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227节

  “刘青州又岂会放过这个机会?”

  “袁术若是连战连败,定然会对淮南大肆的劫掠,哪里还会顾及父亲昔日赠粮之情?”

  刘普沉默。

  内心的担忧,让刘普不由起身踱步。

  良久。

  刘普看向眼前虽然年少、但被许劭断言有佐世之才的刘晔,问道:“阿晔,真的要迁徙家族吗?我们要迁徙去何处?”

  刘晔斩钉截铁地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家族必须迁徙。”

  “青州位置偏僻,如今又有刘青州牧守,少有祸事,是避祸的绝佳之地。”

  刘普迟疑:“可青州毕竟太远了,不如去荆州避难?”

  刘晔摇头:“青州虽远,但青州跟徐州结善,我等只需要抵达徐州,就可以畅通无阻的去青州。”

  “相较而言,去荆州反而更远,也更危险。”

  “青州如今又是用人之际,以父亲和兄长的本事,也能谋得一官半职,而荆州刺史未必肯给。”

第207章 豫州事变,曹操陶谦结怨

  刘普来回踱步。

  刘晔的提议虽然好,但刘普舍不得这淮南的家业。

  辛苦几代人积累的家业,哪能轻易的舍去。

  “阿晔,虽然你说的很对,但刘家的屋田商铺,是世代传承至今的。”

  “眼下淮南的时局,若我大肆变卖,肯定会引起袁术的注意,若袁术得知我父子要去青州,肯定会恼羞成怒。”

  刘晔摇头:“屋田商铺不用变卖,去青州只是因为眼下青州最安稳,将来还是得回淮南的。”

  “我等只需要带上金银细软和屋田地契,以祭祖之名先去淮阳,然后走广陵北上入青州,谁也不会怀疑。”

  “其余的笨重家业,能保则保,不能保就顺其自然。”

  “只要屋田地契还在,这些都能再回来的。”

  刘普又问:“既然只是避祸,我们待在淮阳就可以了,何必非得千里迢迢的去青州。”

  刘晔道:“父亲,这乱世之中若无官职在身,如何能保全家业?”

  “方今天下,刘氏宗亲中出任刺史州牧的,唯有益州刘焉、荆州刘表、扬州刘繇和青州玄德公。”

  “然,益州偏远,荆州政令不严,刘表虽然是八骏之首,但却只是一坐谈客。”

  “倘若是盛世,刘表有三公之才;如今乱世,刘表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注定无所作为。”

  “扬州刘繇,痴迷于名声,又喜欢点评士人,但他不是封疆之才,在江东既无治乱安邦长策,又不能令贤才猛士依附。同样难有作为。”

  “青州玄德公,当世人杰。”

  “以微末之身立足于纷乱青州,反让青州成了方今最安稳之地。”

  “不仅有天下名仕康成公依附,更有康成公之子郑显谋擘画大势,青徐幽冀名仕相辅,足见其志向和器量。”

  “自大司马幽州失势,汉室宗亲中能定乱者,惟有青州玄德公一人了。”

  “择一贤主而事,他日天下平定之后,满朝公卿也必有我父子一席之地,父亲难道没有重振阜陵王一脉的壮志吗?”

  虽然年少,但刘晔并不辜负许劭“佐世之才”的评价。

  对于时局的分析,对于天下群雄的洞悉,亦不逊成人。

  汉家四百年。

  虽然推恩令让诸侯王一代不如一代。但宗室后裔中,依旧会有俊杰应运而生,脱颖而出。

  刘普对刘晔的这桩分析,大为震撼。

  利弊权衡、大势掌控、人心揣度,刘晔都远超同龄人。

  “阿晔实乃我阜陵王一脉麒麟儿,倘若留在淮南受袁术戕害,岂不是让我阜陵王一脉断了传承。”

  “家业虽大,但也得有人继承,否则也只是一潭死水无人问津。”

  想到这里,刘普仔细权衡了利弊,道:“阿晔,明日我就遣人送你去青州吧。”

  “以你的天赋,定然能通过临淄城官学的考核,拜入康成公门下。”

  “阿涣之才不及你半分,就跟我留在淮南守住祖辈传来的家业。”

  刘晔顿时愣住:“父亲,我”

  刘普却是打断了刘晔的话,道:“阿晔,你有天赋,有大志,作为父亲,我会助你求学扬名。”

  “但我亦是你祖父之子,你祖父留下来的基业,我不可能说舍弃就舍弃。”

  “你兄长既无济世之才,那就留在淮南守好祖辈留下来的家业就可以了。”

  “袁术虽然蛮横,但我还是有应对之策的,至少保住性命不难。”

  “不必多言!明日你先去淮阳祭祖,然后走广陵北上青州。”

  刘晔暗叹一声,也知道让家族迁徙这种事,太过于天真了,只能应诺道:“孩儿谨遵父亲之命!”

