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172节

第165章 郑平论策,水利兴学练兵

  郑平作势欲走,刘备大笑:“显谋,你来得正好。”

  “今日正与众人商讨青州的一些重要的财政支出项。”

  “但胡簿曹却言,这州牧府的府库钱粮,最多能支持两项方案。”

  “青州百废待兴,这财政支出项,还得显谋协助决断才行啊。”

  书佐官将会议纪要递给郑平。

  仔细看了一遍会议纪要,郑平对今日讨论的政务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片刻。

  郑平轻摇羽扇,徐徐而道:“兴修水利、疏通河渠虽然是农事根本,但这惩罚却是重了些。”

  “自古以来,因为水源而械斗的教训比比皆是,不是一纸惩罚政令就可以解决的。”

  “法难责众,倘若两村之民皆在阻挠水利,难道还能将其全部都判处死罪减一等吗?”

  国渊凝声反驳道:“倘若不能以严法震慑,这阻挠水利的人岂不是更多?”

  郑平笑道:“阻挠水利者,亦是为了追逐水源之利。既然是逐利行为,那自然就能以利驱使。”

  “使君在下达政令的时候,可以再加一条。”

  “有水利之便的村子,赋税减一成,无水利之便的村子,赋税加一成。如此即可!”

  刘备愣住:“显谋,难道不应该是无水利之便的村子,赋税减一成吗?为何反倒要加一成赋税?”

  国渊亦是对郑平的话感到惊讶:“有水利者还减赋税,这岂不是让水源的争抢演变更激烈?”

  郑平摇扇轻笑:“但凡有水利的村子,无不将自村的水利视为私有物,认为要优先灌溉自村的田地,然后才是灌溉外村的田地。”

  “而无水利的村子,觉得有水利的村子太自私,要将这水利抢过来变成自村的私有物,于是就有两村争抢水源的争斗。”

  “即便给无水利之便的村子减了赋税,也改变不了田地灌溉不良的难题。”

  “田地灌溉不良,这收成就可能减少五成,但官府却只减免一成,倘若使君是这村子的百姓,你会同意吗?”

  刘备不假思索:“自然不会答应!”

  郑平又道:“而有水利之便的村子,因为要疏通渠道,将一部分的水流分给水利不便的村子,他们的田地灌溉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也可能会因为灌溉不及时而减产。”

  “因此减免一成的赋税,实际上是对分流水源的补偿。”

  “如此一来,有水利之便的村子就不会阻挠官府疏通渠道。”

  “相反,无水利之便的村子,需要兴修水利来保证灌溉,可这人性大部分都是自私的,能直接抢水为什么要去花人力和时间去兴修水利呢?”

  “因此,对于这样的村子就必须要加一成赋税,让他们意识到兴修水利是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此一来,这村子的人力官府才容易调动。”

  刘备微微吃惊,问道:“可直接加一成赋税,村民会同意吗?若是他们有了怨言,岂不是更坏事?”

  郑平笑道:“这水利工程结束,这无水利之便的村子也就有了水利之便,自然就不能加赋税,而应该减赋税了。”

  “使君要施仁政,这减赋税本就是仁政的其中一环。减一成赋税而让青州各郡国增添水利之便,减少为了争抢水源的械斗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刘备恍然大悟:“显谋高见啊!如此一来,百姓得了实惠,自然就不会阻挠官府兴修水利、疏通渠道了。”

  国渊琢磨了好久:“可若还是有人阻挠呢?”

  郑平轻摇羽扇,虽然眸有笑意,但说的话却是令人不寒而栗:“不论尊贵卑贱,闹事者杀,剥夺其家产,妻儿老小逐出青州!”

  国渊忍不住打了个冷颤。

  好家伙!

  刚才还说我这死罪减一等的惩罚太严重了,现在你给我来一个不论尊贵卑贱,闹事者杀,剥夺其家产,妻儿老小逐出青州!?

