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218节

  “公孙瓒拥立新君,董卓就必然要出兵关中,否则他躲在长安,就无法再挟天子以令天下了。”

  “这布局之人,不希望董卓一直待在关中,而想让他进兵天下,扫荡诸侯。”

  “董卓已经入局,身不由己了。”

  刘备猛然醒悟,惊呼道:“显谋,你是说卢”

  郑平微微摇头,没有让刘备将后面的话说出来。

  但不论是关羽还是张飞,都已经听懂了。

  卢植,在算计董卓!

  郑平微微摇扇,目光灼灼:“董卓在关中太安逸了,太安逸就难有进取之心。”

  “这西凉兵在关中只能祸害士民,但出了关中,就能让他们的爪牙扑向关东诸侯。”

  “然而,西凉兵出了关中,董卓在长安的掌控力就会削弱。”

  “若是西凉兵再败一阵,董卓的命,也就不长了。”

  刘备倒吸了一口凉气:“董卓胜,伯圭兄拥立的新帝就得不到天下人的认可。董卓败,忠于天子的力量就会跟董卓持平,董卓就难以权倾朝野了。”

  “然而此计太凶险了,若有变故,这天下间又将有多少人称王?”

  郑平泰然而笑:“破而后立,即便真有变故,我等亦可助使君荡平诸王,让汉室幽而复明。”

  刘备迟疑道:“那伯圭兄拥立河间王,我是应邀还是拒绝?”

  郑平笑道:“当然得拒绝!一个虚名骠骑将军,就想让使君赌上整个青州,那使君未免也太让人小觑了。”

  “袁绍和公孙将军拥立新帝,两人肯定占了最大的好处,使君应邀而去,好处得不到,坏事一大堆,实在是不智。”

  “但使君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可让使者回去告诉公孙将军:青州不参与拥立之事,也不会听命于董卓举兵北上。只希望公孙将军念及故友之情,将大司马父子以及跟随大司马的文武都送来青州。”

  “而使君承诺,只要公孙将军在幽州一天,大司马就绝对不会返回幽州!”

  “如此一来,公孙将军既不用跟使君正面冲突坏了兄弟情义,也不用担心大司马等人会在幽州生事。”

  “使君,公孙将军的野心,你是劝不住的。”

  “既然劝不住,那不如先保住能保住的人,再徐徐图之。”

  郑平刚才的话,其实隐了一部分。

  完整的应该说,若是有变故,荡平诸王,让汉室幽而复明,也不失为光武帝也!

  但现在的刘备,是没有争夺天下的心思的,若是直接给刘备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反正最后都是使君你来当皇帝。

  刘备估计能将郑平喝退。

  将传国玉玺给刘虞,郑平打一开始就是不怀好意的。

  董卓挟天子以令天下的优势在于,刘辩死了!

  不论刘协是否正统,他都是刘宏唯一的儿子!

  而传国玉玺的优势在于,他给了袁绍等人拥立一个新天子的理由。

  “受命于天”,有传国玉玺,才能被认定是上天认定的皇帝。

  天子天子,传国玉玺都没有,怎么能称之为天子?

  令郑平惊喜的是,卢植居然在长安推波助澜!

  这让董卓原本利诱公孙瓒的谋划,不仅没能延缓公孙瓒拥立新天子,反而促使公孙瓒加速了。

  但这样的变故,却是郑平乐意看到的。

  刘协的威望若是不降低,今后又如何让刘备顺利进位?

  唯有汉家皇帝失德,才可挑选优秀宗室子继位!

  而让刘虞父子及跟随刘虞的文武来青州,则是为了避免公孙瓒杀刘虞,引起幽州不稳,反倒让袁绍得了便宜。

  相较于袁绍,郑平更希望公孙瓒掌权幽州。

  比起南边的袁术,袁绍才是真正继承了袁门威望的那个人。

  刘备再次踱步。

  关羽和张飞识趣的没有出声惊扰。

  良久。

  刘备长叹一声:“也唯有如此了!只是伯圭兄未必肯将大司马送到青州。”

  郑平淡然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公孙将军此人,吃软不吃硬,若使君回以劝谏之语,公孙将军只会觉得使君聒噪;但若使君辞藻诚恳一些,只跟公孙将军述说旧情和难处;公孙将军心一软,没准就答应了。”

  “即便最终不成功,使君也问心无愧。”

  “毕竟,大司马有此劫难,必然也是跟公孙将军一样,将田元皓的劝谏弃之不用了。”

  刘备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双眸恢复如常:“就依显谋之言吧,待我书信一封,就让那使者送回。”

  郑平又道:“为了避免书信被袁绍截获,让云长率先登营护送,倘若公孙将军肯放人,正好让先登营护送大司马回青州。”

  “翼德则率锐士营接应,若有阻拦,立杀不赦。”

  这种机密事,要途径袁绍的区域。

  若是一个不小心被袁绍截获书信,即便公孙瓒肯放刘虞来青州,袁绍也一定会暗中遣人截获。

  甚至还可能假扮公孙瓒的兵马,将刘虞击杀在半路。

  因此。

  郑平不仅要保证书信安全的送到公孙瓒手中,还得保证刘虞能安全的回到青州!

