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52节

“恭喜恭喜!”

“寰羽老兄,飞黄腾达可不能忘了我们哥几个。”

“哈哈哈,大家都是我的好兄弟,有我王长羽一口吃的,就不会忘记你们一口汤。”

待宦官离开,王长羽身边的几个战友向他道喜。

王家耗费三百金在长安买了个大宅院,所有王家子弟在长安都可以去那里居住,比如之前东方朔被贬为庶民后就在大宅院住了好多天,后来才被调回辽东当学院夫子。

不过王长羽很少呆在大宅院里,他常常跟其他军官去上林苑打猎,这些自然是经过皇帝允许的。

当初参军的几人,李息被封了个县候,并最高做到光禄大夫,距离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只有一步之遥时,因为身体不适而告老还乡,毕竟他也五十多岁了。

而张次公则一步步做到了太中大夫,比王长羽现在这个议郎要高上许多。

九卿之一的光禄勋,从高到低有这么几个下属职位: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侍中、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宫卫。

九卿之一的光禄勋是专门为皇帝以及皇宫服务的,这里的所有官员都是皇帝近臣。

卫青、霍去病、王长治等人都是进入光禄勋体系,直接成为皇帝近臣,得到皇帝重用,毕竟其他体系的官位都被公卿世候把持,皇帝能随便给的高级官位只剩光禄勋里的这些官。

而王长炯的学生司马迁也是属于光禄勋这个体系,也算是皇帝刘彻的近臣,不过职位比较低,只是个郎中。

元狩三年春

随着长安大朝会结束,朝廷又做出许多重大决策。

首先,在刚刚占领的河西地区设立武威、酒泉二郡。

然后派出使者前往比西域还要远的西边寻找一个叫做亚历山大的帝国结盟。

因为张骞第一次从西域回来时,还回来一个消息,那就是很多年很多年以前,西域的一些国家曾经被一个叫做亚历山大的帝国征服,虽然那个帝国没多久就分崩离析,但西域那几个国家始终还记得亚历山大帝国的余威。

张骞从西域国家听到亚历山大帝国的传闻后,并不知道亚历山大帝国现在还活着没,但总要试一下,万一还活着呢,不就可以结盟了吗?

于是他便将这个消息带回长安。

当时,河西被匈奴占据,张骞也是偷偷跑到西域的,相当于偷渡,所以皇帝刘彻也没办法派出使者去比西域还要远的地方寻找什么亚历山大帝国。

现在河西已经被汉军占领,通往西域的通道彻底畅通,皇帝刘彻决定再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一方面是让西域诸国臣服于大汉,另一方面也是去寻找那个传闻中的什么亚历山大帝国。

而文学博士王长夜在长安呆腻了,想去西域玩玩,于是他毛遂自荐,愿意做张骞的护卫,跟随张骞一同前往西域。

皇帝刘彻见王长夜勇武还行,而且博学多才,于是便同意了。

因此张骞带着王长夜以及上百人的使者团队第二次前往西域,不过这一次是光明正大带着大汉的国书去的,上一次是伪装成商贾偷偷潜伏过去的。

……

河西走廊

“休舍,你还年轻,大可在长安混出名堂,为何要跟我去西域吃苦呢?”使者团队里,张骞对着王长夜问道。

休舍是王长夜的表字,是他的母亲王娇取的。

而张骞也对王长夜有一点点了解,知道之前的车骑将军王长治、以及现在的太学教授王长炯都是跟王长夜同一个家族。

所以张骞认为,以王长夜的奇才,加上有一文一武两个关系背景,呆在长安就能荣华富贵,没必要跟着他去西域,吃苦不说,还要时刻面临死亡危险。

“中郎,长夜在长安呆腻了,想去西域开开眼界。”王长夜回道。

事情自然不可能如此简单,呆腻了确实是原因之一,但另一个原因则是家主王长治写信让他跟随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他不明白家主对西域这么上心干嘛,难道是为了大宛马?

毕竟上代家主王泰然就一直对大宛马心心念念。

辽东郡府

当王长夜对家主要求他去西域感到不解时,身处辽东郡府的王长治正在使用自己金手指的另一个功能。

那就是查看家族成员属性,只要还活着,哪怕不在身边也能查看。

“查看!”

【成员:王长夜

遗传:天才、气宇轩昂

天赋:好学

魅力:

管理:

统率:10(+1)

谋略:

勇武:25(+1)】

【成员:王长羽

遗传:天才、眉清目秀

天赋:猛突

魅力:

管理:

统率:15(+1)

谋略:

勇武:55(+1)】

【成员:王筱倩

遗传:天才、天生丽质

天赋:经商

魅力:

管理:

统率:6(+1)

谋略:

勇武:7(+1)】

“娇姑姑的三个孩子都有天才这个遗传,可是娇姑姑自己又没有天才遗传,难道是东方朔有天才遗传,所以遗传给了三个孩子?”

东方朔是外人,王长治看不到他的面板,所以只能在内心这般猜想。

而在这些遗传中,与魅力有关的遗传分别有。

男性:眉清目秀、器宇轩昂、玉树临风

女性:眉清目秀、天生丽质、国色天香

都是可以增加魅力属性,分别增加10、20、30点魅力属性。

至于额外增加的一点勇武和统率,则是成就给的,随后王长治又顺便查看起其它几个遗传和天赋的作用。

【天才:魅力以外,所有属性+5】

【经商:拥有更高的商业头脑】

【猛突:冲锋陷阵时自身实力大增】

【好学:学习文化知识效率提升】

第85章 长炯官场录(三)

长安

未央宫

“这篇《屯田策》有意思,太学教授王长炯?又是辽东王家?”

