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79节

“霍光、桑弘羊、金日、上官桀,你们要好好辅佐弗陵。”奄奄一息的皇帝刘彻对四位顾命大臣说道。

前几天,他将这四人任命为刘弗陵的辅政大臣,并且为了让四人辅佐的过程中没人敢阻拦,还在快要死之前为四人加官进爵。

由尚书令霍光兼任大司马大将军,主持内朝尚书台事务的同时还是最高军事统帅,有军权又有政权,是四位辅政大臣的核心;将大司农桑弘羊提为御史大夫;并由少府上官桀兼任左将军,是九卿之一的少府的同时,还是左将军;光禄大夫金日升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

与此同时,除了这四位辅政大臣,还有丞相田千秋,在做好这些安排以后,皇帝自认为一切已经妥当,于是将四位辅政大臣屏退后,抚摸着床榻旁刘弗陵的小脑袋慈爱道:“弗陵,要听从四位辅政大臣的建议,尤其是听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话,他对大汉绝对忠诚。”

“好~”

不过七八岁的刘弗陵不懂这些,分不清这些人到底忠诚不忠诚,但是却记住了要听霍光的话这句话,于是咬着手指乖巧回答。

“哈哈哈!”

皇帝刘彻知道自己的小儿子还太小,不懂大人的这些人情世故,所以只要记住要听霍光的话这一句话就足够了,因为他相信霍光绝对忠于大汉。

“出去玩吧。”

皇帝刘彻让刘弗陵出去自己玩,他要单独静一静。

“好~”

刘弗陵很乖巧听话,也很是可爱。

等到寝宫内只剩皇帝刘彻一人时,他望着空寂的寝宫发呆。

无聊之际,他居然拿起那些很多年都懒得看的地方奏报。

这些奏报沉寂多年,因为后面大家都知道皇帝忙着修仙长生懒得看,所以就干脆不上奏报了,因此这些奏报都是很多年前的。

随便看了点,皇帝刘彻不禁叹气,原来天下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糜烂了,而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祸害了这么久。

可是在看到一个灭朝战争的奏报时,突然感觉有些疑惑。

“有一辽东勇士,先登王险城城墙,并斩首上百?”

“居然有这么勇武的战将?”

“当初朕居然忙着打西域和修仙,没有看到这个战报,还真是错失了一位得力战将。”

虽然失去了得力战将,但刘彻已经无所谓了,大汉的得力战将多得是,除非是达到了卫青霍去病这种,否则都很难引起他的关注。

在看完这个灭朝战报的奏报后,他又看到另一封奏报,是很多年以前,自杀前的左将军荀彘上书的。

“大将军王长治在军营内携带一少女随军出征?”

“这个王优安,还真是……啧啧,打仗还不忘行房事,若是以前,朕定要敲打他一番,但都过去这么久了,也就算了吧。”

可他在又看完许多奏报,尤其是有关辽东的一些奏报后,突然发现有些不对劲的地方。

“朕记得王长治还是骑将军的时候,也有人上书过,说王长治在军中带着少女随军出征……可是,这两件事之间相隔十余年,应该不是同一个人吧?一个少女怎么可能十几年过去还是少女?”

“总不至于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长生不老吧?”

皇帝刘彻自嘲着,如果是以前,他可能会调查一下这事,但在折腾了将近十年却依旧无法长生不老后,他已经对长生不老这事彻底不相信了。

看着奏报,皇帝刘彻突然感觉精神憔悴,于是放下那些竹简,躺在床榻上闭眼休息。

等到他闭上眼睛休息后,人生的过往犹如走马观花般在脑海中重演。

从金屋藏娇到初见卫子夫,再到反击匈奴,再到开疆扩土,再到修仙长生,再到……

随后,世界一片昏暗。

这位统治天下五十四年的皇帝,与世长辞。

第128章 废县改乡(一)

又一年后

皇子刘弗陵刚登基,燕王刘旦和齐王刘泽就公开质疑刘弗陵并不是先帝的血脉,并以此为借口密谋叛乱。

辽东郡府

“燕王秘密邀请本太守一起举事,辅佐他登上帝位。”已经七十一岁的辽东太守王长治手中拿着燕王使者偷偷送来的迷信,言语中颇为嘲讽。

这倒不是王长治有多么忠于朝廷,如果燕王真的有能力造反成功,他王长治也不是不能帮一把。

但王长治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守,混了这么久的官场,又岂能看不出,这燕王刘旦就是个纯纯的废物。

他刘旦要是能造反成功,母猪都能上树!

王家可不会帮助必定失败之人,这样只会给自己家族带来麻烦。

谁赢,王家就帮谁。

“呵呵……”

张家家主冷笑一声,他是张寿的儿子。

张寿在两年前病逝,随后都尉李姚被朝廷任命为郡丞,而都尉的位置则又由陆家家主担任,至于张家的新家主,则就任文县县令。

经过三十多年的辛苦耕耘,整个辽东郡府现在只剩四大家族的人。

整个辽东郡府一共有大小官吏三十六人,其中官三位,分别是太守、郡丞、都尉(郡尉),其余三十三人都是吏。

这三十三个吏,大部分是张家的,因为张家失去了郡府官职,所以各大家族商讨后便让出吏的名额作为对张家的补偿。

张家占据十三个吏员名额,王家占据十个吏名额,李家占据八个吏员名额,陆家占据两个吏员名额。

陆家已经有了盐铁二史,加上实力最弱,所以吏员名额最少。

王家的十个吏员分别是:

【主簿:王长菟

功曹:王鸿铭(王长菟长子)

功曹书佐:王鸿利(王长生次子)

