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52节

王洽眉宇间透着忧色,看向李邦华说道:“就当前这种态势下,只要石门镇那边,没有任何消息,陛下是绝不会休息的。

卢象升所领大军,能否拿下大安口要线,将关系到后续对战建虏的态势,这一点你我心中比谁都清楚。”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驾进驻蓟州的军机处前指,了解到前线更多的动向,还有近期所发生的种种,王洽、李邦华的心里,算是明白自家天子,所承受着的巨大压力了。

被朝野间称赞的辽东督师袁崇焕,并没有先前所想的那般好,进犯大明的建虏,那摆出的咄咄逼人之势,还有钱龙锡……

经历种种是由后,王洽、李邦华也算能够理解,当初自家天子,为何会有那种乾纲独断的表现了。

“卢建斗啊,你可一定要争争气啊!”

李邦华紧握双手,皱眉说道:“若大安口一线,不能被我大明收复,那后续的战事,只怕……”

“报!!石门镇呈报紧急军务!!”

一道激亢的声音,彻底打破了眼前这处院落,原本平静的环境,散布值守的大汉将军,无不变得振奋起来。

那一双双迸射出精芒的虎目,看向高举着报捷奏疏的陈延生,而站在外面的王洽、李邦华,略带心惊的看向对方,双手不自觉的轻微颤抖起来。

“可是卢卿的报捷奏疏!”

就在众人惊愕之际,崇祯皇帝快步走出正堂,瞧见王洽他们,看向跑来的陈延生,伸手说道。

“陛下英明!!”

激动的陈延生,忙高举着手中报捷奏疏,朗声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卢将军所统天雄军,正面击溃建虏右翼,收复大安口一线!”

“……”

王洽、李邦华双眸微张,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心里那叫一个激动,一直叫他们牵挂的战事,终于有了最终结果啊。

“王大伴,快给朕拿过来!”

“奴婢领旨。”

在崇祯皇帝激动的注视下,王承恩一路小跑,来到陈延生跟前,取下那份高举的奏疏,忙举起,朝自家皇爷跑去。

一把夺过王承恩所呈报捷奏疏,崇祯皇帝强压内心激动,便翻阅起来,看着报捷奏疏上的内容。

此时,王洽、李邦华、陈延生他们,一个个情绪激动的站在原地,而轮值的军机处参赞,纷纷都跑出侧堂。

“好,好啊!”

在一众人等的注视下,崇祯皇帝大笑道:“卢卿果真没叫朕失望啊,大安口一战,顺利击溃建虏右翼,并斩杀一千九百余众建虏,真可谓是一场大胜啊!

两位爱卿,你们来看一看,哈哈……”

王洽、李邦华闻言,心里不由得一震,竟斩杀这么多建虏,这是继石门镇大捷,又取得的一场大捷啊!!

二人难掩内心激动,忙撩了撩袍袖,快步朝崇祯皇帝这边走去,王洽走上前,恭敬的接过崇祯皇帝所递奏疏,李邦华便凑上前来。

看着王洽、李邦华他们,情绪略显激动的崇祯皇帝,脸上笑意不减,能在建虏进犯大明的态势下,接连取得胜利,这对大明来讲,绝对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陛下,当前失守的大安口一线,已被卢象升率部夺回。”李邦华看完奏疏以后,看向崇祯皇帝说道:“此等消息,若传递到建虏那边,定然是极为震撼的事情。”

“没错。”

王洽紧随其后道:“尽管大安口一战,出战的天雄军,战死两千余众,重伤千余众,但建虏战力强悍。

而天雄军作为新组建的新军,能取得这样的战绩,实属不易啊,陛下,此战必须要尽快以军机处前指之名,传递到各处,以振奋人心啊。”

从双方战损比来看,虽说大明收复大安口,并将盘踞于此的建虏击退,并造成建虏近两千众的伤亡,不管是从那个角度来看,都不能算是一场大胜。

然考虑到当前的国情,还有先前大明于辽东之地,所承受的那些败绩,这无疑就是一场大胜。

在谈奴色变的大势下,能造成建虏近两千众的伤亡,出战的明军并未溃败,这的确是需要大肆宣扬的。

“壮哉,我大明健儿!”

有感而发的崇祯皇帝,叉腰说道:“此战之胜,必须要宣扬开来,我大明需要这样的大胜,来好好的振奋人心。

这样,王卿、李卿,你二人即刻以军机处前指的名义,明发一道上谕,明日一早发派到各处,同时也向神京发派一份。

将卢卿率部所取大胜,叫我大明上下都知晓,叫所有人都知道,朕缔造的强军,是有能力跟建虏硬撼的!!”

