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53节

人才一直都有,如果上位者自己贪心,人才便会祸国殃民,上位者心系天下,人才便会利国利民。

人才如水,引导得当,便能灌溉万千农田,引导不当,便会成为灾害。

至于他在屯田方向上加上个辽东,则是出于对家族的私心,让流民去辽东开垦土地,包括王家在内的辽东全部豪强士族都能从中获利。

因为等流民辛辛苦苦开垦完土地后,他们再找机会低价兼并这些开垦好的土地,直接不劳而获,何其美哉。

“那你认为,这屯田的租佃又该如何收取?”一番询问后,皇帝得到许多想要的答案。

“农田前三年开垦极其艰难,所以屯田前三年当免除租佃、免除徭役、免除赋税,从第四年开始,自愿承担徭役者,朝廷对他们只收取五成租佃,不愿意承担徭役者,朝廷对他们收取七成租佃。”王长炯缓缓道来,收七成,那就跟豪强士族收的一样多了,还是很合理的。

毕竟要是收的太少,导致豪强士族家的佃农逃荒去给朝廷当屯田客,他王长炯作为《屯田策》的提出者,恐怕会被士族们憎恨。

第86章 辽东官场(二)

又三个月后

一个堪比先帝刘启削藩的大事件引发天下震动。

皇帝刘彻昭告天下,朝廷要推行盐铁官营,凡是私人经营的盐铁产业,必须在一年内将自己的产业上交给朝廷,作为补偿,朝廷会为其加官进爵,同时朝廷还将派出第二轮谒者探访天下郡县。

不过这一次探访不是清查田亩佃农,而是清查盐铁产业,清查出来的盐铁产业都必须在一年内交接给朝廷经营,否则便以谋反罪论处,诛灭全族!

这些谒者虽然官职很低,只有六百石,和县令一样,但他们是皇帝的亲信、天子使者,即便是两千石的太守都要对其礼让三分。

这是很正常的,宫里的那些宦官连一百石都不是,可到了地方上,照样可以对那些六百石的县令呼来喝去。

事实权力并不跟俸禄对等。

……

辽东郡府

“府君,难道我们真的要将自己家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心血拱手送给朝廷吗?”辽东郡府道曹皱着眉头问道。

道曹是专门负责管理郡县道路港口驿站交通桥梁等设施的吏。

官和吏是分开的,一个郡府只有三个官,分别是太守(郡守)、郡丞、郡尉,其余的都是吏。

官只能由长安朝廷任命,吏可以由地方长官征辟,底层吏可以通过察廉晋升为高级吏,甚至有机会通过长安朝廷的察廉成为官。

察举制实施后,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便是面向天下人的举孝廉,每个郡每年都有两个名额,这一类直接当官;第二类则同样是面向天下人的举贤良,没有特定名额,也没有固定时间,长安朝廷哪天想举贤良了就会临时举贤良,这一类看皇帝心情;第三类是面向吏的察廉,通过察廉的吏有机会成为官。

举孝廉自不必多说,能被举的都是豪强士族,举完以后,随便编个孝顺故事糊弄朝廷和平民百姓,比如当初王长生举孝廉成功后,当时的辽东太守为了拿钱拿得心安理得,还主动帮他编了个“长生让桃”的故事,之后在长安朝廷九卿之一的大司农手下瞎混了几个月,然后就被长安朝廷调配到沓氏县当六百石县令。

《长生让桃沓氏县县志》

“王长生,字易萌,辽东沓氏人,其父王泰然,其母徐采薇,少家贫,虽饥而让其桃于母,太守感其孝,遂举孝廉。”

王长生小时候家里很贫苦,常常吃不饱饭,快要饿死的时候,自己都舍不得吃的桃子,让给自己的母亲徐采薇吃,辽东太守对他的孝心很是感动,于是举荐他去朝廷当官。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毕竟当初王长生能被举孝廉,主要还是靠的王家塞钱,其次他自己也确实从小饱读四书五经,也还算博学多才。

而跟王长生这种举孝廉直接当官的不同,辽东郡府道曹的家族是个普通的豪强士族,实力不是很强大,也没有那么多本钱像王家一样用钱砸晕太守,所以也仅仅只是把他一个人塞到这郡府当个吏。

虽然他家只是个普通的寒门,但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其家族附近刚好有个天然矿场,所以他们家族就发展出了冶铁。

