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153节

窦宪的父亲被谒者捕捉起来审问,这事让窦宪怀恨在心,于是现在终于权势滔天的外戚窦宪,直接就将这个谒者杀死,连理由都懒得编。

又一年后,汉室宗亲刘畅被窦太后宠爱,窦宪担心刘畅分走自己的权力,于是派遣刺客将刘畅暗杀,窦太后震怒,恰好这时北匈奴攻打南匈奴,南匈奴向大汉求救,于是窦宪便主张出击北匈奴,以此暂时远离雒阳朝廷,先躲避妹妹的怒火,等妹妹气消了再回雒阳。

又是一年后,窦宪北击匈奴,班固弃笔从戎,随军出征,南匈奴军队作为仆从军(伪军)协助汉军一起攻打北匈奴,最后汉军燕然勒石,威震草原。

窦宪仗着自己是外戚大将军,而且又立下燕然勒石的功绩,在朝堂上更加肆意妄为,排除异己,藐视皇权,有霍光之权势,却无霍光之忠心。

然而,仅仅三年后,原本属于窦宪阵营的宦官蔡伦跳反,为皇帝刘肇出谋划策,将大将军窦宪召入皇宫,而且不准带甲士,只准大将军窦宪一个人入宫。

窦宪认为禁卫军都是他的人,所以一点不怕,直接大摇大摆进入皇宫。

窦宪刚进宫,就被皇帝安插在禁卫军里的亲信和一众宦官们给杀了,简直是把当初汉宣帝反杀霍家的剧本给重演了一遍。

由于史官班固属于窦宪一党,所以被皇帝刘肇赐死,他的《汉书》由其妹妹班昭续写。

短短六年时间过去,天下风云巨变,而不变的是依旧在西域传道的王。

六年时间,王在楼兰国立下几十个石碑,并在石碑上刻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内容,全文约莫二十万字。

并仿照孔子的七十二贤,在西域收了七十二个门徒,教授这七十二个西域人儒家经学,并让这七十二个门徒在西域继续传播孔孟之道。

中原朝堂上的变乱无法影响一心一意镇守西域的班超,虽然哥哥班固之死让班超难过了很久,但内心坚强的班超在难过之后,便更加坚定了镇守西域的决心。

同样没有受到影响的是王,无论是谁掌权,无论是谁当皇帝,他都不在乎,他只想在西域传播儒家道统。

然而,今天……

“子曰,学而时习之……”

王正在为一众西域贵族传授圣人大道。

这时,一位汉军士兵走来,向王轻声说道:“先生,您家族的人来了。”

不一会,一位风尘仆仆的王家子弟来到这里,对正在讲道的王说道:“若水,赶紧回家。”

“怎么了?”王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那位王家子弟靠在王身边,用手掌遮掩,在王的耳边小声说道:“家主仙逝,临终遗言让你回去继承家业。”

轰隆!

王被这个消息给惊到了,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就是老祖母王,跟其他王家子弟反而不怎么熟。

第245章 大儒王(四)

几个月后

永元六年

辽东郡

王家庄园

一众王家子弟聚在一起为仙逝的先家主王默哀,并为王举行加冕仪式。

第九代家族子弟王生于新莽乱世,卒于大汉盛世,她见证了新莽的覆灭,也见证了大汉从建立到兴盛。

她在位时间五十七年,在位期间彻底征服三韩人,并开辟倭岛新殖民地,探索了前往身毒的海上航线,为家族兼并了辽东两个乡(原本是两个县)的地盘,还为家族征战乌桓,缴获无数牲畜。

王康、王泰浩、王泰然、王长治、王鸿隐、王逢邦、王僮、王、王,九代人的前赴后继,为了家族牺牲自己。

“三皇保佑您,五帝庇护您,上古的圣人陪伴您,您将在黄泉安息。”

