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女帝,我真是大周忠臣 第23节

“叶待诏确实是少有的奇才,许多事一点就通,根本不用说透,和他交谈确实是人生快事。”

这就是你们两个打哑谜的原因?就我这个青梅竹马是橘外人?

女帝明知故问,“你们都谈了什么,叶浩然那厮,应该没少在背后说朕的坏话吧。”

“叶待诏对陛下是有一些误解,但只要陛下真心对待他,假以时日,他一定会明白陛下苦衷。”

呵呵,叶浩然把朕当昏君,还要朕真心对待他?

“朕观叶浩然这个人恃才傲物,不让他吃点苦头,他是不会乖乖听话的。明天他去通文馆,就让他处理统一奏疏文体一事。”

在政事上面,只要涉及统一,就是大事。

而统一,也是最难的事情。

否则秦始皇也不会被人称为千古一帝。

“陛下,这件事你还是应该三思,叶浩然刚刚出狱,我们应该和他先修复关系。”

“朕是君,他是臣。哪里有做君王讨好臣子的道理,应该他对朕一心一意才对。”

“可叶待诏不是普通的臣子,不能用普.....”

“朕也不是普通的君王。”女帝打断上官婉儿的话,眉眼间煞气十足。

“这件事朕已经决定,你不用多说,朕一定要给叶浩然教训,让他跪着认错,求朕原谅他。”

女帝对自己的安排信心十足。

“是,陛下。”

上官婉儿知道没法再劝,只能考虑明天怎么把事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明日去通文馆议事,一定要在大庭广众下,让叶浩然接下朕给他安排的差事。”

“这样不好吧。”

上官婉儿有点为难,叶浩然才刚刚进入通文馆,通文馆的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女帝得意道:“有什么不好的,他骂朕的时候,可是神气的很,朕只是小惩大诫。”

上官婉儿也拿她没办法,大周女帝实在太记仇了,心里只能长叹。

这次先苦一苦叶浩然,让陛下消了这口恶气,以后日子就好过多了。待会自己在议会上多帮忙替叶浩然说话,替他挽回形象。

......

第二天清晨。

为了方便处理朝政,通文馆离凤仪宫并不远,上官婉儿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通文馆举行一次议会,这次也不例外。

上官婉儿的出行队伍来到通文馆外,正准备入正殿,就看到偏殿处缓缓走出一个人来,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同行的宫女太监都是眼前一亮,心道:好俊的人。

来的人容光焕发,俊眉朗目越发显眼。一身淡蓝色的通文馆待诏朝服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做一般,越发显得的他气质出尘逸世,不似红尘中人。

叶浩然自然也看到了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成为所有人焦点的上官婉儿,两人四目相对,可谓是帅哥见美女,惺惺相惜。

叶浩然忍住现代人打招呼的习惯,他现在是上官婉儿的下属,得认真对待这位大周朝执行女总裁才行。

“属下拜见上官昭容。”

“嗯。”人前的上官婉儿保持着摄政王的威仪,轻轻应了一声,只是想起女帝交代的事情,又心软了下来。

“会议要开始了,你随本宫一起入内吧。”

“是。”叶浩然自然没啥意见,乖乖跟在她的后面。

正殿之中,通文馆的人早已经等待多时,看到上官婉儿和叶浩然一起走入正殿中,俊男美女,宛如一对璧人,顿时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通文馆走的是精英路线,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个个都是举世闻名的人才。

“你自己找个位置坐下吧。”上官婉儿早已经习惯了这些注视,淡淡说了一句,径直朝正座上走去。

叶浩然则选择了一个最末座位上。

社畜老习惯了,开会就选最不容易被发现的角落苟着。

然而上官婉儿却不打算放过他,入座后就说道:“廷议开始前,向大家介绍一位通文馆的新同仁。”

叶浩然十分自觉起身,拱手行礼,“在下新科进士叶浩然,初到通文馆,以后请各位前辈同仁多多指教。”

