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214节

  公孙瓒已经犯下大错,想救公孙瓒,青州就不能支持公孙瓒拥立新君。

  哪怕这个抉择会让公孙瓒恼怒!

  但这是刘备唯一能保全公孙瓒性命的方式了。

  一旦公孙瓒真的为了拥立新天子而不顾一切,即便刘备再想保全公孙瓒,也是无能为力的。

  “使君英明。”郑平适时称赞了一声。

  刘备无奈一叹:“显谋,我知道你其实是很不愿意献策的。”

  “伯圭兄将沮公弃之不用,已经犯了用人大忌了。”

  “这今后,不会再有真正的大才贤士投效伯圭兄了。”

  “但我以前在涿郡织席贩履时,受过伯圭兄不少恩惠,在卢师门下求学时,伯圭兄亦对我多有帮助。”

  “人不能忘本,也不能忘义。”

  “自古忠义两难全,但我希望能在忠于汉室的同时,尽可能的维护跟伯圭兄之间的情义。”

  “让显谋费心了!”

  刘备向郑平郑重一礼。

  乱世称雄,刘备这样的想法有些优柔寡断、甚至于迂腐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或许在大势上,刘备的想法优柔寡断。

  但对于追随刘备的人而言,却会因为刘备这样的想法而心生敬意。

  毕竟。

  谁不希望有一个能换位思考、又重情义的明主呢?

  郑平连忙扶起刘备,语气中亦有真挚:“使君切勿如此!于私而言,我的确是不愿意使君再将精力耗费在公孙将军身上。”

  “但我既然选择了辅佐使君匡定天下,就定然会遵循使君的意志,不遗余力的替使君谋划。”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但求问心无愧!”

  心念通达后,刘备立即起草了一份文书,让郑平协助润色后,遣亲信之人走兖州入虎牢关,加急送往长安。

  得到刘备送来的情报,董卓惊得连酒和美人都无心享受了。

  “公孙瓒和袁绍得了传国玉玺?”

  虽然有卢植谋划天下大势,但董卓斗志有了,本性却没有因此而改变。

  一开始,董卓还能听卢植的劝谏,笼络人心,结好士族。

  但很快,董卓发现这群士人一个个都是当面恭维背后谩骂,这心中自然就按捺不住杀意。

  于是董卓下达了一个命令,尚书以下的官员只要有子嗣诞生都要到相府禀报。

  而董卓更是威福日盛,大肆封宗族成员,连襁褓中的婴儿都封,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又在长安筑坞,高、厚各七丈,积存的谷米可用三十年!

  同时以叛逆之名,大肆屠杀关中旧族,用他们的田屋来赏赐亲信和有功将士。

  这让朝中公卿文武渐渐又滋生了不满之心。

  董卓也知道自己遭人恨,出入都让吕布随行。

  对于董卓而言,有天子在手,这群自诩忠臣的公卿文武,只是一群可以随时杀了的蝼蚁。

  现在,董卓感受到了威胁!

  西迁天子百官的时候,董卓一直没寻到传国玉玺,于是暗中私刻了一个,以此来印证天子的正统。

  而如今,真的传国玉玺出现了!

  等袁绍和公孙瓒有了充分准备,在幽州拥立刘虞或者其他宗室王,那这天下就有了两个汉家天子了!

  有传国玉玺在手,袁绍和公孙瓒拥立的新天子会让董卓挟天子以令天下的谋划受到严峻的挑战!

  董卓立即去宫中请出了天子刘协,又召集百官上殿商议对策。

  “陛下,诸位公卿。”

  “本太师得到消息,袁术昔日在洛阳盗窃了传国玉玺,一直隐瞒至今。”

  “而青州牧刘备,在封丘城击败了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刘备将传国玉玺又送到了大司马手中。”

  “大司马前些日子给本太师来信,说要将传国玉玺送到长安。”

  “但可惜,大司马谋事不密,传国玉玺被袁绍和公孙瓒夺取,大司马也被公孙瓒软禁了。”

  “关东逆贼窃据传国玉玺,又软禁大司马,如此恶行,绝对不可以饶恕!”

  董卓半真半假的话让刘协和文武公卿纷纷吃惊。

  司隶校尉黄琬更是直接出列质问:“太师,长安不是一直都有传国玉玺吗?为何幽州又出现一个?”

  董卓横肉一抖,不满道:“黄司隶,本太师说了,传国玉玺被袁术盗窃了,你听不懂吗?”

  王允连忙拉住黄琬:“子琰兄,我们还是先讨论如何夺回传国玉玺吧!”

  董卓顺势道:“王子师言之有理,当务之急是夺回传国玉玺。否则一旦袁绍和公孙瓒在幽州拥立新帝,你们这群公卿,可都成反贼了!”

