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165节

  刘备沉思,他跟张逸的想法是不同的。

  郑平的理论:

  高情商:让天子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君臣融洽。

  低情商:谗言媚上的阿谀之徒。

  而刘备的理论:

  恨不能跟天子把臂同游、促膝长谈、抵足而眠.....

第159章 诡士郑平,这权略真的脏

  天子也是需要哄的!

  这别具一格的理论,让刘备耳目一新。

  “天子跟阿亮年龄相仿,亦是自幼丧父。”

  “比起阿亮还有阿瑾在,天子连个兄长都没有,自从登基之后,就一直不能自主,只能如傀儡一般任由董卓摆布。”

  “这内心的苦闷,不会比当初的阿亮少。”

  “我如今娶了桓帝的外甥女,刘艾又说天子私下称呼我皇叔,那我就应该尽到皇叔之责。”

  “天子年幼,受权臣欺辱,岂能无宗室长辈帮扶?”

  “但毕竟是皇家天子,不仅自幼生长在波橘云诡的皇宫之中、见惯了人心的凉薄狠辣,又遭遇董卓专权、见识了权臣的凶残,这心也会变得凉薄,定然是很难相信他人的。”

  “要得到信任,得哄啊!”

  刘备善于洞察人心。

  虽然刘协年幼,但刘备不能真的将刘协视为一个十岁稚童来看待。

  皇家天子,自幼见惯了权力争斗的血腥和黑暗,即便只有十岁,其心性也早已经不弱于成年人了。

  在恶劣的权力斗争环境下活下来的刘协,即便表面有仁德之相,内心也定然对周围人疑心重重。

  虽然刘协是个很难攻克的目标,但刘备对自己的魅力还是有自信的。

  只要心诚,哪怕对方是块冷冰冰的石头,刘备都自信能将其融化。

  “显谋之见,甚合我心啊。”刘备心中已经有了奏疏的初稿。

  张逸更是惊诧。

  郑平提出的权略已经足够让张逸震撼了,偏偏刘备还认同了郑平的权略!

  “显谋和玄德公,这是真准备哄天子?”

  “这是真准备要当谗言媚上的佞臣了吗?”

  张逸向来正直,一向都很排斥阿谀奉承的人,认为这些人有损君子德行。

  现在,张逸有些看不明白了。

  传闻中的刘备仁德信义,是个真君子,怎么也要效仿佞臣阿谀奉承啊?

  “子贤先生,劳烦你回禀孙相,让常山国依附伯圭兄。”刘备敛容而道:“我会去信给伯圭兄,让其暂熄怒火,如此方能让幽冀的士民百姓免受刀兵之祸。”

  郑平亦道:“姑丈需要注意,不可主动依附,一定要等公孙将军委派亲信来的时候,再顺势依附。”

  顿了顿,郑平看向刘备:“袁绍敢如此用计,定然是已经断定使君一定会去劝和。使君要劝和,也得吓吓袁绍。”

  刘备喜道:“若能吓吓袁绍,倒也能稍解我心头之恨了。显谋准备如何行计?”

  郑平轻笑:“很简单,让公孙瓒去常山国驻兵的时候,故意摆出一副要打邺城的气势来!”

  “袁绍此时刚得邺城,尚未整肃三军,是绝对不敢跟公孙瓒正面对抗的。”

  “当袁绍发现,大司马不仅不断公孙将军后路,而使君也表示要替公孙将军讨个公道的时候,他只能选择派遣使者来青州求使君出面劝和!”

  “青州春耕忙碌了这么久,使君却没有钱粮犒赏三军,也没有钱粮慰问百姓,实在是苦啊!”

  刘备会意大笑:“虽然是劝和,但名义上也得袁绍来请。显谋如此算计,大快我心啊!”

  张逸在一旁已经愣得不知道说什么了。

  这话锋一转,直接变成让袁绍来主动请刘备出面劝和了?

  刘备主动劝和,和袁绍请刘备劝和,这完全是两码事。

  还有这要钱粮的语气如此的坦率,一点都不客气下吗?

  笑声过后。

  郑平请命道:“但要用此计,得先缓和大司马跟公孙将军之间的矛盾。使君坐镇青州,我亲自去一趟涿郡吧。”

  刘备点头:“我正寻思谁去涿郡才能让大司马跟伯圭兄暂时言和,有显谋前往,这事稳成了。”

  对于郑平的游说之术,刘备是非常了解的。

  毕竟自高唐县开始,就一直是由郑平在负责游说豪族大族。

  单单就康成公之子这个身份,就足以让刘虞给郑平一个面子!

