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10节

  经过深思斟酌,孔融决定让孔素出来见礼。

  其用意就很直白了。

  孔氏女,样貌清秀,知书达礼,温柔贤淑,德才兼备,有大家之风。

  这样的良配何处寻?

  孔融对自己没信心,但对自家女儿却很有信心。

  毕竟,谁又会拒绝一个有才貌德的名门闺秀呢?

  郑平欠身回了一礼,对孔素字是暗暗称赞。

  虽然只有及笄之龄,但不论是相貌还是品行才学,孔素都是上佳。

  又举止有度,当得起大家闺秀四个字。

  孔融看向沉思的郑平,轻笑询问:“显谋贤侄,可还瞧得上阿素?”

  郑平儒雅一笑:“人生之快事,莫过于能觅得良配。”

  “叔父之女阿素,端庄秀丽,落落大方,只有小侄高攀之理,岂有瞧不上的道理。”

  虽然是谦逊之语,但郑平这简单的两句却惹得孔素一阵娇羞,垂着头不敢直视郑平。

  孔融哈哈大笑:“阿素面薄,显谋贤侄就不要夸得太狠了。”

  闲聊间,孔融忽见郑平长吁短叹,不由疑惑:“显谋贤侄,可有心事?”

  郑平斟了一樽酒,一饮而尽:“叔父,如今的青州,路有饿殍,贼兵盛行,不知多少百姓流离失所。”

  “想我堂堂七尺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尚未提剑诛贼寇、提笔安黎庶,却要先享受这婚娶快事。”

  “心中实在难安啊!”

  瞧着郑平忽然生出的诸般感慨,郑益差点没一口酒给喷出来。

  我的好弟弟啊,你能不能让哥哥我顺顺利利的将这事给办了啊!

  别生事了行不?

  “显谋…”

  郑益正要开口,忽见郑平起身,向孔融长揖一礼,语气变得十分的诚恳:

  “叔父,请恕小侄无礼!”

  “青州未定,我心难安。”

  “小侄希望这次纳采,能跟令媛阿素暂定鸾凤和鸣之情,且将婚期定在三年后。”

  “待小侄得偿心中壮志,再乘车亲迎。”

  郑益大惊失色!

  虽然早知道郑平有这想法,但没想到郑平真的当孔融面提了出来。

  三年,这是要让孔融的女儿等三年?

  垂首的孔素,亦是惊讶的看向郑平,清澈如水的双眸多了七分疑惑。

  纳采到乘车亲迎接,正常也就半年。

  三年,太长了吧!

  “显谋,你太失礼了!”郑益一边呵斥一边向孔融赔礼:“叔父,显谋醉了,还请……”

  话音未落,孔融却是挥手打断,神情严肃的看向郑平:“显谋贤侄,婚嫁自有礼法,你想让本相自礼法外给予方便,却是不容易!”

  郑平谦恭一礼:“让叔父为难,并非小侄真意。”

  “只是青州尚有祸事,小侄实难分心。”

  青州祸事……

  孔融微微皱眉:“显谋贤侄口中的祸事,指的是青州的黄巾贼吗?”

  “区区贼患,又有何惧?”

  孔融的心情有些不愉快。

  都已经违背礼法,让孔素出来见礼了,结果郑平却提出了要将婚期延期三年!

  这对深谙礼法,又推崇礼法的孔融而言,十分的别扭。

  郑平敛容凝声:“叔父,并非小侄危险耸听。”

  “青州黄巾的隐患,已经不是单单依靠一郡一县就能解决了。”

  “倘若任由其发展,最多一年,青州将出现百万黄巾!”

  百万黄巾?

  不论是孔融还是郑益,以及静坐的孔素,都忍不住脸色一变。

  “显谋贤侄,你莫不是酒醉妄语了?”孔融心中大骇:“这青州才两百万余人,怎么可能有百万黄巾?”

  郑平神情不变:“天时有常。当年张角掀起黄巾之乱时,谁又能想到诸州郡县,纷纷响应?”

  “北海境内自称青州渠帅的张饶,如今不也聚众万余人?”