  “连陛下,也成伪帝了!”

  刹那间,整个朝殿都沉默了。

  不论之前有多少的恩怨,不论多少人盼着董卓死,但现在,大家都面临了同样的危机!

  如何确保长安天子的皇权正统!

  王允之前被罢了司徒位置,今日正好遇到表现的机会,抢先道:“袁绍和公孙瓒软禁了大司马,肯定是想拥立大司马称帝。”

  “陛下可拜大司马为太傅,召其入朝任职。”

  “但为了避免袁绍和公孙瓒拥立其他刘氏宗室称帝,陛下还得离间袁绍和公孙瓒。”

  “可授予公孙瓒前将军一职,封为易侯,统领青冀幽并四州兵马,再给公孙瓒一道密诏,让其扫荡青冀幽并四州不服后,再归还传国玉玺。”

  “公孙瓒得了好处,又不用交还传国玉玺,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冒险去拥立新天子!”

  “将大司马调回长安,也可以让公孙瓒在幽州无人约束。”

  “如此一来,不仅解除了危机,还能让公孙瓒跟袁绍互相斗起来!”

  卢植看了一眼王允,不由暗暗称赞。

  王允这一招,直接破了公孙瓒跟袁绍的结盟。

  前将军、易侯、统领青冀幽并四州兵马,公孙瓒的权势地位在关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了!

  有这样大的权势,再加上可以保管传国玉玺的密诏,除非公孙瓒脑子抽了,才会去冒着风险拥立新天子。

  “太师,王子师之策,的确堪称绝妙。”

  “但仅以圣旨,未必能让公孙瓒屈从,还得再给兖州刺史臧洪、青州牧刘备、并州刺史马腾也同时下令,让他们陈兵北上。”

  “诱之以利,慑之以威,方能让公孙瓒权衡利弊。”

  卢植补充完善了王允的计策。

  王允虽然心中很不爽,但还是向卢植拱手一礼:“卢尚书思虑周全,多谢指点了。”

  众公卿亦是纷纷附和。

  董卓斟酌良久,采纳了王允和卢植的方案,以尚书仆射士孙瑞为使者,前往涿郡宣旨。

  同时又快马传旨马腾、臧洪和刘备,令其陈兵北上,震慑袁绍和公孙瓒。

第198章 豫州易主,曹操封侯拜将

  许县。

  自袁术退出颖川后,曹操在颖川士族的支持下,聚拢流民、恢复生产,倒也吸附了不少流民。

  在韩浩的建议下,曹操将流民安置一处,以屯田法组织流民开荒垦田。

  青州用屯田法,一年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有这先例在前,曹操自然是没有犹豫。

  但相对而言,刘备和曹操对待屯田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别的。

  在青州,刘备会经常走访田间对屯田的乡民嘘寒问暖、并对其承诺今后会逐步取消屯田,让乡民们能拥有自己的田地。

  即便是去东海陶谦麾下屯田的乡民,刘备亦是让陶谦承诺“这些乡民不想当屯田民了,随时可以离开”。

  刘备屯田,只是为了能在短期进行大规模粮食生产。

  是为了解决粮食紧缺的短期问题,而不是让乡民如豪族的私奴一般,一辈子就当刘备的屯田农奴。

  走访田间,亦是为了安抚被军事化管理的屯田民,避免屯田民滋生太多的怨恨。

  在颍川,曹操对待屯田民却没有刘备这般仁义。

  曹操跟陶谦的想法是一致的。

  屯田,自然就是一直屯田。

  而屯田如治军,唯有法令严苛,才能让屯田的乡民安心耕种。

  将屯田民单独编户,不隶属各县,直接受曹操掌控。

  曹操是将屯田民视为豪族的农奴一般,生死皆由曹操掌控。

  想逃?

  一人逃跑,全家甚至于全族受累。

  曹操的礼贤下士,仅限于士族。

  哪怕求贤若渴,最起码也得是寒门。

  至于普通的流民,曹操疯了才会去嘘寒问暖。

  然而,在饥饿面前,流民是没有选择的权力的。

  在曹操麾下屯田,总好过饿死原野。

  太守府。

  曹操反复的琢磨颖川新开垦的田地以及聚拢的屯田民,眉宇间有喜色。

  “只要今年秋收一过,我的军粮就不缺了。”

  “到时候,不论是向南进攻汝南,还是向西进攻河内,都可以安心出兵了。”

  有钱有粮,才能养军。

  曹操拒绝豫州刺史郭贡出兵汝南,便是要趁着颍川没有战乱,全力以赴的开荒垦田、筹备军粮。

  虽说曹操可以用颍川太守的身份去向颍川的豪门大户摊派钱粮,但豪族大户不会免费给曹操提供钱粮,都是得进行利益置换的。

首节上一节214/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