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43节

“嗯…你和保儿酌情去办吧。对了,让兵仗局生产的土雷怎么样了?生产多少了?”

朱元璋捏了你鼻子,朱标说的是有道理的,当兵十五年,朝廷恩养十五年,退役后,朝廷恩养十年,这应该足够了…

“兵仗局在陈楚的图纸实物基础上,用瓷罐,外包铁皮,生产了有一万多,千数哑火三十至五十。”

“已经调拨五千北上交由徐达,兵仗局还在加紧生产。”

不假思索,朱标直言回答道。

这土雷的威力太大,而经过兵仗局的手,哪里可是聚集着大明最多,最强的能工巧匠。

动手能力,那绝对是陈楚无法比拟的。

能做到一千份地雷,哑火在三十到五十,这已经很难得了…

“而且兵仗局还在瓷罐中开了一部分,包裹着金汁,一旦炸伤被金汁落在身上,生还率十不足一…”

脸上挂着笑容,土雷可是他每天都要去兵仗局检查的,按照兵仗局的工匠的说法,瓷罐内,一半放火药,一半放金汁,引爆之后,那威力…

为了发展这种金针土雷,兵仗局亲自督导生产了一批特制瓷罐,内部直接用土烧制成两个空格。

实在是因为大明没有封边胶皮,除了直接用瓷罐烧制成两个空格来分别储存金汁和火药,用任何东西在中间抵挡,都挡不住金汁渗透到火药一侧。

导致火药浸水,哑火…

“让兵仗局加紧生产,这个月底,送两千份到汤和营中,四月末送五千份到廖永忠营内。”

“让他们用来防守营寨。”

第73章 文武之别

洪武八年,三月十三。新1

苏州港。

一声声炸响,看着被炸翻的土地,汤和面色沉重道:“安营扎寨在周围弄一圈这东西防守,还有什么人能冲到营帐内…”

“这好东西啊,中山侯,陛下还是挂念着你呐。”

廖永忠吞了吞口水。

别误会,他绝对不是馋金汁了…

“海上凶险莫测,咱这一去,能不能回来都不好说,如果咱回不来,说不得你还要出海去找咱呐。”

汤和面带笑容的轻叹一声,他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开心,还是应该不开心…这一去,不论生死,他们汤家三代郡王的任命稳了…

而这一去,他能不能活着回来…天知道!

“陛下要调我去吕宋,说那边有金矿,要我去查明,如果真有金矿的话,那我以后可就在吕宋了,谁去海外找你啊!”

廖永忠哀叹一声,朝廷答应的一切物资,都已经装船,在有半个月,汤和就要启程了。

启程之日就定在洪武八年三月三十日,而这一别,兄弟二人,天各一方,廖永忠对自己的航海能力是不担心的。

更何况,去吕宋也没啥危险,都是走近海,而汤和就不同了,那是一条从未有人踏足过的新的航线。

“别说了,进屋喝酒。”

南征北战时,汤和屡屡因酒误事,被朱元璋屡次责骂,狠下心的汤和都已经戒酒五六年了。

但自从洪武八年开始,看着距离启程的日子越来越近,汤和再次染上了酗酒的习惯。

正所谓,酒壮怂人胆,汤和或许不是怂人,但面对大海,人的力量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二人刚刚进入营帐,守在营门口的亲兵火速赶了过来,朝着汤和的方向躬身作揖道:“秉汤帅,江浙布政史徐斌求见(名称杜撰)”

“布政史?他来这里做什么?”

汤和与廖永忠相视而望,洪武年间还没有衍生出监军太监这种事,军队是完全控制在领兵大将手中的。

当然,这也是朱元璋对汤和这些老兄弟的一种信任,想当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死的时候。

所谓的器小张士诚,他和朱元璋可是有着杀兄弟的仇恨,张士诚的亲兄弟在朱元璋的俘虏营内绝食而亡。

这种仇恨,如此良机,张士诚怎么可能不去捅朱元璋的菊花,他没做到只是因为朱元璋东侧线的三路布防,汤和,耿炳文,把张士诚给挡住了而已。

“让他进来吧。”

思虑片刻,汤和有心拒绝,但又担心有什么正事,毕竟他领兵在外,结交地方封疆大吏那是黄泥塞裤裆,不是屎也是屎。

“下官江浙布政史徐斌,拜见中山侯,德庆侯。”

徐斌进了营帐,躬身作揖道。

在这个时期,可不是戚继光一个总兵,在张居正门前,自称一犬的文武差别。

“无事不登三宝殿,咱不记得和你有什么交集,你来这里找咱,如果是公事,直接说便是。”

“如果是私事,那就回去吧,别影响咱吃酒的心情。”

汤和摆了摆手,江浙布政史的布政史,那是朝廷外放的地方最高级别的文官了,总理一个布政司的财政,民生等事,如果他们有了兵权,随时都可以裂土建国的那种顶级文官。

“下官来此,自然是有公事,这是宫里送出来的密信,八百里加急送到下官府上,下官不敢耽搁,这就给侯爷送来了…”

徐斌双手呈上一份写着布政史亲启的密信,上边的蜡封已经被破坏。

听了徐斌的言语,汤和更是不解,拿在手中左右看了看,出声道:“宫里给你的密信,你拿来给咱,你什么意思?”

“左右,把这人拿了,摘了乌纱,送往京师,听圣人发落!”

宫里给布政史的密信,不论这里写的什么,汤和看了,那就是罪过,这人把密信送到他手里…那是要他的命啊…

“侯爷且慢,下官是奉东宫密旨,给侯爷送东西的,侯爷,你不能这么对我,还我乌纱!”

