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最强皇孙,请老朱退位 第93节

“其余的,酌情取舍?”

朱元璋沉吟了一会,觉得乖孙把一个难搞的决定,交给了自己。

他看得出来,朱炫其实只想留六艺,但担心会有麻烦,就把其他酌情取舍,但是应该留下哪些,留下什么方面会对大明有用?这个暂时无法确定。

很难取舍。

如果只留六艺,那些读书人还不炸锅了。

甚至有可能挑起叛乱,后果很严重。

“乖孙这是给咱挖了一个坑啊!”朱元璋叹息道。

朱炫把八股取士的弊端,全部说了出来,使得他心思动摇,觉得那些弊端,会导致大明陷入危机,那么必须改掉。

需要怎么改,朱炫也给出答案。

但是这个答案并不完全可以用,哪怕朱元璋的铁手腕,也不敢直接对天下读书人挥动屠刀,关于取舍方面,又确实难以确定。

如果什么都不做,按照旧制。

明知道八股取士不行,又不打算去改,这是看着大明消沉下去。

朱元璋不想看到大明消沉,但怎么改又成了问题关键。

“孙儿的能力有限,帮不了皇爷爷太多。”

朱炫故作思索道:“能想到这些,已经是孙儿的极限了。”

毕竟他还是个孩子,没有谁会要求一个孩子,做到十全十美,什么都会,也什么都懂。

朱元璋笑道:“乖孙能想到那么多,已经很好了,至少你皇爷爷,根本没考虑过如此,这是咱的问题,咱这个皇帝,当得还不够好。”

朱炫摇头道:“皇爷爷已经很好了,作为皇帝,要兼顾的东西很多,很难面面俱到,肯定有疏忽的地方。”

这个说法,朱元璋是认同的。

皇帝不是神仙,哪能什么都做得到,唯有尽可能地把所有做到最好。

“还有科举,乖孙认为怎么改?”

朱元璋的心思,又回到八股取士上面。

儒学被朱炫反对了一遍。

八股取士,也是儒学的一部分,更是被朱炫批判得一无是处。

“孙儿认为,要放弃八股取士。”

“其实可以把六艺,和科举一起考,不要求全部精通,但对于射御,必须会其一,礼乐书数,也要学会其一,朝中官员,要求尽量做到文武双全。”

“当然了,一些年纪大的考生,在射御方面,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另外新增一科时政,考的是考生对于某些时政问题,或者朝政举措的见解,还有写出如何做,不能用八股文的方式作答,这样可以判断考生是否有治国理政的能力。”

“孙儿还有一个想法,再增设一种杂科。”

朱炫其实还犹豫,这个想法该不该提出。

因为杂科的想法,会和朱元璋制定的户籍制度冲突。

“什么杂科?”

朱元璋问。

朱炫答道:“杂科,就是医术、匠术、农业等,一些民间的奇技淫巧,皇爷爷设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能约束天下百姓,把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让他们不能乱跑,而孙儿提出的这个,就是和皇爷爷相反。”

朱元璋没有生气。

朱炫的想法有时候是比较叛逆,但认真下去,还是有大道理,他问道:“乖孙为什么会这么想?”

朱炫解释道:“孙儿觉得,杂科也是格物致知的一部分,就拿匠术来说,工厂里的工匠通过格物,造出了枪炮。”

“奇技淫巧,其实也是大明发展的一部分,我们大明和前朝相比,甚至和唐宋等对比,很多方面的技术,进步都很大,唐宋时期连火铳都没有,更别说枪了。”

“很多技术,还包括农业,都会随着时间的进步而进步。”

“但是,单纯地依靠时间推移的进步,其实很慢的,不如主动推动进步。”

“鼓励这些技术的发展,就是主动进步,能把我们大明,变得更好,更繁荣,也可以更强大。”

说到了这里,朱炫把这个想法,正式说出来,道:“把这个杂科,列入为科举的一部分,考核过后,如果成绩优异,可以根据他们的技术类型,分派去六部,主动地推动进步。”

这些已经超出了,明朝的人,能理解的范围。

朱炫说完后,直接保持安静。

等皇爷爷的意见。

如果没有朱炫的工厂,没看过那些格物致知的文章等,朱元璋确实很难接受。

但是有了工厂的成绩打底,朱元璋接受这些言论,相对容易很多,寻思许久,觉得朱炫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乖孙做了那么多,又和咱说那么多,只是想变法吧?”

朱元璋低下头,往朱炫看去。

总算明白了,这孩子的用心。

朱炫点头承认道:“孙儿很想我们的大明,可以一直好下去,所以孙儿只要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只是孙儿经常想做出来了,再和皇爷爷解释,就是先斩后奏,皇爷爷不会因为这样,打孙儿的屁股吧?”

