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109节

长安

宵游宫

这是皇帝刘骜下令修建的宫殿,现在才刚刚建好一半,他就忍不住带着许多妃子进来游玩。

宫殿内挂满各种美丽的宝石作为装饰,皇帝刘骜正蒙着双眼在莺莺燕燕中捉人。

“陛下~”

“陛下,臣妾在这里~”

嫔妃们嘻嘻笑笑,在绫罗绸缎中躲避着皇帝刘骜的捕捉。

皇帝刘骜偷偷挪一下蒙眼的绸缎,瞅了眼周边的几个妃子,然后一把抱住其中的卫婕妤。

“哈哈,朕抓住你了。”

皇帝刘骜将卫婕妤搂在怀中,亲吻其雪白润滑的脖颈,对其贱笑:“怎么样,被抓住可是有惩罚的。”

“陛下你耍赖,刚才臣妾还看到你偷偷瞄了眼。”卫婕妤嘟囔道。

“哈哈!”皇帝刘骜解下卫婕妤身上的丝绸衣服就要行事,突然……

“陛下,不好啦!”一个黄门匆匆跑来,额头上满是大汗。

“混账东西,没看见朕很忙吗?”皇帝刘骜大怒:“说吧,什么事?”

“南山附近有……有人造反!是一个叫宗的人,说是要诛暴汉,伐无道!”黄门咽了咽口水说道。

“什么?”刘骜大惊失色:“让京兆尹调兵镇压,镇压不了就处斩!”

“诺。”黄门应和一声,连忙退去。

这时,班婕妤在一旁劝说:“陛下许久没有上朝,整日在宫中与妃子们游乐,我听闻上古的圣人都是与名臣相伴,只有桀纣这样的昏君才整日淫乐,陛下应当效仿尧舜,而不能效仿桀纣。”

她虽然是个妃子,还被皇帝刘骜强行带到宵游宫淫乐,却饱读诗书,不愿意在后世史书上被骂成红颜祸水。

皇帝刘骜看着班婕妤,沉默许久,最后对其说道:“说的是。”

随后,皇帝刘骜便收拾衣装,遣散宫内嫔妃,回到未央宫处理国事。

可当看到各地的奏疏时,他一开始还认真处理了几个。

比如有人举报颍川郡太守勾结当地豪强,抢占民田;又比如有人举报扬州刺史与扬州地方豪强士族勾结起来扒了长江堤坝,毁堤淹田,搞土地兼并;又比如西域乌孙国发生政变,新国王不愿意向大汉臣服,还声称西域是西域人的西域,西域人要站起来反抗汉庭。

等等等等。

在连续处理了好几个国事后,皇帝刘骜的三分钟热度也就过去了,看着剩下那些奏疏,以及各个郡国上计吏递交上来的计簿,他瞬间觉得头疼。

随便打开一个计簿,恰好是辽东郡的。

辽东郡的计簿上报内容大致是:辽东郡这些年发生火灾、水灾、地震、旱灾很多次,导致人口一共减少三十万,现在辽东郡的人口已经从三十九万锐减至九万,所以今后只能上交九万人的赋税给朝廷了。

“死了就死了呗,一群百姓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还专门上奏疏给朕汇报这种小事,烦死了。”

“朕是天子,生来就是人上人,天生就是来人间享受的,怎么能浪费时间去处理这些繁琐之事呢?简直荒唐!”

皇帝刘骜很是不耐烦,他也懒得调查辽东突然死了三十万人这件事是真是假,直接把辽东郡上呈的奏疏扔到一旁不管。

随后,勤政的三分钟热度过去后,他便离开大殿,再度寻找嫔妃们继续玩耍。

“还是跟朕的爱妃们一起玩游戏才快乐,国事什么的,让大将军处理就行。”

……

辽东郡府

“府君,我们上报死了三十万人,万一陛下发现蹊跷……”辽东郡丞、张家家主担忧道。

“你觉得陛下会看我们的奏疏吗?那些奏疏最后还不都是大将军去处理,处理完了,辽东死了三十万人这事就算是盖棺定论了。”新任的辽东太守王逢邦笑道。

他在马韩打了几十年的土著,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才接过父亲王鸿隐的班底,继续为王家当辽东太守。