通文馆众人的目光立即变的炙热起来,就好像看到珍稀大熊猫一样。

叶浩然这个名字最近可是在朝野内外都传疯了。内阁又守口如瓶,现在各种离谱的小道消息都有,就差和女帝有一腿了。

上官婉儿继续道:“叶浩然提议陛下以备战防范狼族入侵为理由,开始布置北伐诸多事宜,今日廷议就议一议,该如何准备北伐狼族。”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通文馆的人是上官婉儿精挑细选出来的幕僚,对她忠心耿耿,所以她并没有隐瞒真实目的。

众人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都忍不住高看了叶浩然一眼。

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这叶浩然刚刚入通文馆就完成了这么一件大事,居然表现如此谦虚。

只是通文馆的人都是在外面久负盛名的才子,叶浩然的行为更激发了他们的争胜心。

立即就有人站起来说道:“昭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北方粮草不足,江南一带粮食丰富,商人大户都有囤积。属下提议,对江南的富商实行以粮食纳税,开始进行南粮北调,为将来北伐做准备。”

粮食纳税,南粮北调。

这两个都是十分实用的建议,上官婉儿听的频频点头。

有了第一个人开头,其余人也开始纷纷提供自己的意见,廷议上充满热烈的讨论气氛。

“一旦对外开战,朝野必然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如今主战派官员太少,臣建议应该主动拉拢一些主和派官员。”

“西北常年受狼族欺压,北伐最大的收益者是他们,属于建议拉拢出身西北的官员,他们的家乡和根据都在西北,不支持北伐无疑是背叛乡亲父老。”

.......

叶浩然在下面观察者他们,暗道通文馆果然名不虚传,他们的每一条意见都是十分的有建设性,不是袖手空谈文章,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

要是自己没有穿越者属性加持,可能还不如这些当地土著。

眼看大家讨论了一圈,某人却迟迟没有开口,上官婉儿有点坐不住了。

“叶待诏,备战北伐这件事是你提出来的,你有什么建议吗?”

叶浩然想着自己第一天入职,还是低调点。“属下觉得诸位前辈说的都挺好的,大受启发,正在虚心学习,没啥意见。”

上官婉儿没好气的横了他一眼,觉得自己的苦心都白费了。

她提这件事,本来就是让叶浩然先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得到通文馆的认可。然后再提女帝交代的事情,把影响力降到最低。

但是某人入座后,茶水和点心倒是吃了不少,一问就装傻,真把廷议当食堂了。

第35章 陛下托我给你安排了个差事

通文馆众人也不乐意了,上官婉儿多次点名,大家都感觉到她对叶浩然的偏爱,心里都有点嫉妒。想听听他有什么高论,是否当的起上官婉儿这般看重。

“叶待诏何必藏拙,现在朝野上下谁人不知道叶待诏文采出众,内阁争相拉拢。”

“陛下和昭容对叶待诏如此看重,做臣子的应该尽心竭力才对。”

......

叶浩然倒是有些想法,只是有点超前,还需要详细思虑一下,暂时还不想告诉别人。

无论内阁还是通文馆,都是一群能臣干吏,在旧有的朝廷体制下把能做到的都做到了极限,在这方面,叶浩然作为一个新科进士,根本比不过这些老油条。

他们守旧,而叶浩然想做创新,打开新的局面。

“多谢各位前辈的抬举和厚爱,只是我刚刚入通文馆,很多事还不熟悉,就不随便开口了。”

看到叶浩然这样,众人眼中都有点轻蔑,闻名不如见面,他们都有种叶浩然不过如此的感觉。

外面传呼的那么厉害,但是本人除了帅以外,也没啥特别的。

叶浩然这个样子,上官婉儿也无奈了。骂陛下的时候章口就来,都不带停的,现在又来谦虚装傻这套。

上官婉儿无奈了,只能把女帝交代的事情说了出来。

“叶待诏,陛下知道你刚来通文馆,特地给你安排事务,让你在三天内完成。”