  刘备也有些不忍:“显谋,这法令会不会太严苛了?”

  郑平微微敛容:“德政不举,威刑不肃,乃为政者大忌!青州去年之乱,多因豪族士大夫挟其财势,欺凌小民,使青州之民思为乱者,十户而八。”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才可令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死罪减一等,能约束小民,却不能约束豪强士大夫,反而会令豪强士大夫专横跋扈、为所欲为。”

  “焦和之事,使君不可不察啊。”

  “以厚恩峻法告示诸郡国,便在向诸郡国上至豪族士大夫、下至黎庶小民,表明使君的态度:坏使君仁政者,皆为使君之敌!”

  “敌者,杀无赦!”

  一声杀无赦,不仅令刘备神情一凛,文武从事亦是纷纷凛然。

  他们这才想起,虽然郑平大部分时间都只在管文事,但郑平曾经亲自统兵平定平原黄巾之乱。

  这身上的杀伐之气,可不是普通士人能具备的!

  治中刘惠出列道:“使君,别驾言之有理。不论是兴修水利、疏通河渠,还是减赋一成,受益的都是青州的士民百姓。”

  “可如果还有人想要坏事,那就是跟使君为敌,既然是敌人就不能心慈手软!”

  功曹赵昱也附议道:“使君,仁政是恩,峻法是威,唯有恩威并济,士民百姓才能感受到恩德,上行下效,政治才能清明。”

  见文武从事纷纷附议,刘备思虑片刻,同意了郑平对国渊水利方案的补充。

  聊完了农事,郑平又聊及军事。

  “牵兵曹提议自青州诸郡国中挑选良家子五千人演练精兵,我认为这个方案可以暂时搁置到秋收之后。”

  一听牵招的方案被搁置,张昭顿时高兴了:“别驾,牵兵曹的方案暂时不能用,那不如先增设学堂如何?”

  还未等郑平回答,牵招就提出了质疑:“别驾,如今时局混乱,若不能演练精兵策应四方,如刘岱、周喁一般的野心逐利之辈寇略青州,又当如何?”

  郑平轻笑:“牵兵曹勿急,我只是说你的方案暂时不能用,并不是说不能演练精兵。”

  “牵兵曹想选用青州良家子,是因为这些良家子家境都不差,不仅身强体壮,训练起来也更容易达到预期。”

  “又因为是良家子,所以也有很多识文断字的,这也便于军令的传达和战术的理解。”

  “但如今青州缺粮,将军饷发给家中本就不缺钱粮的良家子,这对于青州财政的负担太大了。”

  牵招蹙眉:“不用良家子,普通的乡民很难在短时间内演练成军,更别说让他们上战场了。即便上了战场,他们的忠臣也很难约束,稍有不慎,就会全军溃败。”

  郑平轻摇羽扇:“自然不能用普通的乡民,牵兵曹可从屯田民中挑选。”

  “这些屯田民本就有一部分是昔日的青州黄巾贼,虽然解甲归田了,但依旧有一部分人是不愿意一辈子当个屯田民的。”

  “择其有从军想法的屯田民五千人,再以秦法演练,号为青州锐士!”

  “务必要他们有最锋利的爪牙,对军功有最强烈的渴望,对军纪有发自内心的畏惧!”

  秦法练兵,最是严苛。

  但也正因为如此,秦法练出来的秦兵皆是虎狼之师。

  但牵招却是摇头:“别驾,以秦法练兵,恕我难以演练,我所学的练兵之法,跟秦法练兵是大相庭径的。”

  郑平道:“那很遗憾,牵兵曹的方案只能搁置到秋收之后了。”

  牵招默然退回。

  虽然方案被否决让牵招有些遗憾,但牵招并非器量狭小的。

  正如郑平说的一样:青州缺粮,将军饷发给家中本就不缺钱粮的良家子,对于青州财政的负担太大了。

  而屯田民,不论是屯田还是当兵,都是需要青州府库发放钱粮的。

  消耗的钱粮,并不会比平日里屯田多多少。

  毕竟屯田民平日里开荒劳作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的。

  郑平又看向张昭:“张文学,增设官学、彰显儒术,的确是教化士民的一项良策。但我以为,这些钱粮并不需要动用青州的府库。”

  张昭本来还有些欣喜方案没有被否决,但下一刻又听到了青州府库不会调拨钱粮,顿时愣住:“别驾,这增设官学若无府库调拨钱粮,如何能增设?”

