的点点涟漪:“荀氏一族的族人,大半都返回颍川了吧。”

  荀谌的脸色瞬间一变,语气也变得有些忿忿:“哼,一群贪生畏死之辈。跟着曹操能有什么好处?”

  “兄长虽然年长于我,但对于大势的判断却不如我。”

  “有袁大将军在,却偏偏要去助那个阉宦之后。”

  “兄长不仅不耻与为伍,反而还将荀氏族人给召了回去。”

  “若非如此,我又何至于在大将军面前唯唯诺诺,不敢轻易献策。”

  “公达,我知你素来跟兄长的理念不合,因此兄长选择辞官回乡,而你选择了聚忠臣义士密谋诛董。”

  “如今纷乱之世,选择一个明主才有助于家族的传承延续。”

  “很显然,大将军才是当世最有可能扫荡诸雄的那个人。”

  “若公达前往涿郡出任尚书,以我叔侄之能,定可力压许攸、郭图、逢纪等人,届时天下一统,你我皆会名留千古,再佑荀氏四百年。”

  荀攸看向慷慨陈词的荀谌,不由暗暗一叹。

  虽然自幼跟荀的观念不合,但荀攸是认可荀将荀氏族人迁徙回颍川郡故地的。

  袁绍虽然当了北朝大将军,但并非能王霸当世,让群雄慑服。

  青徐扬有刘备,兖州有臧洪,豫州有曹操,荆州有刘表,益州有刘焉,关中还有天子刘协及吕布、张邈、陈宫等文武公卿。

  而在北方,袁绍还有公孙瓒和黑山贼尚未彻底诛灭。

  袁绍,并非当世无敌。

  涿城的天子,也未真的得到黄河以南士族的承认。

  荀将荀氏族人迁徙回颍川,并无不妥。

  “叔父,你来寻我,不单单是为了劝我去涿城当尚书吧。”荀攸岔开了话题,语气依旧静如淑女。

  荀谌下意识的看了一眼院门,压低了声音:“实不相瞒,这次寻公达,亦是想打探刘备在平原国六营立旗、号称三万精兵要北伐的事。”

  “文丑本想统兵南下,跟青州六营争锋,但被我拦下了。”

  “我以为,刘备在平原国六营立旗,只是虚张声势,必然还有其他目的。”

  “公达在青州许久,可否助我打探到刘备的真实目的?”

  荀攸不假思索地道:“刘青州的目的很简单,他只想救公孙瓒罢了。”

  “救公孙瓒?”荀谌吃了一惊:“公孙瓒窃据传国玉玺、驱逐刘虞,又跟大将军拥立新帝,刘备怎么还会想着要救公孙瓒?公达,你自哪里得来的消息?”

  但很快,荀谌又反应过来,惊愕起身:“不对!公达你怎么会知道如此隐秘的消息?莫非你早已投效了刘备?”

  荀谌的神经瞬间紧绷。

  倘若荀攸投效了刘备,那自己秘密来青州岂不是自投罗网?

  荀攸摇头:“虽然刘青州多次盛情相邀,但攸并未答应出仕。”

  荀谌更是疑惑:“那公达为何会知道如此隐秘的消息?”

  荀攸长叹:“叔父,在你来寻我之前,青州别驾郑显谋就已经先行来寻过我了。”

  “攸在临济城少有人知,这间宅院亦是隐秘,叔父却轻易的寻了过来。”

  “若攸没料错,叔父自踏入青州开始,就已经在探子的监视之中了。”

  “叔父能寻到此地,亦是郑显谋故意为之。”

  荀谌大惊失色,下意识的想到途中自称“阿亮”的少年,连忙问道:“公达在临济城,可识得自称‘临济城刘亮’的少年。”

首节上一节299/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