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最强皇孙,请老朱退位 第91节

他虽然没有亲自在场看到如何辩论,但是大本堂里面,还有不少朱元璋安排进去的太监,他们第一时间就把内容传回来。

听了那些太监的描述,云奇赶紧来找朱元璋上报。

这种重要的事情,还关系到朱炫的声望,他自然不敢怠慢。

听完了整个过程,朱元璋不敢相信地问:“真的吗?”

他出身贫寒,小时候没读过书,当上皇帝之后,不想自己的子孙也和自己一样,为人诟病,对于教育很重视。

比如以前的朱标,他是找了名师来教导,用心培养,可惜被一场风寒,夺走性命。

再比如后来的朱允,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都是他提前找来的班底,就是为了教导朱允学问,将来也便于辅助朱允。

朱元璋是很希望,老朱家能出一个,有大学问的人,最好这个人,还能接替自己的位置,朱炫那篇文章那么叛逆,他失望是真的失望。

可是失望不到两天,云奇就带来了这个重磅消息。

方孝孺那样的大儒,也会对自己乖孙行拜师礼,乖孙这是比方孝孺还厉害?

朱元璋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云奇很肯定道:“都是真的,消息已经在大本堂传出去了,要传到翰林院和国子监,很快还能传遍整个朝堂,估计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去找方先生求证!”

乖孙真的有那么厉害?

“云奇,快找人把乖孙这件事,用最快的速度,传遍整个应天府!”

朱元璋激动地说道:“另外让人去找乖孙,让他马上来见咱。”

他想朱炫亲自把那些话,再和自己说一遍。

然后追问一下,其他方面的问题。

朱元璋可以相信,朱炫故意发表那篇文章,背后另有深意,说不定想进行什么特殊计划。

文章只是个引子。

他很想帮朱炫一把,先洗白那篇文章,挽回朱炫的名声,再做其他,就算没有大本堂的事情,他也想为乖孙发声,只是仓促之间,想不到好的理由,不知道如何消除不利影响。

现在洗白的理由来了。

“是!”

云奇领命,马上走出去安排。

有了朱元璋的助力,大本堂发生的事情,传播得越来越快,已经传到了朝中官员那边,陆续有一些大臣,去大本堂找方孝孺求证。

碍于身份问题,他们不好找朱炫,只能跑去找方孝孺。

方孝孺本想酝酿一下,再进入那个悟道状态。

可是还没酝酿好,马上又被一群人打断,顿时没有脾气。

朱炫在大本堂背书,一篇古文还没背完,云奇亲自来请,说是朱元璋要见他。

“麻烦云公公了!”

朱炫早就预料到,朱元璋会第一时间找自己回去。

看着小弟要被带走,朱允其实还有些紧张,今天朱炫和方孝孺的辩论,只是解决了朱炫离经叛道一事,但反对八股取士,还没解释清楚。

“小弟……”

朱允说好的要一起承担责任,正要跟着出去。

朱炫微微地摇头道:“二哥放心,皇爷爷请我回去,是要夸我的,不是惩罚。”

朱松给朱允一个眼神,摇头道:“允放心吧,小允炫敢写那篇文章,肯定考虑到所有后果,以及应对方式,就比如刚才,可以应对自如,再说了,父皇又怎么舍得惩罚小允炫。”

既然他们这么说了,朱允认为也有道理,还是听从朱炫的安排,等朱炫最后的结果。

回到谨身殿。

“皇爷爷!”

朱炫小心翼翼地走进大殿,看到老朱没有生气,脸上还带着笑容,显然是因为大本堂一事开心,跑过去道:“皇爷爷遇到什么喜事吗?笑得那么开心。”

朱元璋忍不住笑道:“你这孩子,咱为什么开心,你还不清楚吗?闹出那么大的事情,又被你三言两语解决了,连方孝孺都向你行拜师礼,不愧是咱的乖孙,哈哈……”

“孙儿还很担心,皇爷爷会因为这件事,打孙儿的屁股,所以从昨天开始,一直不敢来见皇爷爷。”

朱炫来到朱元璋身边,懂事地说道。

朱元璋轻哼一声道:“你这孩子,做了那么大的事情,都不提前和咱说,知道错了没有?”

“这件事,孙儿认为没错!”

朱炫微微摇头。

他来谨身殿,也不是为了认错。

“你还说没错?”

朱元璋想到八股取士,被乖孙贬低得一文不值,本想直接质问,想了一会,道:“你先给咱说一说,刚才和方孝孺辩论的内容。”

“好啊!”

