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103节

  这不仅能避免陶谦惩处桀骜不驯的屯田民时寒了其他屯田民的心、收获一波信义仁德,也能完成对刘备的承诺。

  “刘使君仁德,倒是老夫有些小器了。”陶谦想通了关键,允诺道:“就依刘使君之言,若真有愿意离开的乡民,老夫不会阻止去留的。”

  “至于赔偿钱粮就不用了,老夫又岂是贪利之人?”

  刘备闻言大喜,再次一拜道:“陶使君仁德!十万乡民能遇到陶使君,三生有幸啊。”

  陶使君得了便宜,此时也是回笑道:“比起刘使君的仁德,老夫不过是萤火之光罢了。”

  “老夫听闻刘使君赠给糜子仲两部农书,不知道能否厚颜也求一份。”

  “若有农书相助,屯田民就能获得更多的粮食,这才是万民之幸啊。”

  刘备慨然道:“陶使君放心,这次我将《汜胜之书》《四民月令》以及《曲辕犁》都带来了,稍后就遣人送到陶使君手中。”

  陶谦见刘备如此慷慨,也大方道:“刘使君,你是老夫见过的最爽快的人。”

  “正所谓君子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刘使君若有需要的,老夫一定竭诚而办!”

  刘备顺势问道:“陶使君,我自临淄而来,途径琅琊国诸县,见其城乡凋敝,不知这是什么缘故?”

  陶谦见刘备问及琅琊国,不由轻叹:“刘使君,倒不是老夫不想管,而是管不了。”

  “琅琊国地域广阔,开阳又有臧霸屯兵自成一系。琅琊国虽然隶属徐州,但实际上已经不受老夫政令约束。”

  刘备暗暗一喜,凛然道:“陶使君替我安置了青州十万饥民,无以为报!若陶使君不介意我越境治政,愿替陶使君约束这琅琊国北部的县乡。”

  “而这些县乡今后的钱粮赋税,我分文不取,皆会送给陶使君。”

  陶谦闻言一动。

  这琅琊国不仅臧霸听调不听宣,这北部的大部分县乡都不将陶谦当回事。

  陶谦的政令无法约束,钱粮赋税更是空谈。

  如今有刘备协助约束,还能白得钱粮赋税,陶谦又怎么会不心动?

  至于越境治政一说,不过是刘备的谦虚之词。

  刘备真要管,陶谦也拦不住。

  就如同陶谦占了沛国一部分县乡,豫州刺史也不敢对陶谦多言。

  “岂能让刘使君白出力呢?”陶谦大方地道:“钱粮赋税,老夫跟刘使君五五分即可!”

  刘备再次拜谢:“今日才知,陶使君是真正忧国忧民的大贤啊!”

  这好听的话,始终是能让人心情愉快的。

  陶谦被刘备捧了一阵,这心中对刘备本来没多少的怨意也一扫而空了。

  当即。

  陶谦就跟刘备将商议的事一条条的留在帛上,然后又仔细的讨论了细节,完善了帛书公文的内容。

  随后。

  刘备和陶谦都各自在帛书公文上签署了名字、盖下了刺史印。

  郑平和糜竺也以驾的身份签署留印。

  帛书一式三份,一份给刘备,一份给陶谦,另一份则是在阳都城布告全城士子。

  这等宣扬仁德之名的机会,不论是刘备还是陶谦都不会错过的。

  布告一出。

  聚集在阳都城的士子哗然一片。

  布告前。

  赵昱、张昭和张并排而立,看着布告的内容久久不能言语。

  良久。

  张昭轻叹:“玄德公真君子啊!”

  张亦道:“屯田之法,虽然能通过大规模的集体耕种获得大量的钱粮、亦是安置饥民的良策,但屯田法治民如治军、法令严苛,屯田民比起豪族私奴佃户并不会好多少。”

  “因此历来的屯田,都只是权宜之计,在粮食紧缺的危机过后就会将屯田民安置各乡、分配田地。”

  “而少有如青州刘刺史这般,保留来东海屯田的饥民在青州的户籍,允许他们随时返回青州。”

  赵昱亦道:“陶使君想通过这十万饥民屯田来获得钱粮,但以陶使君往日作风,并非是真心赈济饥民。”

  “刘使君必然是看穿了陶使君的目的,但又不能不借助陶使君来分担青州安置饥民的压力,因此才用这样的方式,来保障这些饥民不会一直当屯田法令下的私奴。”

  “能深思到这个程度的,必然是真心爱民怜民的。”

  “子布兄,子纲兄,现在你们还要劝阻我去青州吗?”

  “赵昱虽然不才,但也愿追随如刘使君这般的仁德君子,往青州略尽绵薄之力!”

  张昭和张亦是大受震撼。

  论迹论心,刘备都已经做到了极致。

  刘备已经在竭尽所能,用能想到的方式在尽力的去让青州的乡民活下来!

