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7节

朱标边走边说,已经给各项物资进行定价。

“如果只有上述物资,且一切恒定不变的前提下,第一年需要两万万宝钞,第二年需要加三千万宝钞,第三年需要加五千万宝钞,第四年需要砍一万万宝钞,第五年需要加四千万宝钞。”

“第六年需要加七千万宝钞,第八年需要加两千万宝钞,第九年需要…”

“第二十年民间宝钞保有量不能超过三万万七千万。若是达到四万万,必然会导致货币超发引发通货膨胀。”

几乎是在朱标说出物价的同时,陈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11章 左手倒右手

“不可能,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今上,这八成是个骗子吧…”

胡惟庸心中抓狂,连忙出声提醒朱元璋。

这在他看来绞尽脑汁,死了不知道多少脑细胞的问题,竟然就这么,轻易的被人解开了?

而且还是在物资远超他所解答题目的无数倍的前提下。

稳如泰山的朱元璋,已是动容,面皮抽搐两下,他无法得知这个数据和答案的准确数字,但听着诏狱内陈楚那信誓旦旦的声音。

很难让人怀疑,陈楚是在大放厥词。

更何况,这所谓的经济学,本就是陈楚提出来的,他能快速解答,只能说是他在这方面的造诣颇高。

沉思良久,看着身边的胡惟庸,朱元璋放下茶盏道:“看来咱还是小瞧他了,不过也好,你去户部宝钞提举司瞧一瞧,把账目整理出来,历年发放的宝钞数量总额,明日送到通政司。”

站起身,宝钞重中之重,朱元璋虽然愿意选择相信陈楚的话,但也不得不防,不得不谨慎。

但查账本就是为了宝钞的下一步做准备。

……

诏狱内,陈楚望着朱标道:“怎么了?咋不说话了?”

一脸呆滞的朱标,张大的嘴巴,好似能塞下鸭蛋,听到陈楚的询问声,忍不住开口询问道:“先生,您回答的这么快?都不思考思考吗?”

“大方向不会有错,所谓宏观调控,即是调控货物,也是调控货币,以宝钞举例,不加以限制的话,早晚会酿出大祸。”

陈楚漫不经心的说着。

轻咳两声,朱标叹息道:“先生大才,佩服,佩服,但还有一事,我不能理解,还请先生解惑。”

索然无味的陈楚,看了眼朱标道:“说吧。”

“是这样的,按照已知的产出,在人口和产出会有变化的情况下,宝钞又当如何?”

之前算的那么迅速,朱标心中虽有猜测,但还是开口问了出来。

而本身,这个天下的各行各业就是经历不断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情况下,那就要有更详细,更准确的数据来做依据了,其实无论变化与不变化,最终的结果都是恒定的、”

“恒定的结果有两个,宝钞购买力上升或宝钞购买力下降,上升代表的是,官府缩紧货币,不再搞增量发行去制造繁荣的假象。”

“市面上的宝钞数量有限,但长年累月的产出却不会变少,反而随着时间会越来越多。”

“这就直接导致,物价下跌,这样做绝对不是好办法,因为谷贱伤农,谷贵误国。”

“而如果年年增发宝钞,固然可以打造成一个繁荣昌盛的景象,但物资是恒定的,衡量一个国家的强盛的基本,只能是粮食和人丁,经济的繁荣只是假象。”

“所有的商业行为,本身是没有产出的,所以官府要限制商人。”

“如果在变化之中,粮食的产量足够支撑国内人口所用,甚至有许多盈余,或可发展一些手工业作坊。”

“但手工业作坊的发展,一定要控制在官府的手里,也就是控制在权力的下边,用权力发展商业,控制商业活动行为。”

“最直观的呈现就是,盐铁官营,还是以大明举例,一个建立在唐朝后几百年的新王朝,他真的弱于以前的王朝吗?”