  解决了刘备的困惑后,郑平又到衙署中见治中刘惠。

  “豫州有消息传来,董卓任命颍川太守曹操为豫州刺史、镇东将军、加封费亭侯。”刘惠将最新的情报递向郑平。

  一听曹操这个官职,郑平眼神一凛:“豫州刺史,曹孟德还是心在豫徐啊。”

  曹操是沛国人,若按桓帝时期约束党人结党营私的三互法的回避制度,曹操是当不了豫州刺史的。

  但这回避制度太复杂,导致选用官吏极为困难,以至于幽、冀两州的长官长期空缺。

  春秋时有晋国大臣叔向曾说过:国将亡,必多制。

  三互法虽然对于最高统治者桓灵二帝而言,可以预防党人勾结,但却对士民百姓无益。

  董卓可不吃这一套。

  对于董卓而言,谁当豫州刺史,取决于谁对董卓有利。

  一开始被任命为豫州牧的陈王刘宠,以及后来的豫州刺史郭贡,都是豫州人。

  谁有用,董卓就封谁。

  想到这里,郑平召来了祢衡。

  “正平,你去趟陈国,去寻陈相骆俊。”郑平嘱咐道:“陈王轻而无备,难防刺客。时局纷乱,兵祸迭起,若陈王遭逢意外,陈国之民也会因此流离失所。”

  “提醒骆俊,提防袁术!”

第201章 以帝为虎,二虎竞食之计

  初平三年,五月末。

  幽冀忽起传言,光武帝梦授河间王刘陔传国玉玺。

  初平三年,六月初。

  公孙瓒、袁绍在涿城祭天告祖。

  怒斥董卓妄杀少帝,以河间王得光武帝梦授传国玉玺之名,拥立刘陔为帝,立都涿城,改年号为建武元年,封赏文武,昭告天下。

  公孙瓒自封大将军、易侯、总督大汉军政。

  封袁绍为车骑将军、邺侯、冀州牧。

  封高干为征西将军、并州刺史,诏令其出兵并州。

  公孙瓒和袁绍麾下亲信文武,也纷纷受封。

  又封大司马刘虞为朱虚侯,因其年事已高又感染风寒,刘陔令其前往青州北海朱虚县养病。

  檄文一出,四海皆惊。

  长安。

  董卓暴跳如雷。

  “公孙瓒狗贼,不仅妄杀天使,如今更敢拥立新君!”

  “袁绍匹夫,不思报国,竟然跟公孙狗贼同流合污。”

  “可恨!可恼!”

  “王子师,本太师悔不该听你的蠢计,以至于如今让天子蒙羞、让大汉蒙羞!”

  朝殿的王允,被董卓一通怒骂,惊得双手发抖,喃喃低语:“怎会如此!怎会如此!”

  士孙瑞被公孙瓒击杀,尚未让王允想明白。

  如今公孙瓒急不可耐的拥立刘陔称帝,更令王允难以理解。

  王允想不明白。

  为什么公孙瓒会冒险拥立刘陔称帝,而不是选择风险更小、亦能获利的方案。

  当前将军、易侯、总督青冀幽并四州兵马,难道真就比不上拥立刘陔称帝吗?

  朝殿文武公卿,大部分也是脸色复杂。

  显然。

  公孙瓒如此急切的拥立刘陔,已经超出了这群公卿的预料。

  要知道。

  自副使将公孙瓒杀士孙瑞的消息传回长安,再到公孙瓒拥立刘陔称帝传檄各州的消息传回长安,前后不到五天!

  即是说,在公孙瓒杀士孙瑞后,就以迅雷之势拥立刘陔称帝了。

  生怕其中出现变故一般!

  然,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这天下间若有两个汉家天子,还都是脉出同源。

  谁又是君?谁又是贼?

  对于长安城中这部分还忠于汉室的文武公卿而言,这样的变故是很难接受的。

  留在长安,受董卓羞辱,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诛杀董卓,一举成为社稷功臣。

首节上一节218/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