五官掾:王鸿腾(王长安长子)

户曹:王鸿柯(王长安次子)

督吏(都邮):王鸿徵(王筱倩长子)

内府:王鑫(李息之子)

府门亭长:王俱(王鑫之子)

门下贼曹:王夙(王鑫次子)

门下督道贼:王硕(王俱长子)】

与此同时,这么多年过去,王家的各种家族职位也进行了更换。

【家丞:东方朔

家老:张次公、王筱倩、王长生

家主簿:王茹萱

学府:礼仪经学王筱倩;兵法作战张次公;经营管理王长生】

在一番商讨过后,所有人都认为不应该跟着燕王起事,陆家家主甚至觉得应该直接把这事告发给朝廷,这样也能邀功。

太守王长治同意了,并且他不仅要上书告发燕王谋反之事,还要上书请求朝廷废县改乡。

废除沓氏县和平郭县,将两个县合并为辽南县,并将沓氏县改名为沓乡,将平郭县改名为平乡。

理由则是,这两个县发生民变,人口锐减,两个县加起来也才六千人,而且两个县离得也比较近。

这样做对王家而言有利有弊。

弊在于,沓氏县县令王长生会因此失去县令之位,王家掌控的不再是一个县,而是一个乡,只能掌控一个啬夫。

好处则是,两个县合在一起后,王家兼并土地时更加方便。

不然王家只能兼并沓氏县的田,兼并不到平郭县的田。

而且两个县合在一起的话,兼并土地时就可以更好地掩人耳目。

毕竟一个两三千人口的县少了几百人是个大事,但一个六千多人口的县少了几百人,就相对而言不是那么引人注目。

权衡利弊后,王家还是决定上书朝廷请求废县改乡。

毕竟一个迟早会被朝廷换人的县令之位,哪有实实在在的兼并良田香呢?

官位哪怕再高也只是一时的,良田却是可以世代相传的呀!

……

几个月后

长安

未央宫

“三位,辽东太守王长治上书请求废县改乡,你们看一下吧。”大司马大将军兼领尚书事霍光对另外三位辅政大臣说道。

小皇帝年幼,自然不可能处理国事,所以国事都是由他们四位辅政大臣商讨决定,他们商讨出结果后,再由小皇帝刘弗陵盖章,最后把盖了章的决议送交到丞相田千秋手里,由丞相田千秋公布。

可以说,国家大事都在他们四人手中,皇帝只负责盖章,丞相只负责公布。

御史大夫桑弘羊、左将军上官桀、光禄勋金日看完后,各自都有不同的意见。

金日说道:“他这个提议也是为了朝廷考虑,既然两县人口这么少,不如合并在一起,这样就只需要发放一个县的官吏们的俸禄,不用发放两个县的官吏俸禄。”

金日认为废县改乡确实符合朝廷现在休养生息的政策,朝廷要休养生息,就要节省开支,要节省开支,那么把两个县合并为一个县,这样就可以少发一个县的俸禄,给朝廷省钱。

他是从休养生息这个角度考虑,所以是认同废县改乡的。

上官桀则是因为曾经当过王长治的下属,与王长治之间有些交情,于是说道:“王太守忠于朝廷,这个建议自然是可以的。”

他是从人情的角度考虑的。

这时,桑弘羊不干了,连忙摇头道:“辽东本就因为地处偏僻而难以管理,所以才需要多设县官加强管理,免得宵小之辈趁机浑水摸鱼,如果还要废县改乡,那朝廷对辽东的管理就会更加松散,我们对辽东的了解就会更加困难。”

他是从全国的统筹上考虑的,一个政权,它的内部结构划分得越细密,管理起来就越简单,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就会增强,但管理成本也会增加,如果内部结构越模糊,虽然管理成本会下降,但控制力会大幅度下降,慢慢地,这个地方就会逐步独立化。

辽东本来就因为远离中央而有些独立化倾向,现在还要废县改乡,把好几个县合在一起,使得朝廷对辽东的了解更加模糊,那辽东今后的独立化不是更快了吗?

四位辅政大臣,两个赞同,一个反对,只剩霍光没有发言了。

看着众人,霍光说道:“我认可废县改乡的方案。”

“大将军!”桑弘羊想要阻止:“这些年,由于流民四起,朝廷对于豪强的管控有所减弱,您怎么还能同意废县改乡的误国误民的方案,那朝廷对豪强的控制力不就更弱了吗?”

“桑大夫,你不要急。”霍光微笑解释道:“我知道你的担忧,但朝廷现在的当务之急觉得是什么?是打匈奴?是控制豪强?不不不,都不是,现在的当务之急只有一个,那就是休养生息,安抚关东诸郡的五百多万流民!”

“为了休养生息这个最高决策,其余的一切政策都要为之让路,既然废县改乡可以更好地休养生息,那为什么不这么做呢?豪强的问题,难道还能有这五百多万流民的问题严重吗?况且,王太守忠于朝廷,他是绝不会勾结地方豪强的,你放心就是了。”

霍光这番解释很有道理。

废县改乡有利有弊,对于一个有钱的王朝而言,那肯定是县越多越好,行政区域划分越仔细,控制力就越强,独立化就越难。

但问题在于,现在的大汉可不是什么有钱的王朝,关东诸郡五百多万流民嗷嗷待哺,一不小心就会引发超大规模的民变,重演一遍秦末乱世。

所以,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也只能暂且容许地方的独立化,从而更好地休养生息。

“唉……”

眼见三个辅政大臣都支持废县改乡,桑弘羊也不再坚持,只是幽幽地说了句:“休养生息结束后,这些被废县改乡的,一定要再改回县级。”

首节上一节79/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