“臣等遵旨!!”

强军不是一日就能形成的,当前的天雄军、忠勇军、勇卫营,还都只是强军的雏形,趁着此次建虏进犯,崇祯皇帝要锤炼出一批忠诚于自己的强军!

第91章 围城打援

世人常言,一步顺步步顺,领军进驻石门镇的卢象升,奉军机处前指明发上谕,率部夺回大安口,对现阶段的大明来讲,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先前为保障辽前的局势,蓟密永三协之地,执行袁崇焕所提汰兵减饷之策,使得上述之地,所驻扎的兵马削减严重。

然在崇祯皇帝的紧急调度下,以军机处总揽此次建虏进犯之事,使得蓟密永三协范围之内,屯驻着规模庞大的军队。

先是石门镇大捷,后是大安口之胜,这对分驻于蓟州、三河、玉田、丰润等地的明军来讲,无疑是极为振奋军心的!

“两位爱卿,你们即刻以军机处前指之名,向神京那边,再明发一道上谕。”精神抖擞的崇祯皇帝,看着王洽、李邦华说道。

“命留京军机处,还有各辅政大臣,必须全力保障前线粮食供应,此为要求,而非建议!

朕不管他们有什么难处,也不听他们的所谓解释,朕只要粮食,当前我大明雄儿,在前线跟进犯的建虏厮杀,并为我大明取得不错的局势。

谁要敢在这等紧要时刻,给朕在后方拖后腿,那可不是撤职查办,那么简单的了,把这些话都写进去!!”

王洽、李邦华相视一眼,心中生出感慨,然表面却拱手应道:“臣等领旨。”

当前这种态势,已渐渐对大明有利,趁着建虏主力,未威胁到迁安方面,大明当一鼓作气,将遵化城围住。

数十万大军,所组建起的包围圈,扼守各处要镇、城池,一步步向前推进,就算建虏战力再强,那也不是大明的对手。

当然这样做的后果,就代表着国库那边,会承受巨大的压力,无数的钱粮,会在这方面消耗下去。

‘曹化淳、骆养性,这个时候,就看你们厂卫的了。’看着前去草拟上谕的王洽,负手而立的崇祯皇帝,心里却暗暗说道。

大明财政体系崩塌,这是他知道的事情,但神京那边的肥羊也多,总会有一些不开眼的家伙,会趁乱想要大发国难财。

所以在崇祯皇帝御驾亲征,离开神京之前,给曹化淳、骆养性的密旨,就有趁势解决这帮肥羊的旨意。

现在自己这位大明皇帝,都跳出神京这个泥潭了,并给神京增设了层层保护圈,若这狗咬狗的好戏,都还不能上演的话,那他并不介意,将曹化淳、骆养性他们干掉,并抽调部分见过血的精锐,杀回到神京去!

“陛下,臣这里还有件军务要呈报。”

李邦华走上前,对崇祯皇帝拱手道:“据登莱总兵官张可大,派人来报,所部援军最迟明日,便可抵达蓟州方面。”

“这张可大不错。”

崇祯皇帝眉头微挑,露出笑意道:“比预期的时间,要早两日,便可抵达蓟州方面,那这样一来,我大明能做的事情更多了。”

说着,崇祯皇帝便转过身,快步朝悬挂的地舆图前走去,李邦华见状,忙跟上去,而陈延生这些军机参赞,则跟着过来了。

随着这段时间的适应与磨合,王洽、李邦华这些军机大臣也好,陈延生那帮军机参赞也罢,心里都清楚军机处的重要性,也知他们所肩负的职责。

“眼下被建虏窃据的大安口要隘,已被我大明雄师收复。”

崇祯皇帝拿着指挥棒,在地舆图上比划着:“以扼守去往神京,而临设的前中后三卫防线,基本已全部稳定下来。

唯一存在变数的,便是袁崇焕所领东线防务。

现在我们并不清楚,建虏主力是否抵达迁安方面,或已对其展开攻势,甚至袁崇焕究竟是否率部回撤到位,我们也并不是很清楚。

然现在张可大所部,于明日就可抵达蓟州,为确保这来之不易的战场优势,能牢牢掌握在我们大明手中。

因此朕觉得应当继续围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作战思想,对遵化方面实现三面合围之势!”

