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44节

圈的中间切开。

“左右各占百分之五十,如果民生用一半,军队用一半,这是不合理的,以大明如今的情况。”

“民生投入应该占据百分之七十五,军事的投入,百分之二十五,这个样子。”

陈楚又在左侧的半圈内画了一道横线。

“比如大明今年的岁入是一千万两,那其他的不算,军事开支保持在二百五十万两的投入。”

“而供养十镇精兵,二百五十万两肯定不够,以大表哥的说法,经过粗略的计算,大明如果岁入一千万两,那每年投入到军队的,就要占比一半,五百万两。”

“前边说了,各占一半,那是不合理的,对内投入过少,对军队投入过重。”

陈楚看着朱标和李文忠,出声询问道。

没有什么事画图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多画几个。

现在可不能再如同诏狱那般,吹牛皮无所谓…

“按照先生说的,军队投入五百万两能够维持十镇兵的运转,又要保证投入比例不超过年入的百分之二十五。”

“那就要把年入拉到两千万两。”

“可是大明年景好的时候,全年岁入折合银两也不过八百万两。(每个时期的银子购买力不同,别拿清朝的购买力对标明初的购买力)”

“所以说,你们俩的争执,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给大明创收,如果朝廷年入四千万两,你还会因为五百万两的军事投入,和大表哥争执不休吗?”

陈楚看着朱标,这件事不能说朱标做的不对,朱标基于大明的实际财政情况做出抉择。

也不能说李文忠做的不对,他是基于军事力量要强,对军人要有新的理念。

“四千万两…”

李文忠揉了揉脑袋,看着陈楚道:“先生,你的意思是,最重要的是把这个圈的总数变大,总数变大了,投入军队的就可以没有压力的提高?”

“可问题是,怎么变大啊。”

李文忠咬紧牙关,大明朝的岁入他当然清楚,但怎么赚钱,这确实难为他了…

“最赚钱的莫过于挖矿了,你们俩的争执,其实现在可以不用去定下基调,给多少安家费,给多少补贴,这都可以随着实际情况做出改变。”

“先迈出第一步,把直隶各卫的兵力整合了,等大表哥编练好了直隶三镇精兵,朝廷的收入自然就升起来了。”

“等大表哥完成你的二十年改制,二十年后,大明的财政自然就飞上天了,到时候,别说岁入四千万了,就是岁入八千万也有可能…不过,银子的购买力就要打折扣了。”

陈楚听朱标说了汤和出海的事情,再有半个月,汤和下海,如果能顺利归来的话,新大陆的海量财富,无尽的白银涌入大明,银子的价格只会一路走低。

哪怕汤和没能成功,那吕宋的矿,也能给大明提高金银储备量,为日后的金银本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是,怎么做大呢…”朱标看着陈楚,深色凝重道:“先生有什么好办法吗?”

“办法当然是有的,走,带你们去看另一件东西。”

第75章 大军入川,改土为流

洪武八年,三月十五日。

一封,重土安迁,奉朕者,朕之子民,永享太平,背朕者,自结营寨,以待天兵!

充满杀气的圣旨,进入川蜀布政司后,整个巴蜀南向的土司,瞬间混乱。

圣旨入川,改土官为世袭武官,改世治为流治,这必然触动无数土司的利益。

因此,圣旨尚未抵达川地时,五万关中明军,自汉中入蜀,一路南下至成都府驻扎。

以傅友德为主帅,左偏将军沐英,右偏将军蓝玉,同圣旨一道入蜀。

其目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军帅帐内。

只有一把椅子,坐在椅子上的傅友德,正摸着胡须,听着川蜀布政使吴廖。

“颍川侯…各地土司首领,接到帅令已经在来的路上了,但是这圣旨…如果真的这样做,巴蜀之地兵戈四起…”

吴廖看过圣旨后,心都凉了,这是要一股脑的掘了土司的根啊,那些土司首领怎么可能同意。

一旦开战,不说胜负,巴蜀之地怕是要长期陷入战争之中。

“人来了,本侯亲自跟他们谈,你管好各地物资调度,粮草供应,官道通畅,是战是和,这就不用你操心了!”

傅友德摆了摆手,对于文官,他也不能说是厌恶,只是懒得和他们交流罢了,结交的深了,难免有结党的嫌疑,结交的少了…反而不如不结交。

傅友德的死也很奇葩,太子朱标死后,傅友德并没有牵连进蓝玉案,但奈何,朱元璋在朱标死后,只想把所有的潜在威胁都清理干净…

如果朱标没出事的话,傅友德应当也能善终。

“侯爷,蜀地数百万民众啊…”

吴廖心里拔凉拔凉的,自然是听出来了,傅友德这是北边没仗打了,好不容易皇帝想搞点幺蛾子,强推流官政策。

哪怕是平叛,那也是军功。

想当初明军第二次北伐时,三路大军,唯独傅友德一支偏师,七战七捷,但奈何,大战略出了问题,第二次北伐并没有让傅友德由侯升公。

“你要是担心考核事,尽管把心放肚子里,真打起来了,该怎么样,本侯自然会一五一十的秉明今上。”

