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6节

“拿着宝钞去到肉铺,肉铺的老板知道宝钞价值断崖式下跌,购买力不能和银锭铜钱比拟,最终一斤粮食卖的宝钞,百姓只买到了一钱肉。”

“这一来一去,百姓手里的宝钞,贬值十倍,直接造成的景象就是,大量农民破产,节衣缩食,不在信任宝钞,同时也不会在相信朝廷,等到某一天,国不知民,民不知国。”

“宝钞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富国强民,用不好…动荡不止。”

陈楚对经济学的研究虽然不如物理,化学,但毕竟是比国运论要强一些的。

不过,在这大明朝,怕是他也没什么机会去深入研究自己喜爱的化学了…倒是物理…如果能活着出去。

毕竟陈楚已有的知识储备,想要在化学上更进一步,所需要的仪器,哪怕是个玻璃罐,都不是大明朝能生产出来的。

听到后边,朱标仿佛意识到了宝钞的严重性和毁灭性破坏,双手向前,躬身作揖道:“先生,您说学好经济学就可以让宝钞变成富国强民的利器,还请先生解惑。”

朱标心中忐忑,好在宝钞发行不过数年,远远没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提早收拢,还能拯救。

“经济学是一门很深的学科,最简单的例子,你看过史书,南宋时期有一个地方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大批百姓嗷嗷待哺,急需粮食救命。”

“而这个官员到了地方,对于民事不管不问,一门心思拉拢地方士族大家们,声色犬马,大兴土木,只顾享乐。”

“但他却解决了灾害,大多数百姓都得到了糊口的粮食,活了下来。并没有造成大动乱。”

“这就是经济学的一种应用方式,但也只是经济学的一点皮毛。”

陈楚面色平静,那个大官人是谁他记不得了,哪里遭灾也记不清了,但这个事情绝对发生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先生的以工代赈,我看过…不过这和经济学有什么关系?”

朱标只是听了陈楚的模糊讲述,瞬间便认出了陈楚所说之人,范仲淹的大名在史书上算不得多重,但至少是有笔墨的。新1

也是做了许多实事的官员。

“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其中,宏观经济学主要应用在政策制定,货币数量发行,民间货币保有量,民间生产人员比例,属于皇帝和朝廷需要学习的东西。”

“而微观经济学,以观察民间货物交易,根据人的买卖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以工代赈的直接体现就是,灾区百姓短时间内已经无法恢复生产,而大明这么大,一旦出现气候变化,必然不能只是一地遭灾。”

“如果京畿地区,淮河两岸,湖广,苏沪,山西,燕云都在同一时刻爆发大规模灾情,在来个黄河改道,殃及两岸数州郡县,朝廷自身储备粮勉强可以维持灾情。”

“但朝廷的粮食需要运输,其中比如在燕云,哪里是军事重镇,后勤一旦崩溃,前线将士如何御敌。”

“朝廷当然可以杀了大户,强取粮米,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是杀鸡取卵的做法,不到穷途末路的时候,绝对不能采用。”

“而以工代赈就是怀柔手段,让地方大户心甘情愿的,开开心心的把粮食放出来,供给灾民吃用。”

“但受灾的百姓手里哪有钱能买粮,这就衍生一个问题,没有钱怎么办?总不能官府发钱吧。”

“所以绕个圈,怀柔手段让地方大族掏钱,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建设,而朝廷也在地方进行灾后重建和水利灌溉修缮、”

“灾民都要饿死了,这个时候,只要有口粮食,他们还管要付出多少劳动力?只要工程够大,钱给的足够,地方大族和朝廷一起平价卖粮,灾情自然就会以最低的成本压下去。”

“以工代赈在经济学中可以理解为,朝廷宏观调控地方民生,以强大不可忤逆的权力少许的利益,威逼利诱让地方大族和朝廷站在统一战线解决灾害问题。”

“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先生,先生,您慢点说,慢点说…”

朱标脑袋晕乎乎的,朝廷杀大户强取粮米,怀柔手段,强权下压,威逼利诱,百姓都要饿死了,还管付出多少劳动力?

