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142节

对于外族仆从军(伪军),忠诚和战斗力,往往只能二选一,几乎不可能兼而有之。

王自然是选择了让乌桓人对自己忠诚,因此便只能舍弃乌桓人的战斗力。

乌桓女人早就被掳掠到了辽东,成了四大家族的财产,因此乌桓人想要繁衍后代,只能去掠夺匈奴人或者鲜卑人的女人。

同时被劫掠的还有大量匈奴人的牲畜,这些牲畜将被带回乌桓草原繁衍生息,被乌桓人放牧成长,最后又贱卖给辽东。

七年前的犁庭扫穴,四大家族掠夺的牲畜达到了二十万头!

王家依旧只要牛马,数量最多的羊群则被另外三家分走。

王家从张李陆三家收购羊毛,然后在桃花港产业区纺织成羊毛布,最后贩卖给中原。

第225章 度田案比(一)

又一年后

建武十六年

百战百胜的刘秀如同以往一样,再一次以少胜多,击败匈奴大军,卢芳逃窜至草原时,非常悲催地刚好遇上正在寻找匈奴部落进行屠戮的王,随后被王斩杀。

靠着斩杀卢芳的战功,王再一次晋爵,从亭候晋升为乡候。

整个天下,只剩西域尚未回归,大致上已经算是重归一统。

几个月前,西域的龟兹国使者前来雒阳,请求大汉重建西域都护府。

但刘秀认为现如今天下百废待兴,大汉的主要任务是休养生息、恢复民生,而不是劳师远征去控制西域。

西域距离太远,又与匈奴接壤,驻军少了没效果,驻军多了又要消耗大量物资,而大汉没那么多物资可以消耗在西域。

因此刘秀拒绝了龟兹国的请求,并没有急着去收复西域。

雒阳宴会

为了庆祝天下重归一统,刘秀召集文武大臣一同宴会。

许许多多宫娥从那些临时搭建的茅草屋走出,为参加宴会的一众大臣端菜倒水。

此前刘秀一直忙着打仗,所以也没有多余的物资修缮宫殿,因此这雒阳皇宫便显得有些寒酸。

王四人自然也参加了这次宴会。

与刘邦开国有明显不同的是,刘邦时期的开国功臣多为白丁出身,因此都不太懂礼仪,常常在宴会上做一些无礼之事,比如当众把正在跳舞的皇宫舞女抓起来搂在怀里,又比如当众脱掉袜子,当着皇帝刘邦和皇后吕雉的面,用吃饭的手去扣自己的臭脚丫,扣完还用手去抓水果吃,等等。

而跟随刘秀开国的功臣们却多为豪强士族出身,他们生来就在家族中学习过礼仪,因此刘秀的大汉相比刘邦的大汉更加显得文质彬彬,少了许多贩夫走卒的味道。

所以在宴会上,虽然一众开国功臣都在相互敬酒,男人们也大多色眯眯地看着美丽的舞女们,却没人敢当众跑到舞女人群里强行抱走舞女,更没人敢做出当众扣脚这种事,明显比刘邦时期的开国功臣们更加懂礼。

就在一众从龙功臣都在其乐融融时,功臣之一的邓禹站出来对刘秀说道:“陛下,当今天下安定,无有大的战事,然而各个将领手中却有许多私兵部曲,国家民生凋敝,不宜豢养如此多的兵士,当解散兵士,让他们回到各自家乡开垦田地。”

此话一出,所有功臣都看向邓禹。

皇帝刘秀欣慰地看着邓禹,这件事他早在几个月前就跟邓禹暗自商议过,那就是在宴会上喝酒时劝说功臣们解散手中的部曲,从此成为一个富家翁安享晚年。

对功臣们来一个【杯酒释兵权】。

王四人加入大汉时,根本没有带自己家族的私兵参战,而是带着辽东郡兵参战,所以解散私兵对他们没什么影响,无非就是把手里控制着的辽东郡兵交给朝廷,这种事他们在投靠刘秀时就有了心理准备。

因此,王率先站起来说道:“臣愿交出辽东之兵,让我大汉休养生息。”

张李陆三人也站起来附和:“臣等附议。”

看到辽东四人这么识趣,刘秀很是欣喜,他心中对于辽东的好感也愈发地多。

“爱卿能为天下苍生着想,朕心甚尉,只是辽东之兵本就是爱卿的,如今爱卿为了天下苍生着想却自愿放弃兵权,朕的心里很是愧疚,这样吧,护乌桓校尉王晋爵徐乡候(县候/徐乡县)。”

对于王第一个站出来交出辽东郡兵的兵权,皇帝刘秀欣喜不已,所以才会当着所有人的面再一次给王晋升爵位,以此向其他功臣做一个表态:看看,人家王乖乖交出兵权,所以我给她晋升爵位,让她富贵一生,你们赶紧做出决定吧,谁要是还敢握着兵权不肯松手的,那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说罢,刘秀又微笑着扫视在场的其他功臣。

众功臣被刘秀看得头皮发麻,最后还是跟刘秀关系最好的大司马耿先站了出来说道:“臣,耿,愿意交出兵权,解散部曲!”