李邦华、陈延生等一众人,脸上露出各异的神情,就崇祯皇帝所讲之言,陷入到沉思之中,此时草拟完上谕的王洽,亦走了过来。

看着众人的反应,崇祯皇帝并没有着急,一味地乾纲独断,只会起到反作用,这不是他所想要的。

“陛下,您所提想法很好。”

李邦华眉头微蹙,对崇祯皇帝说道:“只是陛下,倘若采取这种策略,那是否会进一步刺激到建虏,继而所部主力,悉数从迁安方面回撤?

虽说卢象升所领天雄、忠勇两军,还有周遇吉所领勇卫营,皆乃我大明雄师,可真要是……”

“朕要的便是这种效果!”

崇祯皇帝朗声道:“先前建虏在辽东那边,就常用围城打援的方式,以此来不断消耗我大明精锐。

眼下的局势明显对调了。

有满桂所领的那一部铁骑,还有卢卿他们所领雄师,若谋划得当的话,我大明未必就不能用此谋,来袭扰、消耗掉回援的建虏主力!”

“……”

王洽、李邦华他们,心里生出惊异之意,显然是未曾想到过,自家天子会提出这种计谋,以此来消耗建虏麾下兵马。

“不可否认的是,朕的那位奴才,所统领的建虏八旗,的确是很强的存在。”看着众人的反应,崇祯皇帝将手里的指挥棒放下,叉腰而立道。

“而我大明这边,能称得上强军的兵马,拢共就只有那么几支,想要赢下此战,就必须敢于大胆筹谋,这般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周卿、卢卿他们,先后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在我大明治下,不是没有能征善战的帅才良将。

所以兵围遵化城,是唯一能保持战场优势的策略,等一切筹谋妥当后,朕会进驻到石门镇,以便于更好的统筹全局!”

当前的崇祯皇帝,之所以不跑到前线统兵,纯粹是没到时候,而非所谓的怯懦。

唯有先稳住崩溃的大明,同时在他的筹谋之下,一步一步去压缩,进犯大明的建虏,于关内的战略空间,叫异地作战的建虏,感受到深深的威胁才行。

这一战所磨练的那些悍卒,便是他日后得胜归朝,重整朝堂的底气!!

第92章 大明之耻

杀伐果断,大杀四方,以强压之……

这些属于强势君王的手段,难道崇祯皇帝心里就不想吗?只是残酷的现实,就算此刻的崇祯皇帝心里再想,却也不能用出来。

至少在建虏侵犯大明之际,似这等雷霆手段,崇祯皇帝不能用,没初步掌握大局前,一味地用强,那纯粹是取死之道。

崇祯皇帝可不想这般作死,作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连打游击的机会都没了。

“陛下英明!”

陈延生面露激动,上前拱手道:“此谋若成,进可消耗建虏兵马,再立新的大捷,力挫建虏锐气。

退可解迁安之危,令东线防务稳定,届时建虏主力回撤,则从东西两线防务,抽调大批兵马,将建虏锁死在遵化、三屯营两地!

有天雄、忠勇、勇卫等强军在,纵使被逼到墙角的建虏,想跟我大明展开决战,那此战优势亦在我大明啊!”

受石门镇、大安口两战之胜,这使得先前谈奴色变的风气,在前线战场的明军各部,稍稍减退了不少。

而时任军机处参赞的陈延生,亲自跑到过石门镇,传递军机处前指明发上谕,见到过天雄、忠勇、勇卫等强军,那更是主战派的代表!

王洽、李邦华眉头微蹙,眉宇间透着些许忧色,对围城打援之说,他们并不反对,甚至是乐意看到的。

然崇祯皇帝有意在做好筹谋部署后,将御驾再度前移至石门镇,这件事情他们是反对的,毕竟当前的势头,皆是崇祯皇帝所谋划之下,才逐步取得的优势。

倘若建虏被逼急了,知晓崇祯皇帝的御驾,到了距最前线战场,不过数十里的石门镇,那……

王洽他们不敢想下去。

“皇爷,玉田方面急报!”

就在王洽、李邦华,准备上前劝说崇祯皇帝,不可贸然进驻石门镇之际,王承恩拿着一份奏疏,匆匆走了进来。

“嗯?”

崇祯皇帝一愣,这好端端的孙承宗那边,怎么送来急报了,难道是出现什么新的战况了?

首节上一节52/419下一节尾节目录