朝廷的粮食…

太多的事情被陈楚一口气说出来,朱标只感觉脑袋都要炸了。

“算了,你先消化消化吧。这样,给你个作业,已知诏狱内有三百个犯人,已知诏狱内年生产布匹三千,粮食三万石,茶叶三百斤,上等丝绸三十!已知生产数量永恒不变为前提下。”

“求诏狱内第一年,第三年,第五年,第十年,第二十年,各需要多少宝钞、”

陈楚话音落下,转身躺在杂草上,看着一脸迷茫的朱标。

蹲在杂草边的朱标,手里拿着一根根杂草,似乎在计算着什么。

……

武英殿。

“胡惟庸啊,咱今天在宫外遇到了个童生,交流中,他给咱出了道题,咱苦思良久也没有想出来答案,不知你能不能给咱参考参考?”

朱元璋面带笑容的看着胡惟庸道。

微微一怔,胡惟庸作揖行礼道:“能为今上分忧,乃臣之本分,还请今上明示。”

“题目很简单,已知应天府有丁三百人,已知应天府每年生产布匹三千,粮食三万石,茶叶三百斤,上等丝绸三十!已知生产数量永恒不变的前提下。”

“求应天府第一年,第三年,第五年,第十年,第二十年,各需多少宝钞?”

朱元璋亦是研究了半天,有头绪,但不多,答案好像就在眼前,又好像距离很远。

胡惟庸颔首道:“可否请今上赐笔墨一副。”

“来啊,给咱右丞相安排笔墨纸砚。”

朱元璋双手掐着后腰,缓步上前,他能感觉到,这里边有大学问,虽然这个数据不可能是准确的,但可以肯定,如果有大致准确数据,这绝对…

拿着笔墨运算良久,

“今上,臣算出来了,三千布匹约三百两银,三万石粮约一万两银,三百斤普通茶叶约五十两银,上等丝绸三十份约八百两银。”

“合计应当在一万一千两银浮动,没有确切数字,这是第一年的数据。”

“而第三年,在一万一千两银子的基础上翻三倍便是三万三千两银,五年便是五万五千两、”

“十年十一万两,二十年应当需要…不对,好像哪里有问题…”

说到后边,胡惟庸越发感觉不对劲,回头望了望自己的运算,算法没问题,物价差别也不大,都是正常市价偏上一点。

但他总感觉不对劲,这股不对劲的头绪,久久徘徊,纵然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是无法抓住。

“察觉到不对了?咱也是算到这里,越算越感觉不对劲,明天你跟咱去见一见那个童生,看看他的答案、”

“回去理政吧。”

第10章 主打快字

洪武七年,十月初四。

“先生,如果只有三百个人的话,却有那么多的钱财,每年都在增加,不就是先生说的,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了吗?”

“按照先生的题目,我将这些东西先乘以二十,又将每年的宝钞需求合在一处,但仔细钻研之后,我发现这个数据不是那么简单的计算。”

“首先里边的茶叶,粮食,是可以食用的,食用之后也就相当于没有了,而包括布匹,丝绸,都会随着时间而磨损严重。”

“但二十年后的诏狱却有着这么多的货物,三百个人根本无法消耗掉。货物越积越多,最后都浪费了。”

经过彻夜的运算,朱标显然是比得到题目直接进行运算的胡惟庸,要强出许多。

将自己对于题目的理解说出来,坐在一边宛如一个等待教导的学子一般。

“那货物堆积过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需要怎么做?”

陈楚看着朱标询问道。

“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话,从诏狱卖到天牢是最好的处理办法,或者是用诏狱的过剩物资去换取天牢的过剩物资,各取所需。”

思量片刻,朱标抬头回答道。

“微观经济学对人的这种行为进行观察,统称为交易,而宏观经济学整合物资不局限于一府一地的将各种物资以政策的形式进行转移。”

“将湖广苏沪的粮食送到北方,将北方的皮毛送到苏沪,这个就是宏观调控,根据各府州县的产能进行宝钞调整。”

“你既然知道这个,那应该也能理解,所有产出都会随着时间灰飞烟灭,而如果想要维持宝钞的购买力不去下降,首先就要搞明白,应用宝钞的地方,有多少产出。”

“包括但不限于,粮,盐,铁,茶。诏狱中,第一年的产值,你算的物价是多少?”