“粗鲁,粗鲁!”

徐斌只是想跟汤和走的近一点…谁都知道汤和是皇帝的发小,开裆裤长大的那种。

而如今更是要领军出海,他这一注要是下对了,以后汤和回来了,那他也有更多的机会被调入京城。

毕竟汤和还兼领御史台呢。

哪怕赌错了,他也是照章办事,怪罪下来,也有上边顶着。

廖永忠看了一眼汤和,正准备劝阻两句,听到徐斌说汤和粗鲁,气的廖永忠挥手便是一巴掌落在徐斌的脸上。

乌纱被打掉了,脸被打肿了,急的徐斌直跺脚,喊道:“你们…武夫,武夫!羞于尔等为伍!”

“放开我,放开我!”

徐斌好歹也是布政史,地方最高文官,今天在营帐内,竟然被汤和的亲兵控制住,被廖永忠一巴掌把乌纱都打掉了。

取出密信看了一眼,汤和道:“徐大人,你回去尽可参咱一本,至于你送来的东西,咱收下了。”

“你一个布政史,没有圣命,擅入军营,落人口实。”

汤和撇了撇嘴,将手中的密信藏在怀里,起身道:“放人。”

“密信说什么?”

廖永忠一脸好奇的看着汤和道。

“密信说,有人参你使用龙凤年号,被殿下压下去了,你以后注意点,别让殿下难做。”汤和当然不会把密信给廖永忠看。

如果给他看了,那还叫密信吗?至于使用龙凤年号…捕风捉影的事情罢了。

“行了,吃酒,没几天机会了。”

第74章 做大蛋糕

洪武八年,三月十四日。

大帅府。

陈楚、朱标、李文忠!

趴在桌子上,三人大眼瞪小眼的看着对方。

“只要入伍,就给十年供养,这不成,如果一个人家,十个孩子都送去入伍了,只干一年,朝廷却要养十年,而那些戍边十五年的,也养十年…”

“虽然给的钱数量不一样的,但还是不妥善。”

陈楚摇了摇头,在后世可以两年退伍,那是人口基数大的同时,科技武器发达,通讯发达的前提下。

而现在的大明,正处于冷热兵器交替的时期,战争多,动乱大,一旦开战,动辄三年五载都是常有的事。

最最最重要的是,大明朝的财政,养一个兵压力还是挺大的,刚把这个兵训练一年,训练好了,转身人家退伍了…

“其实我认为,做了几年兵,朝廷养几年,这是最合理的,最高上限十五年,就是从十五岁入伍一直干到三十退伍。”

“多做一年,退伍后补贴每年多一钱银子,做了十五年,三十退伍,朝廷每年给一两五钱银子,给十五年。”

李文忠坚定不移的说着,他作为除皇帝外的军事最高长官,亲手操刀改制,对于这里边的事情,自然是无比清楚,深思熟虑的。

“那也不妥,依我看,最好还是十年兵开始,退伍后每年补贴一两银子,第十个年头不允许退伍,要么九年退伍,要么十年之后退伍。”

“最高上限就给一两,最多给十年。”

朱标开口反驳道。

李文忠想要争取军人的利益,朱标当然要争取朝廷的利益最大化,实在是三十多万兵,十五年后,每年退伍的安置费,补贴,都会成为朝廷的财政压力。

看似一个人没给多少,但在庞大的人数前面,哪怕一个人一年只给一两,那也是三十多万两的纯支出…

“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给他们分流…比如说,一个人当兵十五年,那朝廷让他在三个选择中选一个。”

“比如大表哥说的,守备卫所要改成兵马司,负责城池守卫和巡查。”

“而退伍的人,在退到兵马司,一次性给予安家费按照十两银子为标准,或者是十年补贴一两五钱银子为标准。”

“这样的话,既能解决未来,兵马司人员问题,又能给退伍的士兵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而如果选安家费,大都督府一口气给十两银子,如果选择补贴,每年给一两五钱银子。”

“你们看成吗?”

陈楚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也很不理解,这两个大明朝最强的二代,一个是皇帝的亲儿子,一个是皇帝的大外甥。

东宫虽然还没有开始兼领文武,但实际上,朱标的权力已经逐渐显露,而李文忠更不用说了。

他敢在改制这件事情上和朱标对着干,朱标给他一个孝陵卫,他不满足,报告都打到老朱那里了。

这样一个猛人,在大都督府和朱标因为退伍安置的问题,争执不下,这才来到大帅府,拉着正在晒盐的陈楚。

“兵马司和军队对接,以后兵马司不对民间招兵,只接收各镇退伍的兵员补充…”

“超过五十岁的,给予五两银子的安家费,三十岁退伍,朝廷在兵马司在养二十年,到了年岁,退伍朝廷在给五两银子…这…”

朱标面色沉重,微微点头道:“那兵马司的队伍岂不是要比各镇兵力还多,那又是一大笔支出啊…”

“兵马司的供应怎么能和各镇精锐比较,比如说,养一个各镇精兵要花十两银子,那养一个兵马司的兵员,用三两银子不成?”

“退到二线部队,待遇啥的肯定要和一线部队拉开差距。”

陈楚开口补充道。

李文忠拍着桌子起身道:“这是个好办法。”???.11.Com

“来,给你们看个东西。”

陈楚推着朱标和李文忠走到书案前,看着摆放在书案上的白纸,提起毛笔的陈楚,在上边画了一个圈。

首节上一节43/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