“爱卿为国为民,朕心甚慰。”刘秀依旧一副温和的笑容,然后又给耿晋爵,由于耿已经是县候了,所以便在县候的基础上,给耿加封食邑五百户。

随后,其他功臣也不得不站起来纷纷表示‘自愿’交出兵权。

对于这些‘自愿’交出兵权的将领,刘秀通通给他们晋升爵位,加封食邑,赏赐钱财美女。

在宴会上,所有功臣的兵权都被解除,而在解除兵权的同时,刘秀又下令裁减郡国兵、削减军费。

不与草原游牧接壤的郡只能保留一千郡国兵,与匈奴等游牧接壤的郡,也最多只能保留三千郡国兵。

同时又进一步合并乡县,将人口低于五千的县合并成一个县,将人口太少的郡合并到其他郡。

通过减少行政单位的方式,减少官员规模,降低行政成本。

在宴会上,皇帝刘秀又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朕打算撤销州牧,恢复刺史,诸位觉得如何?”

听得此话,功臣们先是犹豫片刻,然后王又是第一个带头站出来称赞刘秀:“陛下此举实乃苍生之幸。”

“哈哈,明玉言过啦~”皇帝刘秀笑了笑,心中对王好感度爆满。

其余功臣反应过来也连忙表示赞同:“我等无有异议。”

他们连兵权都放弃了,在没有兵权的情况下,还想继续保持州牧,也很难保得住,那还不如干脆也放弃算了,就当是给皇帝做个人情。

在撤销了州牧这么个对中央威胁极大的官职后,刘秀再接再厉,对一众功臣说道:“天下民生凋敝,可官员数量却并不比新莽篡位后更少,更少的民,却要养活同样多的官,所以朕打算合乡并县,裁撤兵士与官吏,诸位意下如何?”

“我等无有异议。”众功臣再度回答。

刘秀趁热打铁:“但合乡并县需要知道各个县的人口数量,所以还请诸位回到家乡后,能够劝说自己的父老乡亲,将各个地方的真实人口田亩数量上报给朝廷,这也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啊。”

这话一出,众功臣又犹豫了。

如果说放弃兵权顶多是让他们难受,但有爵位的补偿,也就心理平衡了,但清查田亩人口,这可比放弃兵权难受多了。

众功臣无人敢说话,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在等别人当出头鸟。

“怎么?有难处?”刘秀皱着眉,对众人问道。

“我等……无有异议。”最终,功臣们还是支支吾吾地表示会‘全力支持’皇帝刘秀清查田亩人口。

第226章 度田案比(二)

四个月后

辽东郡

襄平县

太守府

“朝廷要我们自己上报田亩人口,你们觉得上报多少合适呢?”

新任的辽东太守张玉良对在场的四族子弟问道。

刘秀取消了郡国常备兵制度,也取消了郡国都尉这个官职,遇到小规模盗匪,都是由当地的豪强士族去镇压,遇到大规模的盗匪,则只能由太守临时招募乡勇镇压。

并且规定,边疆郡的招募上限是三千,内地郡的招募上限是一千。

大汉帝国的地方兵制也正式由征兵制改为募兵制。

在裁撤军队的同时,刘秀又重开太学,恢复察举制,并在朝廷内增加儒生的数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守府内只剩太守和郡丞两个官,其他都是吏。

