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170节

  “即便留在涿城,能改变的会改变、不能改变也的也不会改变,我又何必在涿城逗留呢?”

  “有这个时间,倒不如早回临淄城,查看是否会有新的情报传来!”

  “要观天下大势,就一定要比你的对手尽可能早、尽可能多的掌握天下大势的变动,才能谋定而后动啊!”

  诸葛亮似懂非懂,低头琢磨。

  这次跟着郑平去幽州,诸葛亮的小脑瓜中装了太多新的知识,一时半会儿也难以琢磨明白。

  郑平也不惊扰低头琢磨的诸葛亮。

  带诸葛亮去幽州,郑平同样是有培养之意。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士子求学的大忌!

  虽然刘备和郑平给了诸葛亮更优渥的学习环境,但同样也让诸葛亮少了跟着诸葛玄南下飘零的感悟,也少了在困境之中磨砺出来的坚韧之心。

  唯有适当的增加诸葛亮对这世间的感悟,避免诸葛亮骄矜自满、追求理论而脱离实际,多一些困境磨砺,才能让诸葛亮真正的成才。

  郑平可不想因为自己的介入,让诸葛亮成了马谡,最后演变成了“挥泪斩诸葛”!

  ......

  右北平。

  公孙瓒得到了公孙纪的密信。

  对于同样复姓公孙的,公孙瓒常会待之以兄弟之礼。

  公孙纪在刘虞麾下不怎么得志,又遇到公孙瓒以兄弟之礼相待,这心中自然是偏向公孙瓒的。

  因此在听到郑平诈称谄媚小人准备谗言袁术、欲借公孙越之手除掉鲜于乾的消息后,公孙纪就连夜将消息送到了右北平。

  一见密信内容,公孙瓒吓得冷汗都流出来了。

  “郑显谋怎么会得知这般隐秘事?”

  公孙瓒不傻。

  郑平当着刘虞及幽州牧府文武从事的面,堂而皇之的虚构了一个谄媚袁术的小人,然后将公孙越欲杀鲜于乾的事推断出来。

  若不是得知了隐秘事,又如何敢这般推断?

  很快,公孙瓒就明白了郑平的目的。

  这是郑平在敲山震虎!

  倘若公孙瓒违反约定,拒绝跟刘虞言和,那公孙瓒派遣公孙越勾结袁术袭杀鲜于乾的事,就会被郑平毫不留情的公布出来。

  到那个时候,不占理的公孙瓒就会被幽州众人声讨!

  “真是狠啊!”

  “在本将面前不提,却故意当着刘虞幽州牧府文武从事的面提及,这是在逼本将抉择啊。”

  公孙瓒深深的吸了一口凉气,对郑平不由多了一丝忌惮之心。

  想到这里,公孙瓒连忙召来公孙范,令其派遣亲信星夜前往鲁阳,务必要阻止公孙越!

  公孙范没想到事态会变得如此严峻:“兄长,此事多一个人知道,多一分危险。愚弟亲自前往鲁阳,倘若越弟已经出手,我就死咬是小人谗言。”

  “兄长尽快去涿城跟大司马言和,速速接手常山国和中山国,有常山国、中山国和右北平在手,即便越弟真的出手了,兄长也还有转圜的机会。”

  公孙瓒眼神一狠:“倘若去晚了,一定要咬口是袁绍在背后谗言!必要之时,可令越弟假死!”

  公孙范心头一凛,已然明白公孙瓒的意图。

  倘若只死了个鲜于辅,自然难以交代。

  可若是公孙越也“死”了,那就坐实了袁绍在背后使坏了。

  到时候,公孙瓒就可以打着报仇的名义去攻打袁绍,一举双得!

  而这时,刘虞的使者也到了右北平。

  听闻刘虞也派遣信使南下鲁阳,公孙瓒更不敢让公孙范逗留,令其务必要赶在刘虞信使之前抵达鲁阳!

  部署完这一切后,公孙瓒这才策马前往涿城跟刘虞商议驻兵常山国和中山国诸事。

  ......

  东武阳。

  曹操在府邸设宴,盛情款待了一名特殊的客人!

  曾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帛等物的荀荀文若。

  早在洛阳的时候,荀就已经见过曹操了,当时的曹操正出任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对于曹操过往清名,荀亦有耳闻。

  虽然出身于阉宦一党,但曹操却向来不跟宦官一路,不仅杖毙了蹇硕的叔父来表示跟宦官划清界限,更是跟袁绍、张邈等清流士人结交为友。

  讨董一战,当群雄踌躇不前时,曹操却孤军西进。

  虽然在荥阳战败,但这一败非但没有磨灭曹操的名声,反而让曹操的形象在一部分士人眼中成了为汉室而考虑的真英雄。

  因此,在郭嘉推荐了曹操后,荀就来了东武阳打探。

  荀并未直接见曹操,而是在东武阳待了一段时间,从东武阳的士人口中去了解曹操。

  大部分士人都对曹操的讨董壮举交口称赞,但又介怀曹操曾是宦官曹腾之后不愿投奔。

  宦官跟清流士人斗了多年,彼此敌对之心很严重。

  但荀并不在意曹操这个出身,真论出身,荀还是宦官的女婿。

  然而,不论是曹操还是荀,都无法去改变这个出身。

  曹操的父亲是过继的,荀当宦官女婿的时候才两岁。

  因为自小受到的非议,荀更愿去了解曹操出身之外的优点。

  几经试探后,荀这才向曹操投递拜帖。

  在得到荀的拜帖后,曹操受宠若惊,半日内拉着鲍信问了十余次,这才确定投递拜帖的是颍川荀氏的俊杰,被南阳名士何称为王佐之才的荀!