“川蜀的考核,也可以推后。”11.c0m

傅友德见吴廖还要言语,连忙挥手示意他退下。

五万大军入蜀,先遣部队,早已奔走各方,通知各地土司首领,前往成都府随军议事。

大军在成都府驻扎不过三日。

洪武八年,三月十八日正午,各地土司首领,相继赶来。

他们只当朝廷大军入蜀,是奔着云南元梁王去的,怎么会想到这次大军入蜀的目的,会是他们…

但当他们进入营帐,早在汤和入蜀时,傅友德作为偏师,就从汉中入过一次蜀地,当地土司对他也有记忆。

可当他们听到傅友德宣读的圣旨后,各土司首领,一脸茫然的看着傅友德,仿佛是在看傻子。

“本侯,好话说尽,你们也无需担忧,大明虽改土司流官治理,但土司子弟,皆可入国子监,军事学院,听读圣人之言,以作栋梁。”

“至于你们怎么想,那就是你们的想法了,同意安迁之策,世袭武勋,不同意的,自结营帐,以待天兵。”

傅友德又一次重申,一众土司首领,面面相觑,实则每个人心中都已经想清楚了,可在傅友德的军营中,却是无一人敢于言说。

“侯爷,朝廷此举,不得民心,官逼民反,我要进京,面见圣上述清原委!”

这时,土司首领中,一名土司手里,义正言辞的说道。

他既不同意,也不拒绝,只说自己要进京面圣,这一杆子,直接支出去了一年外。

“你是?”

傅友德看着青年男子,出声询问道。

“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杨鉴!”

杨鉴拱了拱手,自报名号道。

“播州杨氏,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六县之地。”

“进京面圣就不必了,你若同意,献土纳降,福泽子孙,若不然,今日退去,结寨自守,遗祸子孙尔。”

“咱也没那么多时间陪着你们在这里耗着,你们中人,愿意改土,编入武官的,今日留营,明日晌午,咱亲自设宴款待。”

“不愿意的,自去便可,营内并无伏兵,营外更无阻拦。”

傅友德说完,迈步走出了营帐,他来这里是得了朱元璋的指令的,不论结果如何,土改必须贯彻执行。

反抗,只不过是最后的挣扎罢了,即便整个川南土司都反了,大明在巴蜀数万大军,又有傅友德带来的关中五万秦兵。

哪怕在不济,大明也能从山东,江浙,调备倭兵沿水路入蜀。

傅友德离开了,但营帐内却是一片安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而刚才放出豪言要去京城面圣的杨鉴,在被傅友德回绝之后。

负气之下,直接离开了成都府外的军营。

去向不知。

会有人说,如果直接在营帐内解决这些土司首领,不就可以兵不血刃的解决土司了嘛…

可实际上,做局砍了这些土司首领,对于手握五万大军,川蜀各卫皆听节制的傅友德,完全有这个能力。

但杀了之后,那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连围城招降的可能都会变得微乎其微。

沐英小跑着追上傅友德道:“颍川侯,杨鉴走了,各族土司首领,跟着杨鉴一起离开的,至少有八成。”

吞了吞口水,沐英八岁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收为养子,十二岁领千户初上战阵,今年已经是行伍的第二十个年头了。

对于杨鉴及众土司首领的离开,沐英已经预见了,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不用管他,播州杨氏传承数百年,各土司部落也是千年传承,他们不会轻易放弃的。”

“把这里的事情,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师,让圣上增兵十万备倭兵,把王弼调过来,杀他个片甲不留。”

傅友德面色平静,他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但事情却又不得不做。

第76章 混编迁民

洪武八年,三月二十。

朝廷数万大军入蜀,废除土司,强硬的态度,要改流官治理,闹得蜀地土司,人人自危。

但即便人人自危,愿意奉皇帝,献土纳降者,委实寥寥无几。

率先举起反旗的便是川南播州杨氏土司,八千精兵,三万辅兵,向北移动,至海龙山,囤积物资,作为反明的第一前线。

史称,海龙屯…

而于此同时,川蜀永宁宣慰司彝族土司首领亨奢正坐在屋子内,来回踱步,急如热锅蚂蚁。

杨鉴已经公然拒绝改土之事,起兵反抗,川蜀之地的各地土司,响应者不在少数。

消息一经发出,云贵土司勾连,更有甚者,想要借助元梁王的势力,反攻中原。

“阿爸,您怎么了?”

一名十七八岁的女子,穿着彝族的民族服饰,怀里抱着簸箕,见到在屋内焦虑的父亲,开口询问道。

“舍兹,你又去山上采药了?”

亨奢看着宝贝女儿,叹息道。

“阿爸,外边发生什么事了?我看族内的青壮都在集结,是朝廷要打仗吗?”

舍兹狐疑的询问着,自幼熟知兵事,深明大义,更是对内治有着极高的能力水平。

舍兹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奢香夫人!

“是啊,前几日阿爸去见了朝廷官军的颍川侯,颍川侯带着圣旨来,勒令我等世代土司,献土纳降,若是不然,明军至此,恐是鸡犬难留…”

亨奢唉声叹气的看着舍兹,听闻噩耗,手中的簸箕啪嗒一声掉在地上,看着亨奢语气沉重道:“阿爸,阿期呢?”

“阿姊,他估计和阿爸一样,正急着火烧蚂蚁窝呢,朝廷这次来势汹汹,领兵之人更是身经百战的颍川侯。”

“听说他们还带来了新式火枪,五十步外能把草人撕裂,阿期也见到了那火器了。”

首节上一节44/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