一听这话,众人都是惊讶。女帝闭关多年,现在居然亲自安排一个小小进士,这是何等的恩宠。

这叶浩然究竟何德何能,竟然能让内阁争抢,上官婉儿另眼相待,现在连女帝都如此看重。

叶浩然眉毛一挑,直觉告诉他,女帝亲自安排的事情,绝对不是好事。

“陛下她老人家又怎么了。”

上官婉儿有时候真想堵住叶浩然的嘴。

老人家.....陛下如今才二十三。你这话让她听到,又得气得跳脚了。

众人感觉到气氛有点不对了,这叶浩然对陛下的态度。

好像不怎么恭敬啊?

甚至有点....

大胆。

“陛下想要你主持统一朝野奏疏文体一事。”

一听到这个消息通文馆众人倒吸一口冷气,原本对叶浩然羡慕嫉妒的眼神也变得怜悯。

这哪里是什么恩宠,分明是天子的憎恶。给他找了个大坑,让他跳进去,摔个死无全尸。

叶浩然压根没听过这个事,“属下刚来通文馆,统一朝野奏疏文体,是怎么一回事?”

上官婉儿也觉得有必要让叶浩然这个事的危险性,认真解释道:“自我朝开国起,大臣们所学不同,行文方式一直都不统一,经常造成歧义。有些时候因为奏疏的断句不同会对奏疏所奏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甚至需要找臣子当面奏对。”

“如果是在朝中大臣的奏疏还好,如果是其他地区,则需要来回好几日的通信。后来更是出现了诸多新的行文方式和文体,让这种现象变得日益严重。所以三十年前,乾帝命令礼部规定一种朝廷专用的行文方式,统一奏疏文体。”

叶浩然大概明白了,大周朝写作文方式因为流派不同,四言句,五言句都有。句字都堆在一起,又酷爱之乎者也,引经据典,读起来确实很吃力。

流派文体句式不同,断句就很重要了。就算到了现代,因为对《论语》《道德经》的断句不同,也有诸多不同的解释版本,甚至到了意思完全相反的程度。

“当时礼部将朝野上下人数最多一派用的文体定为朝廷通用,然而却引起朝野上下的反对派,集体弹劾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被迫告老还乡,一代文臣,最终晚节不保。”

叶浩然这可太懂了,文人就是靠笔杆子过日子,一个流派有一个流派写文章的方式。你要他去写学别的流派行文方式,不是让人家欺师背祖。

礼部尚书这波死的不冤啊。

“之后乾帝又把这件事交给翰林院主持,由当时名动天下的翰林院五位大儒用了六年的时间,制定了一套全新的文体,作为大周的统一文体。”

叶浩然已经能想到这群大儒的结局了。大家靠着四书五经考入进士,结果你不用圣人留下的那些经典文体,反而搞一套全新的,数典忘祖了。

“翰林院的文体一经推出,立即引起百官轩然大波,指责那些大儒沽名钓誉,更是上疏抨击乾帝妄图改天下文制,不尊古之圣贤。乾帝迫于压力,只能放弃统一文体之事,晚年更是郁郁寡欢。”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件事一直在内阁,礼部,翰林院之间推诿。几任帝王都想完成这事。但是只要参与这件事的官员,全部都下场凄凉,到了最后,根本没人敢再提这件事。”

“前几年,内阁又把这件事交给通文馆,如今已经过去三年,通文馆至今无人办到。”

说到这里,上官婉儿觉得自己暗示的已经很明显了。

三十多年,历经三朝,内阁,礼部,翰林院都没能完成的事。你就别想着解决,贸然上疏容易引起朝野的公愤,引火烧身。

老老实实说自己实力不足,有负陛下圣恩之类的漂亮话,哄哄陛下就好,让她气消了。这事也就过去了。

首节上一节23/11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