家丞念诵着祷告词,一众家族子弟中的小男孩小女孩站成三排,歌颂着王的功绩。

这些孩子都是王家第十三代家族子弟,属于王的玄孙辈分,王的侄子侄女们。

王家自王泰然时期便取消了殉葬制度,所以王的入葬非常简单,只是埋藏了许多珍贵的陪葬品。

【圣君:王康

庄君:王泰浩

文君:王泰然

桓君:王长治

康君:王鸿隐

平君:王逢邦

睿君:王僮

仁君:王

武君:王】

在辽东丘陵的南端,距离庄园不到十里的地方,王家在山体上雕刻着九位家主的头像,而在王家庄园内部,也矗立着九位家主的全身石头雕像,每一位家主的石头雕像下都铭刻着他们此生的事迹。

王家不仅修族谱,也修史书,不过王家的史书跟中原不一样,中原的史书是以皇帝的视角展开,述说一个个皇帝时代的往事,然后围绕皇帝这个大中心,顺便讲述皇帝身边一个个忠臣良将的往事,以这些忠诚良将为小中心,又继而展开一些亲戚们的故事,这个属于纪传体。

而王家自己修的《王氏家族史》,则是以时间线为轴心,将每一年王家发生的事记录下来,每一年负责记录上一年发生的事。

从王康带着三百名中原山贼乘船渡海来到辽东征服土著开始,一直写到王临终前嘱托要让王继承家主之位,今后还会继续写下去。

不会有任何避讳,当山贼的往事对于王家来说也没什么可避讳的,甚至是属于荣光!

一个被章邯打得跑到辽东避难的山贼,最终建立起万世基业,这不是荣光是什么?

王家的荣耀是一代代家族子弟争取奋斗来的,不是先祖天生就有的。

没有先祖康的披荆斩麻,哪有落月原,没有王泰浩的掳掠奴隶,哪有那么多佃农去落月原种田,没有佃农去落月原种田,王家哪来的钱贿赂辽东官场,没有钱贿赂辽东官场,又怎么会有王家子弟进入朝堂,没有王家子弟进入朝堂,又哪来的后面这些贪污腐败,没有后面这些贪污腐败,又哪来的钱进行家族发展,没有钱进行家族发展,又怎么会有今日的荣耀。

一环扣一环,王家的每一步都是在前进,从捕捉奴隶到开扩殖民,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个脚印,靠着自己的努力、拼搏、奋斗、坚持、披荆斩麻。

吃水不忘挖井人,不能因为现在发达了,就嫌弃老祖宗。

“我们征服了涧人,征服了辽东官场,征服了三韩人和倭人,将来,我们还将会征服天下,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我王家之土,率土之滨,皆为我王家之臣。”

孩子们唱诵着王家的伟大和未来,三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对手倒下,而王家始终屹立不倒,并且将一直屹立不倒。

几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家族子弟,为了给家族筹集发展资金,不惜冒着被朝廷斩首的风险也要贪污腐败,他们是可歌可泣的,没有他们的不畏牺牲和拼搏奋斗,就没有王家的茁壮发展。

每一个在官场上贪污腐败的家族子弟,对于王家来说都是伟大的,值得尊敬的,并且要让一代代家族子弟传承下去,因为正是他们的勇敢才让家族有了发展。

《王氏家族史》将这九代家主称之为九代明君时期,亦或是九世之治。

祷告结束后,家丞为第十二代家族子弟王举行加冕仪式。

王眼眶湿润地看着下葬的王,不由得跪在地上哭泣:“老祖母,儿……来迟了。”

加冕仪式结束后,按照惯例,新任家主需要为先代家主服七天,其余家族子弟则需要为先代家主服丧三天。

然而,王非要服丧一个月,众人也没办法,就任由其连续一个月都在王的陵墓前服丧。

服丧的不仅有王家,也包括王家统治区内的臣民,还有整个辽东,甚至连辽东太守都要穿着丧服在郡府远程服丧,辽东各地的街头巷尾都被挂上白色布条,所有辽东官吏都穿上丧服,为王服丧三天。

张李陆三大家族的家族子弟无不穿上丧服服丧三天,三大家族的家主甚至亲自来到王家祖陵,跪在王的陵墓前哭丧。

整个辽东一片素白之色,就算是皇帝驾崩时,辽东也没有过这样的场面。

当初光武帝刘秀驾崩,四大家族也只是要求自己的家族子弟为光武帝刘秀服丧,而没有要求整个辽东的官吏百姓都服丧。

王家统治辽东两百余年,早已深入人心,区区大汉朝廷,在辽东的权威远不如王家。

一个月后

王的服丧结束,他在服丧结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阅家谱和家史,当发现家谱和家史记载的王长治、王长炯确实属于辽东王家,王便不由得对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心生厌恶。

我可以不要,但你不能抢!