今日,皇帝在查阅众大臣的上书时,看完其中一篇名为《屯田策》的上书后,很是欣赏,而当看到署名为王长炯时,不禁感叹辽东王家有才之人何其多。

每年,各大臣都可以向皇帝上书提出各种治国良策,即便皇帝不用也不会有惩罚,一旦皇帝用了,提出者便能加官进爵。

这也是文官们升职的办法之一,他们虽然升官速度比不上军功,但优势是安全,不会有生命危险。

今年,王长炯便向皇帝提出《屯田策》,这是一项既不会得罪豪强,又能讨好皇帝的政策。

《屯田策》

“今关东诸郡流民百万,素乘振赡之,费无算,顷之,流民复起,以其无田故。使关东流民往河朔、河西、辽东,使自垦,与之田,则流民无复,新土亦以固。”

由于竹简能写的内容有限,所以王长炯的《屯田策》仅写到这里,更具体的还得等待皇帝召见后当面询问。

基本内容就是说,这些年河水泛滥,导致关东很多郡县出现了流民,多达上百万,以往朝廷对于这些流民都是施舍一点口粮,不让他们饿死,免得他们学陈胜吴广振臂一呼,但这样做只是治标不治本,等到朝廷财政吃紧,减少了赈灾力度,这些被安抚的流民又会重新闹事,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土地,不如把他们迁到新开辟的河朔地区、河西地区、以及人口稀少的辽东地区,这些地区无主的荒原很多,却没有人开垦,让这些流民去这些地区开垦农田,他们自己开垦的农田便是他们自己的,这样既能彻底解决流民问题,也能稳固大汉的这些新疆土。

“好!这个《屯田策》甚好,来人,速速将这个太学教授王长炯召入宫内,朕要详细问问屯田之策。”皇帝刘彻以前也一直很头疼流民问题,自从他即位,黄河就不停地泛滥,好似跟他有仇,使得他每年都不得不花费大量钱财赈灾,如今可算是有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看完王长炯这个既能有利于国家百姓,也不会损害豪强士族利益的《屯田策》,皇帝刘彻又继续看起其它官员上书的治国良策。

大部分都是无稽之谈。

比如有人提议废郡县、复封国,让诸侯王保卫大汉,朝廷就可以不用耗费钱财招兵买马。

还有人提议恢复与匈奴和亲,休养生息,让民众可以喘喘气。

还有人提议取消各种税,不与民争利。

对于这些提议,刘彻冷笑一声,不屑一顾,看了许多,终于又看到一个他想看的东西。

《盐铁策》,桑弘羊。

其中的基本内容就是说,盐和铁都是国之重器,几乎人人都要吃盐,想要造反的也必须有铁,可现在,这样的国之重器却被诸侯们以及豪强们控制,他们万一利用自己掌控的盐铁产业发展自己的私兵,对朝廷进行威胁乃至造反,对于国家而言是非常不利的,而且盐铁都是暴利行业,理当掌控在朝廷手里,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所以朝廷应当立刻再度派出谒者,清查天下郡县的盐铁产业,将诸侯们以及豪强们的盐铁产业收为国有官营,胆敢不从者,立刻以谋反罪诛灭全族,但为了减少他们的抵抗程度,收了他们的盐铁产业后,可以适当给他们加官进爵,算是对他们的补偿。

这样的想法,皇帝刘彻很早就有了,只是一直没有头绪,之前桑弘羊也简单提出过几次,但当时他忙着打匈奴,也就没时间管,现在匈奴大势已去,龟缩在漠北瑟瑟发抖,桑弘羊再度提出盐铁官营,他便决定认真对待。

……

“臣,王长炯,叩见陛下!”

太学教授王长炯接到宦官的消息,自己的《屯田策》被皇帝看中,让他进宫与皇帝详细探讨。

“坐吧。”皇帝微笑着让王长炯跪坐在早已准备好的软席。

“谢陛下!”

王长炯再度拜谢,然后面对皇帝跪坐在下方。

“你们王家还真是了不得,一个王长治战功赫赫,你王长炯还能提出《屯田策》这样的治国良策,你们还有个王长羽,也是个冲锋陷阵的猛将,还有个奇才王长夜。”皇帝刘彻先是拉近关系。

“臣只是尽自己的本分。”王长炯看人说话,以前面对田这种贪心的丞相,自然要提出‘淮上赈曹’这种吸食老百姓血液的政策,如此才能讨好田,现在面对强硬的皇帝刘彻,那自然只能提出类似《屯田策》这样的利国利民之策。

王长炯心中有着许多治国良策的,也有着许多侵害百姓的恶策,但这些策都不能乱提。

比如以前如果在田面前提出《屯田策》这种,田甚至懒得搭理,会彻底冷落你,让你一辈子升不了官,那就得不偿失了,又比如现在提出《盐铁策》这种,虽然皇帝刘彻同样喜欢,但会得罪士族,所以策有很多,可是面对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情况,能提出来的却并不多。

首节上一节52/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