“可万一陛下看了……”郡丞还是不太放心。

“万一陛下看了,而且真的打算调查我们辽东,我们就说是上计吏送错了奏疏,然后我们把上计吏杀人灭口,最后重新递交一份新的真实的计簿上去。”王逢邦冷笑道。

其余官吏听了也纷纷点头,对于皇帝刘骜的昏庸,他们也是认识到了,所以才敢做这种事,一口气吃进去辽东将近三十万人的赋税,如果是明君时代,哪怕是汉元帝这种平庸之君时代,他们也断然不敢做这种事。

辽东一共才三十九万人,后来被王家强迁了将近一万,又被辽东其他豪强士族偷偷吸纳了一万当奴婢,使得辽东实际人口只剩三十七万。

同时,辽东郡胆大包天,上报因为天灾死了三十万人口,这三十万里,有两万用来抹平王家以及其他家族兼并的人口,还有二十八万用来给四大家族交税。

也就是,辽东三十九万百姓里,只有九万百姓还是朝廷能直接收到税的百姓,有两万百姓已经成了四大家族的奴婢,还有二十八万百姓的赋税则交到了四大家族手里。

朝廷是收不到这二十八万人的赋税的,因为在朝廷的统计里,这二十八万人已经因为各种天灾死掉了。

可这二十八万百姓又在事实上依旧在交税,只不过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交的税没有交到朝廷,而是交到了四大家族。

二十八万百姓的赋税,王家分得十万百姓的赋税,张家、李家、陆家,三大家族每家分得六万百姓的赋税。

七成是四大家族的,三层才是朝廷的。

至于百姓?他们只有零成!

……

大将军府

“陛下不想处理这些繁琐之事,所以让我把这些奏疏都运到大将军您的府上,由您处理。”

黄门带着许多宦官来到大将军府,他们的马车内装满了各个郡国上奏的奏疏以及计簿。

“陛下还说了,以后这种事,都由大将军您处理,陛下他很忙,没时间处理国事。”

黄门对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巴结似笑道,他看出来了,以后大将军才是天,大将军才是法,巴结好大将军才能荣华富贵。

“臣,定当为陛下分忧!”

王鸿年微微一笑,心中很是欣喜。

等待黄门离开后,王鸿年开始处理国事,并直接在辽东郡上报的死了三十万人的计簿上回复:通过。

如此,辽东死了三十万人这事,也就算是盖棺定论了,以后统计人口时,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说辽东郡一共只有九万人。

与此同时,王鸿年还在处理赈灾一事。

国库一共还有三亿六千五百万钱。

其中两亿钱留着给皇帝修宫殿,剩下的一亿六千五百万钱,全部调拨到辽东郡,给辽东郡“赈灾”。

所谓“赈灾”,说是要救济辽东那些被天灾影响的百姓,但其实这一亿六千五百万钱的“赈灾钱”,全部都是王家的。

赈灾赈到辽东王家家里去了。

第173章 王莽新政(二)

两年后

河平元年

乌孙国叛乱,发兵围困西域都护府,旋即朝廷发兵剿灭乌孙国,又耗费无数钱财。

与此同时,黄河再度决口,三十多个郡成为黄泛区,原本就有上百万流民的关东诸郡又增加几十万流民,达到了惊人的两百万。

可朝廷却没有拨款赈灾,而是任由流民泛滥成灾,让百姓自由地选择饿死。

天下黎民哀鸿遍野,小规模的造反事件层出不穷,常常有一些谶纬预言大汉将亡。

上一次出现谶纬预言大汉将亡还是武帝末期,但随着霍光将天下治理好,这种谶纬也就自行消失了。

可现在,随着先帝刘和皇帝刘骜没有将天下治理好,这种预言大汉要亡国的谶纬又重新出现了。

传国易姓的学说也慢慢地在士人圈子里流传,他们认为现在天下民生疾苦,是因为刘汉江山的气运已经耗尽,只有改朝换代获得新的王朝气运才能拯救苍生。

这些士人,有些是由落魄贵族转化而成的,所以可能没理解天下苍生疾苦的根本原因,有些则因为是豪强地主转化而成的,他们虽然理解了天下苍生疾苦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这些豪强士族搞土地兼并,但肯定不能承认,还要大肆宣扬“传国易姓”这个学说,把天下苍生疾苦的原因归咎到刘汉江山气运将尽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上。

“只有圣人才能拯救苍生!”