朱炫没有半点隐瞒。

整件事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为了解释那篇文章,最后围绕了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的观点,进行辩论,然后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孙儿觉得,方先生他们学的,都错了。”

“很多读书人,都走了歪路,曲解了朱子的意思。”

“朱子留下的格物,并不是让读书人去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而是要知行合一,将格物付诸实际,只有真正的格物,才能悟出道理来。”

“比如孙儿和二十叔,在工厂里面做的步枪,就是通过格物得出来的。”

“有了步枪,皇爷爷就能治国和平天下!”

朱炫说到最后,又根据观点,再点一点题,续道:“其实孙儿和侯显,一直把工厂里制造.枪械和火炮的知识,称之为格物致知。”

“说得好!”

朱元璋轻轻抚手。

格物致知,如此理解和利用,他也是第一次听说。

意思上虽然有点曲解,但朱元璋认为这样理解并没有错。

格物,就应该这样格。

现在方孝孺都认同了,乖孙的格物方法。

朱元璋不可能反对!

“这些真的是乖孙想出来的?”

朱元璋又问。

朱炫点头道:“孙儿看书的时候,觉得书中的道理有问题,就自己想,不知不觉想多了,好像悟出了一些什么,然后尝试把这些写在文章里,让二哥刊登,因为孙儿觉得,天下读书人都走了歪路,想帮他们回归正途。”

第121章 论八股取士

和方孝孺辩论的内容,在这个时间段,没有人能教朱炫。

现在连王阳明的父亲都还没出世,祖父或许在了,但祖父又不是王阳明本人,就算在了,也提不出心学这东西,还有那些科学的内容,在大明暂时没有其他人懂。

“真的?”

朱元璋得到朱炫的回应,又不太相信地问。

朱炫肯定道:“就是孙儿自己想的,无缘无故想到那么多,如果皇爷爷不相信,可以随便考孙儿。”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咱当然相信,只不过……”

他的笑容一凝,轻哼道:“既然都是乖孙想出来的,那么关于反对八股取士方面的内容,也是你心里这么想了?”

“是啊!”

朱炫承认道:“皇爷爷觉得,八股取士好不好?”

朱元璋说道:“当然好,如无八股取士,哪来大明现在的安稳?”

八股取士算得上是他得意之作。

这么多年来,他在大明朝堂上,设置了一个特殊模板,比如说限定了商贾的地位,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废除丞相等等。

这个模板,也在不断改善。

比如朱炫提出的很多意见,朱元璋都采用了,又严格规定,以后的子孙,必须按照这个模板来治国,便于以后的子孙,掌控天下,控制天下百姓。

八股取士,正是他控制天下,最重要的一环。

把天下人的思想,禁锢在八股文之中,可以任由他拿捏,这才是真正的掌权。

“从现在来说,是好的,但长久以往,孙儿并不是这么认为。”

朱炫说道:“孙儿知道,皇爷爷实行八股取士,目的是什么,但是皇爷爷是否想过,如果天下读书人,一个个只知道翻看圣人的典籍,恨不得把圣人写下来的每一个字都琢磨透了,对大明是好是坏?”

朱元璋寻思片刻道:“自然是好的,读书人不做学问,还能做什么?他们把圣人典籍都悟透了,再来参加科举,朝堂上可用的官员也就更多了,圣人的思想是天地君亲师,读书人会更忠于大明。”

皇爷爷的想法,还是很狭隘!

他看到的,是大明所有百姓,只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匠户只能干工匠的活。

农民只能去耕作。

读书人只能研读圣贤书……

各个群体,必须严格按照自己所处群体的属性,推进社会发展,不能逾越,这就是朱元璋眼里的稳定。

“可是一个只知道读书,满脑子只有圣贤典籍的读书人,万一他中举了,眼里只有书,真的能为皇爷爷治国?”

朱炫又提出一个问题。

朱元璋一怔。

这个问题的角度有点特别,但细细一想,确实是有问题。

让一群书呆子来治国,这样真的是治国?

“这些读书人,他们或许很有才华,才能也很高,写的文章,也能写出花来,但他们越是这样沉醉于八股文,就越会忽略了民生政事,毕竟八股文是无法治国理政。”

朱炫停顿了片刻,再一次问:“皇爷爷认为,孙儿说的对吗?”

“这八股取士,还有没有其他弊端?”

朱元璋回过神来。

听了乖孙的话,他对八股取士有些怀疑了。

之前的盐务和税务,甚至海禁等,都是乖孙提出了见解,改过之后确实很好,有了以前的铺垫,再听朱炫的话,在想岂不是科举也应该改了?

不过,朱元璋觉得,朱炫好像很不喜欢儒学。

虽然学了儒学,工厂也借用了儒学的外壳,但提出了那么多,本质上还是要反对儒学。

“当然还有。”

首节上一节91/14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