“除了粮食产量因为气候变化的原因,大明的亩产很难超过唐朝,但大明继承了唐朝,宋辽金,蒙元的发展,拥有更先进的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如果稳定发展的话,江南地区必然出现大量的手工业,呈现出手工业繁荣昌盛的景象。”

“继而,商人拥有大量的财富,却缴纳着极少的赋税,他们拿着钱财,心中不安,但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们守着财富是不敢造反的、”

“而为了保护他们的财富,他们只有一个办法,科举。因为唐朝规定商人不许参加科举,这看似限制了商人,但实际上还有漏洞可钻、”

“商人们集合在一起,拿出一笔钱财粮米,开办私塾,招收地方学子,以资助的形式,帮助无数的学子完成学业,入京赶考。”

“固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进京赶考,但商人培养了多少人,只要出来一个能爬到六部侍郎位置的,他们的收益…”

作为一个金融学的选修研究者,陈楚对金融业算不得多上心,但细细研究不难发现。

商业是没有生产环节的,他们只会做左手倒右手的事情,没有生产,对于国家而言,利益自然有限。

即便他们缴纳着大额赋税,朝廷拿着钱却买不到朝廷需要的物资,那要这钱做什么用?新1

现在的大明朝可不是二十一世纪的全球一体化,大明朝但凡需要一样物资,那都是海量的,是周边番邦小国砸锅卖铁所无法承受拿出来的。

基于这些条件,陈楚自然知道,商业发达不发达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产能,粮食是第一重要的,除了粮食之外,任何的物资都可以算是其他。

人可以穿不暖,可以没尊严,可以没有权力,但不能吃不饱。

顿了半晌,陈楚见朱标目光中满是疑惑,转过身抻了抻腰道:“这里太潮了,大明朝也是没人权啊,犯人也是人,至少这大中午的,让人晒会太阳啊…”

看着门口的两名锦衣卫,陈楚小声哔哔着。

“先生,您说的这些,如果我没会错意的话,是不是要官府控制一切商业行为,包括各种贸易,民间交易?”

“官府没必要控制所有的商业,想要控制所有商业又怎么会那么容易,官府要做的是引领商业,一些重头行业,例如钱庄啊,丝绸,茶叶,盐铁,矿产这类大宗商品,若是这些流入到民间商人手中,后果很严重、”

“至于除了这些之外的各行各业,都可以任由民间自己发展,但朝廷要加以限制、”

“限制商业活动有两点,你在山西做生意,只能在山西,你在关中做生意,只能在关中。这叫地域限制,你做织布产业,你就只能做织布产业,你不能伸手去收集蚕桑,这叫行业限制、”

“地域限制是防止一个商人家族把产业做到全国去,形成尾大不掉的情况,行业限制是限制商人完成上下游产业的闭环。”

“而官府只要控制原材料和出货,就可以限制商人的无序扩张,更是能限制商人对一个行业的垄断、”

“商业的尽头是垄断,而一个行业被垄断,只能是官府去垄断,就好像权力不能假于人手一样。”

第12章 终于晒太阳了。

朱标心中快速记录着,将陈楚说的话理解的七七八八,开口望向陈楚道:“先生,您说的原材料和上下游是什么意思?”

“原材料就是,比如酿酒行业,需要用粮食来酿酒,这粮食就是酿酒行业的原材料,而上下游的意思,以粮食来举例,农民耕种需要种子,这是粮食的下游产业、”

“而种出来粮食之后,卖给酿酒作坊,这是粮食的上游产业,原材料就是制作某个东西的所需品统称为原材料。”

“经过作坊的加工后,变成新的商品。”

陈楚丝毫没有停顿,将心中所想全盘托出。

只见朱标点了点头,似乎理解了其中的原因,躬身道:“先生大才。”

“嘿嘿,也没啥,都是些理论而已、”

陈楚轻声笑着,这几天过得还算充实,最重要的是,终于不用一个人提心吊胆,而是有了个陪自己说话的人。

就在陈楚洋洋自得时,门外走来一名锦衣卫,只看这人的装束,从衣着上一眼便能认出,此人的官职要高于守在门口的两位锦衣卫。

“陈楚是吧。”