  由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个大贪官,为了避免曹嵩的污名影响到自身。

  曹操向来节俭,不用绫罗绸缎,喝酒也不用金玉宝器,平日里菜食粟饭亦无鱼肉,不相熟的人很难想象节俭的曹操竟然会是大贪官曹嵩的长子!

  由于荀的忽然造访,曹操见府中无鱼肉,于是亲自去河中捕了几尾鱼、又沽了酒,用来招待荀。

  看着自己桌席上的鱼肉,以及曹操桌席上的野菜粟饭,荀大受震撼。

  但荀只是在宴席上跟曹操谈论了旧事,并未表现出投效之意,这让曹操原本期待的心也多了忐忑和失望。

  宴席过后,曹操亲自将荀送出了府邸。

  看着策马径直离去的荀,曹操倍感落寞:“允诚啊,我们还是太穷了啊。”

  鲍信无奈摊手:“孟德,谁让你非得跟伯父闹不愉快?若有伯父家资资助,我等也不用连宴请个贤士都得去河里抓鱼。”

  曹操细眼一凛:“父亲宁肯将钱财全部带去徐州,也不肯资助我半分。他只想着如何保住那上百车的钱财,哪里会顾及这天下大事?”

  就在曹操和鲍信摇头叹息的时候,荀忽然又策马折返回来,马鞍上却是挂着一只大雁:“造访曹将军之时,未准备礼物,颇为失礼。”

  “不知曹将军府中厨子,可会炙烤之艺?”

  大雁。

  是有过官职的士人互相拜访时所赠送的礼物之一。

  大雁的特性是“飞成行,止成列”,意即守规矩、能自律。

  象征士人在四方供职时,品性优良,恭谨慎独。

  荀以大雁相赠,便是对曹操节俭的品性的赞美。

  曹操又惊又喜,连忙回礼道:“文若先生言重了!曹某亦会炙烤之艺,还望文若先生莫要嫌弃。”

  荀大笑,将手中的大雁递给曹操,再次进了曹操的府邸。

  曹操本是军旅中人,也不矫情,当即就挽起衣袖,将大雁熟练的拔毛去脏,在院中燃起了一堆篝火,就这样如行军征战时一般,炙烤起荀送来的大雁。

  “文若先生,为何去而复返?”曹操将烤好的大雁肉分给荀,凑近询问道。

  荀坦言一礼:“贤士欲求明主,自然得谨慎斟酌。”

  “初见曹将军时,故意无礼,只为探知曹将军是否有容人器量。”

  “持雁而返,是为方才的无礼,向曹将军致歉。”

  曹操大受震撼,大笑道:“曹某什么都缺,唯独这器量不缺!文若先生乃天下名仕,能屈尊见曹某已经是曹某的荣幸,又岂会怪罪无礼?”

  荀跟曹操越聊越投机。

  两人都曾经是洛阳的朝官,都不满董卓专权而辞官,这彼此之间亦有很多的共同话语。

  “文若先生,董卓威陵天下,我空有讨贼之心,却无讨贼之力。不知文若先生有何良策教我?”曹操虚心求问。

  荀却是摇头道:“董卓残暴,已令天下人厌恶,看似威陵天下,实则外强中干。”

  “用不了多久,董卓就会败退长安!”

  “然,一旦董卓败退长安,他就再也不会有东进之心了。”

  “残暴之人,也一定会因祸乱而暴毙,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了。”

  “曹将军更应在意的,是这关东的局势,是否会演变成秦末乱象。”

  “袁绍诓骗公孙瓒窃夺冀州,已经给冀州埋下了祸乱之源。”

  “曹将军若想实现大志,就不能再待在这东武阳了。”

  曹操凛然起身,向荀长揖一礼:“曹某难明大势,请文若先生赐教!”

  荀看着眼前的篝火,想起了饱受战乱的颍川,徐徐开口:“曹将军欲成大业,唯有先取颍川之地立足!”

第164章 刘备议政,处处都要钱啊

  颍川人杰之地,昔日南阳太守阴修为颍川太守时,以旌贤擢为务,举五官掾张仲为方正,察功曹钟繇、主簿荀、主记掾张礼、贼曹掾杜佑、孝廉荀攸、计吏郭图为吏,以光国朝。

  阴修举荐的颍川贤才,如钟繇、荀、荀攸等都入朝为官。

  曹操微蹙眉头:“文若先生,上任的颍川太守李虽然战死洛阳,但如今的豫州刺史孙坚是袁术表奏,想立足颍川需征得袁术同意,否则难入颍川。”

  “本初上回表奏的豫州刺史周喁,如今也死在了豫州。”

  荀凝声道:“曹将军,不论是袁绍表奏的豫州刺史周喁还是袁术表奏的豫州刺史孙坚,都是未得到朝廷圣旨诏命的伪职。”

  “他们的死活,并不重要。”

  “洛阳战事不会持续太久,一旦董卓退守长安选择死守潼关天险,袁术和孙坚见讨董难以成功就会折返豫州,争抢关东之地。”

  “袁绍窃夺冀州、联姻兖州、觊觎豫州,本就因讨董失败而积累了怒火的袁术,定然会趁机北上跟袁绍争雄。”

  “孤军北上,对袁术而言是不利的,要跟袁绍争锋,袁术就得寻觅盟友。”

  “跟袁绍有嫌隙的公孙瓒,以及冀州西面的黑山贼都可能参战!”

首节上一节170/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