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119节

  韩馥可以许诺十万石粮草,但逢纪却没办法给关羽说袁绍也可以许诺十万石粮草。

  很快,逢纪又是愤怒滋生:“没想到我堂堂南阳名仕,竟然会被一武夫责难!他日若有机会,定要让这关羽有来无回!”

  另一边。

  田丰护送刘惠家眷,已经抵达平原境内。

  得知消息的刘备,连忙跟郑平策马来迎。

  在处理了紧要公务之后,刘备就跟郑平来到了平原。

  这冀州袁绍和韩馥的争端,刘备是必然要去趟邺城的,否则仅仅只有关羽在邺城,是难以决断大事。

  而卢植要勤王靖难,也要趁此机会将兵马带去邺城,然后折道去洛阳。

  既能震慑袁绍,也能瞒过董卓的探子。

  朱虽然镇守洛阳,但洛阳残破难以坚守,一旦董卓提前得到消息遣西凉军来攻,卢植这次勤王靖难的计划就可能会夭折在途中。

  在董卓得知消息前,卢植得在河南一带构筑屏障,才有可能西进。

  道口。

  见到田丰和刘惠家眷的车仗,刘备扬鞭高呼:“前方可是冀州元皓公?刘备在此恭候多时了!”

  马车内的田丰顿时吃了一惊。

  虽然早听沮授提过,刘备出城十里迎接刘惠的事,但田丰并没有太多的感触。

  作为青州刺史,礼贤下士难道不是基本吗?

  这难道还需要夸耀的?

  但今日被刘备亲迎,田丰的心情却是有些激动。

  这他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田丰忍住内心的激动,只是浅浅的向刘备回了一礼。

  但接下来刘备的举动,却是让田丰震撼不已!

  却见刘备向田丰告了声罪,然后就去向刘惠的家眷问礼。

  从刘惠的老母到妻儿,刘备一一嘘寒问暖,询问是否舟车劳顿,仿佛是在对待自己的家眷一般。

  过了许久,刘备这才折返到田丰身边,告罪道:“元皓公见谅。子惠公自来青州后,就一直忙于青州事务,连给家人写信的时间都没有。”

  “本想寻个机会将子惠公的家眷接到青州,也给子惠公一个惊喜。”

  “没想到元皓公亲自将子惠公的家眷送来了,元皓公恩义,他日若有机会,必定竭力以报!”

  刘备向田丰郑重一礼,承了一诺。

  田丰见刘备真情流露,心中震惊不小。

  曾经在洛阳当过侍御史的田丰,见了不少官场人,这察言观色的本事并不差。

  谁是贪官、谁是污吏、谁真诚谁虚伪,田丰也能瞧得出来。

  只不过田丰有察言观色的本事,但并不想同流合污、谗言媚上。

  刘备方才的举动,并没有半点刻意表现出来的作秀,而是真的很在意刘惠的家眷。

  “难怪公与会举荐子惠公出仕青州!”

  “倘若子惠公得知刘刺史今日事,恐怕再辛劳也不会道一声苦怨了。”

  田丰暗暗感慨间,忽然对刘惠滋生了羡慕之意。

  倘若韩馥能对他田丰如此,韩馥又何惧袁绍?

  以他田丰之能,就袁绍那拙劣的问罪手段,又如何能成事!

  “可惜啊可惜!”

  “韩馥庸才,我田丰在冀州难以出头了。”

第123章 西征之议,卢植誓破长安

  田丰有傲骨。

  除非韩馥将田丰弃如敝帚、如昔日对待刘惠一样让其服徭役修城墙,否则田丰是不会轻易离开冀州的。

  田丰也是韩馥征辟的州从事,若仅仅因为刘备比韩馥更敬贤才就背弃韩馥而投刘备,这有违田丰的为人准则。

  倘若韩馥自己作死葬送这冀州牧,田丰当了自由身自然也能再投刘备。

  然而,田丰如今的任务却是要替韩馥保住冀州牧的身份!

  沮授更是在韩馥面前以性命担保田丰能说服刘备支持韩馥。

  田丰不想辜负好友的期盼,只能不遗余力的游说,想摆烂都不行。

  内心的纠结,让田丰不由一叹。

  “元皓公可是有什么难事?”刘备关切的询问道:“若有困难事,元皓公但说无妨!只要我刘备能帮的,定然竭力!”

  田丰郑重一礼,坦言道:“实不相瞒,这次来青州除了护送子惠公家眷外,欲请刘使君前往邺城,协助韩使君劝退渤海袁太守的兵马。”

  “虽然韩使君私德有亏,但身为冀州牧并无大错,袁太守以下犯上有违纲常,举兵问罪的理由也太牵强。”

  “然而冀州诸郡国,大部分都支持袁太守问罪,韩使君独木难支,唯有请刘使君出面。”

  “若刘使君愿意前往邺城劝和,韩使君承诺会给青州运送钱粮协助赈济饥民。”

  刘备有些诧异:“元皓公自邺城而来,未见到青州的兵马?”

  田丰愣住,脑海中浮现了官道上擦肩而过的一支骑兵:“青州的兵马?路上倒是偶遇一支骑兵,但并不知对方身份。”

  刘备笑道:“几日前,我曾遣我的义弟、平原相关羽,统五百骑兵先行前往邺城了,看来我跟韩使君都想到一起了。”

  田丰本来还准备了一大堆游说的言辞,结果刘备却说兵马早去了邺城,这让田丰暗暗松了口气的同时也多了几分疑惑:

  “刘使君,恕我冒昧。这冀州诸郡国都愿意向青州运粮救民,唯独韩使君拒绝了。刘使君心中就没有一丝怨恨吗?”

