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第467节

  这东西就明白白的摆在这儿。

  所有人都要遵循。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简化字也好,还是汉语拼音也罢,都有了依据。

  配合着字典,确实能将之给很好的推行下去!”

  原本不知道韩成所说的,更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朱元璋心里面还多少有些不太服气。

  但是此时听到了韩成所说的是这样一种东西后,朱元璋心中的不服气顿时就没了。

  反而还觉得韩成考虑的,确实很周到。

  字典才是重中之重!

  少了它还真办不成事儿!

  “岳父大人想要推行汉语拼音还有简化字,自然是好的。

  只是……就现在这种情况,岳父大人若是进行推行的话,只怕阻力很大吧?

  很多人只怕会像刨了他们的祖坟一样,有一堆的人跳出来反对这件事儿。

  岳父大人还需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行。”

  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之争,哪怕是韩成所生活的年代,简化字都已经推行了多少年了。

  还不时能够看到一些说简化字不行,应该全部使用繁体字之类的论调。

  就更不要说在洪武朝了。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早就已经习惯了他们所使用的这些文字。

  且相对于后世而言,这些人要更加的保守和守旧。

  朱元璋此时要弄一个简化字出来,很多人的反应,肯定会特别的大。

  朱元璋又夹了一块红烧肉,放在口中,一边咀嚼一边道:“这是肯定的。

  这些读书人是什么德性,咱给他们打了这么长的交道,是最清楚不过。

  有事没事,便是屁事一堆。

  嘴巴比谁都能说,可若是论起干实事的能力,十个里面有一个能干的都没有。

  各种虚头巴脑的东西,他们倒是积极的很。

  咱岂能不知道这些人,一直想着和咱共天下?

  做梦去吧!

  大宋倒是和这些人共天下了,看看大宋有多憋屈?

  他们若是真的有能耐,那也另说。

  可偏偏是许多人,真的没有能耐,反而一个个眼高于顶。

  做着不切实际的梦。

  咱为什么科考开了几次之后就,一直停到现在,都不曾再开科举?

  就是因为咱发现,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用的。

  你若让他做做学问,读读书什么的还行。

  但真指望他们干实事,一个比一个的废物。

  偏偏还一个个傲气的,很觉得他们有天大的本事一样。

  咱是真的看不上。

  还没有咱用国子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用着顺手。”

  朱元璋一边说,一边用力的嚼着嘴里的肉。

  带着一些咬牙切齿的模样,仿佛嘴里的肉,就是那些文官们一样。

  一看朱元璋这样子,就知道他对这些所谓的读书人,看不上很久了。

  提起他们就火大。

  “他们反对就让他们反对去。

  他们反对了,咱就不做事了吗?

  笑话!

  反对的轻也就算了,反对的狠,咱就让他们看一看,是他们的嘴硬,还是咱的刀子硬!”

  朱元璋可不会惯着这些人。

  比如当初高启那一帮子文人,就自视甚高。

  在文坛当中名声很大,影响力也非常大。

  不肯出来做官,为朝廷所用也就罢了,偏偏还喜欢给朱元璋唱反调。

  朱元璋任何政令颁布出去,高启这帮人就会各种的唧唧歪歪,进行冷嘲热讽。

  从而令这政令的效果,大打折扣。

  让许多人都以执行朱元璋的政令,感到为耻。

  就算执行了,心里面也大多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态。

  高启以为他们的人足够多,他的名声也足够大。

  在天下间的影响也足够强。

  朱元璋绝对不敢动他。

  谁动了他,谁就要为千夫所指,将会被文坛骂成狗屎!

  但他们最终的结果,却是被惹毛了的朱元璋,直接让他们永远闭了嘴。

  他自以为高贵的文人身份,在朱元璋这边根本不够看。

  “重八,有些时候该柔和一点,也要柔和一点,也不能只打打杀杀。”

  马皇后忍不住出声提醒。

  朱元璋道:“妹子,你不懂,那些文人一个个都是贱皮子。

  你就不能给他们好脸子看。

  给他们好脸子,他们就蹬鼻子上脸,上房揭瓦,还以为你怕了他。

  得到一点好处之后,就想得到更多,最是贪得无厌。

  也最擅长得寸进尺,钻空子。

  最为关键的是,你给了他们好处,他们不仅仅不感激你,还觉得你傻,觉得这是他们应得的。

  还觉得你给他们的太少,对你心怀怨念。

  咱不是说所有人,而是说整体上就是如此。

  对付这些人就不能客气。

  只有拿刀子,不时的砍下几个人的脑袋,再用鞭子抽着他们,他们才会老老实实的干活。

  不然便会上房揭瓦,倒反天罡!”

  对于朱元璋所说的这话,韩成倒是很认同。

  毕竟从后世而来的他,可知道到后来大明的那些文官集团,一个个都猖狂成了什么样子。

  都做出了多少烂事。

  对于这些人,确实不能给太多的好脸色。

  该杀就要杀。

  你给他讲道理,永远是讲不通的。

  明朝中后期,就是太惯着这些文官士绅读书人了。

  鞑子入关,清朝建立,也有许许多多有骨气的官员,文人,忠义之士以死相拼。

  但却有人有许许多多骨头软的,迫不及待的改换门庭。

  梦想着可以和在明朝一样。

  结果,清朝对于他们这些人,是真的不客气。

  杀起文官,杀起读书人来,真能下得去手。

  不时就是一顿大刀子挥下来,咔咔咔的乱砍。

  把这些人砍的都老实了。

  而且还弄了一个贰臣传,把明末清初那些出名的,抛弃大明,迫不及待的去跪舔清朝腚沟子的人,给记录其中。

  倒是讽刺的很。

  “咱怕武将造反,怕大规模的百姓们造反,但却一点儿都不怕这些读书人们闹事造反。

  这些人成不了大事!

  咱一开始时,也觉得读书人,尤其那些当了官的读书人很重要。

  但是后来,咱却逐渐的发现,事情和咱想的不一样。

  朝廷政令的传达,以及各种的税收,具体政务,其实都不是这些人在做。

  是下面的胥吏在做。

  这些人在其中,只不过是起到了一个传话的作用。

  也可以说,是朝廷派下去来监督下面众多胥吏们干活的。

  仅此而已。

  与其说咱指望着这些文臣官员们治理天下。

  反倒不如说,咱是指望着下面的众多胥吏来治理天下。

  只要有足够多好用的胥吏,这些所谓的文臣官员,再少上个三五成,甚至七八成,咱觉得大明都不会多混乱。

  都可以正常的进行下去。

  韩成你说在这种情况下,咱会怕这些人反对吗?

  会怕这些人在那里唧唧歪歪吗?

  咱一点都不怕!

  可偏偏他们中的许多人,却以为离开了他们,咱这大明就运转不下去。

  实际上,这就他们把他们自己看得太重了,拎不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了。

  就像是老公鸡,觉得自己不叫,天就不会亮,日头就不会出来是同样道理。

  太过于狂妄自大了!”

首节上一节467/10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