“这个不会!”

朱元璋摇头笑道:“如果乖孙先和咱说了,咱还不一定同意乖孙去做,就看不到效果。”

朱炫开心道:“皇爷爷不会生气就好。”

朱元璋又道:“咱并非不会生气,刚开始看到那篇文章,还是很气的,直到方孝孺都行了拜师礼,咱的气才消了。”

停顿了一下,他补充说道:“今天我们所谈的内容,一定不能对外说起。”

“孙儿懂的!”

朱炫点头道。

如果说出去了,朱炫肯定会再挨一次批判。

朱元璋听了那么多,肯定想再改革和变法。

接下来怎么变,朱炫不会过问太多,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朱元璋不敢变,那么后来的皇帝,更不敢了。

后来的大明皇帝,都没有朱元璋那么强硬的手腕和震慑力。

朱炫可以判断,皇爷爷会在传位之前,把这些全部改好,留给下一个皇帝的,是平稳发展的大明,这是他从一开始就有的决心。

朱元璋担心后来的子孙会受苦,或者守不住江山,会把一切都做好。

以后的皇帝,按照他的方法治理江山即可。

这是一个很理想的做法,认为大明江山,可以通过这种理想,一直牢固,流传万世,不过现实很残酷。

后来的大明皇帝,基本不按照他那一套去做。

朱元璋的辛苦,到了最后,沦为白白付出。

第124章 孙儿要当大将军

“皇爷爷,孙儿还有一个请求。”

朱炫还有其他想法,继续说道:“如果孙儿说出来了,皇爷爷可能会生气,就不知道,应不应该说。”

朱元璋明白,乖孙又有别的计划,但担心自己会反对,眼神一柔,轻声道:“在乖孙眼里,咱就是那么无理,会随随便便生气的人?有什么想说的,尽管开口,咱保证不会生气。”

“那孙儿就说了。”

朱炫又道:“孙儿想从军,想上战场打仗,和皇爷爷当年一样,当一个战无不胜的将军。”

“打仗?”

朱元璋失笑道:“乖孙怎会又有这个想法?”

朱炫解释道:“孙儿一直有这个想法,好多年前,皇爷爷就问孙儿以后想做什么,孙儿说了想当一个大将军,为我们大明,打出一个万世太平。”

这番话,是他在两岁的时候,说出来的。

朱元璋想起来,是有这回事,不过那么多年过去,乖孙一直没有忘记,一直惦记着大明的万世太平,问:“乖孙只是想当将军那么简单?”

作为大明的皇孙,他最宠爱的皇孙,哪能只当将军?

将来还是大明的皇帝。

不过当将军,多立一些功劳,好像还不错。

朱元璋开始考虑,朱炫的身份问题,朱炫不是嫡孙,生母又是普通人,家世不显赫,将来立为皇太孙,就怕下面的人会不服。

放在以前,谁敢不服,杀便是了。

但是这几年里,他杀的人少了,杀心也没有以前重,皇太孙必须要名正言顺,还要让朝中群臣心服口服。

大明这几年的各种改革,都是出自朱炫之手。

朱元璋现在不公开,但早晚也会公开,只是压了那么长时间,就算公开了,也不容易让群臣信服,难以为乖孙扬名。

那么还可以,从军功入手。

朱炫有理政的能力,能让方孝孺行拜师礼,如果再在战场上立功,那就是文治武功,文武双全,现在提前让乖孙和军队接触,还便于以后登基了控制兵权。

好像可行,只是……

乖孙的年纪那么小,只有七岁,就算要去混军功,也得再过几年才能送去军中。

听到朱炫想当将军,朱元璋瞬间脑补了那么多。

甚至帮朱炫,把后路也想清楚了。

“孙儿把应该学的,基本学完了,大本堂能教给孙儿的东西已经不多。”

“孙儿想学习兵法,想当将军。”

“当初皇爷爷说,想要成立一支新军,孙儿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神机营,还想亲自带领,为皇爷爷训练新军。”

“不过请皇爷爷放心,孙儿绝对不会带领新军乱来,更不可能拥兵自重,造反什么的!”

“请皇爷爷准许!”

朱炫说着便从软榻下来,要跪下请求。

“起来!”

朱元璋扶起了朱炫。

如果朱炫现在能有当皇帝的能力,他会直接把皇位让出来,给朱炫去坐,还造什么反。

不过要说在大本堂学习,确实没多少能让朱炫学的。

方孝孺都承认了朱炫那些话,说明朱炫在学问方面不会差,作为未来的皇帝,朱元璋当然希望朱炫能和自己一样,上马能打天下,下马能治天下。

文治武功,文武双全,才是最好的。

“乖孙真的,那么想从军?”

首节上一节93/14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