  闲聊中。

  刘备忽然提到郭昭怀孕一事。

  “显谋,近日夫人告诉我,她已经有了身孕。”

  “这些年我东奔西走,未能有一个子嗣存活,心中甚是苦恼,亦是伤心。”

  “夫人虽然怀孕了,但我却有些患得患失,生怕出现什么意外。”

  刘备眼神多了一丝哀伤。

  郭昭不是刘备的第一任妻子,刘备之前的妻子也不是没有怀孕过。

  但如今的刘备,依旧是没有一个子嗣。

  郑平了然。

  以这个时代的卫生医疗水平,意外流产、难产以及早夭的概率是很大的。

  刘备以前又东奔西走,生活贫穷,甚至连个产婆都未必寻的到。

  郑平先是恭喜刘备,随后又道:“使君,今日不同往日了。将夫人有喜的事遣人告知平原王,不用使君烦心,平原王自然会给使君安排妥当的。”

  不论是医官还产婆之类,平原王府都会有专门的一批人在。

  这些人经验丰富,不是民间随处寻觅的可以相比的。

  刘备恍然大悟:“亏有显谋提醒,稍后我就遣人去向平原王报喜。”

  张逸亦是起身道贺。

  暂别了刘备,郑平邀张逸一起回郑家的府邸。

  “姑丈可是觉得,我方才的献策,是在让使君谗言媚君?”郑平跟张逸策马并行,轻笑询问。

  这里只有郑平跟张逸两人,张逸也没隐瞒:“的确有这想法!显谋这般献策让玄德公媚君,岂不是在效仿昔日十常侍?”

  郑平轻笑:“当年子干叔父征讨黄巾时,因为没有给宦官左丰行贿,就被左丰谗言构陷,被灵帝免除了职位,被囚车押送回洛阳,还被判处减死罪一等。”

  “姑丈以为,子干叔父做得可对?”

  张逸不假思索:“子干公高风亮节,难道还有错?”

  郑平微微敛容:“于私,子干叔父自然是没错的;但于公,子干叔父因为一个小小的左丰,就错失了进攻广宗的战机。”

  “以至于朝廷派董卓来暂代三军,结果反而被黄巾贼兵击败,令将士死伤无数。”

  “我出游洛阳时,曾问过子干叔父是否后悔,子干叔父告诉我:倘若早知得罪一个左丰会折损无数将士,他宁可背负污名!”

  “谗言媚君,虽然有损使君的德名,让清流士人不齿;但使君却能因此得到天子的信任,更容易达到尊汉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目的。”

  “生逢乱世,倘若人人都只顾及自身的君子德名,还有谁能平定这动荡的乱世呢?”

  “要对付朝廷奸臣,就要比奸臣更懂得如何取信于天子!”

  张逸沉默。

  郑平也没有再多言。

  如张逸这样正直个性的,想要消化掉郑平的观念,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回到府邸中,郑平向郑玄提及了要去涿郡的事,并请郑玄给大司马写一封书信。

  郑玄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对于郑平要做的事,选择一直都是鼎力支持的。

  将书信写好递给郑平,郑玄微有担忧:“大司马虽然会给老夫一些薄面,但大司马跟公孙瓒之间的矛盾,老夫是劝解不了的。”

  “这事还得显谋你自己想办法去调解。”

  郑平将书信收好:“虎狼虽恶,亦能为武所慑、为智所驱!公孙瓒逐利之人,自当以利益驱使,我有分寸的。”

  翌日。

  郑平自学堂中带上了诸葛亮,一起前往涿郡。

  诸葛亮本来不想去,但郑平以“涿郡的涿县,是使君的故乡、难道你不想了解下使君以前待过的地方吗?”之类的理由,将诸葛亮给忽悠同意了。

  但到了幽州,诸葛亮就觉察到上当受骗了。

  郑平压根就没去刘备的故乡,而是直接来到了右北平。

  “别驾!”

  “喊兄长!”

  “......兄长,你不是说去涿县的吗?”诸葛亮有些气鼓鼓的。

  郑平的理由比森林的草木还多,张口即来:“你不是一直都想要一匹小马驹吗?这右北平的公孙将军,麾下有不少的良驹。”

  “以使君跟公孙将军的关系,赠给你一匹千里驹还不是顺手的事?”

  诸葛亮狐疑的看着郑平:“兄长,我现在很怀疑,你带我来幽州的用意!”

  “别多想!”郑平摇扇轻笑:“《老子》有言: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临淄城的官学,那么多的学子,就你一个有机会在十岁的时候就出游幽州,你难道不应该兴奋、自豪,以及对你的兄长我产生钦佩之心和感恩之心吗?”

  诸葛亮下意识的挪移了身子:“兄长,你越是这样说,我越是觉得你心中有鬼!”

  郑平长叹:“孺子不可教啊!”

  笑闹间,郑平已经来到了城门口,表明了身份。

  一听是青州别驾到来,城门卫也不敢怠慢,连忙通传公孙瓒。

  “青州别驾?”公孙瓒顿时蹙眉:“玄德这个时候遣人来,莫非是来嘲笑我的?”

  对于刘备这个昔日的小弟,公孙瓒的心情颇为复杂。

  既希望刘备过得好,又不希望刘备过得比自己好。

  这种纠结的心态,让公孙瓒下意识的认为刘备遣人来是嘲讽自己的。

  公孙范知晓自家兄长的心思,连忙劝谏道:“兄长,玄德兄既然遣青州别驾来右北平,定然是有要事商议的,不可怠慢了。”

首节上一节165/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