  刘备微微敛容:“说没有一丝怨恨,那显得我太虚伪了。但即便我有怨恨,那也是私事;而袁太守问罪韩使君,却是国家公事。”

  “我如今受青州士民举荐为青州刺史,当以国家公事为重,又岂能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私怨而让影响国家公事呢?”

  “韩使君虽然有些小错,但他是天子册立的冀州牧,又曾驱兵讨伐董卓,想拥立大司马称帝也是想要重振大汉的威仪。”

  “论心不论迹,韩使君肯为国家公事而奔走,就凭这一点,他这冀州牧就不应该被罢黜。”

  “反观袁太守,虽然也是一心为公,但他这种以下犯上的方式若是被人效仿,今后岂不是谁想当州牧、刺史,炫耀武力就可以了?”

  “汉室屡屡受难、风雨飘摇,不能再生乱象了。”

  “故而,袁太守虽然对青州有恩情在,为了国家公事,我同样不能因私废公!”

  刘备这一番道理,听得田丰直动容。

  私恩私怨,不能影响国家公事,如此做派,才当得起青州刺史之名啊!

  田丰再次一礼,赞誉道:“刘使君大仁大义,田丰佩服!”

  刘备大笑:“这是身为一州刺史的基本职责罢了,元皓兄一路劳顿,请先随我回城中一叙。”

  虽然不能如延请刘惠一般让田丰入仕青州,但刘备结交贤才不会因为对方不入仕青州就怠慢了礼数。

  尤其是田丰这种在冀州早已经成名、有真才实学的俊杰,更值得刘备诚心结交。

  为了避免田丰返回邺城影响郑平的部署,在城中宴请田丰后,刘备就遣人跟田丰一道去临淄城。

  毕竟田丰除了替韩馥出使外,还有护送刘惠家眷的任务在。

  “韩馥麾下才俊,何其多啊!”

  “倘若青州也有如此多的才俊,那该是多么幸运的事。”

  望着田丰远去的背影,刘备不由感慨。

  郑平轻摇羽扇,对刘备此时的心情很能理解。

  青州遭受黄巾荼毒,有远见的贤才俊杰大部分都外逃了。

  虽然陆陆续续有贤才来青州,但能被称为大才的却非常少。

  而这些大才中,能同时得到刘备和郑平认可、能拉拢对方且可以视为亲信的更是少之又少。

  郑玄虽然举荐了一些门生,但真正有大才的如清河崔琰并不看好刘备,如山阳郗虑又跟孔融有隙。

  毕竟这些人只是郑玄的门生,而不是故吏,郑玄也不能强迫他们来青州。

  愿意在刘备麾下效力的,大部分都是名气和才学不足以扬名州郡的。

  这也是为何,刘备的刺史府缺人,各郡国的太守、郡丞、国相、国傅都缺人的原因。

  而不论是刺史府的辅政从事,还是各郡国的太守、郡丞、国相、国傅这样重要的官位,都是不能轻易任命的。

  如兖州之变,陈宫、张邈振臂一呼,兖州几乎全境皆反,差点就让曹操无家可归。

  当时的曹操,有荀、毛阶、程昱辅佐,都未能阻止兖州各郡国的反叛,只能守住鄄城、东阿和范县三城。

  究其原因,除了东郡有夏侯外,也有其余郡国的太守、郡丞、国相、国傅,甚至掌兵的几乎都不是曹操的亲信的原因。

  因此,对于各郡国重要的官位,刘备和郑平的态度一向很明确。

  宁缺毋滥!

  若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担任,就会由亲信的人去兼任。

  “若我跟使君都去了邺城,这子惠在刺史府就更忙碌了。”

  “不如使君修书一封送往临淄城,给予子惠一定程度的便宜行事之权。”

  “譬如临时征用些贤才协助处理州务之类的。”

  郑平嘴角泛起狡黠的笑容。

  刘备会意,眼前一亮:“显谋的意思,让田典学协助子惠处理些州务?”

  但很快,刘备又有些黯然:“但即便如此,田典学还是会离开青州,唉!”

  郑平摇扇轻笑:“使君若想留住田典学,也不是不行。”

  刘备抬头:“显谋真有良策留下田典学?”

  郑平点头,语气颇为惬意:“使君去邺城是解决韩馥的困难事,这借调一个冀州的典学从事,想必韩使君和田典学也不会推辞。”

  “解决了韩馥的困难,今后韩馥要运粮给青州也是需要有人来跟青州沟通细节的。”

  “我以为,让田典学今后常驻青州负责沟通青冀,韩馥不会不答应吧?”

  刘备愕然的看向郑平:“还能常驻?”

  按刘备的想法,能让田丰在青州协助刘惠处理下政务,增加双方的好感就很不错了。

  结果郑平神来一笔,居然要让田丰在青州常驻!

  郑平轻笑:“田典学是冀州的从事没错,可他也是大汉的臣子!这青州有难,冀州来帮,本就是一件值得歌颂的佳事。”

  “冀州可以调钱调粮,自然也能调人啊!”

首节上一节119/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