此刻朝廷要将天下的盐铁收为官营,他很是担心。

“究竟是哪个混蛋向陛下提议盐铁官营的?该死!”辽东郡府的仓曹也在一旁咒骂一声,他是负责管理郡府仓库的。

“听说是那个桑弘羊。”贼曹也是咬牙切齿,他家有个小盐场,虽然规模不大,但也舍不得上交给朝廷。

至于说朝廷的补偿,呵呵,那就是个笑话。

朝廷从士族身上拿走十分,再从这十分里取出一分还给士族作为补偿,这都是常规手段了。

上次迁茂陵令,不知道多少三百万钱以上的大家族被强迁到长安,而他们从朝廷得到的补偿仅有二十万钱罢了。

舍弃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几百万钱家业,换来的不过是二十万钱的补偿,这种补偿,谁爱要谁去要。

“这个桑弘羊,真该死!”郡府狱掾也骂了句。

利益攸关之下,他们已经无法再假装尊敬,竟然直接当众骂起朝廷大臣。

而太守王长治、郡丞张寿、郡尉李姚三位大佬却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看着底下郡吏们发牢骚。

这一年时间里,王长治将王妙春嫁给了张寿的儿子为妻,将王雁蓉嫁给了李姚的弟弟为妻,将王涵雁嫁给了张寿为妻,将王凌雪嫁给了李姚为妻。

而与此同时,辽东各个县一些比较弱的豪强士族也将他们的女儿嫁到王家为妾。

就连王长治也娶了李姚的妹妹为妻,同时让王长安取了张寿的女儿为妻。

这样相互联姻下,整个辽东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家族都跟王家是姻亲关系。

这也导致他们之间辈分关系很乱。

张寿的女儿嫁给了王长治,所以王长治是张寿的女婿,但王长治的堂妹又嫁给了张寿,所以王长治同时还是张寿的大舅哥,但是李姚哥哥也娶了张寿的另一个女儿,所以李姚也算是张寿的女婿,但张寿的父亲也娶了李姚的姐姐当妻子,所以李姚也是张寿舅舅,同时李姚还娶了王长治的堂妹,所以王长治也是李姚的大舅哥,但王长治也娶了李姚的妹妹,所以李姚也是王长治的大舅哥。

总之他们之间关系很乱,连他们自己都分不清辈分,所以平日里都是以官职互相称呼。

辽东的这些跟王家联姻的士族们,他们默许王长治在举孝廉时给王家子弟走门口,而作为回报,王长治则对他们在地方上鱼肉百姓的事装作不知道。

“诸位,现在大家都是自身难保,但我们辽东士族必须团结起来,绝对不能互相举报、同室操戈。”王长治懒得多说,辽东豪强有几十个,但有排面的只有八个,其余的都是小鱼小虾,在寒门里都属于底层,根本不值一提。

这八个辽东士族按照按照实力排名,分别是:

沓氏县王家、文县张家、房县李家、襄平县鹿家、平郭县郭家、西安平县卢家、辽阳县陈家、无虑县钟家。

王家有太守王长治,张家有郡丞张寿,李家有郡尉李姚,鹿家有襄平县县令鹿丸,郭家有平郭县县令郭靖,卢家有西安平县县令芦苇,陈家有辽阳县令陈世美,钟家有无虑县县令钟会。

整个辽东的大小事务,基本也是由八大家族共同商议决定。

第87章 汉武时代(四)

漠北单于庭

“汉军夺我龙城、河套、河西,现在大家都在说,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我们甚至不敢回漠南,只能龟缩在这苦寒的漠北躲避汉军锋芒。”

“本单于决定了,我们匈奴人要振作起来,虽然我们正面已经打不过汉军,但只要我们能激怒汉人的皇帝,让他失去理智,派遣汉军主力深入漠北,那时,我们便能趁机截断汉军的退路,让汉军主力在漠北迷路后活活饿死,最好是能饿死汉军的卫青霍去病王长治三人。”

“可是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激怒汉人的皇帝呢?”

“左贤王的使者送来一个计划,那就是我们主动大规模发起对汉军的反攻,以汉人皇帝现在自信满满的状态,绝对会派遣汉军主力前来漠北送死。”

“只要能一举歼灭汉军主力,那么我们以后就可以夺回河套、河西、龙城。”

伊稚斜很是愤怒,自从他即位开始,汉匈之间的战争就极其频繁,匈奴更是败多胜少,尤其是卫青霍去病王长治三人,更是无数匈奴人的噩梦。

数个月后

匈奴单于以及匈奴左贤王倾尽整个匈奴的力量对大汉边境发起大规模劫掠,七八个郡同时被匈奴蹂躏,十数万汉人百姓被匈奴掳掠,被屠戮者更是多达数十万。

消息传到长安未央宫,皇帝刘彻震怒。

“朕要将这些匈奴人,斩!尽!杀!绝!”