  孔融还是不信:“但那张饶也败于显谋之手。”

  “只要显谋助本相,区区张饶,纵然聚众万余人,又能如何?”

  郑平摇头:“青州之祸,首责在焦和。焦和不作为,解决了张饶亦是无济于事。”

  “若要避免祸事波及青州的两百余万士民黎庶,就必须换个刺史!”

  孔融惊得站了起来,嘴唇下意识的颤抖:“显谋贤侄,你可真敢想啊!”

  “焦和是朝廷任命的青州刺史,岂能说换了换?”

  郑平语气一提:“叔父说的朝廷,是汉家天子的朝廷?还是国贼董卓的朝廷?”

  “如今汉室濒危,主弱而臣强,朝廷上下,早已经沆瀣一气。”

  “公卿畏惧一死,牧守追逐虚名。”

  “青州本是殷富之地,如今却是路有饿殍,黄巾盛行,多有萧条丘墟之地,皆是焦和尸位素餐所致!”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这样的刺史,又如何换不得?”

  “以我郑家在青州的名望,再辅以叔父在青州的人望,推举一个有匡世大志的雄才继任青州刺史,则青州可定,百姓可安!”

  郑益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弟弟,内心已经掀起惊涛骇浪了。

  换青州刺史,可真敢想啊!

  孔融同样惊愕不已。

  如果说郑平一开始只是在感叹青州乱象,那郑平现在的豪言,就是在付诸于行动了!

  更换青州刺史,这可是连孔融都不敢想的!

第16章 赠字瑾瑜,郑平盛赞刘备

  原本有疑惑的孔素,此时看向郑平的眼神,则多了几分钦慕。

  有条件的家庭,往往都会让家中女子读书。

  读书知礼,读史明理。

  使得女子对贤和德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在两汉都是屡见不鲜的。

  而如孔素这样的大家闺秀,有家族传承,对“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理解得更深。

  这是美德!

  虽然郑平提出将婚期延期三年,有悖于常礼。

  但若事出有因,也不是不能自礼法外给予方便的。

  而郑平推迟婚期的理由,是立志于解决青州士民黎庶的祸事。

  这在孔素的眼中,瞬间多了七分英雄气概。

  见孔融似有再言之意,孔素欠身一礼,嗓音如夜莺般妙曼:

  “郑君乃大丈夫,志存高远,岂能受缚于俗礼?今日肯诚言相告,足见郑君为人。”

  “三年虽长,但卓文君亦曾有诗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阿素愿等郑君三年!”

  “只望郑君莫效相如恃富忘了阿素。”

  孔素忽然开口,这让孔融酝酿了许久的话,全都搪塞回了肚子里。

  郑平凛然。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出自卓文君的《白头吟》,这是卓文君对相爱到老幸福的向往。

  但可惜,卓文君不曾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却在富贵后辜负了卓文君。

  孔素自比卓文君,这是向郑平和孔融表达态度。

  既然有鸾凤和鸣的情义在,那就不应该拘泥于礼法,而让英雄壮志难酬。

  但同时,孔素又隐晦的表达了内心的担忧,生怕三年后郑平会如司马相如一般,得偿了心中壮志但却忘记了故人。

  郑平迎娶孔素,目的就是为了孔融在官场的人望。

  名仕之子,又有平天下的大志,郑平的婚姻必然会跟利益息息相关。

  这一点,郑平很清楚。

  时代的规则,不会因为郑平是穿越者就会有改变。

  能否遇到德才兼备的贤妻,取决于郑平的运气。

  显然,郑平的运气不错!

  孔素虽然刚及笄,但思想境界远远超过了同龄女子,即便是后世,也少有人能比拟的。

  郑平肃然起敬,长揖一礼:“孟家有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阿素秀外慧中,德行才气不输男儿,有妻如此夫当惜,岂能负心学相如。”

  因为对郑平的志向钦慕,孔素下意识的忘了场合,这才当众吐露心意。

  此时见郑平这般郑重,孔素的俏脸儿瞬间红了,有些手足无措,连忙起身回礼。

  但那双清澈的眼睛却是不敢再直视郑平。

  一旁的郑益,暗暗松了口气。

首节上一节10/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