天下人都对大汉的现状不满,对大汉的未来感到绝望,认为只有出现一个圣人才能拯救苍生。

百姓生活过得不好时,就会期待一个救世主拯救他们,这个救世主可以是圣人,可以是佛陀,可以是耶稣,可以是安拉,可以是鸿雁道,可以是尧舜禹,可以是理想主义,也可以是……

虽然他们外在表现不一样,但本质上都是因为百姓需要,所以才被创造出来。

是因为百姓渴望出现圣人拯救他们,所以才会出现“圣人”。

这一两年,常常有一些士人自称自己是圣人转世,并且为了让别人相信他们,他们也经常做一些好事,比如给贫苦百姓送点口粮,到农村帮老农民锄一下地之类的彰显自己是圣人的举动。

这样的举动,放在以前,没人会在意,不会有人因此相信真的有圣人转世。

但随着他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降低,他们也就开始相信或许真的有圣人转世了,并期待转世的圣人带领他们脱离水深火热的现状。

也就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适时势。

辽东王家

王家学府

“圣人……”

王莽在学府中看着各种儒家书籍,喃喃自语。

如果说这两年什么词语最流行,那毫无疑问是“圣人”。

人人都在说圣人,人人都在期待出现圣人,人人都受够了大汉朝廷的昏庸统治。

今年的王莽已经十七岁,家族安排他去跟随中原大儒陈参学习儒家经学。

在离开前,王莽恋恋不舍地在学府里继续阅览王家珍藏的儒家古典书籍。

以前先祖王康在中原当山贼时,曾经灭了几十个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落魄贵族家族,将这些落魄贵族家族的书籍劫掠一空,之后又带到辽东珍藏起来。

这些古典书籍,都是原汁原味的书籍,被称之为古文经学。

而朝廷现在官方太学传授的经学,是始皇帝焚书坑儒后,儒士们口口相传又重新记录的,这些经学被称之为今文经学。

因为古文经学跟察举制无关,学了也不能对通过察举制当官有帮助,而且现实生活也用不上,所以王家并没有专门安排人教授家族子弟古文经学,只是存放在藏书阁,任由感兴趣的家族子弟自行阅览。

王鸿隐曾经安排人教导王莽今文经学,但王莽却对今文经学嗤之以鼻,反而非常喜欢那些放在藏书阁角落里吃灰的古文经学。

这让王鸿隐大失所望,并由此觉得王莽以后彻底废了。

在王鸿隐看来,读书要么是为了当官,要么是为了对现实生活有帮助,像王莽这样读一些古文经学,能有什么前途?不就是一些更高深、更难懂的心灵鸡汤吗?

心灵鸡汤再怎么晦涩难懂,那也还是心灵鸡汤呀!

今文经学是朝廷的考试内容,当官就必须读今文经学。

兵家就更不用说了,没有兵法,王家如何海外扩张?

墨家典籍里,王家把兼爱非攻全部抛弃,只保留了工匠技术专研的部分。

道家典籍,那更是重点,在王家看来,那就是在教别人如何运用权谋尔虞我诈,是王家子弟必读书籍。

农家是开荒必备,医家提高医疗水平,这些都是王家喜爱的。

王莽对古文经学很是喜爱,对古文经学里阐述的那些西周时期的治国之策更是觉得真理。

认为现在的大汉,只有照搬照抄西周的制度,把一切都回归到西周,名字之类的也要回到西周,让一切都有西周色彩,天下民生才能好转。

他认为,现在大汉的各种制度,不过是暴秦制度的延续,是生来就错误的。

首节上一节109/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