  翩翩少年入青州,刘晔不是淮南的个例。

  袁术在淮南横征暴敛,百姓苦,士族豪强亦是苦。

  因此,青州的消息在淮南散布后,不少有识的士族,皆派遣了族中的俊杰少年入青州。

  既是避祸,也是想求一个前程。

  临淄城的官学,那可是天下名仕郑玄出任的文学。

  而青州执掌实权的第二号人物,就是郑玄的次子郑平。

  若是能得到郑玄的赏识,由普通的学生变成门生,那大家多多少少都是有同门情谊的。

  同门有难,又岂能不助?

  没有人是傻瓜。

  虽然扬州多有袁氏的门生故吏,但跟着袁术受苦的不少,这谋退路的自然也不止庐江周氏一家。

  时光荏苒。

  光阴似箭。

  到了十二月。

  北方董卓、袁绍公孙瓒之间的战事虽然打了几个月,但没有明显的胜负。

  公孙瓒的幽州步骑虽然骁勇,但马腾韩遂的西凉健儿亦是不俗。

  袁绍麾下虽然有不少冀豫谋士,但董卓亦有李儒、卢植、荀攸决策。

  论文论武,董卓、袁绍公孙瓒麾下都是人才济济。

  若非董卓麾下派系太多,武将之间会互相坑害,单论武将董卓还略胜一筹。

  而在南方。

  曹操集中优势兵力,又在陈王刘宠的的协助下,成功的击败了袁术委任的汝南太守徐。

  梁相赵琰和鲁相陈逸见袁术势弱,兖州又无心豫州,于是再次投了。

  豫州六郡国,就只剩下沛国还在袁遗和袁术手中。

  曹操趁势进兵,联合袁遗进攻袁术,又在沛国招募了豪强许氏一族。

  双方在蒙城大战。

  许褚连斩袁术麾下骁将,曹操趁势而攻,连追袁术六百里,直接将袁术在豫州的势力撵回了扬州。

  自此。

  除沛国的小沛等城池在陶谦手中外,曹操尽得豫州全境。

  在将袁术的势力驱逐去扬州后,曹操又令袁遗为沛相,让袁遗去向陶谦索要小沛等城池。

  袁遗本是山阳郡太守,又受袁绍表奏为扬州刺史,但扬州袁遗又拿不下。

  不敢回邺城的袁遗,只能接受曹操的委任,驻兵沛国,然后遣人去郯城向陶谦索要小沛等城池。

  一听曹操遣袁遗来索要小沛,陶谦顿时不乐意了。

  凭实力得到的小沛,凭什么让给曹操?

  “想要小沛,拿寿春来换!”对于袁遗派来的使者,陶谦是一点都不客气。

  派遣丹阳兵跟着卢植勤王,结果曹豹重伤,三千丹阳兵不足五百人,剩下的残兵陶谦大手一挥就送给了关羽。

  遣曹宏去打袁术,但这城池也没打下来几座,反而损兵折将。

  也就占了小沛等城池,让陶谦有些安慰。

  不论是刘宠当豫州牧还是郭贡当豫州刺史,都没向陶谦索要过小沛。

  结果曹操一将袁术的势力驱逐出豫州,就让袁遗来索要小沛。

  这要将小沛让出去,陶谦就什么好处都没得到了。

  让是不可能让的!

  陶谦不仅不让,还在小沛增加了驻兵,更是扬言曹操若是再敢遣人索要小沛,鲁国也别想要了。

  小沛的地理位置,恰好将鲁国跟豫州掐断。

  陶谦真要发狠,这位于兖州、青州、徐州和小沛中间的鲁国,压根没有反抗的可能。

  鲁相陈逸是个墙头草,谁强就跟谁,完全不会有半点犹豫。

  袁遗惹不起陶谦,只能将消息传回给曹操。

  曹操刚击败了袁术,得了大部分的豫州,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

  一听陶谦这般蛮横,曹操顿时火了。

  “老匹夫,本将好言相说,竟敢如此狂妄!”

  “子孝,子廉,你二人立即起兵去小沛。”

  “倘若陶谦不归还小沛,直接攻城。”

  “真当本将怕了这老匹夫吗?”

  曹仁曹洪领命而去。

  戏志才、毛阶等人都未提出异议。

  陶谦占小沛本就无礼,曹操没有动兵而是先遣人索要,已经给足了陶谦的面子。

  既然陶谦不愿意,那就只能动兵了。

  否则曹操这个豫州刺史、镇东将军的脸往哪儿搁?

首节上一节227/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