陈楚刚要往下讲解,突然发现,自己穿越过来,对于大明的物价完全不知,睁眼就在诏狱。

经济学没有物价数据做基础,和物理学没有支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新1

“先生所说的布匹,茶叶,丝绸,粮食,总和约市价一万两银浮动,不会超出太多,但也不会低太多。”

朱标不假思索的回答着,太远的地方物价如何,他也不清楚,但应天府,差不多就这样了。

“那就以一万两为例,第一年需要宝钞一万两,货币出去了一万两,但第二年就不一样了,在人口和产出不变的情况下,需要计算三百人消耗了多少粮食,茶叶,布匹,丝绸。”

“而消耗之后,今年产出的物资,是否能与去年一样畅销。”

“而实际上应用经济学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测算人口变化,产出变化,消耗变化。”

陈楚话音落下,只见朱标蹲在杂草旁,苦思冥想,过了半晌,开口说道:“先生,您看我这样说对不对。”

“第一年发出去一万两宝钞,但市面上的物资实际只消耗了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三在应用中,譬如布匹,丝绸做的衣服。”

“而这些物资,并不是靠三百人就能消耗的,所以要算的不是把这些东西如何消耗,又跟着对应物资发出去多少宝钞。”

“而是要想办法把这些过剩的物资,变现到其他地方,就如同先生说的,实际应用中,人口,产出,都是有变化的……”

……

诏狱外。

朱元璋坐在椅子上,面色平静的看着身边的胡惟庸道:“惟庸,听了这些,你能算出来了吗?”

“今上,恕微臣无能,在一切定制不变的情况下,想要算出这个数据,没有三十个人乃至数十日的辛苦计算,根本得不到大致准确的答案。”

“而如果是应用在大明,那可能就需要数万人进行长期运算,或可得到结果。”

胡惟庸躬身作揖,陈楚说的那些,他当然是听懂了,也大致了解了,可正是因为了解,才越发感觉晦涩,烧脑。

要计算的东西,会不会太多了点?

“他总给咱出难题,咱也给他出了个难题,别急。”

朱元璋端起茶盏,面带笑意的说道。

胡惟庸脑袋中回荡着朱元璋的声音,眉头紧锁,暗暗思忖道:“这人什么来头…”

胡惟庸还在胡思乱想的时候。

诏狱内。

朱标开口道:“先生,用经济学来解释宝钞的问题,吾受教了,先生博学,吾不如矣。”

“但我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希望先生能给解答一二…”

朱标看着陈楚,只见陈楚脸上带着笑容道:“好啊,快把数据说出来,我听听。”

“题目很简单,例,大明境内,三千万人丁,每年产出粮食,十三万万石,布,三百七十万匹,丝绸,一百四十万,茶,三十二万石,盐,两万万七千万石、”

“求,大明民间所需宝钞总数。即要保证宝钞不会购买力下降,又不能让宝钞升值严重。”

“取中庸之数。”

朱标面带笑意,这个题目是昨天晚上朱元璋让人送来的,虽然不是直接准确的大明产出,毕竟大明除了缺金少银,没有贵重金属,能靠手工做出来的物资可太多了。

这也只是整个大明物产的一半吧。

“你给我这个数据不准确,其中,粮食一石多少钱?布一匹多少钱?丝绸多少钱?没有基础物价数据,只有产出数据,就好像沙漠中的阁楼,随时倒塌。”

陈楚已经多久没有做过题了,作为学霸,没有什么比做题更让能让他舒爽的了。

但在这诏狱…遇到眼前这个愿意和自己吹牛逼的人,那是几百年的缘分啊。

“粮食一石一两银子算,布一匹一两三钱银子,丝绸十五两银,茶五两银,盐一两银。(单位是石,一石约等于现代一百二十斤左右。)”

首节上一节6/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