王为护乌桓校尉,张玉良为辽东太守,李承佑为郡丞,陆毅然为襄平县县令。

“按以前的上报不行吗?”一位陆家子弟说道。

太守府内都是四大家族的核心成员,只要他们才知道辽东的真实情况。

“可是我们以前都是上报辽东总人口只有两万,之前是朝廷忙着打天下,没空管,也就糊弄过去了,现在还上报辽东郡只有两万人口,恐怕糊弄不过去了吧?”陆毅然摇头道。

由于大量接纳中原优质难民,辽东实际人口已经多达五十万,但这五十万里,给朝廷交税的只有两万,剩下的四十八万都在给四大家族交税。

不仅只上报两万,而且上报的这两万还都是老弱病残,四大家族舍不得把年轻力壮的百姓上报给朝廷。

“哼!我不信他刘秀真的敢清查天下田亩人口,我们就上报两万,看他能奈我何?”一位李家子弟丝毫不惧皇帝,铁了心要把利益都吃干抹净,连一层都不肯给朝廷。

“莫要冲动。”王在一旁劝说道,她是特地赶回来商议‘皇帝要清查人口田亩’一事的,眼见李家这位少年这么蛮横,连忙对其劝说:“刘秀当初三千就能打败四十二万,我们不能以卵击石。”

在场之人纷纷皱眉,他们都被刘秀当初昆阳一战的战绩给威慑到了,实在是战绩太吓人。

“呵呵……我们辽东地处偏远,朝廷就算真的要清查也得先清查离得最近的中原地区。”李承佑在一旁补充道:“我们先看看情况,看看中原豪强士族们的反应,尤其是河北豪强!”

南阳豪强是刘秀的初始投资人,而河北豪强则是刘秀的最大投资人。

因为,南阳郡和河北诸郡在朝廷里最有权势,而辽东郡因为站队站得晚,所以只喝到了汤,没能吃到肉。

“那我们,还是上报两万?”太守张玉良问道。

“不,我们,上报三万!”王笑道:“假装辽东其实有三万人口,然后现在被朝廷皇恩感动,于是主动把隐瞒的一万人口给交出来了。”

“可万一别的豪强都上报了真实的数据,最后只有我们辽东在虚报,那我们辽东岂不是完蛋了?”一位王家子弟担忧道,她叫王橘,是王的堂妹,已经从瀛洲岛调回到家族参政。

“你忘了吗?我们辽东地处偏远,而且辽东通往中原的道路又与乌桓接壤。”王指着地图上的辽西走廊解释道:“上计吏在前往中原上报辽东计簿时,不小心在半路上遭遇乌桓马贼劫掠,这很合理吧?”

靠着天高皇帝远的优势,辽东想要在数据上做假,那可比中原地区容易多了,唯一的劣势就是容易被周边蛮夷入侵,算是有得必有失。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拖延时间,然后看看其他豪强的反应。”

“如果他们也大多虚报,那我们就让上计吏抵达雒阳,我们也虚报,如果他们实报,我们就让上计吏回来,然后把辽东真实的数据带到雒阳上报。”

“正所谓法不责众,只要大家都虚报,那就等于没人虚报。”

“可万一中原豪强们突然发了癫,居然集体把自己的真实数据上报了,那我们也只能顺应潮流,也上报真实数据了,毕竟财富没有家族的存续重要,到时候只要忍到昏君即位,我们现在失去的一切,自然就能十倍百倍地夺回来!”

“成大事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我们不要在乎一时的胜负,而是要有长远的眼光。”

王一顿分析下来,大家心服口服。

确实,悠久的岁月里,一时的胜负算不得什么,人总会死,明君不可能代代都有,总会有出现昏君的时候,等到了昏君即位,再夺回失去的一切就行,没必要非得跟明君死磕,没必要非得以卵击石。

基调确定好后,众人分工行事。

……

又五个月后

雒阳

南宫

“陛下,各个郡国的计簿已经送来了,不过幽州的辽东郡、乐浪郡、玄菟郡,交趾的九真郡和日南郡,益州的益州郡、郡、犍为郡,凉州的敦煌郡,这些地方因为距离太远,加上路上有盗匪山贼阻拦,所以耽误了时间,他们的上计吏还在前来雒阳的路上。”

一位宦官恭敬地向皇帝刘秀禀报各郡国上计吏的情况。

“嗯,把计簿都取来吧,催促下其他还没送来计簿的郡国加快速度。”刘秀吩咐着宦官,然后等宦官离开后,他又看着另外一份计簿。

这份计簿是汉平帝时期各个郡国上报的,平帝时期一共有三份计簿,其中两份都在战乱中损毁,只剩这一份幸运地保存下来。

之所以不用新莽时期的计簿,则是因为刘秀不承认新莽政权是正统。

在这份计簿中,各个郡国的统计人口已经很低了。

比如辽东郡,在平帝的这份计簿统计中,居然才三万人口。

“辽东才隐瞒了一万人口?”想到此前辽东都是上报两万,刘秀暗自嘀咕。

首节上一节142/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