毛骧单手压着绣春刀,站在过道处对陈楚喊道。

“是…是我…”

心脏砰砰乱跳着,陈楚没见过这人,但每一次锦衣卫喊名,都是一个原因,那就是勾红下来了,要处刑了。新1

一想到自己马上人头落地,陈楚只感觉后脖颈阵阵寒意,说是慷慨赴死,可事到临头,又忍不住往回缩了缩。

“出来吧,时辰到了。”

毛骧面色平静,只是他的声音落在陈楚耳中,陈楚敢肯定,活了这么多年,他就没这么怕过,恐惧过…

毛骧的声音,好似勾魂无常。

“我…”

刚想拒绝,陈楚脑筋快速转动,停顿片刻,叹息一声道:“大人,不用你们进来抓了,我跟你们走…”

反抗?反抗除了在砍头之前遭受一顿毒打,什么也得不到,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明明一刀能解决的事,何苦埃顿打。

更何况,这些人就是真的在诏狱里打死他,不用估计,肯定是没人会管他的。

走到牢房门口,陈楚回身望了一眼道:“兄台,不知尊姓大名?”

愣了片刻,朱标当然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名,但脑筋转动也想不到自己应该叫什么,半晌,这才发声道:“我叫楚河、”

“楚兄,黄泉路上,咱们再把酒言欢,高谈阔论吧…”深呼吸,强忍着不让身体抖动,装作一副不怕死的样子,实则心里早已慌的一批。

跟着毛骧走出诏狱的囚房,两名锦衣卫在身后看着,毛骧在前带路,不过片刻间,推开一扇铁门,正午的阳光照射在陈楚的脸上,万分刺眼。

双手挡在眼睛前,腾挪着身子走出诏狱的大门。

“你就在这里放风吧。”

毛骧话落,陈楚一脸迷茫的看着毛骧的背影,心中狂呼道:“可以放风?诏狱也可以放风的啊?”

“不对啊,之前怎么都没有过,而且也没见过其他人放风…”

陈楚脑海中回想起这几日的经历,他可没见那个进了诏狱的犯人,还能被带出来放风的…

古代的犯人也是要劳作的,也有放风的说法,但往往犯人的劳作要比后世可折磨人多了。

当然,这些规矩在锦衣卫诏狱是不成立的。

进了这里,真正的吃皇粮,皇帝拿粮食养着犯人,犯人不需要去劳作,更没有放风,唯一有的就是没日没夜的酷刑。

走到门旁,毛骧看了眼两旁的锦衣卫说道:“你们俩看住了他,别让他死,也别让他跑了!”

“喏!”

两名锦衣卫赶忙躬身应声道。

……

诏狱的另一边。

朱标披着衮龙袍,身后跟着十数名锦衣卫小旗,慢条斯理的走到朱元璋身边,躬身作揖道:“儿臣给父皇请安。”

“他说的那些,你都记住了?”

朱元璋面色沉重,他想不到一个贪官污吏的旁支亲戚,竟然还有这般独到的理解,甚至能在他的户籍制度下,进行升华创新。

“儿臣记住了,不过儿臣有自己的看法。”

朱标不慌不忙的说着,一旁的胡惟庸刚刚行礼过后,开口询问道:“殿下,此人高谈阔论尚可,决不能把他的话奉若瑰宝,不然便是祸国殃民之举啊。”

朱标还没说话,反倒胡惟庸先是批判起来。

摆了摆手,朱元璋示意朱标坐到一旁的椅子上,待到朱标坐稳,这才开口问道:“说说吧,你有什么想法?”

“依照如今的局势看,北元已是强弩之末,秋后蚂蚱,而大明正是如日中天,新生之阳。”

“朝廷经过七年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凋敝的民生已有恢复,儿臣前些日子看过山东,开封等地的奏疏,山西的移民已经可以在中原自给自足。”

“若是没有大规模天灾发生,中原生机盎然,粮米高产,定然会滋生出商贾从中谋取利益、”

首节上一节7/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