王从家族圣遗物中找到了王长治和王长炯二人的一些圣旨,那都是二人被朝廷加官晋爵的圣旨,被王家一直妥善保存着,本意是留着当古董文物,如今却是派上用场了。

“有了这些前汉武帝时期圣旨,我王家的两位先祖必然能够正名!”王内心信誓旦旦。

将这些圣旨妥善放好,他便将家族事务全部甩给了家族议会。

“我一心研究儒家经学,对于家族发展之事不太懂,家族之事交给家族议事堂和家族议会处理就行,不用过问我的意见,我要回到中原做更重要的事情,为两位先祖正名!”

家主王留下这么一句话就火速离开王家庄园,他虽然是王家家主,但现在的王家经过这么长时间发展,机制已经比以前健全许多,就算没有他这个家主,也能照常运转。

第246章 大儒王(五)

三个月后

永平七年

雒阳

南宫

“议郎王?”

正在批阅奏疏的皇帝刘肇有些疑惑。

“他是辽东王氏的子弟,大儒袁安的门生,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王明玉的曾孙辈,与陛下您同辈。”一旁的中常侍蔡伦提醒道。

“云台二十八将的后代啊。”皇帝刘肇喃喃一句,对于这些功臣后代,皇帝都是小心处理,毕竟当初的大将军窦宪也是功臣后代,结果居然想造反。

“且让朕看看他要做什么。”

旋即,皇帝刘肇打开王上呈的奏疏,开头无非是对他这个皇帝称赞,然后引用几句圣人之言,这都是臣子们的惯例了。

他继续往下看,却发现了不得了的东西。

“为家族先祖正名?王长治和王长炯乃是出自辽东王氏?嗯哼?”

皇帝刘肇很是惊讶,觉得这实在是太荒诞了,他从小就听那些士人们讨论过这两个人,但大家都认为这二人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

他正想将这个奏疏扔到一旁不管时,奏疏最后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最后一句话写着:臣有孝武皇帝圣旨为证!

孝武皇帝?那不就是汉武帝吗!

“且宣他进来吧。”皇帝刘肇淡淡道。

他倒不是很在意王长治和王长炯是出自哪个家族,反正在他看来,无论哪个士族,都是皇权潜在的对手,没有区别,他只是想看看孝武皇帝的圣旨是什么样子,毕竟是自己老祖宗的圣旨。

现在的他才十七岁,正是青春年华,还在不久前扳倒了窦氏外戚,可谓是意气风发,正打算要有所作为,并且他想学习的对象便是孝武皇帝。

当然,实际操作时不能像孝武皇帝一样上头,得注意尺度,上头了就容易民生凋敝、天下皆反。

孝武皇帝扳倒窦氏,我也扳窦氏,孝武皇帝开疆扩土,我也准备开奖扩土。

历史是个微妙的巧合,汉武帝刘彻少年时有个窦氏外戚压着,他刘肇少年时也有个窦氏外戚压着,只不过两个窦氏不是同一个家族,只是恰好同姓。

正当他想着彻底征服草原的伟业时,王已经进入宫廷。

“臣,议郎王,见过陛下,陛下万年!”

王一进来先是按照惯例恭敬地作礼,然后对皇帝说道:“臣欲为家族先祖正名,且有孝武皇帝圣旨为证!”

“嗯。”皇帝刘肇点点头。

随即,王从自己的背后背着的包裹中取出九张圣旨,都是汉武帝时期朝廷对王长治和王长炯的册封。

“王长治闽越一战有功,加官……”

“王长治龙城一战有功,加官……”

“王长炯献《屯田策》有功,加官……”

首节上一节153/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