  如此心迹,如何不令人震撼?

  另一边。

  鲁肃看着布告的眼神也渐渐变得严肃。

  “青州玄德公,有仁德之心,又有行事魄力,更兼思虑周全,堪称当世英雄豪杰。”

  “天下纷乱,我散财救邻,积累名望,便是不想东城鲁家随波逐流。”

  “今遇青州玄德公克己为民,岂能不鼎力相助?”

  “只是此事重大,得返回跟祖母商议。”

  “祖母总是让我娶妻留子,但这乱世之中,若不能安稳一方,也是害了妻儿。”

  大丈夫只患功名不立,不患无妻。

  乱世之中,若无功名在身,又如何能保护妻儿?

  鲁肃少年知事,对这世间世道看得比同龄人更清楚。

  因此才会勤习文武,散财救邻,又聚乡勇练兵,只求能在这个乱世中保全东城鲁家。

  而如今,鲁肃有了新的想法。

  大丈夫处事,若能遇明主,以文武事辅佐,方是幸事!

  布告前。

  一个来自于不同地方的士子,心中感慨万千。

  有钦慕陶谦的,有钦慕刘备的。

  而更多如赵昱、张昭、张、鲁肃一般的未出仕士子,也有了去抉择的方向。

  人群中。

  悄然来到阳都城的陈登,在看了布告内容、听了周围士子的议论声后,眼神也多了兴奋。

  本来是奉陈命来打探消息的,但现在却让陈登有了想要造访刘备的想法。

  “如此豪杰,我陈元龙若不能与之畅谈,岂不遗憾!”

第111章 少年卧龙,寻贤才要趁小

  “阿瑾,你不是去临淄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诸葛颖见诸葛瑾忽然返回,不由疑惑。

  但下一刻。

  诸葛颖又看到了诸葛瑾身后的刘备、郑平和管亥等人,面有疑惑:“阿瑾,他们是?”

  诸葛瑾如实道:“阿姊,这是青州的刺史玄德公、青州的郑驾,以及他们的护卫。”

  “我去临淄城途中偶感风寒,正好被玄德公救下。”

  诸葛颖本来吃惊刘备、郑平的身份,听到诸葛瑾感染风寒,心中顿时急了:“让你一路小心,你怎么一点都没将我的话放在心上。”

  “若你有个好歹,你让阿亮他们怎么办?”诸葛颖的语气中多了些哭腔。

  诸葛瑾连忙上前安抚:“阿姊,我这不是安然无恙了吗?今日有客人,阿姊稍后再训斥吧。”

  诸葛颖狠狠的瞪了诸葛瑾一眼,然后向刘备问礼拜谢。

  诸葛瑾暗暗松了一口气,连忙邀刘备和郑平入内。

  管亥等人则是守在了门外。

  到了内屋,诸葛瑾又向刘备和郑平介绍了次妹诸葛琼以及还年幼的诸葛均。

  刘备扫了一眼:“阿瑾,你还有个二弟,怎不见人影?”

  诸葛瑾喟然一叹:“阿亮尚在书房看书。”

  刘备顿时疑惑:“既然是读书,那就是好事,为何阿瑾你反倒叹气?”

  诸葛瑾眼中闪过一丝不忍:“不敢瞒使君,自家父去世后,阿亮就将自己锁在了书房,除了吃饭如厕,连睡觉都在书房之中。”

  “我虽然心中不忍,但也不知道该如何劝诫。”

  幼年丧父,刘备亦是心有戚戚。

  昔日刘备亦是在七岁的时候,就听闻父亲去世的噩耗。

  这也让一向快意的少年刘备,开始将感情渐渐藏在心底。

  初闻父亲去世的噩耗,刘备同样是难以接受,时常会将父亲刘弘曾经留下来书简笔墨以及送给刘备的小饰品反复拿出来。

  跟如今的诸葛亮何其相似!

  “阿瑾,可否带我去看看令弟。”刘备心有所感,忽然很想见见这个将自己锁在书房的少年。

  诸葛瑾正欲拒绝,郑平却是上前低语了一句。

  刘备此刻的心情,郑平是能觉察到的。

  诸葛瑾惊愕的看向郑平,似乎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但很快,诸葛瑾又将心中的疑问压下。

  若是刘备真的能劝诸葛亮走出书房,这也能减少诸葛瑾心中的担忧。

  不多时。

  众人来到书房外,隐隐能听到书房内的诵读声。

  但这诵读声却没有读书人的快意,反而多了几分机械般的沉闷。

  “使君,我去唤阿亮出来。”

  诸葛瑾正欲敲门,但被刘备阻止了。

  郑平会意的带诸葛瑾退回院中:“阿瑾,这种事交给使君吧,在开解人心方面,这世间没人比使君更擅长。”

首节上一节103/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