  郑平摇扇笑道:“增设官学、彰显儒术,是对青州士民百姓的福祉,亦是流芳万古的美事。”

  “张文学完全可以从民间募集钱粮,并承诺官学设立之后,会在官学的门前立一块石碑,上面会有出资者的籍贯和姓名表字,供世人瞻仰。”

  “而且每一块石碑,都会由家父,亲自题字!”

  “只要你将这个消息放出去,不仅你的方案有足够钱粮,其余从事们的方案,也能分得一部分钱粮来实施了。”

  张昭愕然:“还能这样募集?康成公跟这些人的名字出现在同一块石碑上,难道不会玷污他的清名吗?”

  郑平哈哈一笑:“教化万民之事,倘若只有家父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石碑上,那才是对家父清名的玷污!”

  “试想一番,这未来的史书上记载:青州文学从事子布公、北海名仕康成公,携青州诸贤,于青州六郡国六十五城,立官学三百余座,万民得以知晓儒术之礼,青州再现昔日稷下学宫之繁盛等等赞美之词。”

  “谁不心动?谁又能说这是玷污了清名?”

  说完。

  郑平不再看震惊当场的张昭,而是向刘备执扇一礼:“使君,今日议政需要的钱粮问题皆已解决,可还有其他困惑事?”

  看着郑平轻描淡写的就解决了众从事间的钱粮矛盾,刘备不由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显谋不过片刻的时间,就将诸事解决,令我等汗颜啊。”

  待得众从事退下,刘备单独留下了郑平,询问出使幽州的结果。

  郑平隐瞒了部分有关于公孙瓒的隐秘事,择其重点陈述给刘备。

  “虽然大司马和公孙将军都同意了我的方案,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已经不是使君能干预的了。”

  刘备也清楚。

  公孙瓒跟刘虞的矛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即便有郑平去游说,这今后还有没有意外谁也难以预料。

  “希望伯圭兄能体谅我的难处。”刘备轻叹:“倘若真出现极端冲突,就只能兵戎相见了啊。”

  刘备如今是青州牧,有朝廷大臣的立场。

  如果公孙瓒真的要举兵攻打刘虞,刘备就只能选择站在公孙瓒的对立面。

  否则,刘备这个青州牧就当不下去了。

  私情归私情,但公事归公事。

  国家大义不能因为私情而毁坏,这是刘备不得不权衡的。

  顿了顿,刘备又问道:“显谋,刚才你否掉了子经的方案,提议要从屯田民中挑选健士演练青州锐士。”

  “但子经不肯演练,这青州暂时我也寻不到合适的人来演练这青州锐士,这又该当如何?”

  郑平轻摇羽扇:“演练青州锐士的人,我心中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不过此人目前还在袁绍表奏的破虏将军鲍信麾下。”

  “如今济北相崔言已死,使君可表奏破虏将军鲍信担任济北相。”

  “刘岱跟袁绍有姻亲之情,鲍信和曹操目前又是袁绍的附属。”

  “使君表奏鲍信出任济北相,不论是袁绍还是刘岱都不会反对。”

  “鲍信此人,宽厚爱人,沉着刚毅又有谋略,亦是讨董盟军中少有的敢跟着曹操西进的豪杰志士,使君可以善礼结交。”

  “有鲍信在济北国,也能缓和青州跟兖州之间的利益冲突。”

首节上一节172/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