多年来不停地打胜仗,皇帝刘彻逐渐迷失在胜利的喜悦中,被胜利冲昏头脑,变得愈发独断专行。

以前的他还能听一听别人的意见,现在的他,逐渐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

人,总是会因为现实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连连征战,耗费无数,国库已经空虚,应当休养生息。”有大臣劝谏道。

“来人,将这个妖言惑众的拖出去杖责四十!”皇帝刘彻冷哼一声。

“不,陛下!”那个劝谏者没想到只是劝谏一下就会被惩罚,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随着那名大臣被拖出去惩罚,皇帝刘彻才露出一丝微笑,然后对众大臣道:“匈奴掠我边境,戮我子民,朕为大汉主,当剿灭匈奴,护卫我大汉子民。”

众大臣瑟瑟发抖,不敢说话,刚才那个劝谏的就被打了,他们可不想被打。

“国库没钱?哼!笑话!”

“我大汉的有钱人那可是多的很呐,可这些有钱人就是不肯为国家出钱,他们宁愿拿这些钱去奢靡享受,也不愿意为大汉消灭匈奴出一点钱。”

“前不久有个叫卜式的商人将全部家产捐给朝廷,支持朝廷剿灭匈奴,朕很是欣慰,因为我大汉还是有忠良的豪强商贾的。”

“但是!朕也很失望,因为大汉只有一个卜式,朕想知道,大汉的其他豪强商贾,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学一学卜式,也不用全捐,哪怕只捐一半的家产也好,支持朝廷彻底杀绝匈奴,这对大家都有好处,可为什么除了卜式,就是没一个人捐呢?”

“怎么,不说话了?”

皇帝刘彻对着那些瑟瑟发抖大臣冷笑,现在的他威望如日中天,已经不用像刚即位的时候那般客气。

“陛下,老臣家贫,但为了抗击匈奴,老臣、老臣……愿捐出全部家产,一共一百金。”一个臣子当即吓得捐钱。

“陛下,臣也愿为抗击匈奴出一份力,臣捐出一半家产,一共七十金。”

“陛下,老臣家中穷困潦倒,但为了抗击匈奴,老臣愿意把家中的宅院卖了,把卖宅院的钱捐给朝廷。”

“陛下,臣愿意捐出全部俸禄,为我大汉剿灭匈奴出一份力。”

“陛下,臣……”

一众大臣吓得冷汗直冒,赶紧捐钱保命,生怕被皇帝拖出去杖责杀鸡儆猴。

“呵!诸位都是大汉的忠臣!”开个朝会,还能顺便为国库增加点钱财,皇帝刘彻稍稍平息了一点怒火,但他也知道,这些人捐的不过是九牛一毛,他们家产早就超过万金,但却说什么家贫、以及全部家产只有一百金这种鬼话。

“退朝!”

退朝后,皇帝刘彻想起张汤提出的另一个治国良策《算缗策》。

“本来朕不打算推行这个国策,毕竟你们也是大汉的一份子,朕也不想做得太过分,但你们实在太可恨,享受着朝廷抗击匈奴带来的和平,却不肯为抗击匈奴出钱出力,只顾自己享受,不顾大汉的江山社稷!”

“你们给脸不要脸,那也别怪朕了!”

短短一年时间里,接连三件大事震惊天下。

先是皇帝宣布盐铁官营,搞得天下豪强士族人心惶惶。

随后,匈奴大规模侵扰边境,皇帝震怒,要集结大汉最精锐的部队远征漠北,一举荡平匈奴。

最后,由于国库又又又又又没钱了,为了不影响远征漠北的计划,皇帝根据张汤献上的《算缗策》,向天下发布算缗令。

所谓算缗令,其实就是征收财产税。

要求全天下的人根据自己的财产,向朝廷缴纳财产税,家里财产越多,交的就越多,而且每年都要交。

比如一个家产一千金的豪商,他每年都要交二十金的财产税,一直交到他破产为止。

这个算缗令一出,天下震动,所有豪强士族以及富商们都惶恐不安。

自从皇帝刘彻登基以来,他们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过。

家里养丫鬟奴仆要被收税,家里佃农多也要被额外多收税,家里有车有船还要被每年收税,做个生意直接被收七成税,辛辛苦苦经营几十年的盐铁产业被强行收为官营,现在,居然还要收他们财产税。

也就是说,哪怕他们啥都不干,把丫鬟奴仆、车船牛马全部卖了,把宅院田亩也都卖了,把盐铁产业也都上交了,也不去做生意,只想拿着剩下的钱安心当个富家翁安享晚年都不行。

原本以为文景二帝一个搞迁守陵,一个搞削藩策,这就已经够狠的了,现在皇帝刘彻让他们明白,原来还有更狠的!

天下豪强士族可谓是民不聊生,他们每日都在祈祷皇帝刘彻赶紧去死。

首节上一节53/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